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物理新大纲对物理课程的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大纲论文,高中物理论文,物理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6月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从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出发,依据办学模式多样化的要求,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改变以升学为目标的单一课程体系,增强针对性,体现多样性,逐步形成由学科类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多种选修课)和活动类课程组成的,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课程体系。”按照上述要求,国家教委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中,对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在总结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普通高中教育的实际情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要,于1996年颁布了普通高中新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统称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并决定从1997年秋季开始在山西省、江西省、天津市进行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经进一步修改完善,拟于2000年秋季在全国普通高中实施。这一新课程方案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相衔接。它的制定与实施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实际步骤。
本文根据新课程计划和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谈一谈有关高中物理课程的改革情况。
一、物理课程结构
新课程计划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为基点,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核心,建立了以学科类课程为主,活动类课程为辅,两类课程相辅相成的课程结构,并按照优化必修课、规范选修课、加强限定选修课的原则构建学科课程体系。这一课程结构和体系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全面落实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
根据新课程计划和高中物理新大纲,物理学科的课程结构如下:
下面对这一课程结构给以简要介绍:
1.学科类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物理基础知识、技能和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分为必修课、限定先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1)必修课。是基本要求的物理课,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为高中学生打好必须具备的共同物理基础,在高一、高二开设。
(2)限定选修课。是较高要求的物理课,是必修课的拓宽、应用,供预备升学的理科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的课程,在高二、高三开设。
(3)任意选修课。是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和加深学科知识,培养特长,提高某方面的物理能力而设置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志向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修。
2.活动类课程。在物理课程中设置活动类课程,是物理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的一项重要措施,是现代课程的具体实践,也是对普通高中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物理活动课程既不同于物理学科类课程所包含的实际活动(如观察、实验、参观、练习等),也不同于传统的课外活动,它不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活动课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热爱科学的情感,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物理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开展物理兴趣小组活动,对本地的能源及环境保护等情况的调研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和 报告会,阅读科普读物和收集有关科技资料等。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新课程计划有关课程管理的规定,学科课程(必修和限选学科)由国家教委统一规定基本课时数,颁布各学科的教学大纲,组织编写、审查教材。各试验省、市,制定本地的实施普通高中课程的计划和任选学科及活动类课程的教学指导意见,并组织编写或推荐教材和有关材料。
3.课时安排。由于实行五天工作制,物理学科的课时减少,新课程计划和大纲规定的物理(必修、限选)课时如下:
二、两种物理课
根据新课程计划和物理新大纲,高中物理课程将采用“一·二”交叉分段模式,分层次设置两种物理课。
必修课在高中一年级(2课时)和高中二年级(2.5课时)开设,限选课在高中二年级(2课时)和高中三年级(3课时)开设。为了适应高中物理课的特点及便于教学,新大纲把课程计划中的必修课和限选课贯通起来,不再分段,合起来称为必修和限选课。这样,新大纲提供了两种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种是必修物理课(简称1类课),共4.5课时;第二种是必修和限选物理课(简称2类课),共9.5课时。
1.两种物理课的区别与联系
(1)1类课是基本要求的物理课,是全休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内容和要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知识面包括物理基础知识的主要方面,程度低于现行必修课的程度。它对现行必修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精简了部分非主干知识,如晶体、表面张力、声学等有关知识;删除了某些初中已学过而高中限于课时无法再深入阐述的内容,如串、并联电路及光学、电磁学部分的有关知识;增加了少量最重要的主干知识和应用性较强的知识,如动量定理、力矩等,完善了现行必修课的知识体系。考虑到现行必修课知识面较窄,新大纲适当地扩展了1类课的知识面。1类课有近200个知识点,知识面较宽,内容更丰富。但由于定性的内容较多,定量的要求减少,降低了难度,容易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有利于全体学生打好共同的物理基础。另外,在1类课的大纲中,还增加和渗透了近代物理的观点,如在电场部分引进了元电荷的概念,在讲电容器和电感线圈时,介绍了电场能量和磁场能量的概念,在恒定电流部分,介绍了半导体与超导现象;在光学中增加了光导纤维的介绍等。
2类课是较高要求的物理课,适合于理科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内容和要求着眼于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坚实的物理基础。内容包括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主干知识,增加了近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论作为选学内容,同时注意近代物理观点的渗透,如守恒的观点、能量的观点、波动的观点、统计的观点等。2类课的内容和要求完全覆盖1类课的内容。2类课的程度就重要的主干知识而言,与现行的必修加选修课的程度大体相当,但2类课精简了少量非主干知识,增加了应用广泛的知识及新科技和近代物理方面的知识,如力矩平衡、超导现象、光导纤维等。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2类课的必学内容比1类课的内容有所增加、拓宽和加深,安排了较多的选修内容,单设了课题研究项目。如在2类课大纲的第十部分,对理想气体的实验定律或状态方程以及气体参量之间关系的图象表示都比1类课的大纲要求深广。在第十八光学部分,增加了透镜成像,透镜成像作图法,透镜成像公式,放大率等内容。在第十九部分,增加了原子和原子核物理、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放射性污染和防护等。在第二十二专题部分,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等最重要、最基本的主干知识作了进一步的深入讲述。多用电表的原理和制作则是电磁学定律的综合应用和实践。在第十部分2类课大纲列出的选学内容中,增加了饱和气和未饱和气、温度。在第十六部分增加了多普勒效应等。总之,2类课的内容和程度高于1类课。
(2)两种物理课的内容都分为必学和选学。选学内容不作考查,由教师自行选择,在两种课中,选学的知识点都占全部知识点的10%左右。大纲中还规定了应选择的课时数。
(3)在新大纲中,两种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均用列表的方法表示。这种表格式的纲要一目了然,使教师清楚地知道具体的教学目标,能站在全局的高度组织教学。新在纲对必学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分为两个层次:A层次要求低,B层次要求高。作为B层次要求的知识点是比较重要的概念和规律。在1类课中,A层次的知识点约占全部知识点的60%,B层次约占30%。在2类课中,A层次约占50%,B层次约占40%。教学要求的分层次,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可适当地控制教学难度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4)两种物理课对实验都有所加强,并注意更新实验内容。1类课的必做实验共12个,其中有4个新实验,必做实验的个数与现行必修课的必做实验个数相同。2类课的必做实验共23个,其中有一个是专题中安排的制作实验。这23个实验中有7个是新实验。现行必修加选修一共有17个学生实验,新大纲增加了6个实验,显然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学生实验所占的比例有所提高。大纲中安排的演示实验也有所增加,1类课大纲中规定了79个演示实验,2类课安排了113个演示实验。
针对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实验能力不强的状况,新大纲对实验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不仅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和测量”,“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结论,了解误差和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独立地写出实验报告”,而且进一步要求,“会控制实验条件,排除实验故障”。大纲对基本仪器的使用提出两种要求:一种要求是能独立按操作要求会正确使用仪器;一种要求是在教师指导下练习使用仪器。1类课要求正确使用的基本仪器有6个,练习使用的有2个;2类课要求正确使用的基本仪器有10个,练习使用的有1个,关于误差,1类课只要求学生知道误差的概念;2类课不仅要求学生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了解误差的概念,还要求知道误差的种类,并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但不要求计算误差,关于有效数字,1类课只要求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2类课要求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两种课对测量结果的读数和表示要求相同。
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注意与物理数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相适应,从大纲规定的实验项目中,可以看出,大纲选择的实验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形成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所必需的实验;②在思想和科学方法上有重要特点的物理实验;③在训练技能上有重要意义的实验;④在联系现代生活和科学技术方面有价值的实验。
(5)两种物理课的能力要求不同,新大纲中规定1类课的能力要求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以及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新大纲中规定2类课的能力要求是:“要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由于新课程计划规定,高一年级全部开设共同的必修课,所以在高中一年级,两种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完全相同。这表现在大纲中,两种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部分的表格从第一部分到第九部分完全一样。学生进入高中二年级后,根据不同的志向和发展倾向,分别学习上述两种物理课,根据新大纲的思路,高一年级将编一本通用教材;高二年级编两本教材,一本按1类课的内容和要求编写,另一本按2类课的内容和要求编写,供理科基础较好的学生选用;高三年级按2类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编写一本教材。
总之,这两种物理课是不同层次,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可以分别(或平行)开设的两种物理课,其内容都由较系统的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等方面的知识组成,并按循序渐进的原则作了要求,教师按其中任何一种物理课去组织教学,都会感到自然顺畅。不同层次、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通过学习均能得到层次不同的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设置两种物理课的意义
(1)新大纲分层次的课程安排,有利于解决当前必修和选修、就业要求与升学需求的矛盾。1990年,根据国家教委印发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普通高中物理采用“二·一”分段的方式安排了必修理和选修课,物理教学大纲相应地作了调整。这项调整改变了过去的单一课程设置,是建国以来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的一项重大改革。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分段的方式与高中物理的特点不相适应。尽管必修课降低了要求,并力求面向大多数学生,然而,因物理知识系统性强,且能力要求又较高,要在两个学年段,兼顾基础差异较大,发展倾向程度不同的群体,教学难度大。其结果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而理科学生在高三的学习任务紧、压力大的状况。高中物理课采取分层次的办法,分为两种物理课,适应了不同办学模式的学校,适应了不同程度、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的需要,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
(2)新大纲分层次的课程安排,有利于贯彻新课程方案关于“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受教育者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坚持依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课程,既有统一的基本要求,又具有适度的灵活性……”的原则,从而使具有不同基础、不同发展倾向的学习,通过学习不同要求的物理课都能在各自原来的基础上学有所获,有所发展。
(3)新大纲分层次的课程安排,在利于更好地实现普通高中的任务和培养目标。普通高中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承担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和有侧重地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双重任务。高中物理是高中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它对提高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物理设置两种不同的物理课较好地适应了不同层次人才对物理知识的不同需求。
(4)高中物理采用分层次的办法安排教学内容,较好地适应了高中物理课的特点。物理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知识体系严密完整,基础知识的系统性较强。物理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实际上,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学习物理困难较大,欲用一种物理课兼顾所有的学生,只能是顾此失彼,势必造成教学上的低效和浪费。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的出发点,未来社会需要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高中课程就应该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打好不同层次的基础,新大纲提出分层次的课程安排,让不同流向的学生根据发展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物理课,通过学习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实际上,分层次开设物理课是优化课程体系的结果,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计划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发展特长的原则。分层次的思路,不仅符合培养目标的层次性,而且有利于适应和促进普通高中多种办学模式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