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研究进展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0.1 [文献标识码]A
1 基础理论研究
1.1 理论基础
在第六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中,学者们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辨析,主要集中于五个方面:图书馆学研究面向职业还是面向学科的再分析,图书馆学理论体系重构与继承的再探讨,对图书馆学人文与技术的再争辩,对规范图书馆学理论研究途径的再探索,对图书馆社会责任与价值的新思考。这些问题也成为2012年学者们关于图书馆学理论基础探讨的热点。
面对新时期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图书馆学研究逐渐偏重于技术性研究的现状,王杉[1]指出,哲学哲理等人文性研究,即“学理性”一直是图书馆学最主要的研究范式之一,图书馆学理论问题需要以动态性、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多元化去理解,这样才是与图书馆人文实践有密切关联并深具人文精神的图书馆学。
关于图书馆理论研究的定位,刘兹恒[2]指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应服务于社会实践,不能脱离社会政治背景,要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图书馆学要想不被边缘化,必须介入社会,介入人们的生活,不断提高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
1.2 研究方法创新
对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创新的呼唤实则体现了本学科一些研究成果没有新意、缺少新意的实情。郑学军和高雨[3]从管理学入手,探讨管理学研究对于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启示:图书馆发展进程中形态不断改变,改变研究范式是应对变化的途径;图书馆学研究方法要将多学科多方法进行结合;重视图书馆学研究主体的认识,应重点探究图书馆学者学术思想及结构类型。而张宇峰[4]则从哲学的角度切入,分析研究融入图书馆学的基本矛盾中的、时代要求的图书馆学学科研究的新内容和方法,如矛盾分析法、条件分析法、前沿研究法、具体思维法等,角度别开生面,对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具有启示作用。
1.3 发展脉络梳理
2012年多名学者对图书馆学理论发展源流进行探究,梳理我国不同时间范围内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脉络。学者们采取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力争做到梳理结果的科学化。
张红岩[5]利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分析了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态势和热点,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演进轨迹为线索,探究和介绍了我国图书馆学早期奠基性文献,重要节点文献,以及图书馆学事业复兴、迷茫、辉煌等阶段图书馆学理论的讨论热点和研究成果,时间跨度长达百年。
为了了解近30年来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彭陶[6]等选取图书情报领域的核心期刊,构建关键词共现网络,将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地图划分为10个板块,发现开放存取和机构库建设等问题是两门学科交叉重叠现象最为明显的研究领域。同时,通过统计不同时间段各研究领域的增长情况,描绘出图书情报领域近30年研究热点的发展脉络。对图书馆学发展脉络的梳理有助于探求图书馆学发展的规律,了解图书馆学研究发展变迁的成因。
2 图书馆标准规范、政策研究
2.1 国外图书馆政策分析
对于国外图书馆政策的分析,可以对我国图书馆政策有相对客观的认识,并从中探寻我国图书馆政策制定与执行的经验。学者们对于国外图书馆政策的切入点各有千秋,肖希明和王婷系统分析了印度、韩国、南非、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图书馆政策的制定主体、图书馆政策形式、政策涉及的重点领域等方面,认为我国图书馆界制定一部全国性的图书馆法至关重要,同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并且要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图书馆政策。
借鉴发达地区图书馆相关政策经验,可以一定程度避免政策制定和改进过程中的弯路。付立宏和何瑞[7]分析了欧洲7个国家级图书馆的版权政策,对受版权保护作品的类型、合理使用政策、版权归属及免责声明、链接政策、法律依据、通知——移除政策、版权管理信息政策和技术措施8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曹淼和肖希明[8]则分析了美国图书馆政策的重点领域,如经费来源、图书馆服务、管理体制与机制、信息资源保存和职业素质等。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图书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了良好的启示作用。
2.2 网络知识组织规范探索
网络环境下知识组织系统的设计与编制是当前本学科研究的重点课题。张琳和宋文[9]从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领域标准规范的层级结构、发布时间、标龄、采标程度和内容5个方面分析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领域内标准规范的总体概况和存在的问题,认为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领域标准规范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包括严格对标准政策严格监督管理,借鉴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并及时更新维护陈旧标准,争取获得标准制定主导权等。
王军等[10]对网络知识组织系统(NKOS)中语义描述、体系结构、编制原则和应用指南等内容进行了规范设计。国家图书馆知识组织标准规范经过学者多年调研探究,是我国首次对网络环境下知识组织系统的设计、构建和应用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编制。
针对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赵悦等人[11]探讨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中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的意义,并介绍了数字图书馆国内和国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现状,讨论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标准规范建设的原则、体系框架和重点建设领域。
3 文献资源建设研究
3.1 读者决策采购
读者决策采购(Patron-Driven Acquisition,PDA)相关研究持续升温体现了当今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的切实践行。刘华介绍了读者决策采购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实践案例,总结了读者决策采购相比传统采购的优越性,为我国图书馆的资源采购提供一些新的思路[12];卞丽芳等从决策概念、图书馆藏书建设的文献选择方法与原理等角度对PDA的中文译名“读者决策采购”提出质疑,指出PDA强调“互动”,因此建议将PDA译为“供需互动采购”[13];张丹、肖平对PDA实践中遇到的购书经费、馆藏利用率、馆藏合理性及对出版社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在实践中要趋弊就利[14]。PDA的研究对于提请图书馆管理者注重开发利用读者资源、建立和完善读者参与制是非常有益的。
3.2 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LAM)数字资源整合
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社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目前三馆之间各自为政的资源管理和分散多头的服务阻碍了文化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广泛共享。肖希明、郑燃通过对LAM数字资源整合的政策和资金资助、LAM数字资源整合中三馆的合作关系以及LAM数字资源整合平台建设的研究,总结了LAM数字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并指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数字资源融合[15];郑燃、唐义、戴艳清探讨了基于关联数据实现LAM数据资源整合的可行性,提出要平衡各方利益,鼓励更多的数据提供者参与进来,以促进资源的开放和共享[16]。
3.3 信息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012年中国图书馆学会第8分会场将主题定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来自中科院的孙坦作了题为《开放信息环境:信息资源建设的重定义与再造》的专题报告,报告对信息资源建设的内涵和功能进行了重定义,并指出信息资源建设的再造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做好传统的馆藏管理、数据获取的基础上,才能逐渐发展到信息管理、信息检索,从而最终到知识管理、知识发现[17]。
3.4 知识库建设
作为各机构特色资源的集合,知识库在各机构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相关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和广泛。李聪等通过对相关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分析,总结了“知识库”概念在大陆地区的扩散和演化情况,为拓展知识库的研究打下了基础[18];张晓林对机构知识库内容保存与传播中涉及的权利管理——知识成果的权力关系、知识成果的权属管理及内容的权益管理问题进行了论述,以推动知识库管理相关制度、政策及标准的制定和完善[19];包心萍通过对台湾高校机构知识库2006-201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了台湾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各类型图书馆机构知识库建设的规划和发展提供借鉴[20]。图书馆学界对于知识库的研究还需要在系统实现、用户需求、知识发现等方面加强。
4 读者服务研究
4.1 个性化读者群体服务
随着图书馆服务的深入和发展,图书馆越来越注重对读者个性化需求的满足。通过对读者群体的细分,挖掘读者的需求,提供贴心服务。相关研究包括为考研学生群体提供信息服务研究、为儿童提供服务研究以及为农民工群体提供服务研究等。高校图书馆如何为考研群体提供服务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对考研学生群体需求的调查与分析,制定考研信息服务的具体策略:罗小芬、罗小红强调图书馆要通过考研资料的收集、采购及数据库建设等方式加强考研资源建设[21];申凤英提出要建立考题数据库[22]。2012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将“儿童优先与公共图书馆服务”设为第一分会场的主题[23]。范并思对“儿童的平等权利、儿童优先原则、对所有儿童平等服务”这三个主题进行了论述[24];孙华玮等提出可以利用Human Library的服务方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服务,缓解“留守综合症”,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25]。解决农民工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已经进入图书馆人的研究视野。相关研究通过对农民工的信息需求的调查,探索为农民工服务的具体策略:孟志丹认为公共图书馆应该主动走进农民工,为农民工提供就近、便利的文化信息服务[26];张丽娜着眼于农民工子女的信息需求,指出公共图书馆有责任对农民工子女进行正确的知识援助和引导[27]。
技术驱动的个性化服务是实现读者细分服务的新途径。例如推送技术可以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王清凯对数字图书馆信息推送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思路[28];谢嫚从用户角度出发,构建了一套信息推送服务的评价体系,为图书馆改进信息推送服务打下了基础[29]。
4.2 延伸服务
延伸服务研究涉及的议题包括微博服务、游戏服务等。图书馆借助微博这个平台解答读者疑问,宣传图书馆理念,提高读者黏度,从而拉近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上海交通大学将微博整合到图书馆营销服务中,构建了微博信息生态系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30];刘静[31]、李亮[32]等对图书馆微博服务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地调查,对图书馆完善微博服务提出了一些建议。另外,柯丹倩、吴跃伟系统介绍了美国图书馆近几年来兴起的游戏服务,通过对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的分析,总结了游戏服务对我国图书馆建设的经验[33]。新兴服务形式的研究分析对于强化读者到哪里,图书馆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是很有益的。
4.3 弱势群体服务
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研究热度仍然不减,相关研究已经从呼吁图书馆关注弱势群体发展到探讨具体的服务策略,改善图书馆的服务环境,彰显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彭晓梅根据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提出建立弱势群体读者信息库、开展教育和培训、拓展服务领域等5条服务措施,保障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为扶助、服务弱势群体贡献出自己的力量[34];叶银珍提出图书馆应加强对弱势群体心理状态的干预和引导,制定了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帮助他们克服一些心理及情绪问题,使他们树立信心,摆脱困境,战胜困难[35]。通过对弱势群体的知识援助及心理干预,可以帮助弱势群体融入社会,践行《公共图书馆宣言》,体现公共图书馆的平等理念和人文精神。
4.4 知识服务
针对研究图书馆面临的价值质疑、贡献边缘化等危机,张晓林提出当前和未来科技创新需要宏知识、科研数据管理和基于知识的交互协同创造能力,图书馆要建立新型知识服务范式、新型知识管理模式和新型交互型知识服务范式,以推动研究图书馆的转型[36];陈茗君基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实践,归纳了影响知识服务质量的核心因素——用户、馆员及知识资源,提出要搭建决策系统、建立保障机制、完善监督机制,以提高图书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37]。知识服务研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停留在原则层面,操作研究层面、技术实施路线研究存在不足。
5 图书馆管理研究
5.1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研究更加深入实际,提出了多种模型并涉及了具体业务流程。刘勐指出用户知识管理工作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关键点,构建了基于用户知识管理的图书馆服务创新过程模型,阐释了在服务创新概念、服务创新设计、服务创新营销、服务创新评估中依靠用户知识管理来改善效果的模式[38]。王军武等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出发介绍了深圳图书馆在电子资源采购上的实践探索。对电子资源采购业务流程的管理是显性知识管理,对采购流程中的人员管理是隐性知识管理,图书馆对电子资源采购实行知识管理需要在管理上重组机构和流程,在文化上建立营造良好氛围,在技术上构建知识管理系统[39]。
5.2 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与图书馆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探索。张春梅等人介绍了复旦大学图书馆利用项目管理、回溯外包的方式对民国期刊进行的回溯整理实践。外包管理、质量控制、加工对象管理和进度控制4个方面是回溯项目管理的关键点[40]。韩玺,顾萍提出人员紧缺的中小型图书馆可采用任务小组法来管理各项工作。将临时任务小组转向为常态化,突破图书馆管理的传统结构以达到节省人力和成本的目的,充分发挥较少的工作人员的能力,现已在南方医科大学取得了成功实践[41]。
5.3 信息安全管理
目前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问题主要依赖计算机和网络安全等技术措施,重技术、轻管理。《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将ISO27000系列标准引入到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领域,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出发,构建了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实践防范体系[42]。
6 新技术应用研究
6.1 云计算与云服务
温钊健剖析了OCLC建立的Worldcat云计算数字图书馆的设计思想及OCLC应用云计算技术整合图书馆资源和数字图书馆日常服务流程的方法[43]。魏达贤等分别从硬件资源的云共享、数字资源的云建设、业务系统的云服务、信息资源的云服务4个方面分析了国家数字图书馆基层服务云的服务方式,并给出了基层服务云的体系架构[44]。总体而言,研究依然偏重于理论方面,实践层面的研究较少。
6.2 移动图书馆
相关研究成果颇丰,以服务模式设计与应用案例分析为主。余世英等对国内820所普通本科院校图书馆进行系统调查,对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四种移动信息服务应用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45]。邢军等则以国家图书馆移动服务体系为基础,对移动服务的构成、服务内容、关键技术以及部署方式进行了阐述[46]。当前,移动终端APP已广泛应用,国外图书馆已提供功能丰富的APP服务,但国内只有少数图书馆进行了尝试。图书馆应通过关注用户潜在移动信息需求、挖掘并集成馆藏特色资源、拓展服务功能、注重与第三方技术合作、加强市场营销和推广等策略推进国内图书馆APP移动服务的进程[47]。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如何切实提供到用户移动设备端在理论研究与技术实现方面还存在不足。
6.3 RFID
RFID相关研究集中在实践应用层面与使用效果的分析上。程雪颖等利用开放的Google Maps API V3、RFID以及JAVA MVC架构设计基于这三种技术的网络书架导航系统,并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书目数据进行系统的实际开发和测试,为实现图书馆导航系统以及未来的扩展开发提供了可行的方法[48]。梁亮等组织的杭州图书馆读者RFID及OPAC使用现状问卷调查表明,读者对RFID的使用满意度较高,总体评价良好,担心没完成借还手续是影响读者使用RFID的主要因素,自助借还机需在“一站式”服务等方面加以改进[49]。
6.4 Web2.0
邢文明等对武汉大学师生的调查问卷表明,用户普遍具有Web2.0的使用能力,认同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会对自己有帮助,有较高参与意愿。图书馆可通过加强宣传、用户培训、适当激励等方法,促使用户积极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50]。刘玲玲调研了171所大学图书馆的Web2.0应用情况,发现Web2.0技术的应用集中在IM、RSS、Blog三方面,WIKI百科也有个别应用[51]。总体来看,Web2.0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还不成熟,需要更多的探索。
7 阅读问题研究
7.1 阅读推广
阅读推广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得以拓展。2012年在东莞举办的中国图书馆年会设立了两个以阅读推广为主题的分会场,交流阅读推广的经验,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引领全民阅读的风尚;黄丹俞从相关阅读统计数据、青少年媒体消费习惯及出版业对跨媒体出版的探索实践实例出发阐述了跨媒体阅读的内生需求和外生条件,提出跨媒体阅读是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新趋势[52];谢蓉总结了数字时代三种初露端倪的阅读推广模式:社会化媒体推广模式、电子阅读器借阅模式及移动图书馆推广模式[53];岳修志着眼于阅读推广活动的评价研究,提出评价阅读推广活动的14个指标[54]。可以看出,阅读推广研究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
7.2 移动阅读及服务
移动阅读问题是最近两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新问题。移动阅读研究获得了深化,取得的成果更具可操作性。相关研究者积极探索移动阅读的服务形式,探讨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发展趋势。袁曦临引入了“互文性”理论,认为理论所强调的文本间的网络相关性,十分契合目前的网络阅读环境,在数字阅读和导读研究中大有可为[55];夏翠娟,张燕研究了新的Web标准规范HTML5和CSS3的新特性和功能,大胆预测HTML5和CSS3可使图书馆的移动阅读服务在内容、应用架构、服务模式方面得到提升和变革[56];李鹏对数字期刊的移动阅读发展趋势做了研究,提出未来的手机阅读将凸显“情感”与“故事”,并认为富媒体电子杂志将成为期刊移动阅读的发展重点[57]。在移动环境下阅读的社会化分享问题逐渐成为热点,社会化阅读的分享机制、用户阅读的交互体验、阅读的个性化推荐等问题是迫切需要输入探究的问题。
7.3 阅读疗法
2012年度,从数量上可以显著地感受到阅读疗法方面研究成果的迅速增加。王学云回顾了阅读疗法的研究历程,认为需要开展多学科联合协作研究、加强学科建设研究以及加强阅读治疗工作的标准化研究[58];刘洪发现阅读疗法与中医的治病思想、病因病机、诊断防治等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从中医学的角度阐释阅读疗法,尝试进行基于中医辩证论治思想的阅读疗法研究,推进阅读疗法的本土化[59];谭亮等对高等医学院校开展阅读疗法社区服务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对社区服务的服务方式和服务群体等问题进行了探讨[60]。可见,本领域的研究不仅开始回顾与总结已有成果,也在吸收国际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关心本土化研究问题,已经迈入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