20世纪末期中国产业关联变动和结构升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变动论文,结构论文,产业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04)03-0017-07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一个基本的特点是结构的转变。因此对中国经济结构状况及其变动的分析就不仅是单纯对总量分析的一种深化,而且上升为一种对中国经济基本变动过程的分析和把握,而这种把握为众多经济问题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背景。
本文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变的考察集中于利用投入产出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在以前的研究中,我们对改革以来到1997年中国经济结构转变过程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包括对整个结构转变过程的阶段性变动特征的研究,以及在具体的如技术、就业、需求等方面的变动及其效应的考察(夏明2002,彭春燕2003)。总体上来说,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在八十年代表现为消费需求引导的结构转变,而九十年代上半期则主要是由投资需求引导的结构转变。但1997年以金融危机的爆发为起点,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持续低速增长的时期。前面的一些推动结构转变的因素难以再发挥作用,显然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变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这一阶段具体情况如何呢?对于1997年之后的种种变化,利用新发布的2000年投入产出表,可以对这一问题做一些初步的分析。我们将要考察的内容包括,首先利用双比例分析测算技术系数的变动,主要考察不同部门技术结构的变动;其次,不仅考察各个部门自身的变动,而且考察部门间联系的完全变动,考察各部门对整体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最后,通过对这一阶段产业关联变动的分析与测算,考察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状况。
一、双比例分析测算技术系数的变动
经济系统的生产结构一般被认为主要是由技术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技术结构也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生产结构。在投入产出表中,生产结构是用投入产出系数矩阵的形式来表示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投入产出系数又被称为是技术系数。投入产出分析中,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表明每个部门(或产品)对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部门(或产品)的消耗情况。而这样表示的直接消耗矩阵正是表明了这一时期的技术状况。通过对不同时期的直接消耗系数变动的分析,可以看出技术结构所发生的变化。
我们采用双比例分析方法(Biproportional Methods)(Michael Bacharach,1970)来具体考察不同时期结构系数的变动,研究每一部门在这种经济结构变革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双比例分析方法的大体思路就是先利用RAS对基期的直接消耗系数调整成报告期的直接消耗系数。RAS法亦称行列调整法,通过RAS修正的系数反映的是结构相对稳定情况下的一种同比例变动。用报告期实际的系数与修正的系数进行对比,从总的结构变动中剔除同比例变动,找出非比例变动。分别找出两个时期之间总的结构变动量和各部门的结构变动量。据此计算后者占前者的比例,以测算各部门对经济结构转变的贡献。
已知基期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0]和报告期的产品总产出、最终产品及初始投入。根据RAS方法计算出修正的报告期的直接消耗系数H[t],如下:
H[t]与报告期的直接消耗系数A[t]进行比较,二者的差别可以映射出基期与报告期的结构变动。
在具体比较方法方面,进一步我们进行两个方面的计算,一是采用如下公式计算各部门总的变动比率。
其中V[,j]表示:从列向(即投入结构或购买结构)角度看,j部门的结构性变动占国民经济总变动的比例。这一指标反映了各部门生产中消耗结构的变动程度,可以衡量一部门的投入方面的变化情况。但是这一比率采用了取平方的办法,所以只能反映哪些部门有相对比较大的技术变动,却无法反映这些部门技术变动的具体情况:哪些投入增加了,哪些又减少了。
为此,我们进行第二个方面的计算。具体借鉴投入产出文献中揭示投入产出系数矩阵对角性和三角性特性所采用的一种过滤方法(D.Simpson,&.J.Tsukui,1965)。用实际的系数减去结构不变的系数,也就是D=(A[t]-H[t]),然后对这一矩阵中的数值以一个过滤值加以过滤,把细小的变动略去,剩下显著的变动,就此来考察系数的变动情况。过滤值的选择同样加以借鉴,并根据这里的情况加以调整,舍去矩阵(A[t]-H[t])中元素d[,ij]绝对值小于(20/n)%的数(n是部门数)。以上两个计算方式所得到的结果见以上表1。
表1 1997-2000年技术系数的变动(|d[,ij]×1000|>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农业
2采掘业 -16 119 -27-14
3食品制造业
16
4纺织、缝纫及皮革产
品制造业 14
5其他制造业 30 17
6电力及蒸汽、热水生
产和供应 -16 26 15
7炼焦、煤气及石油加
工业 42 -1816
-19
8化学工业
9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
属矿物制品业
10金属产品制造业
11机械设备制造业 -21
2123
-16 -19
12建筑业
13运输邮电业 -14 -171814
14商业饮食业 -16
15公用事业及
居民服务业
16金融保险业20
17其他服务业
部门变动占
总变动比率(%) 0.4 1.3 0.5 0.8 3.9 8.2 56.7 3.1 4.9 1.6 2.2 4.2 3.5 2.7 3.8 0.6 1.5
从上面结果可以大致得出一些比较有意义的结论:
1.从部门投入变动占总变动的比率值结果来看,包括煤炭、煤气石油加工业和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的能源产业部门是投入系数变动比较大的部门。这也可以从分行业的过滤数值看得出来。其他部门的变动总体比较稳定,具体来说,包括农业和食品制造业和纺织、缝纫及皮革制造业等消费品轻工业技术变动很小,而相对来说,包括重化工和机械制造业,以及运输、商业等领域的技术变动却保持有一定的规模。可以初步认为,我国这一期间的技术变动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对于技术相对简单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目前在我国处于技术相对成熟的阶段,技术变动很小,而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则正处于技术进步阶段,能源行业的剧烈变动可以看作是这一过程的一个表现或者说是它的一个侧面。这样一种变化,反映了我国结构转变和技术变动所处的一个基本阶段,可以说是比较积极的一个趋势。
2.从工业的具体情况来看,另外一个特点是一部分工业的行业内部相互投入联系扩大了。从上面的计算结果看到纺织、缝纫和皮革产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都扩大了行业内的相互需求,而煤炭、煤气和石油加工业则相应减少了行业内的需求。行业内需求的扩大可以看作是分工的结果,反映加工的进一步深化、技术和产品的专业化、以及市场联系的扩大和深化。而能源行业的煤炭、煤气和石油加工业的情况则不同,投入减少,则反映了技术进步和能耗的降低,这一点从该行业的整个投入变动情况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证明。
3.从个别行业的情况看,重化工制造业如化学工业和金属产品制造业的能源投入增加了。部分反映出这些行业中高能耗产品的生产比率扩大了。而在运输邮电业中,能源消耗降低的同时,来自机械设备制造业的投入扩大了。可以看出,运输邮电业的设备和设施的进一步改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能源的消耗比率。
二、产业间完全联系及其变化
(一)定性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简要介绍
定性投入产出分析方法(Qualitative Input-Output Analysis,QIQA)是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用来揭示投入产出基本结构联系的方法,它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利用给定的过滤值将数据转化为二进制的数值,由此观察各部门显著于过滤值的主要联系(Schnabl & Holub,1979,1985)。
首先,对于中间流量T,我们有:
T=A〈X〉
(3)
其中A为直接消耗系数,〈X〉是总产出向量X的对角化。因为:
对上面各个不同层次的联系,我们选取一个过滤值F,大于这一值的数取为1,而小于这一值的数取为0,这样我们就把上面的各个矩阵转换为相应的元素只为0和1的矩阵,分别用W[(0)]、W[(1)]、W[(2)],……,等表示。为保证每一层次的联系都大于过滤值,做出如下处理:
式中“#”表示布尔代数中“或”的加法关系。即:相加的两个数之中只要有一个数为1时,则结果等于1;否则为0。在实际计算中,为了消除最终需求不同及它所带来的中间流量绝对水平的差异,我们把最终需求向量取为所有元素为1的向量,即Y=(1,1,……,1)。这样就可以使不同年份的结果具有可比性,也使结果集中反映完全联系的变化。
(二)测算结果
我们用投入产出定性分析方法对1997年和2000年的完全联系进行了测算。结果如下:
表2 2000年部门间完全联系的定量分析(F=0.0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合计
1农业0 0 1 1 0 0 0 0 1 0 0
1 0 1 0 0 0
5
2采掘业 0 0 0 0 0 1 1 1 1 1 0
1 1 0 0 0 1
8
3食品制造业 0 0 0 0 0 0 0 0 1 0 0
1 0 1 0 0 0
3
4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5其他制造业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6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1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0 1
15
7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 0 1 0 0 0 1 0 1 1 1 0
1 1 0 0 0 1
8
8化学工业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0 1
15
9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1
10金属产品制造业 0 1 0 0 0 1 1 1 1 0 1
1 1 1 1 0 1
11
11机械设备制造业 0 1 0 0 0 1 1 1 1 1 0
1 1 1 1 0 1
11
12建筑业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3运输邮电业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1
2
14商业饮食业 0 0 0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2
15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1 0
2
16金融保险业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7其他服务业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列向合计
2 5 3 3 3 5 5 5 10 5 3
11 6 7 4 1 7
0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2000年中国产业完全关联的基本状况:
几乎所有行业都把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与化学工业的产品作为一项主要的投入,所以电力行业和化学工业两个工业的行向合计也特别大,它表明电力行业和化学工业这两个行业对其他工业的支持作用比较大。其次是金属产品制造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除掉农业和食品制造业、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等轻工业,包括重化工业和交通运输及多种服务业在内,金属产品制造业和机械制造业的产品都成为这些行业的重要投入。从列向合计反映的对其他产业需求所带来的总的带动能力看,比较强的是建筑业和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次是运输和商业饮食业,而重化工业、能源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则比较低。
进一步,我们把2000年的结果与1997年进行比较,可以看出1997到2000年部门间完全关联的变化。(见表3)
表3 1997与2000年部门间完全联系的定量分析结果对比(F=0.06)
推动其他产业带动其他产业
1997年 2000年 1997年 2000年
农业 3
5
2
2
采掘业
10 8
3
5
食品制造业
2
3
2
3
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
1
1
2
3
其他制造业
2
1
2
3
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 0
15 4
5
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
1
8
4
5
化学工业 15 15 0
5
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
1
5
10
金属产品制造业
10 11 3
5
机械设备制造业
10 11 3
3
建筑业
0
0
5
11
运输邮电业
1
2
5
6
商业饮食业
0
2
6
7
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 1
2
4
4
金融保险业
0
0
1
1
其他服务业
0
0
6
7
从1997年与2000年的结果对比可以看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2000年的部门间联系与1997年比较,总体上是扩大了。从推动其他产业来说,除采掘业和其他制造业,都增加了。特别是能源行业,极为显著。而从带动其他产业来说,则全部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
三、产业关联变动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阶段
这里我们结合前面的分析,把上面的两个分析结合起来,对中国经济1997~2000年结构变动作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对于上面计算的结果,主要有两个问题需要加以解释。一个就是如何看待产业关联总体扩大的趋势,另一个就是如何理解能源工业的显著变动。通过对这两个比较代表性问题的理解,我们可以得出我国经济结构转变这一阶段的基本发展态势。
对于第一个问题,需要结合中国经济结构转变的长期趋势来理解。1997年之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转变大致经历了八十年代消费需求引导的结构转变,九十年代上半期主要由投资需求引导的结构转变这样两个阶段。结合我们前面第一部分的分析,可以认为,中国经济中以直接满足消费需要的轻工业,经过八十年代的超常规发展,以及在市场化引导下到今天的持续发展,技术相对成熟。九十年代上半期对工业的大量投资,特别是对基础能源、原材料行业的投资,掀起了新一轮的加速“工业化”热潮。这既是一种政策性投资的过热行为,但也要看到其背后内在的结构升级规律。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多更好的消费品,进而要求制造业水平的提升,从而行业联系扩大,对基础能源、原材料和工业设备的需求扩大。所以我们认为随着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与扩大,尽管九十年代上半期的加速工业化“跃进”背后原有的政策推动已不复存在,但结构升级的规律依然在起作用,九十年代上半期的加速工业化只是一个起点,尽管背后最初的发动因素已不存在,但这一进程并没有停止,直到2000年,产业关联中的加速工业化趋势仍然存在。而且正是在市场机制逐步完善、结构联系逐步扩大的过程中,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加速工业化进程。第二个问题可以看作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问题。总体上来说,能源行业在自身进行技术进步的同时,也扩大了对其他部门的影响。对能源需求的扩大,我们的理解主要不是技术原因导致的能耗的增加,而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各行业内部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动引起的。在各产业内部,高能耗产品和行业规模扩大了。这部分是由于结构升级的自然要求,在技术不能有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整体工业化的加深往往带来能源消耗的增加,另一部分也与跨国企业直接投资的影响有关。1992年以来,外国直接投资已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而这些外国投资的产品和行业可能能源的消耗相对是比较大的。目前的状况是外资企业主要利用中国的能源和原材料,而较少利用中国现有的生产能力,所以一方面,中国要为世界生产从而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而中国自身的工业化进程只能在与外资企业的联系中通过溢出和学习效应而缓慢地推进。这些综合因素造成了能源行业影响的过度扩大。
四、简要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最后我们可以对中国1997~2000年产业关联变动的情况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中国经济尽管自1997年后面临总需求不足的矛盾,但结构关联变动的过程并没有停止。这一过程就是始于1997年政策性的资本投资扩大而启动的加速工业化进程,尽管这一进程目前其内部原因和变动机制早就同它开始时有所不同。中国这一期间的加速工业化过程既表现出重化工行业技术的加速变动趋势,产业间技术联系扩大并深化的积极方面,但是这样一种进程还是初步的,因为,重化工行业本身在技术进步的同时,并没有使这些行业成为经济结构转变中的核心产业。能源行业自身以及对其他行业的影响都很显著,化学工业等原材料工业也显示出一定的技术外溢效应,但相对来说象机械制造业等制造业的核心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以及这些行业技术进步对其他产业的作用都还是十分有限。由于投入产出表中没有把外资企业区别出来,所以无法考察外资企业的影响,但在我们的测算中我们感觉到这种影响的存在。在与外资的联系中,能源和原材料行业最先获得了关联,但以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整体制造技术的提升却要在与外资经济的联系中,通过技术外溢和学习过程去逐步地实现,但这需要时间,而积极的国家政策将有助于加快这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