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凤 兴仁县回龙镇狮子小学课题组成员 562300
【摘要】乡村留守儿童是乡村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为了挣钱养家糊口,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处奔波,挣钱的同时却牺牲了与自己孩子相处的美好时间。与城镇孩子相比,乡村留守儿童一般都与外公、外婆或者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甚至有的独自一个人在家生活。这样一来,他们的成长教育和行为习惯生活等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由此,学校只能加强对他们的管理教育,学校对他们的管理教育策略也在不断的探索中。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策略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1-131-01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缺少和父母的相处、沟通,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心里十分敏感且自卑,在人际交往能力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障碍。本人为了能和他们更好的交流沟通,为了把他们教育成和其他孩子一样,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自己的体会。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首先,他们在父母的关爱方面,与其他孩子相比,远远不足。不管在心里方面还是身体方面,他们都缺少一种安全感。甚至,有时候他们会认为是父母抛弃了他们,完全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幸福感。
其次,在交流沟通方面,绝大部分留守儿童比不上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后,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可以和父母说说话、谈谈心。只能是孤苦伶仃的在家,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就算是心里有什么想表达的,好像也找不到听众。时间长了,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自然下降,最后导致他们性格孤僻、自卑。
最后,他们在学习上,行为习惯上容易走极端,完全会做出一些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由于在家没有父母的监督,那么他们独自在家的时间也就成了他们的所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自控力欠缺的孩子就根本不会去主动学习。这样一来,他们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就慢慢的养成了。
二、工作中遇到的案例
本人的工作地点在一个比较偏远的山村,学校也是一所寄宿制学校,而学校周边的家庭外出打工的比较多,在我所担任的班级中,有38%的留守儿童。而这38%中有5个留守儿童是独自一个人在家,没有监护人,其余的都是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居住。
案例一:
我班有位叫黄某某的孩子,本来她家还有一个哥哥的,但是哥哥在两年前由于没有父母的监督,到水库去游泳,不幸溺水身亡。可是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教训而回家照顾她,现在同样还是在浙江打工。很多次,她在日记中写到:“我非常的讨厌这个家,如果你们不要我,就不应该把我带到这个世界,每到星期五,我就有一种恐惧,一点也不想回家,不想回到那个冰冷的家,别的同学都盼望着星期五可以回家和父母团圆,可是我却盼望着星期一回学校可以和老师、同学们团圆”。看到这样的日记,心里不由得有一阵阵的心痛。对于这个孩子,我首先是了解她的家庭情况,通过向她家的邻居、村干部、亲戚打听她的情况。然后是和她的父母沟通,可是在她父母那里得到的一句话是:“不出来打工不行啊,没有钱用”。那么,为了不让这个孩子的成长受到太大的影响,我就只有全身心的来关注这个孩子,和她慢慢的沟通交流,一开始,她写在日记本上,我给她回复。慢慢的,我把她叫到办公室,和她面对面的交流。渐渐地,她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感,然后在班上组织一些类似于父母和孩子的活动。比如,在周末到她家中,主动充当她母亲的角色,和她一起做做家务、做做饭、谈谈心,让她感受到家的存在,感受到家的温暖;在班上开展包饺子、包粽子、给同学们过生日等。同时我也没有放弃劝说她父母回来照顾她,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她主动打电话给父母。这学期,她母亲下定决心,不外出打工了,在家好好的照顾她。开学快一个月了,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案例二:
我班上还有一个叫张某的同学,就只有他和他年迈的奶奶在家,父亲和母亲都在广东打工,他也就成了实实在在的留守儿童。对于不到11周岁的他,无论是学习,行为习惯他都很特别,回家后他的奶奶几乎看不到他的声影,不是去东家,就是去西家。而课堂上,他在学科老师眼里就是调皮捣蛋,但在我(我是班主任)的课堂上,他还是比较遵规守纪的。就算如此,我也没有放弃他,和他父母沟通,他父母也很无赖,迫于生活的压力,只是说希望老师管严点。从和他父母交流的情况来看,他的父母是很在乎他,而他主要是没有感受到父母的关爱。通过和他父母沟通、和他奶奶了解情况、和学科老师了解情况,我发现他是比较怕我和怕他父亲。由此我就这样来解决他的问题;首先和他交流,要求每个月去他家至少两次,发现他不在家就要告诉他父亲。然后要求他每周在我们学校的办公室通过视频电话和他父母通话。渐渐地,他的行为习惯有了一些变化。
黄某某、张某同学只是我班中的一些典型的留守儿童,通过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针对乡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家校联通
班主任要定期召开监护人或者代理监护人交流会议,不定期开展走访活动,并且利用各种机会与家长取得联系,交流看法,增进理解,形成共识。要引导家长增强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关心胜于教育”、“陪伴胜于远程教育”的道理。外出打工确实无法常常在孩子的身边,应向孩子说明其原因,并教会他们真诚地表达思念之情。比如,平时多打电话,问寒问暖;关心鼓励,尽量在电话里不要给予批评指责;发现问题要冷静,以情动情。同时,要想方设法的和孩子见见面,就算是远程开视频电话,也可以大大增强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让她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和父母对他们的关爱。
(二)、争取相关的政策,发展本地的经济
如果我们当地能够像广东、浙江一带发达的话,那么他们的父母也可以在我们附件找到工作,也可以在我们当地挣到钱来养家糊口。这样一来,父母就可以经常陪伴在孩子身边了。比如,积极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回乡创业,让这些乡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有机会就近就业。这样,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使孩子深深体会到浓浓的父母之爱,让他们在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加强爱心教育
我们作为乡村小学的一线教师,要懂得用心去关爱学生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一定要多站在这些留守儿童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出现的问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从细节入手,把每个留守儿童都看作是自己的孩子一样,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里,尊重他们的人格,关心他们的生活。我们在班级里要多开展一些有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活动,比如,在周末到她家中,主动充当她母亲的角色,和她一起做做家务、做做饭、谈谈心,让她感受到家的存在,感受到家的温暖;在班上开展包饺子、包粽子、给同学们过生日等。乡村留守儿童虽然在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生活条件、心理健康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他们也和其他同学一样,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栋梁。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关心和重视他们的发展和成长。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乡村留守儿童问题,尤其是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心理、生理的发展都处于非常重要的阶段,正在面临着各种严重的困难,帮助他们找到健康成长的出路,绝不是通过家庭、学校或是政府中任何一方的努力可以解决的,必须搭建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家庭和学校发挥主体作用的综合机制。才能够更好的解决乡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论文作者:王景凤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
标签:父母论文; 他们的论文; 孩子论文; 儿童论文; 和他论文; 乡村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