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偏好研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索娜

景观偏好研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索娜

秦皇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河北秦皇岛 066000

摘要:在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绝大多数评价人员将关注点主要放在建设项目对水、大气、声环境的影响上,很少实际涉及并深入进行建设项目对景观影响的分析。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要满足人类的生理需求,而且要满足人类的心理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心理需求或精神需求不断上升。景观美学资源就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资源之一。然而,我国景观资源正在遭受破坏,从“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出发,积极进行景观美学影响评价和保护景观美学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景观偏好;环境影响;评价;应用

前言

我国幅员辽阔,具有独特的景观资源和历史悠久的山水美学理论,对现代景观视觉的环境评价虽然起步较晚,但自 1985 年以来,也逐步出台了有关景观视觉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尽管有法可依,环境影响评价至今仍未将景观视觉环境的影响作为重点纳入体系之中。 基于此,文章针对景观视觉环境评价研究进展,尤其是景观偏好研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国内景观视觉环境评价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提供部分参考依据。

1景观偏好的差异

在景观偏好的研究上,帕特里克·米勒详细介绍了开普兰夫妇的“内容识别法”,并通过商业环境的案例研究景观偏好的类型及对景观的基本反映,从而揭示人们对景观潜在的感知。朱晓宁以“总部基地”这一代表性办公空间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背景(性别、教育背景、年龄)的人群进行调查,发现不同人群对此类空间的景观偏好基本一致,但专业人员对景观的敏感度更高一些。那么,导致存在景观偏好差异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景观偏好的?下面具体介绍。

1.1基于社会经济背景与环境使用经验的不同

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会影响景观设计的偏好,而使用者日常的生活经验则对景观设计的偏好有相当大的影响。在视觉景观偏好研究中,综合众多学者说法,认为人的偏好以环境的经验和认识为基础,不同社会经济背景、文化背景、年龄、性别、居住地、熟悉程度、教育程度、景观经验、旅游经验、居住环境和活动喜好等变项,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景观审美的偏好。

1.2基于景观设计类型与材质的不同

景观类型的不同对于观赏者而言,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与认知。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学者王泽猛认为,景观、建筑与设施在物质材料上的应用已达到相当发第一作者简介:张娟(1988一),女,硕士,助教;从事园林教学工作。项目来源: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高校风景园林专业GIS课程设置于教学实践研究”(JY1251503);海南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项目(hdjy1646)。达的程度。这些物质材料和技术作为媒介传达给人们最直接的感受,不同景观类型所涵盖的不同景观材质,将带来不同的场所体验。

1.3基于景观认知因素的不同

人对景观环境的看法需要透过环境认知的作用产生。凯文·林奇13]认为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包括知觉、认知与评估3个阶段。(1)知觉。透过视觉感官获得景观讯息,接受环境刺激,直接接受视觉景观的信息或通过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感受。(2)认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将视觉景观的特性加以组织,透过个人过去的经验、知识、期望和所属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景观做诊释与价值判断,产生认知与了解的行为。(3)评估。通过个人过去的经验、目前的需要、期待及心理状态,对景观品质作出感情价值的判断,产生景观偏好。

2 景观偏好研究

在早期的景观偏好研究中,研究者对景观质量的评价主要基于具体景观特征的视觉效果,诸如植被种类、建筑物风格类型等,随着研究深入,景观特征因素也被更细化的分解描述,在 Arriaza等的研究中,植被覆盖率、色彩对比度、荒芜率等 14 个评价因素被纳入度量景观属性的评价。 Bulut等在此基础上还考虑了色彩多样性、天空面积比、人造因素的积极消极比率等影响因素。在 Karjalainen等的研究中,利用数码景观模拟器对景观进行评估,提出景观模拟器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图片的技术精度,二是现实景观的真实还原度。 在这两点要素水平满足要求的前提下,数码景观模拟器能够科学评估景观的美学价值,但景观娱乐价值还需要大量的区域景观偏好数据作为基础参数纳入研究。Thomas 等将 3D 技 术引入景观偏好研究中,通过模拟动态的行人、骑车人的移动速度,将传统研究方法无法表现的影响因子纳入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低速水平的运动模式对小径景观有更积极的影响。 同时,研究也为景观研究中纳入动态影响因素提供新的技术方法参考。景观偏好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在学习国外相关先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评估、美学评价及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涉及居住景观、植物景观、自然旅游景观等多种景观类型。 基于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现状条件,目前针对旅游资源评估的研究较多。 刘媛媛等和叶晓敏等探讨了文化差异特性对景观偏好的影响。 廖圣晓等针对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植物景观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了游客对不同类型植物、植物群落、空间环境和植物景观的偏好程度,并由统计得出观花植物、乔灌草混交群落、半封闭的植物空间和林中溪流景观受不同游客群体的偏好性最强。

3 景观偏好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景观偏好逐步应用于环境影响评价中,一方面解决了建设项目景观环境的区域影响难以客观评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城市景观建设的合理性和统一性。杨懿琨等选取长沙市 6 个有代表性的居住小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风景质量评价法中的心理物理学派的 SBE 法,邀请非专业大学生、专业大学生和专家三个群体对长沙市居住区植物景观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专业背景的三个群体对居住区复层植物景观、色叶类植物景观和水体旁植物景观的景观审美态度上具有一致性,研究者针对此结果分析了植物景观中评价最高的居住区植物景观模式,以对长沙市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周春玲等采用 SBE 法建立楼间绿地的美景度预测模型,邀请5 组 不同背景的测试人群(外语系学生 、园林专业学生 、计算机专业学生、园林专家及从业人员、普通公众)对居住区 30 个楼间绿地进行美景度评价。 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背景的测试群体在居住区绿地审美方面存在普遍一致性,具有专业背景的群体的相关性较其他各种类型的人之间的相关性更好;水体和冠幅是影响美景度评价的重要因子。叶晓敏以杭州市西湖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分析游客文化背景(中国游客 、亚洲其他国家游客 、欧美游客)和亚文化背景(小学生 、老年人、民工、园林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对景观偏好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文化背景对文化景观偏好影响较大,欧美游客对中国特色景观兴趣较高,亚文化背景对样本个体具有显著的景观偏好特征。

结语

景观视觉环境评价是一个多学派理论、 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尽管近年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在景观评价的方法理论上已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国内仍无系统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樊振辉,庞少静. 关于环评中的景观影响评价问题[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3(4):18 - 20.

[2] 朱 坦,闫玉虎,单春艳,等. 景观影响评价技术[J]. 中国环境科学,2000,20(1):18 - 90.

[3] 谭砂砾,姜庆利,赵大传. 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初探[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25(4):24 - 26.

论文作者:索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30

标签:;  ;  ;  ;  ;  ;  ;  ;  

景观偏好研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索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