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等学校教学体制之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高等学校论文,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42-1667/Z (2002) 01-0009-04
高等学校的教学体制涉及课程设置、教与学、教学管理、教学评估等诸多层面和环节。笔者仅以自己在美国伊利诺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Champaign)亚太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期间(2000年7月至2001年7月)的亲身经历和赴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涅狄克大学调研的情况为实证材料,从政治课(德育课)的设置、课堂教学、教学管理三个方面对中美高等学校教学体制作一比较分析。
一 中美高等学校政治课的设置
众所周知,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统称为政治课,或简称为“两课”)是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资本主义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早在1957年,我党第一次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11月23日,国家教委颁布试行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要阵地。但是,目前有些大学生、大学教师乃至高校领导对“两课”教育不理解、不重视,甚至存在着模糊认识。例如,有些大学生把“两课”视为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的副课,并想方设法逃课;有些大学教师(特别理工科教师)把“两课”与专业课对立起来,认为“两课”挤压了专业课,主张尽量减少“两课”课时,甚至主张把“两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有些高校领导对“两课”和“两课”教师不重视,对“两课”投入少,甚至采取歧视性政策,并且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淡化“两课”,使“两课”和“两课”教师在高等学校边缘化。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受社会大环境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影响外,主要的思想认识论根源有二:其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绝对对立起来,把“两课”看作单纯的政治课、意识形态课,而否认其内在的科学性;其二是拿美国作为挡箭牌,认为美国大学没有政治课或德育课,但美国却是世界上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国家。这实际上是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科学,又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高度科学性和彻底革命性的统一。而且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科学,是破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才化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课程既具有浓厚的人文内涵和底蕴,又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其次,认为美国大学没有任何意义上的政治课或德育课,实际这是对美国大学教育的无知和误解。在美国,虽然没有明确使用“政治课”、“德育课”或“思想政治教育课”,但无论是公立大学(州立大学,美国没有国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都设置有具有浓厚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色彩的政治课或德育课。美国虽然是一个多元化、自由化的国家,每个学校设置的政治课、德育课体现出完全自主和多样化的色彩,但一般说来都设置有3-5门政治理论课(如:西方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美国历史、公民与法、美国与世界、科学哲学和实用主义等)和3门左右的思想品德课(如:大学生活导论课、职业道德课、社会研究课等)。笔者是受美国费曼基金会的资助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到美国伊利诺大学作访问研究的,同期还有来自国内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的14名访问学者,基本上都是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且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和副教授。在访问研究的1年里,我们必须每周三下午进行“政治学习”,由该项目的协调人惠勒博士(Dr.Wheeler)给我们讲授“美国历史和文化”课,而且绝对不允许缺席或请假,比我们国内许多大学周四下午的政治学习的要求严格得多。
虽然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迥异,但政治课的设置却都体现了德育课程在教育规律方面的共性,只不过是在政治课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第一,两国大学都注意利用课堂教学向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美国大学向大学生灌输的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和人权。而我们倡导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以及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政治课教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美国大学政治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资本主义的接班人,而我们则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第三,美国大学政治课与专业课、人文课不严格区分,把政治课、德育课当专业课、人文素质教育课来上,并且注意其实效性,而且具体课程设置基本由各大学自主决定,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而我国则把政治课与专业课、人文素质教育课分开,表面上看是强调政治课的特殊性、重要性,但实际上容易给人造成误会,似乎政治课的科学性不如专业课、政治课缺乏人文底蕴;并且我们的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均由教育部统一规划,从大纲、教材、课时都统一规定,学校缺少自主性,课程缺少丰富性和张力,从总体上讲,“两课”教学的实效性不高。
第四,在美国,宗教履行着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职能,许多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均出自宗教(主要是基督教),以至美国许多人把德育等同于宗教。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都处处为校外宗教提供条件,允许大学生在特定时间到教堂接受宗教教育。不同宗教派别(主要是基督教内部各种派别)的教堂散落在大学校园里,宗教组织非常活跃,活动连续不断,且形式多样化。有的大学还没有教士、教师办公室,随时接待学生,还有专门向外国留学生传教的专职牧师。例如,我所在的伊利诺大学厄伯纳——香槟分校就是一个宗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大学城,厄伯纳——香槟市有10万居民,伊利诺大学教职员工就有5万,居民中基督徒达75%以上,散落在大学城的教堂不下100座,真可谓“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各种教会、教派对我们进行“轮番轰炸”,邀请我们参加各种“查经班”。我们费曼学者的周末基本上都是在教堂或牧师家里度过的,许多牧师和基督徒都成了我们的好朋友,他们用车接送我们到教堂或他们家里参加“查经”(Bible Study),免费为我们提供晚餐,在生活上给予我们许多帮助。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即让我们信仰上帝,成为基督徒。我常想,如果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有美国牧师那种敬业精神,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可能有效得多。美国的政治学习是在周末休息时间在教堂进行,大家是主动、自愿参加;我们的政治学习是占上班时间进行,且许多大学是有偿服务(政治学习给钱),许多人还不愿意参加。
二 课堂教学之比较分析
高等学校教学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便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中,中美大学教师存在着以下明显的差异。
第一,美国大学基本上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许多课程则根本没有教材,而是让大学生读原著。例如,笔者在伊利诺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曾选修了该校政治系弗尔兹教授(Professor Belden Fields)的《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和奥妮教授(Professor Melissa A.Orlie)的《政治学》。这两门课都没有教材,而是引导学生读原著。《社会主义政治理论》要求学生读的原著有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罗莎·卢森堡的《俄国革命和列宁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帕尼奇和雷斯的《全球资本主义和民主》、《必须和不必须的乌托邦》以及杂志《新左派评论》上的有关论文等。《政治学》要求学生读的原著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马基雅维里的《君王论》,霍布斯的《利维坦》,洛克的《政府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密尔的《自由论》,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这样,美国学生从大学开始就可以进入学术原点,学术前沿,而不是站在学术边缘读教材。而中国大学的大学生上课基本以教材为主,许多教材都是全国统编,即使不是全国统编也大多互相抄袭,重复别人的成果,往往千孔一面,缺乏原创性和特色,这样就使得大学生只是站在本学科的外围、边缘而不能进入到学科的前沿、核心,只有到了研究生阶段,才开始重视原著。
第二,美国大学课堂教学注意启发式教学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许多课堂都以学生讨论为主,所以研讨会(Seminar)较多,并且老师多以学生课堂发言和讨论提纲及小论文(Paper)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主要依据。例如,《社会主义政治理论》课上课时间是一个半小时,学生们分组讨论是1个小时,另半个小时由老师和学生一起集体讨论。其他课程也基本没有老师从头讲到尾的情况。所以,美国大学课堂学生发言非常踊跃,他们甚至不时打断老师的讲话。而当前中国高校教师大都备课认真,讲课认知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组织严密,讲授逻辑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分析透彻,语言流畅,这是其优点。但是,其缺陷也十分明显,这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主动、学生被动,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圈学生背”,学生成了“上课记笔记,课后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机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参与意识、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受到严重束缚,结果使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这种情况在中国在美留学生中反映得较为明显。中国在美留学生往往比美国学生会考试,但中国留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综合素质方面总体上讲则不及美国学生。总体说来,中国大学的课堂教学多为“应试教学”,而美国大学的课堂教学多为“素质教学”。
第三,在课堂教学纪律方面,美国大学生往往不及中国大学生。我在伊利诺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发现,几乎每次上课都有大学生迟到或早退,并且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上课时吃零食、把大腿跷在书桌上面等情况,而美国大学老师对这种不遵守纪律的情况熟视无睹,很少制止。美国大学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很随便,是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关系。而中国大学生在上课时比较守纪律,老师与学生之间有距离感,二者之间的关系更象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第四,在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方面,美国大学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使用多媒体教学。伊利诺大学给每个教职员工的办公室都配有一台电脑,在图书馆、实验室、网络中心,都配有免费上网的电脑,基本上可以做到每个学生一台。而在我国高等学校,多媒体教学还是一个新鲜事物,仅有少部分教师试行,还不普遍。
第五,美国大学的课堂教学强调和突出个性化教育,注意启发和张扬大学生的个性,而中国大学的课堂教学则往往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强调个性化教育,注意因材施教本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夫子留给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笔宝贵遗产,但这种宝贵的思想资源在当前中国大学教育中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标准答案不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美国是一个多元主义、个人主义的国家,“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真正核心”。(卢瑟·S·利德基.美国特性探索[M].龙治芳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97页)个人主义体现在高等教育中就是重视和强化个性化教育,其主要特征是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信心、反抗精神和多种能力。美国大学的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都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老师鼓励学生提出与老师和他人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发挥。
三 教学管理之比较分析
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管理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基本保证。中美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着以下两点明显的差异。
第一,美国大学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较少,但管理效率较高。例如,笔者做访问学者的伊利诺大学厄伯纳——香槟分校是美国著名的大学,该大学理工科排名列全美前10位,综合排名列世界著名大学前50名。该大学的哲学系和政治系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人数与武汉大学差不多,但哲学系教学行政管理(负责教学、科研、行政各方面)人员只有3名,其中一名为办公室主任,另两名是教学行政秘书,且办公室主任还是哲学系的教师兼任,政治系则只有两名教学行政秘书。但他们都把该系的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诸多方面的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条,管理效率非常高,不存在互相推诿、扯皮、只拿薪水不办事的情况。他们上班时间是从上午9点到下午5点,除中午吃饭1小时外没有任何休息,教师、学生办事随时都可以找到他们。他们办事非常热情、周到、细致,真正体现了“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的宗旨。然而我们国内许多大学教学行政人员、行政后勤人员太多,办事效率总体上说比美国大学低下得多。
第二,美国大学的教学管理实行的是网络管理,实现了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美国大学教师每年只需将自己的教学科研情况和成果用电子邮件告知教学行政秘书,教学行政秘书为每个教师设有专门的教学科研档案,遇到考核、评估等事项由秘书代为填写,教师没有各种繁琐的表格填写任务,从而为教师专心从事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充裕的时间。而我们大学里,各种达标、检查、评估、考核、职称申报、评奖、科研课题申请等表格种类繁多,而且基本由教师本人填写(许多表格都是重复填写),教学科研档案有名无实,这既消耗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增加了行政工作员的负担,而且也在客观上助长了形式主义、文赎主义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