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国剑 云南省保山市第九中学 678016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山区中学尤为突出。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搞好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一个永恒的话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材,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其次是对写作要求难度要降低,充分发挥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教师评点作文的方法要正确;端正学生文风,改掉习惯性错误;引导学生作文立意富有个性色彩;积极开展作文讲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山区中学 作文教学 探索
“提起作文,师生头疼”,山区中学的作文教学尤其令人担忧。目前的一部分中学生,特别喜欢买《中考满分作文》、《中学生获奖作文》等书。语文教师布置作文后,有的同学就借助这些资料,或抄袭原文、或“拼盘”成文、或生搬硬套仿写成文。结果呢,山区农村家庭在学生笔下住进了城市高楼,打工父亲变成了教授爸爸,连自己也变成了“电脑专家”、“网络高手”……这样的作文不可悲吗?这样的文章教师又怎样去评点呢?
按理说,山区中学生生活的环境中有成千上万种事物与他们息息相关,他们知道的事情很不少。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大至社会,小至家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扣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胸中的积蓄是决不会贫乏的”(叶圣陶语)。问题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很多可供他们写作的素材,或不曾仔细地观察,视而不见,或不曾真切感知体验而成为过眼烟云。他们认为这些太熟悉的东西是废铜烂铁,而不是金银珠宝,不值得拾取。
在山区中学,一方面,语文教师因学生作文水平“低下”,几经努力而未见起色,认为学生“朽木难雕”,放任自流,只在临近考试时仓促猜题,向学生传授“写作技巧”。另一方面,学生觉得语文教师平时教的方法比较笼统,不具体,评语大众化,“优、良、中、差”叫学生不知何句是优,何处是差。这样下去,形成恶性循环。如何使作文水平提高?如何使语文教学成绩显著?山区中学怎样搞好作文教学,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深思和探究的课题。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指导学生选材,富有山区特色
山区中学生不必依赖某些资料,拼命去写自己陌生的城市生活,而应该仔细观察,选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东西:潺潺的小溪,袅袅的炊烟,起伏的群山,错落有致的村庄,泥土的气息,山花的烂漫……这些田野的风光、四季美景,大自然孕育多少值得你去写、去赞美的事物。山乡的巨变,抢收抢种的忙碌,田间管理的艰辛,家务劳动的繁杂,传统节日的欢腾,甚至于家庭生活的小矛盾、小磕碰,都可以融入情怀,写成文章。多彩的校园生活也是值得大写特写的,教室里聚精会神,运动场上英姿勃发,学习心得,师生情谊等等。这些学生“熟悉的不想写”的东西,语文教师要下功夫去指导,它们是多么好的作文材料啊!目前有些教师,时常有意无意地违背这样一条规律——以为拿司空见惯的事物来指导学生,是在浪费时间,是白费神思、多此一举。
二、写作要求适度,评点方法正确
对中学生作文要求过高,是束缚他们写作手脚的一条绳索。近年来,中学生作文文学化、超前化的倾向愈演愈烈,部分教师对中学生作文要求过高:中心明确、描写生动、选材求典型、立意求创新。这就违背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挫伤了初中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比如七年级学生写了一篇题为《外婆家变化大》的日记,下边是文章的最后两段:
外婆家有一栋漂亮的小洋楼,宽敞的客厅里有一套豪华家庭影院,还有真皮的沙发,考究的家俱……吃了饭,舅爹用小轿车带着我到他的鱼塘、果园逛了一圈儿。
回到家,妈妈告诉我,前些年,外婆家比我家穷多啦。“嗯,我真想在外婆家住一辈子。”
这篇日记,写的是真实见闻,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外婆家由贫到富的变化,理应鼓励。可是教师批评说缺少体会,没有从中得到启发。诚然,如果学生能写出点体会,这篇日记档次确实提高了一等。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体会不是每篇作文都要写,启发也不能牵强附会,如果按这样标准,还有多少可选的题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对于学生作文,标准不宜太高,若说立意必求独创,前无古人;言情必求其深,感通百世。那么,能文之士也只好长期搁笔,何况学生?”
正确的作文评点,包括两部分:一是按文章顺序逐一评点,二是针对全文进行总评。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评点要从文章的选材、立意、布局、谋篇到遣词造句、标点符号的运用,好在哪里,错在何处,让学生一目了然、明明白白。要达到此目的,决不是“优、良、中、差”就能做到的。
三、端正学生文风,改掉习惯性错误
语文教师要具有较高的鉴别能力。对那种抄袭原文、“拼盘”作文、生搬硬套的仿写作文,要及时、严肃地指出来,进行批评教育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重新写作文。如果教师不能辨别真伪,把“优”打在上述三类文章上,岂不助长了学生的惰性?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端正学生文风,让学生仔细观察、充分想象,写自己的文章,即使篇幅短一点、内容少一点、表达差一点,也要适时加以鼓励,长久下去,学生就会由畏惧作文变为喜欢作文、自觉作文。
山区中学生作文中习惯性的错误,除了表现在格式、标点符号、表达上等等,有三点尤其值得注意:一是“口语”角色错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一篇写好人好事的作文,写作者帮助老奶奶把一篮松毛背回家时,老奶奶笑眯眯地说:“太感谢你们了,你们真是雷锋式的好少年,再见了,欢迎你们来做客……”山区老婆婆是不会这样说的。二是学生犯“时间误差”的毛病。一篇学生作文中有这样一段:“家里杀猪,准备过年,姑姑带着小表妹来我家,表妹真可爱,我约她到荷花塘边玩,只见一池荷花,在绿叶的衬托下,非常美丽,微风吹来,她们翩翩起舞,荷叶上的露珠滚落了,叮咚声引来了觅食的鱼儿……”描写很精彩,问题是夏日荷花岂能绽放在“杀过年猪”的深冬里?其它还有春天出现“黄梅雨”、秋天有麦浪等等,这些都属于“时间误差”的问题。三是爱用习惯语、爱喊口号。比如写春天用桃树开花、柳枝发芽;夏日是赤日炎炎、酷暑难熬;秋天则落英缤纷、硕果累累;冬天就是雪花飘飘、寒风刺骨啦。街道必直、山路必弯;小麦是麦浪,稻谷是稻浪……学生往往不注重观察,不加以思索,文章中的习惯语句较多。
四、引导作文立意,富有个性色彩
“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千古文章意为本”,“意”即文章的主题。笔者认为要让作文立意富有个性色彩,即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标准,做到立意深刻、新颖、独特。
1.深刻。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来,这就叫“深刻”。清代著名学者袁枚说得好:“人闲居时一刻不可无古人,落笔时一刻不可有古人。平居有古人,学问方深,落笔无古人,精神始出。”俄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也说过:“我认为,在任何天才身上,重要的东西都是我想称之为自己的声音的东西。”因此,我们不能停留于事物的表面,止步于“是什么”、“有什么”、“怎么办”之类的问题,要学会开掘深层意蕴。
例如写景,许多同学只是绘形绘色,停留在表象层次上,而这几句话则不然:“这几株长在砖缝里的小草的确不简单。因为这砖缝没有足够的水分和土壤,也接受不到充足的阳光,可它们居然顽强地生长起来了,真了不起!”显然,作者超越了绘形绘色的表层描写,而透过现实,把握了小草的精神气质,写出了其神韵。
2.新颖。“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文章切忌随人后”,拾前人“牙慧”。作为一个生活在创新时代的少年,应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意必己出”,避免雷同、“撞车”,少一点“大路货”,多一点“个性化”,针对性强,或者提出对某类社会现象的见解,或者引入与时俱进的崭新理念。举例来说,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对雨后春笋般的新生事物,身为时代骄子的我们应如何看待和思考。如:“一带一路”、“亚投行”、“中欧班列”……要求学生不仅能敏锐地抓住这些时髦的话题,而且要展示出对未来新颖、前瞻的深刻思考。
3.独特。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某种传统思维模式,对于某种现象或一个问题,社会和大众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实际上,事物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外部情况也多种多样,因而同一事物除了具有正面基本意义。如果我们能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激发起自己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多极思维,提出与传统和世俗相悖的观点,这样的文章,往往会以崭新的立意赢得人们的关注和赞许。比如说,人们都说要矢志不渝地维护自己的尊严,你却大胆地说,在特定条件下要敢于放弃自己的尊严,首先维护自己的生命,这能不给人以新的思考吗?话题作文“色彩”,绝大多数同学从正面立意,或赞美大自然的色彩,或赞美生命的色彩。有的同学却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我不喜欢苍白的天空”。以此表达对人类环境的忧虑,对蓝色天空的向往。独特的立意使人心灵为之一颤。
五、开展写作讲座,培养学生兴趣
山区中学的语文教师要积极、认真地开展写作讲座。由语文教研组牵头,有规律地、长期地把写作讲座开展下去,讲座内容涉及面要广,有一定吸引力,还要有针对性、系统性。实践证明,长期开展写作讲座的学校,其学生的作文水平相对要高些。同时,开展写作讲座还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搞好一个讲座,就要大量翻阅资料,精心组织材料,预测学生反应,谋求达到目的。因而对教师知识的更新、能力的培养、演讲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
为了搞好作文教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可在校内成立文学兴趣小组,办好校刊。同时,经常开展作文竞赛,让学生参加的人数多一些,鼓励面大一些,这样有利于全校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山区中学尤为突出。
大部分山区的经济、文化非常薄弱,小学基础普遍较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大部分家长文化素质不高,谈不上对学生的作文有什么指导。作为山区中学的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搞好作文教学,如何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无疑是一个重大课题,只要我们正确指导学生选材;充分发挥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评点作文的时候客观、科学、细致;让学生改掉习惯性错误,引导他们立意要深刻、新颖、独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作文讲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要耐心辅导、循序渐进。
注释
[1]朱永新 著 《享受与幸福——教育随笔》.17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2]《叶圣陶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参考文献
[1]朱永新 著 《享受与幸福——教育随笔》.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2]叶圣陶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3]霍松林 主编 《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
[4]保山师专学报.2004第6期,云南保山,保山师专学报编辑部,2004,12。
[5]罗宗强 陈洪 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6]魏国栋 吕达 主编 《课程·教材·教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
论文作者:陶国剑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学生论文; 山区论文; 立意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语文教师论文; 作文教学论文; 文章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