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学生的早恋现象越来越普遍,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有效地渗透爱情观教育成了语文教师要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师要深入文本,引导学生在阅读经典的爱情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文本诵读、文本探究和课外延伸中感受爱情、认识爱情和理解爱情,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语文教学;爱情观;价值意义;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12-105-02
爱情观作为中学生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引导不可或缺。随着社会发展,青春期学生的早恋现象越来越普遍,随之引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学生的早恋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通过文学作品、电视、流行音乐等形式,尤其是深受韩剧的影响,中学生对爱情这一主题接触已经很多,通过这些不完整的了解,学生容易把爱情想象得非常完美,对男女爱情充满了想象和期待。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主阵地,通过语文教材中的爱情题材作品,渗透必要的爱情教育,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苏霍姆林斯基就一再强调:“高尚的爱情种子需要在年轻人的童年、少年时期播在他们的心田里。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爱情观教育的价值意义
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作为一名现代的语文老师,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教好关于爱情的作品,也有责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2008年上海市新学期初中三年级语文课本里新增了一章内容,命名为“爱情如歌”,在上海市20所中学试行。该套教材的编者范守纲说,他们编写这章内容的目的在是:在中学生进入敏感的青春期后帮助中学生更加理性的对待青春期躁动的情绪。要让学生知道爱情是无害的,不是洪水猛兽,爱情需要充分理解其内涵,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当然事物都是有两面性,所以在讴歌爱情美好的一面时,他们同时指出盲目的恋爱是有危险的,规劝学生尽量不要尝试早恋。
那什么才是正确的爱情观呢?依据中学语文的课本中关于爱情的文章引导,我们可以确定美好的爱情需要三方面的保证:首先,纯洁美好的心灵,可以从书中的《错误》、《雨巷》等文章中体会;其次,忠贞奉献的精神,可以从《致橡树》等文章中通过老师的引导所得;最后,个性自由和人格尊严是正确爱情观的保证。
2、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中学生进行爱情教育是人文性的一个表现。苏霍姆林斯基对于爱情教育有过明确论述:“爱情决不是一种代代相传的天生感情,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欢愉,爱情必须用高尚的情操精心地加以孕育和培养,爱情是相爱的人之间的一种道德义务和责任,爱情的幸福寓于对人的高度责任感之中,这正是人类的爱情高于动物的本能之外。”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将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语文课程的要求是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最终培养出会使用汉语言文字有个性思想的完整性的“个人”。这个完整的“个人”要学会理解人,尊重人,学会欣赏美,创造美维护美,培养爱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将这些基础称之为“爱情的种子”。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人性。
二、中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爱情观行之有效的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最重要的一条法则就是旨在使学校、家庭中充满对他人福利、幸福、欢乐、命运和一生的负责精神。要使青年、少年以至刚刚跨入学校门槛的孩子都能做到,一旦他们知道自己的过失给别人的心灵带来创伤便无法安然入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⑧
(一)老师要逐渐转变传统的爱情教育方式
1、尊重理解的原则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知识在不停的更新换代,科技在天天的进步。语文教育也需要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爱情教育更需要老师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对学生的内心世界要了解得尽可能深一些……有了了解之后,教师就要肯定年轻学生心灵中一切美好,高尚的品质。”⑨语文老师在爱情教育中的首要条件就是:教师和孩子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蹲下来保持和中学生同等高度的视角,用孩子的眼光,孩子的情感立场,孩子的认识特征去看待和思考青春期少年对异性交往和情感上的波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使他们在心灵上与老师是保持平衡的,这样他们在交流感情方面的问题时就可以更加敞开心扉。
2、自然适度的原则
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爱情教育一定要把握一个“度”字。即不能过分的夸大爱情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一味的贬低爱情的美好,要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教育。沈从文的《边城》中翠翠的爱情故事让每个阅读过的人都会从中体会到一种安详,静谧,恬静的爱情,虽是悲剧却引人深发。在这里就需要老师掌握另一个“度”就是:不能一味的将一篇文章纯粹的看作是爱情文章,课文中一定还有除了爱情以外的内容值得学习。《边城》中除了描写爱情的部分,也提到了湘西的风土人情,真挚的祖孙感情。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握好自然适度的原则。
3、开放包容的原则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从事培养和教育年轻一代的教师,其任务就是要使人把爱情视为他个人幸福的一个前提,并力求以自己的行动和表现趋确立享有这种幸福的权力。”⑩那么,全面开放的原则是不是让语文老师在进行爱情教育时对学生放任自流,不管不问,随心所欲的态度来对待爱情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这里所谓的全面开放的原则是要求语文老师要结合课文,给学生全面的讲解到爱情的方方面面。包括爱情的好坏优劣的分辨方法,走进恋爱需要的品质,恋爱时忠诚彼此的情感,选择配偶时谨慎的心态等等。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安排开展有关“爱情”主题的多种多样诗歌朗诵会,辩论赛,演讲等,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不再回避爱情,不再盲目尝试早恋。
(二)学校要深入全面的开设有关爱情方面的教育课程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场所之一,爱情教育是不应该被排除在外的。进行全面的爱情教育,这种教育包括生理上和心理上双管齐下,既让学生消除了性神秘感和对性的一些错误的观念,同时又结合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拥有真正爱情的道德品质,包括责任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将他们朦胧的爱情意识向精神层面提升,使它们成为真正的获得幸福的人。 (三)家长要用平常心对待爱情话题
家庭是社会的一份子,家庭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爱情观的培养和形成。家长对待还在的情感波动要给予尊重和理解,不要动辄就训斥、打骂,更不要小题大做,听风就是雨的逼问孩子。一味的粗暴干涉只会使孩子产生更为强烈的逆反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女儿14岁时就开始给他的女儿写信,谈论关于爱情的问题。他用童话般的语言将爱情或用诗的形式或用故事的形式,向女儿描绘了爱情之美。告诉他的女儿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好和力量的源泉,善待爱情,就能提升到人类美的这一高度。家长应该好好反思自己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认真学习正确的更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管理方式。家庭里真挚、忠诚的爱的气氛,是促进孩子形成人的内心美的概念的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父母道德高尚的相爱,是子女健康的生气勃勃的精神幸福的生活的保证。”⑩
(四)倡导社会要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
我们的社会要建立起一种相亲相爱,和睦共处,美好幸福的社会,让中学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充满信心。
总之,在中学进行正确爱情观的教育是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当然也不仅需要老师和学校的努力,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齐心协力才能做到更好。
语文教师对待爱情教育既不能采取避之不谈的态度,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更不能采取强制打压的态度。面对中学生谈恋爱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师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孩子进行引导,同时也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
论文作者:王松瑞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2
标签:爱情论文; 爱情观论文; 中学生论文; 学生论文; 孩子论文; 斯基论文; 社会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8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