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值指数:一种新的旅游空间容量估算方法_时间计算论文

峰值指标:旅游空间容量估算的一种新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峰值论文,新方法论文,容量论文,指标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旅游容量及其计算

正如李明德(2003:10)指出的:容量问题一直是困扰景区景点发展的大问题。那什么是容量呢?一般说来,旅游容量是指某一旅游空间内,在某一段时间内所能容纳的合理的游人数量(刘振礼、王兵,1996:335)。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定义,在这样一个总定义的基础上,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可对“合理”做出不同的理论解释,从而进一步区分不同容量的概念。如保继刚等(1999:145~148)认为旅游容量作为一个概念体系,可分为基本容量和非基本容量两大类,其中基本容量有5种,分别是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和旅游地域社会容量。在这5种基本容量中,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和旅游地域社会容量一般不成为瓶颈容量,因而在实践中考虑较少;旅游生态容量针对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其容量值主要取决于自然净化能力和人工净化能力;本文主要考虑前面两种容量,对现行容量计算方法提出质疑,并发展新的计算方法。旅游心理容量和旅游资源容量的量测公式经过简单变换后在形式上是一致的,二者的区别只在于基本空间标准的取值不同而已,或取合理值,或取最大值(保继刚等,1999:148~153)。由于取值方式不影响容量计算方法,本文将不对两种容量作具体区分。

对旅游容量进行计算,其意义主要在于提供一个资源合理利用的指标,用于景区规划或管理时参考。规划或管理者的任务则是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实际接待量在容量范围之内。因此容量问题的实质也就是超载问题。对于旅游环境的超载,从空间上可分为整体性超载和景点超载,从时间上可分为季节性超载(如旺季)、周期性超载(如周末)、偶发性超载(如公共假日及特殊节庆)、经常性超载和高峰时刻超载。本文要探讨的是高峰时刻超载问题。

高峰时刻超载较少受到重视。如李明德(2003:10)指出:……将平均容量不加区别地适用在冷热点,完全忽视点容量和瞬时容量……致使容量控制成为一句空话。对高峰时刻超载问题不加重视的一个原因,或许是认为在其他时刻人数并没有超出容量,短暂的超载不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这种看法也许符合一部分事实,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的。比如高峰时刻过于拥挤必然会导致游客的不满,从而降低游客的效用,而且高峰时刻又是游客最多的时候,因此造成的效用损失也就特别大。所以一旦我们考虑到游客效用,我们就不能认为高峰时刻超载没什么关系。另外短时间的超载如果超过某一阈值,也可能造成旅游设施和环境的严重破坏,甚至酿成事故。因此高峰时刻超载,特别是经常性的高峰时刻超载,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也许有人会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分流、引导、疏散等措施解决高峰时刻的超载问题,这当然很有道理,也是景区应该采取的措施。但问题是不管采取什么措施,游客量的高峰时刻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比如交通住宿条件可能决定大多数人只能在某段时间内进入景区。再如景区游览时间较长的话,也必然造成某些时刻游客量比其他时间更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白,对于一些景区来说,游客量的高峰时刻不可能完全避免,而高峰时刻超载又会带来损失,这样就很有必要将高峰时刻人数限制在容量范围以内。但问题是直接控制高峰时刻的游客量是很困难的,在实践中一般采用日容量指标进行控制。这就引出本文要探讨的内容,现在的日容量指标计算存在人为拉平客流量的问题,因此采用这种日容量指标进行控制,并不能保证高峰时刻不超载。

二、现行算法存在的问题

现行基本旅游空间日容量的计算方法,可用数学公式表述如下(刘振礼、王兵,1996:336保继刚等,1999:151):,其中C指基本旅游空间旅游容量(人次/日),A指可利用基本旅游空间规模(),Ao指人均最低空间标准(/人)(如计算旅游合理容量,则用合理空间标准,下同),T指每日开放时间(小时/日),指人均每次利用时间(小时/人·次)。如考虑到旅游通道容量主要取决于长度,则类似地可得到基本旅游通道容量的计算公式(刘振礼、王兵,1996:338):,其中E指基本旅游通道容量(人次/日),B指基本通道长度(m),指人均最低占用游道长度(m/人),T含义如前,指人均每次通过游道时间(小时/人·次;如果受条件限制,游人须从原游道返回,则应为往返时间之和)。

容易看出,上述公式其实是由两部分构成,是基本旅游空间或通道的时点容量(又称瞬时容量,意即一个基本旅游空间在同一时刻所能容纳的游客数量),是基本旅游空间或通道的日周转率。用日周转率乘以时点容量得出日容量,这是目前通行的计算方法。这一算法存在什么问题呢?

我们首先看一个案例。按照现行算法计算,保继刚(1999:163~165)得到颐和园时点容量为14174人次,日容量为42087人次。尽管在旺季时都有很多天游客总人数未超过3.5万人次(低于日容量),但由于全天的游客人数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匀,旺季时中午的游客人数大都超过2万人(超出时点容量),仍然出现拥挤不堪的现象。这一案例说明现行算法失效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可以对现行算法做深入分析。我们发现,现行算法只有在任一时刻旅游空间都符合时点容量的情况下才能成立。如果不是这样,也就是说,如果游客在旅游空间的时空分布并不均衡,旅游空间的游客人数存在高峰时段和低谷时段,那么用现行算法进行计算就意味着是将高峰时段超出的容量来拉平低谷时段不足的容量,这样在全天接待人次和日容量一致的情况下,高峰时段必然超出容量,这就说明现行算法实际上导致了过高估值。

三、旅游空间容量计算的新方法:峰值指标法

前文分析了现行算法存在的问题,那么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又如何去解决呢?作者认为,旅游容量计算的一个关键在于控制高峰时刻的游客人数,遵循这一思路,作者提出一种新的容量计算方法,即峰值指标法。

所谓峰值指标是指旅游空间高峰游客人数占日接待总量的比例,设峰值指标为K,高峰游客人数为r,日接待总量为R,则有K=r/R。运用峰值指标对旅游空间容量进行计算的前提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特定旅游空间的峰值指标具有稳定性,也就是说,峰值指标大致不变。在一些假设条件下,我们可以对这个前提做出理论证明。

我们首先注意到:如果一个旅游空间基本特征(如资源类型、区位交通、规模组合和开放时间等)不变或变动不大,则对于正常的游客量变动范围,游客进入或退出该空间的时刻呈现出一定规律性,旅游空间游客人数达到高峰的时刻也呈现出一定规律性。接下来我们用随机变量模拟前一规律。我们将单个游客进入某旅游空间的时刻ξ视为随机变量,该游客在x时刻之前进入该旅游空间的概率为是随机变量ξ的分布函数。我们假设一天接待的全部R个游客进入该旅游空间的时刻均服从同一分布,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则当R足够大时,根据贝努里大数定律,我们可近似认为在x时刻之前进人该旅游空间的游客人次数为。类似地,我们也可近似地认为在x时刻之前退出该旅游空间的游客人次数为。这样我们就可得到x时刻该旅游空间的游客人数为在R的一定变动范围内,我们可以认为游客进入与退出该旅游空间的时刻服从的分布规律不变,高峰时刻也大致在同一时刻,则有峰值指标K保持稳定。

有了峰值指标的假设,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计算旅游空间的容量。为避免峰值带来的拥挤状况,我们将虚拟的高峰时刻游客人数限定为旅游空间时点容量(t);然后我们就可采用公式计算旅游空间日容量。如果旅游空间由若干基本旅游空间和若干基本旅游通道构成,则首先将各基本空间或通道的时点容量进行加总,得到整个旅游空间的时点容量,用公式表述,即:分别指构成旅游空间的基本旅游空间和通道的时点容量,m、n分别指构成旅游空间的基本旅游空间和通道的数目。显然上述算法得出的日容量可以保证旅游空间在高峰时刻也不至于超载。

实践中峰值指标K我们可以这样确定:选择每天当中的不同时刻,记录到该时刻为止的累计进入量与累计外出量,那么即为该时刻在旅游空间内的游客人数;比较不同时刻的游客人数,其最大值者即为高峰游客人数;用这个峰值除以日接待总量就可得到峰值指标累计进入量与累计外出量可以在出入口采用计算机控制,或者通过出售门票和回收门票的办法统计得出。时刻选择可分步进行,先确定高峰时刻的大致范围,然后在这个范围内选择细分时刻,这样可节省工作量。通过多次测算,我们可以得到K的有关情况,比如落在某区间内的概率及最可能值等。

一般说来,假设游客人均每次利用该旅游空间的时间为T,该空间每日开放时间为T,那么有—≤K≤1,K≤1是显然的,因为。对于新开发或拟开发的旅游空间,我们可以综合考虑影响峰值指标的各种因素,然后参照这些因素类似的已开发旅游空间之峰值指标。

我们运用峰值指标法计算一下颐和园的例子。保继刚(1999:163)指出:根据实测,颐和园全天开放时间为13小时,人均游览时间为4.1小时,游人进园的高峰时间是上午9~10点,出园高峰时间为午间12~14时,中午12时左右游人在园里达到全天最大值,此时在园人数这个结果比保继刚按现行算法算得的结果(42090人次)小得多,但却更加切合实际。根据本文提供的算法思想,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颐和园日接待总量在21255人次(新的日容量)以内,那么即使在高峰时刻,该园也不会出现过于拥挤的情况。这一例子表明了峰值指标估算法的有效性。

四、结论

现行旅游空间容量计算方法未考虑游客的时空分布不均衡,从而使得采用现行算法可能导致容量指标的过高估值,如用来指导实践,可能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甚至带来严重后果。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旅游空间容量计算的新方法,即峰值指标法,可以保证即使在高峰时刻,该旅游空间也不超出容量。顺便指出的是,保继刚等其实已经认识到由于游客时空分布的不均衡,使得容量指标的实践指导意义不强,但他只是将上述因素视为容量指标以外的因素,而未考虑对容量指标本身进行改进(保继刚等,1999:163)。 而本文的思想正是将这些通常认为是容量指标以外的因素内化于容量指标的计算之中,从而达到对原有算法的突破。当然本文也只是作者在旅游空间容量算法研究中的一个新尝试,提出的重要意图之一在于引起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至于其合理性和可行性都可以进一步研究。

标签:;  ;  

峰值指数:一种新的旅游空间容量估算方法_时间计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