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学事业--略论古朝鲜与中国的文学交流_高句丽论文

三千年延续不断的文学因缘:古代朝鲜与中国的文学交流说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朝鲜论文,文学论文,因缘论文,中国论文,三千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上古朝鲜时代

古朝鲜民族,是由很多部落联盟经过长期历史融合而成的。这些古部落联盟是:松花江上流的古扶余部落,鸭绿江流域的高句丽部落,半岛北部的沃沮部落、貊部落,半岛南部的三韩部落,等等。公元前4000年至前1000年,朝鲜进入新石器时代。前1000年以后,开始青铜时代。其琵琶形青铜短剑,与中国辽宁的青铜短剑形制一致;其支石墓型式,北方与中国辽宁形制一致,南方与中国山东的形制一致。这说明,古朝鲜青铜时代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朝鲜新石器时代产生了檀君神话。传说天帝之子桓雄,与熊女为婚,生下檀君王俭。檀君王俭在中国帝尧50年(庚寅年)定都平壤城,国号朝鲜。相传檀君朝鲜存在了1500年,后来主动退隐,让位于箕氏朝鲜。朝鲜民族视檀君为始祖、国祖。《东国宝鉴》推断,檀君元年即公元前2333年。朝鲜至今仍旧有檀君纪年法,即在公元年份上加2333年。这个神话也表明朝中文化关系历史悠久。

古朝鲜青铜时代为箕氏朝鲜时代。中朝两国史书记载,周武王灭纣后,释放被商纣王囚禁的箕子,箕子不忍心做周族的臣仆,于是到朝鲜立国,周武王因势把朝鲜做他的封地。朝鲜史书以周武王己卯年为箕子元年,相当公元前1122年。据朝鲜安鼎福《东史纲目》记叙:箕子带了5000人到朝鲜,包括懂诗、书、礼、乐、医、巫、阴阳、卜筮、百工技艺的人;到达平壤后,筑城廓,实施8 条成文法(禁止相杀、相盗);并推行殷商的井田制,教民从事农耕养蚕。今平壤有箕子墓与箕子祠(1102年建)。箕子的40代孙叫箕否,41代孙叫箕准。前194年, 燕人卫满篡夺王位,驱逐箕准。箕准逃到南方马韩地区,传位202 年后被百济温祚王吞并。卫满的儿子右渠王,于公元前108年被汉武帝消灭, 卫氏朝鲜共存在85年。从此朝鲜北方成为汉朝的属地,分为四郡,平壤为乐浪郡首府,这种情况延续到西汉末年。

渤海沿岸上古属东夷区,殷商与古朝鲜皆属东夷,这是箕子东走朝鲜的原因。除了史书记载外,其时代又与青铜文化传入朝鲜时代吻合。箕氏开发朝鲜颇与英国移民开发美国相似。箕氏王朝的存在并不影响朝鲜后来的独立发展,而是传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对朝鲜社会进步起了促进作用。

汉字和中国诗文,都应该在箕子时代传入朝鲜。8 条禁令肯定是用汉字书写的。当然,汉字的普及还要一段很长的时间。中国诗文传入朝鲜后,对朝鲜诗文创作的影响,在这段历史时期,尚未发现有关作品的证明。倒是朝鲜人创作的诗歌,传入了中国,并被收到汉乐府中。那便是著名的《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将奈公何?”崔豹《古今注》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语其妻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名曰《箜篌引》。”这首汉译诗,是上古时代朝中两国文学因缘的历史见证。

二、古朝鲜三国时代

公元前1世纪开始,朝鲜进入高句丽、百济、 新罗三国鼎立的时代。据金富轼《三国史记》记载:东明王朱蒙于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在鸭绿江流域建立了高句丽国,摆脱了扶余的控制;温祚于汉成帝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在南部马韩地区(汉江下游向南伸展),建立了百济国;朴赫居世于汉元帝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在南部辰韩地区(以庆州为中心),建立了新罗国。此外,弁韩地区(洛东江下游),还出现了6个小国,号称六伽倻。

三国中高句丽最强大,发达最早。该国以集安为中心,统一各部落,吸收古朝鲜遗民,公元1 世纪中叶已发展为一个拥有辽东与清川江以北广大疆域的国家;后来又不断向南推进,向北扩展,并于长寿王十五年(公元428年)迁都平壤。新罗国开始很弱小,约在公元2世纪才真正具有了国家规模。但新罗国后来居上,又得到唐王朝的帮助,于660 年灭百济,668年灭高句丽,统一了朝鲜半岛,结束了三国鼎立的时代。 三国中,接受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影响最早的国家也是高句丽,后来居上的也是新罗。

在诗歌方面,朝鲜现存的汉文诗,以高句丽第二代国王琉璃王所作的《黄鸟歌》为最早。其诗云:“翩翩黄鸟,雌雄相依。念我之独,谁其与归?”此诗为怀念其出走的汉族爱姬而作,写作时代是琉璃王三年,相当汉成帝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其风格颇似《诗经》与西汉四言诗。新罗为了击败对手——高句丽和百济,采取了联合唐朝的政策。为此,真德女王于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 年)专门写了一首五言排律《太平颂》,织在锦缎上献给唐王朝。全诗十韵二十句,对仗工稳,风格典雅,“高古雄浑,与初唐诸作颉颃”(《唐诗品汇》)。这说明新罗人学习唐诗,运用唐诗体制进行创作,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在散文方面,无论史传、书函、碑记,都明显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高句丽建国之初,便出现了百卷的史书《留记》;公元375年, 百济出现《书史》:549年,新罗命金居柒夫修成《国史》,600年李文真又编成《新集》。这些古史书,现在虽已失传,但其成果肯定已被吸收在僧一然的《三国遗事》和金富轼的《三国史记》中。这些史书的出现,说明三国皆吸收了中华文化重史的特点。从《三国史记》的体例(本纪、年表、志、列传)推断,可以看出这些史书明显与《史记》、《汉书》等中国史书一致。

扶余国王带素《让高句丽琉璃明王书》作于公元9年, 高句丽大武神王《贻汉将书》作于公元28年,是古代朝鲜现存的最早的汉文书函。《贻汉将军书》的背景是:汉辽东太守率兵进攻高句丽,围城数十日不退,认为城内无水源不能久守;高句丽揣知汉将的打算,于是取池中鲤鱼与水草一道,还加上美酒,派人送往汉营。附上书函说:“寡人愚昧,获罪于上国,致令将军率百万暴露敝境。无以将厚意,辄用薄物致供于左右。”汉军见鱼,知城内有水源,攻克无望,不得不回信说:“今闻来旨,言顺且恭,敢不藉口以报皇帝”,于是撤退了。《贻汉将书》外柔内刚,机智诙谐,颇似中国春秋时代的外交辞令。又如:百济国盖卤王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公元472年)所写的《遣使朝魏上表》, 骈散夹用,用典灵活自如,具有六朝文章风格。新罗真平王时代,大臣金后稷写的《谏猎书》说:“古之王者,必一日万机,深思远虑,左右正士,容受直谏,孳孳矻矻,不敢逸豫,然后德政醇美,国家可保。”其政治理论与价值观念,烙上了深深的中国印记。书中还引了《老子》与《尚书》中的话,风格酷似中国的同类章奏。

碑刻的代表作是高句丽的《广开土王碑》。广开土王名谈德, 392~413年在位,南伐百济,北伐契丹,大大扩张了高句丽的疆土。414年,其子长寿王为其立碑,又名《好太王碑》。碑立在集安城东,高6.89米,方柱形,面幅1.35至2米,四面环刻汉字,共44行,1775字。 叶昌炽《语石》说:“碑字大如碗,方严质厚,在隶楷之间……所记高(句)丽开国武功甚备。此真海东第一瑰宝也。”郑文焯《高丽国永乐好太王碑释文纂考》说:“铭词无韵,而文义简洁疏宕,叙事处有类范史之笔。字体八分遒浑,当为辽东第一古碑。”可见文笔与书法皆受中国影响。

三国时代的族源神话多为卵生神话。据《三国遗事》、《三国史记》等记载:高句丽始祖东明王朱蒙是卵生;新罗始祖朴赫居世是卵生,第四代国君昔脱解也是卵生;六个伽倻国(又名驾洛国)的君主,是从六枚金蛋中同时孵化出来的。这与殷商的卵生神话(玄鸟生商)如出一辙。它可以说明:殷商本与东夷各民族同属一源;或可以说明,箕子至古朝鲜后传播了殷商文化。

三国时代的民间传说,大多为未受外来影响的本土作品。如《射琴匣》、《鼻荆郎》、《薯童》等等。但有些故事反映了中朝文化的相互交流。如《三国史记·金庾信列传》中的“龟兔”寓言,既受到佛经故事的影响,又颇似《战国策》寓言的叙述风格。中国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旁”故事,是世界著名的两兄弟型故事,它是典型的由新罗传入的作品。

三、新罗王朝时代

统一朝鲜半岛后的新罗王朝(660~936年),一直与唐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682年新罗建立国学(后改称太学监),以儒家五经、 《论语》、《孝经》为学习科目, 并学习《昭明文选》。 元圣王四年(788年)实施“读书三品科”,“若博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者, 超擢用之”(《三国史记·新罗本纪》)。新罗还派遣大批优秀人才到唐朝学习,他们对两国文化交流做了杰出贡献。文士有金文卿、金文蔚、崔致远等,武将有张保皋、郑年等,名僧有圆测(玄奘弟子)、元晓、慧超、道义、无染、金乔觉(九华山金地藏)等,还有一批擅长汉字书法与工艺的人。

在中朝文学交流史上,新罗王朝时期出现了汉文的名家名作,这跟上古与三国时期比,是一个质的飞跃。

首先值得提出的是薛聪(654~701)。他的第一大贡献是整理完善了吏读法,即利用汉字的音、义记录朝鲜语作品;他又“以方言读九经,训导后生”,把儒家经典普及于更广泛的社会阶层。他写的寓言《花王戒》,是古代朝鲜现存的最早的文人寓言。这篇寓言的主旨是劝告国君要亲贤远佞、贤贤易色,儒家色彩鲜明,写作风格颇似中国的赋体。

崔致远(857~? )是古代朝鲜第一个用汉语写出了大量诗文的人,被称为该国汉文文学的奠基者。他12岁到中国留学,18岁中进士,28岁才回国。他的诗和骈文都写得很好。诗的内容较广泛,有的怀念祖国,有的吟诵自然风光与民间习俗,有的讽刺现实。其诗格律娴熟,风格清新,艺术水平不在唐人之下。骈文,主要是在高骈幕下写的表状书启,其《讨黄巢檄文》当时曾在两国文坛引起轰动。

散文方面,曾出现了金大问这样的名家。他写了《花郎世纪》、《高僧传》、《鸡林杂传》、《汉山记》等名作,可惜原书都已失传。此外还有金长清的《金庾信行录》(已失传),慧超的《往五天竺国传》(残)等。《五天竺国传》记载其往印度考察的经历。他从中国长安出发,历时9年,行程10多万里,远至波斯、大食(阿拉伯)、 拂林(叙利亚,属东罗马帝国)诸国,记录各地风土人情写成此书。它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1910年在敦煌石窟中发现了它的残卷。

唐传奇,跟唐诗一道号称唐代文学的双璧。新罗也在同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用汉文写的传奇作品。新罗传奇的代表作是《新罗殊异传》。此书编定者是高丽王朝初期的朴寅亮(?~1096)。此书原本已失传,保存得完好的作品只有《双女坟记》(又名《仙女红袋》)。它是以崔致远《双女坟》诗为基础附会而成的一篇人鬼相恋的作品。因此,有人误以为《新罗殊异传》是崔致远所作。此书还保存了“石枬枝”、“脱解”、“迎乌细乌”、“老翁化狗”、“竹筒美女”、“善德王”、“火鬼”、“虎愿寺”、“圆光法师传”、“宝开”、“阿道传”等篇的简短佚文。此书虽编撰在新罗亡国之后,但其中的作品基本上是新罗王朝时代产生或流传的民间故事与历史传说。它是新罗与唐朝文化交往的结晶之一。

新罗时期的“乡歌”(即用本国语言创作的歌谣),也深深打上了跟中国文化交流的烙印。 如《三国遗事》所载的新罗景德王时期(742~765年)僧人忠谈所作的《安民歌》。原诗用乡扎标记, 意译为:“君王是严父,官吏是慈母,待百姓如幼儿,才能受百姓拥护……啊!君不愧为君,臣不愧为臣,百姓就能安定,国运就太平昌盛。”诗中所表述的政治思想,具有明显的中国色彩(国是家的扩大,应该实行仁政)。

四、高丽王朝时代

高丽王朝(918~1392)开国时, 正是中国处于五代十国的战乱时期,因此投奔高丽的文人武士很多,他们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如:后周文人双冀深受光宗赏识。在他建议下,光宗于958年设置科举, 任命他为主考官,以诗赋颂策取进士。这无疑进一步加深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高丽王朝对佛学与儒学都非常推崇。高丽太祖王建和历代帝王都笃信佛教,以护法者自居,大兴佛寺,甚至规定多子家庭必须送一个儿子到寺庙出家。佛教界形成禅宗与教宗两大系统。文宗的第四个儿子义天(1055~1101),自幼出家,又入宋求法,造诣精深,他弘扬天台宗,主持雕版印刷佛经,促进了佛教与印刷术的发展。高丽国王重视儒学,定期到国学祭孔。1055年,大臣和学者崔冲(984~1068)首创私学,设九斋学堂,传授九经三史。他影响巨大,被称为“海东孔子”。其后学安珦1234~1306),又潜心钻研朱熹学说,把理学传播到高丽。佛、儒两家对高丽文学都有深远影响。

金属活字的发明应用,是中国、高丽文化交流的硕果,是高丽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据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记述,权臣崔瑀在1234至1241年间使用金属活字印刷了《古今详定礼文》50卷,在世界印刷史上处于领先地位。印刷术的进步,对高丽文学事业的发展,对中高两国文学交流,都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量。

高丽的汉文诗,是高丽文人应举求官的必修课,也是他们抒情明志的主要手段。高丽王朝时期产生了很多著名诗人。 如:郑知常(? ~1135年)、“海左七贤”(李仁老、林椿、吴世才等)、李奎报、李齐贤、李穑(1328~1396年)。其中,李奎报、李齐贤,与新罗时期的崔致远,合称为东国古代三大诗人。

李奎报(1169~1241)是著名政治家和散文家,“名振海外,独步三韩……王言帝诰,高文大册,皆出一手”(《东国李相国集》序)。他一生写诗近万首,今存两千多首。他的诗充满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本思想。其五古长诗《东明王篇》,借高句丽东明王神话宣扬民族自豪感。诗中还引用了中国三皇五帝、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作为铺垫。其《新谷行》云:“一粒一粒安可轻?系人生死与富贫。我敬农夫如敬佛,佛难养活已饥人。”重农与民本思想,是全诗的灵魂。他写的大量咏物诗,与晚唐及宋代咏物诗,精神与手法相通。他推崇屈原、陶潜、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中国诗人。他的诗也受到了中国文坛的推崇。据《稗官杂记》说:“本国之朝京者,求买东坡诗。中国人曰:何不读贵邦李相国集乎”?

李齐贤(1288~1367)是一个全面的文艺奇才。诗、书、画皆有很深造诣,称为“三绝”。他古体诗、近体诗、乡歌都写得很好,而且是东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优秀词人。词要字字协律,非汉族人写词是相当困难的,李齐贤却写得极好。如《江城子·七夕冒雨到九店作》:

银河秋畔鹊桥仙,每年年,好因缘。倦客胡为,此日却离筵。千里故乡今更远,肠正断,眼空穿。夜寒茅店不成眠,一灯前,雨声边。寄语天孙,新巧欲谁传?懒拙只宜闲处著,寻旧路,卧林泉。

九店在中国山东省蓬莱县西。此诗是旅居中国时的作品。全词充满乡国之思、身世之感,构思巧妙而风格古朴苍凉,置之东坡、稼轩集中,亦毫不逊色。

高丽的汉文散文也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史传文学与稗说文。金富轼的《三国史记》与僧一然的《三国遗事》是高丽史传文学的不朽之作。金富轼(1075~1151年)是高丽的司马迁。其《三国史记》分本纪、志、年表、列传四体,共50卷,记叙了三国与新罗王朝约一千年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大事,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实为高丽史学的里程碑。一然(1206~1289年)俗名金见明,其《三国遗事》记载了上古神话、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古老乡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

稗说体类似中国的笔记体。代表作有李仁老的《破闲集》、李奎报的《白云小说》、崔滋的《补闲集》、李齐贤的《栎翁稗说》。其内容包括历史掌故、名人逸事、寓言传说、世态风习、文物地理、诗文评话,以及其他琐闻杂感。稗说体,与中国唐宋时代的笔记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受到中国古文家的小品文的影响。如:其中的假传体,往往把某类物品或生物加以拟人化描写,并牵合历史典故虚构其经历,从而寄托作者的感慨。林椿的《醇传》、《孔方传》,李奎报的《先生传》、《清江使者玄夫传》,李谷的《竹夫人传》,李詹的《楮生传》等,都是著名的假传。它们走的都是韩愈《毛颖传》的写作套路。

高丽文人所写的本国语诗歌,也深受中国诗风的影响。如:郑叙的《郑瓜亭曲》:“思君思君,终日泪洗面,犹如悲啼的杜鹃……我没有任何罪过,却与我义绝情断。伤心啊,君再不把我怀念。希望君顾念旧情,把我亲近眷念。”郑叙是仁宗宠臣,毅宗时失宠归乡,写了这首“忠臣恋君之词”。其感情基调与表现手法,酷似中国《楚辞》以来的传统。而且恰好该国语言中,(yim )具有“君主”和“情人”(郎君或娘子)的双重含义,与汉语的“君”相似。

五、李氏朝鲜王朝时代

李成桂于1392年取代高丽王朝,建立了国号“朝鲜”的李氏王朝。1897年李朝高宗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李氏王朝灭亡。李氏王朝统治达五百多年。李氏王朝采取的基本国策是尊礼崇儒,贬抑佛教。他们潜心钻研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立纲纪,明赏罚,劝家桑,奖孝悌,亲君子,崇节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受儒家思想指导的政治体制。对外关系上,与中国亲善,事大以礼,礼尚往来,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李氏王朝的这种政策,既有利于其长治久安,又有利于促进朝中文化交流,在深层次上决定了朝中两国文学的亲密关系。

世宗在位期间创制了朝鲜本民族的文字。他命令成三问、申叔舟、朴彭年、郑麟趾等人潜心研究,并多次到辽东咨询被贬谪的明朝翰林学士黄瓒,历时三年多创制出了本国的拼音文字。1446年,世宗将其定名为《训民正音》,颁布执行。这种文字完全依音理创制,简捷明晰,又按音节拼成方块,可以标写朝鲜语全部语音和所借用的汉字的语音。这对朝鲜民族国语文学的发展,具有决定的重大作用。“乡扎标记法”从此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李朝汉文文学的成就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汉文诗。著名诗人有徐居正、权、柳得恭、申纬、丁若镛、赵秀三、金笠等。而且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女诗人,如:许兰雪轩等。这些诗人或宗唐诗,或宗宋诗,受中国诗风影响甚深。二是文言短篇小说。代表作家作品有:金时习(1435~1493)的《金鳌新话》,林悌(1549~1587)的讽刺寓言小说《元生梦游录》、《愁城志》、《花史》、《鼠狱说》,实学大师朴趾源(1737~1805)的反映社会改革思想的《两班传》、《虎叱》、《许生传》等。它们大都借鉴明清文言小说,《金鳌新话》与明朝瞿佑的传奇小说《剪灯新话》的关系更是举世公认的。此外,如任埅所编《天倪录》,其中也有一些优秀小说,艺术风格颇似明代话本和清代志怪小说。三是稗说文学繁荣。代表作有:徐居正《笔苑杂记》、《东人诗话》,姜希孟《村谈解颐》,南孝温《秋江冷话》,成伣《慵斋丛话》、《浮休子谈论》,鱼叔权《稗官杂记》,柳梦寅《於于野谈》,李德馨《竹窗闲话》等。这些文集包罗万象,异彩纷呈。如:《浮休子谈论》卷3、卷4皆为寓言,《东人诗话》是该国诗话的代表作。

李朝国语文学取得了辉煌成就。最突出的是国语诗歌和国语小说。古朝鲜民歌虽源远流长,在《训民正音》颁布前却无法记录。《训民正音》为国语诗歌创作开辟了广阔天地。如:郑澈(1536~1593)的《关东别曲》、《思美人曲》,被誉为“虽屈平之楚骚、子瞻之词赋,殆无以过之”,有人把作者比为东国的李太白。朴仁老(1561~1642)的《太平词》、《船上叹》描写抗倭战争,洋溢着爱国豪情。尹善道(1587~1671)的《山中新曲》、《渔夫四时词》善于描写自然风光,色调清明,风格高雅脱俗。此外,还有长达数千行的纪行歌辞,如金仁谦的《日东壮游歌》、洪淳学的《燕行歌》等。而且广大民众都积极参与创作,说唱文学也应运而生,申在孝(1812~1884)便整理了《春香歌》、《沈清歌》、《兴夫歌》、《兔子歌》、《横负歌》、《赤壁歌》六个著名说唱脚本。这些国语诗歌,与中国诗词和说唱文学关系密切。

李朝的国语小说,数量巨大,名作很多,长篇如:爱国战争小说《壬辰录》(作者不详),反抗社会黑暗的《洪吉童传》(许筠),反映贵族生活与思想的《谢氏南征记》和《九云梦》(金万重),师承《九云梦》的《玉楼梦》(南永鲁),优秀爱情小说《彩凤感别曲》(作者不详);还有从民间说唱文学中整理出的优秀著作《春香传》、《兴夫传》、《沈清传》等。这些国语文学,完全是朝鲜民族自己的创造。《壬辰录》直接反映朝鲜人民抗倭胜利的壬辰战争(1592年),歌颂李舜臣等民族英雄,其素材多来自记录这场战争的文献;《洪吉童传》的主角是民间传说中的“剧盗”;《春香传》的主角春香原型是被迫害致死的妓女春阳,人们同情她,把故事结局改为大团圆;《沈清传》滥觞于《三国史记》中的“孝女知恩”故事;《兴夫传》则是“旁兄弟”(见《酉阳杂俎》)的发展和再创造。但是,这些国语小说,又跟中国明清时代的小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其表现为:第一,它们都往往有供其借鉴的中国范本。《壬辰录》与《三国演义》,《洪吉童传》与《水浒传》,《九云梦》与中国的才子佳人小说和神魔小说,都有这种关系。如《壬辰录》本为描写一场当代战争,但小说中的人物西山大师说,明朝的神宗皇帝与朝鲜国王宣祖,本是桃园三结义的刘备与张飞转世;关羽则在云中显圣,帮助两国联军打败日寇。第二,书中表现的价值观念与明清通俗小说相同。如歌颂忠良,揭露奸佞;反对贪官,拥护君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郎才女貌,夫荣妻贵;盛极必衰,看破红尘。第三,很多小说以中国为人物活动舞台,故事多发生在明朝和唐朝。《谢氏南征记》、《九云梦》、《玉楼梦》、《彩凤感别曲》等都是这样。原因是:中朝关系的主流是友好的,特别是新罗王朝与唐朝的关系,李氏朝鲜与明朝的关系;而且,中国幅员广阔,朝鲜文人又熟悉中国历史与文化,便于驰骋想象,进行创作,又可避免直接触犯本国当权者。第四,大部分国语小说,都有汉文版本。

总之,朝鲜民族历史悠久,与中国文化关系密切,对东亚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两国文学关系更是密切,相互感应,同步发展,朝鲜在吸收中国文学创作经验的同时又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

收稿日期:1997—08—01;

标签:;  ;  ;  ;  ;  ;  ;  ;  ;  ;  ;  ;  ;  ;  ;  ;  ;  

三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学事业--略论古朝鲜与中国的文学交流_高句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