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目前为止,城镇化的速度越来越快。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城镇化建设也有了一定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然而,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遭受着巨大挑战。因此,只有在剖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其原因,同时提出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才能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
1.城镇化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1.1水土流失严重
近年来,我国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水土流失面积有 356 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37.1%,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有200多万平方公里,治理的范围和力度仍需大大加强。水土流失已成为威胁中国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制约因素。特别是西南地区的石漠化、西北地区的土地沙化、东北地区的黑土流失,以及遍布全国的坡耕地和侵蚀沟水土流失问题十分突出,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例如各种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建设,房地产开发工程,大兴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及各种乡镇企业的建设。由于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这些建设占用了大量土地,破坏了地表植被,使土质疏松,地表裸露,水土流失日益加剧。
1.2生活污水、垃圾污染问题严重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转移到城镇生活,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6个百分点,2011年城镇居住人口已达到6.9亿人,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人口聚集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不能及时有效的得到处理。大部分城镇没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污水的收集存在明显的缺陷,大量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的排放到江河湖海中,严重地污染了地方水质、土壤、农田,破坏了生态平衡。大部分城镇垃圾的分类处理跟不上城镇的发展,人口聚集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不能及时的进行无公害处理,大部分生活垃圾采取填埋及露天堆放的处理方式,严重地污染空气、土壤及地下水资源。
1.3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只重视城镇化发展速度及地方经济的增长,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规划及建设,城镇建设随意性大,部分城镇缺乏长远规划,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分布混乱,滥用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另外,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已经成为城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问题。据最新资料显示,2000年~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由36.2%提高至51.27%,然而耕地面积却由130039.2千公顷减少到121715.9 千公顷,减少率达到6.4%。从整体上看,保护耕地还没有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肆意开发、占用耕地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高质量农业耕地正在减少,被不断新建的工厂、高楼所占据,严重浪费了土地资源。
1.4乡镇企业工业污染严重
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一大批乡镇企业在农村建成,成为当地主要经济支柱。但大多数乡镇企业缺乏科学的规划管理,生产规模小,粗放式经营,缺乏资金购进先进的生产设备,进而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而管理人员又只注重短期经济利益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企业没有相应的环保设施和配套的污染处理设备,不道德排污现象普遍存在。目前,乡镇企业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已成为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增强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2.1增强法制建设,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规章制度
对于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全面的增强法制建设,能够起到较强的约束作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制定出针对城镇化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在各个地区内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生态环境整治活动。全面的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统一规划的原则,落实谁污染谁治理的责任体系,对于出现的各种影响生态环境的行为必须加大处置力度,特别是对于一些已经发生污染的行为,必须针对性的进行打击,提升其违法成本。另外,各地区的政府在进行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全面的平衡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各个地方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大框架内,针对性的出台一些地方性的规章制度,有效的填补国家法律在某些方面存在的漏洞,使法律法规可以更好的约束乡镇企业的排污等行为,更好的促进城镇化的良性发展。
2.2进一步的推行生态农业,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推行生态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人口与城镇化建设、环境与资源等方面的矛盾,还可以从根本上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农业为在改善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下,遵循生态经济学、生态学的规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系统工程的方式,对农业发展模式采用集约化经营,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在具体的实施中,地方型政府应当多鼓励人民采用有机肥料,更好的减少对土壤的污染。同时根据当前乡镇企业较为分散、经营方式较为粗放的特点,政府应针对性的对产业的结构进行优化,将城镇化发展与乡镇企业的发展有机的统一起来,构建出具有较强规模的乡镇企业园区。
2.3科学规划城镇化
科学规划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的必选道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首先对城镇化中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进行积极的调整,城镇化的发展必须以当地的资源承受能力与环境容量相一致,特别是在一些市区应尽量的减少第二产业的数量与规模,对已经出现的企业应进行针对性的治理。同时,工业布局要按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目标去建设。新建的工厂要向城镇规划的工业区集中,工业企业要远离商业区和住宅区,工业区严禁建立在城市上风向、旅游风景区、环境脆弱地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要建立大面积绿化隔离带。
2.4完善农村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强化生态环境治理部门责任制
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尚不完善,部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部门人员素质不高,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环境治理部门责任不明确,治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因此完善农村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刻不容缓。首先,各级政府要明确农村生态环境监管部门的责任,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执行城镇化建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发展的方针。其次,政府要加强领导,科学分解环境保护的监管任务,向各部门分配具体任务,明确职责,以便完成农村生态环境监管的各项任务。最后,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抓起,并带动农村基层干部参与生态环境监管,以便使广大农民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事业当中,并成立基层环保组织,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民的事业。
3.结束语
综上分析,当前城镇化建设中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较为突出的,同时导致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原因也是多个方面引起的,不同的地区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亦不同,这就需要各个地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析自身存在的环境问题,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仅要保证自身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还应当提升自身的镇化的质量,全面的实现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刘洋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11):46-48.
[2]姚志春 .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研究——以甘南州为例 [J]. 兰州商学院学报,2014(01):73-79.
论文作者:郭奥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7
标签:城镇化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农村论文; 乡镇企业论文; 我国论文; 过程中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