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_素质教育论文

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_素质教育论文

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人文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日新月异的全球化社会发展背景下,素质教育已经被大多数人认同为主要是教育观念或教育思想的变化,而不仅是教育形式乃至教育模式的变革,并且这种变革应该建立在观念变化的基础之上。人们开始感到,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育,都应重视素质教育;最大的进展是素质教育的外延也由中小学基础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然而现实状况是,不论哪个领域哪个层次,目前都呈现出一派“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虚假局面,素质教育似乎前所未有地陷入穷途末路的境地。

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为此,我们有理由强调素质教育更应是人文素质的教育,也有必要对人文素质教育重新进行一番更广泛的价值定位。从历史上看,古典人文教育最关心的主要是个人,着重培养个人的人文修养和个人的道德品质,当代人文教育尽管也关心个人,却更强调关心他人、社会以及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未来。据此,这里所说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生观与世界观、艺术观与审美观的教育,其核心是引导青少年一代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素质就不仅仅为高层次人才所应有,人文素质教育也不应再是某个阶段性的教育主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是主体性教育的必然要求

人的基本特征是独立性和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人性中最集中体现人本质的部分,它是人作用于社会环境中自我发展形成的,它表现于人的自尊、自立、自强、自律,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清醒的认识,有高昂的处世精神,是自我意识的高度觉醒,不仅懂得如何生存,还知道应该如何发展;不但能适应社会,还能主动改造社会。同时,人的主体性还表现于人的理智性和智慧性,它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决不是个人主义的张扬,我行我素的放肆和自然本能的发泄。时代呼唤着能造就这样的人的教育,这种教育就是主体性教育,显然,这样的人也只能通过人文素质的教育产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对主体性教育的研究,标志着当代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人是自然的主体,文化的主体,历史的主体。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没有“每个人”的发展,就没有“一切人”的发展,当然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主体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重视受教育者每个人的主体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弘扬,教育者作为教育的主体,自身的主体意识也有待强化。从现状看,教师受现行教育体制、思想、文化的约束,大部分人还无法通过创造性工作来完善自己,这种无视教育者主体性存在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主体性教育的施行。

但是,作为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教育和创造的是完全意义的人,必须能够在完成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调整的同时完成自身认识和调整,具体地说,受教育者必须具有现代人必备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不能靠依赖别人而生存;学校培养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精神境界。现代人不但要生存,而且要能幸福地充分享受现代文明,就必须有能力参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科学的、艺术的相应活动,并且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和教育自我。这些能力的取得和这种素质的习得,必须依靠人文素质教育,可惜的是,人文素质主要靠整体的理解领悟而获得,人文素质所涉及的人的道德、价值、文化以及人的情感体验、生活意义等,虽是与人的生活理想密切相关的,是求善求美的,却由于它偏重非实用性,常常被忽略。

二、人文素质教育是对教育本质功能的发挥

“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这句话深刻地提示:当代教育不再只是被动地反映当代乃至未来社会及其社会关系,而是具有主动性。未来是一个更加依赖于人的社会,未来人的培养只能依靠当代教育,当代教育培养人就必须面向未来。就教育的本质功能而言,如果说古代教育以传承过去为主,现代教育以接纳现实为主,那么,当代教育的本质功能就是设计未来。当代教育对于未来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通过未来人的培养,来设计未来文明的图景,从而决定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

当代教育如何发挥其设计未来的本质社会功能呢?最根本的途径,当然是按照未来社会的要求培养未来人,按照未来社会的要求确立科学的教育目标体系。要建立这个目标体系,充分发挥教育功能,除了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理时间处理信息和学会创造外,还离不开这样几个因素:1.学会面对未来。指当代教育要培养学生强烈的未来意识,以积极的情感、理智的判断来面对未来社会的一切变化,促使其不仅同过去也同未来相连接。千百万人具有了这种意识,我们就有了一个作好充分思想准备的机会,就可以去面对未来变化带来的一切影响。2.学会对付未来。指当代教育必须教学生学会分析可预见的未来之主要趋势及重大问题,教学生学会预测未来社会变化的方向和速度,教学生学会选择未来的可能方案。3.学会关心。这是当代教育最高的教育目标,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当代教育通过培养未来人设计的未来,应该是一种全新的文明,未来的新人“必然能够在他日益增长的理解能力、肌体能力方面和潜在的另一方面,即个性的情感与道德方面建立起一种和谐状态。这种新人只具有人类智慧和人类技巧是不够的,他还必须感到他自己和别人之间融洽无间,具有一种人类和谐”。因而,当代教育必须教学生学会关心,不仅关心自己,还能关心别人;不仅关心人,还能关心人类生存的环境;不仅关心国家,甚至关心全人类的命运。

三、人文素质教育是对德育功利化的强力反拨

应该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旧体制的转换和人们思维方式、教育观念的变化,一系列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遗憾的是,面对挑战,学校德育不但无力应答,反而在功利化的道德上越陷越深。这种功利化倾向是指学校德育中存在的片面强调外在价值(社会公众价值),忽视本体价值(育人、育德价值),它总是要求德育出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德的长期效应。在德育过程和内容方法上外显为表面性、片面性、成人化、一刀切的特征,表现为单纯政治化的倾向,只关注社会即时需要,而忽视对人的基本品德素质和对未来人才品德素质的预测和规划,停留在道德知识ABC的宣讲和伦理谈话上。学校德育的这种客体运行模式必然难以承诺提升人生境界的教育使命,难以实现德育的个性发展价值。

把学生单纯地作为客体来看待,固然有着文化传统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当然也有其思想认识根源。人文素质教育的反拨作用就在于,它可以以此来真正完全地确立德育的独立实体地位,它能与德育相谐调,又能促进德育主体实现自我调节,规范我们对道德哲学和道德本质的认识,重新赋予德育提升人生境界的伟大使命。这是因为,从本质上说,人生境界是人生活质量的表征,人生境界的提升必然也是道德水平的提高,而且承担这个使命,也是德育自身的内在规定性所决定的。学校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直接作用于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人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使人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些恰恰是人生境界的旨趣所在。

四、人文素质教育是对教育的“深度”突破

可以同学校德育功利化倾向相提并论的是,世界范围内的当代教育在增加它的“长度”(终身教育)和“广度”(大教育)的同时,正在失去它应有的“深度”(人、人性或人生的教育)。由于不断“增加”受教育者作为价值“客体”的“价值量”,教育获得了“优先”地位,被视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利器”,并成为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资本”,于是作为教育活动本体基础的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被无情和无限地疏远,教育本身也越来越表面化、肤浅化、技术化。把活泼可爱的教育对象作为一种预期的“教育产品”的“原料”来对待,只关注其外在特性的塑造,不关注其内在的希望、幸福、痛苦、困惑、焦虑、冲突、压抑、危机等等,把教育对象的目光引向外在世界的同时不再把它们引向自身,导致他们在不断地提高认识和控制外在世界能力的同时减弱了对内在世界的认识和控制能力,以至于自己最后不知道如何运用这种认识和控制世界的能力。当前世界范围内的诸多问题尽管是由于历史的落后、经济的贫困、人口的增多、生态的破坏、资源的危机、后殖民主义剥削等等引起的,但是与这种人性缺乏教育的关怀和引导,内心的生活过于昏暗,精神世界开始塌陷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代教育已经退化为一种名副其实的“教育产业”,一种“无根”的教育,一种疏离了人自身的“文化生产”,它失去了自己独立的尊严和价值目标,人文精神在作为文化场所的学校也随之飘散了。

当代教育缺乏深度的现象已经引起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极大关注。日本的池田大作认为,当代教育应该还其根本,即“说明和回答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人生应当怎样度过这些人类最重要的问题”。德国学者孙志文直接发问:“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人?在教育系统中,我们该如何对待他?”看来,仅仅把教育对象当作“社会动物”来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他作为一种真正的人的存在,通过教育促使人们在为生活问题做准备的同时重新深刻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态度与意义问题,才能突破当代教育的“深度”,还当代教育以“深度”,使之成为一种“本真”的教育,一种真正的人性的陶冶,它是古典人文精神的现实复归,是教育活动向人本身的复归,是对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根本性的审视和解决。总之,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体察,必将对整个教育观念和实践的变革起到积极的再定向的作用。

五、人文素质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动力源

人的一生可以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活动来求得思想意识和行为的变化,不断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社会经验和从业能力。终身学习的形态多样,自组织学习虽是一种较高能级的学习态,但也是最佳的学习态。这是独立自主的学习状态,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从学习目标的选定—学习内容的组织—学习计划的制订—学习活动的实施,这一系列学习过程都是学习者自身控制,即使有学习的指导者,指导者也只是处于辅助地位。自组织学习具有很大的自主度,学习者拥有学习自由度,这个自由度不是单纯由社会给予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由人的意志力、人对人存在的执着追问、知识以及经济整合而成。人若丧失了意志力、丧失了起码的人文品质,就不可能真正拥有学习自主权。尽管意志力属于心理素质,但是一定的人文素质可以强化人的意志力。可见要使人始终掌握学习的自主权,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人文素质是一种呈上升趋势的动力源,而且是学习者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合力。一方面,人文素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习的心理障碍,避免个体的思想品德步入误区,另一方面,它可以促进学习从自组织形态向创新形态的顺利转换,而且提高自我人文素质的渴望可以激发人的学习欲望,因而尽管人生的境遇千差万别,但每个人都有在不同发展阶段进行终身学习的可能性,不过只有那些在人文精神支持下的人,才会懂得人生的不同阶段不断构建相应的学习系统,从社会和自身的双重需要出发,产生终身学习的源动力,循序渐进地进入高难度的学习状态,获得智识能量的深厚积累:会学习—知识广博—人文素质的提升—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成功经验的积累—人生的真切感悟—再学习—争取更大的成功,正是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学习循环使人终身受益,卓有成效。

标签:;  ;  ;  ;  

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