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信息生命周期的解构及信息素养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信息论文,素养论文,生命周期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社会化媒体是Web2.0时代的产物,以互动性为主要特点,鼓励用户参与内容的创造、发布、传播和交流。用户参与互动的特点使得人们在信息的生成、标引、组织、存储、检索、评价和使用等信息生命周期各个环节中的行为方式发生改变,不再以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使用为中心,因此,传统的基于图书馆的信息技能以及用户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技术和服务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对现有技术环境中的信息生命周期重新进行了思考,分析社会化媒体背景下信息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信息表现形式、用户行为特点以及对用户信息素养的要求。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信息生命周期研究 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出,Levitan于1981年指出信息或信息资源是具有生命周期特征的“特殊商品”,其生命周期特征具体包括了信息的生产、组织、维护、增长和分配几个阶段[1]。在《信息资源管理》一书中,Horton从两个角度定义了信息生命周期并对其进行了阶段划分:一是信息利用和管理的角度;二是信息载体和信息交流的角度[2]。一般认为,信息生命周期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文献增长与老化理论,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成果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些年,国内的学者重新对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审视。索传军[3]将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认识划分为基于信息运动、基于信息管理和信息存储服务商提出的信息生命周期三种类型,并提出了信息生命周期研究的三个内容。万里鹏[4]认为,现有的信息生命周期研究已形成两种典型的范式:霍顿范式和EMC范式,并且指出这两种研究范式在解释系统、概念系统和基石范畴、核心理论和理论框架、方法论研究上的缺失,提出未来的研究应构建信息生命周期的“复杂范式”。马费成等人[5-6]从价值和管理两个视角对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进行了述评,认为在价值视角下,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定量的方式研究信息的本质规律,并基于此实现有效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而当前信息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多是从管理视角出发,是对信息生命周期的简化处理。 现有的信息生命周期研究更多地集中于理论高度,面对信息环境的变化,尚未出现对新形势下的信息生命周期内涵的系统阐述,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对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特征进行梳理。 2.2 信息素养研究 信息素养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最早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并使用,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丰富的信息工具和信息源解决问题的技能”[7]。国内外对信息素养的定义大都着眼于技能的角度,认为信息素养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美国图书馆协会ALA认为信息素养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涵:意识到信息需求、将信息需求转化为问题、查找到信息、对信息进行评价、组织信息、用信息解决问题。一直以来,信息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和教育这两个领域,信息素养教育是由早期图书馆的用户教育(User Education)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图书馆员对用户检索和使用馆藏资源的技能培训和指导,信息素养教育也一直是基于图书馆资源进行的。Ercegovac Z[8]曾对21世纪的信息素养教育进行了展望,他将信息生命周期划分为五个阶段,阐述在各个阶段用户需要具备的细化信息素养。在该文的阐述中,主要还是基于当时的信息环境,较大程度上局限于对传统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每个阶段中所提到的信息素养或信息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信息环境。 我国在信息素养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标准及其与国外标准的比较分析上[9-11],这一点在张立《近十年来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论文现状分析》一文中也有所体现。张立[12]指出,与信息素养教育共现次数最多的关键词主要是“高校图书馆”、“大学生”、“文献检索课程”,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模式及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模式仍是信息素养教育关注的重点。这也正反映了现有的信息素养研究和信息素养教育仍较多地停留在以图书馆和文献检索为中心的层次上,还未能针对社会化媒体带来的信息环境的变化进行重心转移。 3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生命周期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Web2.0技术和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生产、交流方式,也改变了用户的信息行为,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对象也在发生变化,这是学者们重新探讨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和内涵的外在动因。本文认为,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管理不再是少数机构的责任,而逐渐形成了以普通用户为主体、以网络用户信息行为为中心的格局,这是由Web2.0和社会化媒体的互动性决定的。在新的信息环境下,信息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和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及表现形式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虽然一直以来信息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是众说纷纭,但管理视角的信息生命周期阶段划分都处于Horton经典的6阶段模型的框架中,即信息的“创建、采集、组织、开发、利用和清理”。笔者结合Horton经典模型与社会化媒体环境中用户信息行为的特点将信息生命周期划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信息生成、信息标引、信息的组织和存储、信息检索和获取、信息评价和甄别以及信息的适应性使用[13]。其中,信息的适应性使用阶段主要强调的是用户针对个人需求,采用合适的方式解决信息问题,是非常个人化的行为,其具体的内涵和方式与传统环境下的信息利用没有显著区别,因此,本文对此不再赘述。 3.1 信息生成 社会化媒体和Web2.0技术改变了信息自上而下的生产和发布方式,普通用户成为生产和创造信息的最大主体,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及该过程中的用户协作行为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在国内的研究中,朱庆华等人[14-19]在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互联网用户群体协作行为模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Web2.0环境下用户生成内容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的设计及其协同研究”中对用户生成内容和互联网用户群体协作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用户生成内容的动因、用户生成内容的特征和机理、用户对UGC的共享意愿研究、用户生成内容的质量评测框架以及可信度评估等。 目前,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网络不仅是用户传播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也是用户生成内容的最大平台,普通用户、明星名人、社会公知、传统媒体、企事业单位都是该平台上信息内容生成和发布的重要主体,同时,机构微博已然成为企事业单位进行公关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可见,用户生成内容已经成为信息生成阶段最重要的特征。 3.2 信息标引 在图书馆环境下,信息的标引有着严格的规范,是少数专业人员的责任。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让人们生活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不仅远远超出了专业人员的标引能力,也对用户个体的信息资源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标引方式亟待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标签(Tag)和社会化标注技术应运而生。 标签(Tag)是新技术环境下对信息进行揭示的应用,由用户根据自己对资源的认识而自主创建,用以描述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可以从内容、作者、来源等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的分类、检索和共享的目的。社会化标注是多个用户对多个对象添加标签的行为模式,建立了用户、标签和资源之间的关系网络[20]。社会化标注是运用群体智慧的一种方式,通过社会化标注,不仅可以进行社区聚合和资源发现,促进基于共同兴趣的社区的形成和发展[21-23]。还可以完善现有的信息检索和信息推送机制,实现个性化推荐[24-25]。时至今日,标签和社会化标注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典型的产品有Delicious、豆瓣等,不仅如此,很多社区如天涯、知乎、Bilibili等都应用了标签技术进行资源标引,便于用户的个人资源组织和相似资源发现,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3.3 信息组织与存储 随着云计算的兴起,云存储已经成为信息存储的重要方式,它是以数据存储和数据管理为中心的云计算系统,具有极好的可扩展性,不仅成本低廉、易于管理,而且数据安全和数据服务不受单一硬件或存储服务器的限制[26],在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中有着显著的优势[27]。 一方面云存储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地讨论,如基于云存储的政府网络信息资源的保存型元数据框架[28],档案异地备份的云存储方案[29],图书馆随书光盘的云存储模式[30-31]等。另一方面,基于云存储技术的应用软件和服务已经迅速占领市场,网盘和云笔记是最常见的两种形式,两者皆是基于云存储的在线服务,网盘主要向用户提供文件的存储、备份、共享等管理功能,常见的有百度云盘、新浪微盘、金山快盘等,而云笔记更类似于个人的记事备忘工具,如为知笔记、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等,两者都能实现PC、移动设备和云端的信息同步,为用户进行多终端的学习和信息处理以及异地办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4 信息检索和获取 信息检索能力是早期的图书馆用户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检索时对检索词和检索字段的选择、布尔逻辑和通配符的使用、检索式的表达等对检索结果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有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决定了检索的有效性。因此,信息检索技能一直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信息源,信息检索也早已超越了文献检索的概念,网络信息检索成为人们信息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全文检索、语义检索等技术的发展和实现,降低了对人们检索语言的精确性和专业性的要求,原有的人利用计算机解决信息问题的模式已经被计算机迎合人的信息需求模式所取代,高级检索技能在一般性的网络信息检索中的重要性已经弱化。但是,复杂的网络信息环境对人们定位信息源、实现个性化、跨媒体、跨平台的检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异构平台的检索、协同检索、社会化搜索、视觉检索等概念随之提出。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新的检索模式层出不穷,但大多是技术实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对用户的使用而言,传统的检索技巧和方式基本上可以适用。 3.5 信息评价和甄别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信息的评价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信息分享为目的,二是以个人使用为目的。前者强调的是用户参与表达自身的观点,具体实现方式包括文字评论、等级或星级评价、投票、点赞等,在电子商务平台中极为常见。用户的评价是对产品和服务进行质量评估的依据,也是机构改善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的指导,评价机制在商业应用中极为常见。后者则主要指用户基于自身信息使用的目的,对网络信息的质量、可信度进行判断的行为,判断的依据包括信息资源的外部特征、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经验、与他人交流讨论的结果等。从这个角度来说,用户对信息进行评价和甄别的能力能直接影响到用户对信息的使用,以及信息产品的质量水平。 综上所示,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用户不仅是信息消费者,也是重要的信息生产者,用户的角色变化不仅对其自身的信息表达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个性化的信息生成也造就了一个信息量巨大、个人色彩浓厚、信息真伪难辨、更加复杂的信息环境。同时,各类信息服务与应用的快速发展,虽然丰富了网络信息资源,但也为用户进行精确信息检索、信息甄别和筛选以及信息利用增加了难度。传统的信息素养要求和信息素养培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信息需求,学界对于信息素养新内涵的探讨已经展开。 4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用户信息素养 随着互联网技术对信息环境的改变,信息素养的内涵也急需扩展和完善,现阶段,信息素养2.0(Information Literacy 2.0)、跨媒体素养(Transliteracy)等概念的提出使得国内外的学者对信息素养的内涵进行了反思。Tuominen K[32]、 S等[33]都从当前的技术特点和信息环境出发,对信息素养2.0的产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S等[33]认为,是社会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传统信息素养范式的异常,从而出现信息素养2.0。信息素养2.0需要人们运用多元智能,具有视觉素养、跨文化素养、空间设计素养、听觉素养等多种能力[34],实现对信息资源,尤其是网络信息资源的综合使用。对国外信息素养研究进行分析发现近些年信息素养研究更加注重个人信息行为、技能的考量,注重信息素养的实证研究[35],信息素养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较多,健康素养的理念和研究逐渐兴起,信息素养研究向着专业纵深的方向发展[36]。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发现,对信息素养内涵的探索在新的技术环境下已经发生了改变,更加个人化、技术化和专业化。但就社会化媒体环境来说,信息素养的研究还很少见,最主要的是范哲构建的社会化媒体情境下的信息素养内容框架[37],该框架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概念化的阶段,没有结合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具体的技术特征、产品服务阐释信息素养的具体要求。因此,本文基于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信息生命周期和各阶段中用户信息行为特点进行研究,认为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用户的信息素养应满足以下几点具体要求: (1)能够合理准确地表达信息。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作为信息生产和创造的主体,用户需要具备更高的信息表达能力和知识水平,才能使得其创造的信息具有可读性和价值性。对于把微博等社交媒体作为信息发布、知识分享和公关平台的企业和个人来说,信息表达能力尤其重要。 (2)能够对个人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在新的技术环境下,为资源添加标签、使用云存储工具都是实现个人信息管理的重要方式,个人信息管理有助于用户快速定位和识别已经存储的个人信息,方便后续查找和使用。用户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个人信息管理主要需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对技术和软件的应用能力,二是基本的信息组织和管理能力。前者是用户对标签、网盘、云笔记等技术和软件的接受和使用能力,主要是指用户愿意使用这些工具并且对其功能的使用没有障碍或能够通过学习消除障碍。后者是指用户在进行个人信息管理时一般应具有基本的信息组织意识,在进行标引、存储和管理时能够做到条理清晰,存储后的信息能够易于查找和共享,否则,随意的标引和存储分类会导致信息的混乱,违背了个人信息管理的初衷。 (3)掌握基本的检索技能,能够进行准确有效的信息检索。虽然用户在信息检索中需要具备的能力因信息需求和社会角色的不同产生差别,总的来说分为四个层次:首先,能够根据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源,善于利用细分领域的信息源,而不是完全依赖搜索引擎,如通过图书馆网站查找书目信息,通过豆瓣、大众点评等查找电影评论,通过知乎、微博等与领域内的名人交流互动等;其次,树立跨媒体、跨平台检索的意识,在信息检索时不局限于文本信息,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都可能对信息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同时在检索时不局限于网络信息的检索,专业的知识通过图书馆、数据库查找或是向有关专业人员询问更有效率,准确度更高;然后,在一般的信息检索中能够运用简单的检索技巧,如布尔逻辑、link、site功能提高检索效率;最后,对学术研究人员和提供咨询服务的专职人员而言,专业数据库和高级检索语言的使用是必备技能,包括检索字段、布尔逻辑、通配符等,查全率和查准率是衡量检索式质量的标准。 (4)能够甄别信息的可信度,合理使用信息。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是信息利用的前提,也是最终信息产品的质量保证,因而信息甄别能力才需要格外重视。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大量的用户生成内容使得网络信息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信息质量稂莠不齐,真假混杂,因此,用户对信息进行评价与甄别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的评价与甄别中,信息的外部特征是重要的判断依据,如信息发布者的信用或等级、信息发布者身份、信息来源等,一般而言,发布者信用等级高、信息来源于政府或企业官方的发布和声明的信息可信度更高。同时,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对信息的评价可以延伸出多种方式,如通过知识社区寻找该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对发布在不同平台的信息进行交叉验证等。 5 结语 本文在总结信息生命周期和信息素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化媒体互动性的特点,从普通用户的信息行为角度对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生命周期进行了划分,分析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在研究中,本文一改传统信息素养中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特点,采取了在信息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素养的不同需求的角度对当前信息环境下用户需要具备的信息素养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素养的具体要求。 本文获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征文一等奖。标签:信息素养论文; 信息检索论文; 云存储论文; 生命周期理论论文; 用户研究论文; 个人管理论文; 社会化平台论文; 图书馆论文; 社交媒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