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邓小平哲学思想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陕西省论文,哲学思想论文,研讨会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术动态
由陕西省哲学学会、陕西省委讲师团、汉中地委讲师团等单位联合发起的邓小平哲学思想研讨会,于1994年8月9日至12日在陕西省南郑县召开。来自陕西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共6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所收到的70余篇论文,广泛涉及到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就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类型、特征及其在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贡献等问题,进行了较为集中的研讨。现将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一、富有时代精神的实践哲学
关于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类型,与会多数同志认为,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经典作家不同,邓小平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和纯粹的哲学论文,但是,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邓小平是在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大师,他用实践思维方式代替了本体论思维方式,他的哲学思想渗透在解决当代国际、国内重大现实问题的有内在联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谈话之中。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极其深厚丰富的哲学底蕴。可以说,邓小平哲学思想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理论哲学的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实践哲学。
关于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与会同志提出了下列看法:
有的同志提出,邓小平哲学思想,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科学的实践理性观。坚持对理性作实践精神的掌握和价值学阐释,是邓小平强烈而鲜明的思想风格,表征着其理论总体的异常深刻的内在特质和稳定一贯的主流特色。
有的同志认为,邓小平哲学思想以唯实辩证思维为基本特色。“求实和创新”、“结合和管用”、“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哲学思想形成的几个逻辑纽结。
有的同志对邓小平哲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的思维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富裕着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维元点,立足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维走向,高瞻远瞩把握时代脉搏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维视野,追求理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维指南。
有的同志指出,邓小平哲学思想具有深沉的历史感,渗透着历史意识、历史情怀、历史视角。具体表现在:通过回顾近代中华民族被侵略、受屈辱的历史,得出一定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结论;通过回顾自明代以来三百余年闭关锁国、落后保守的历史,得出必须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结论;通过总结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得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结论;通过面向世界、展望未来,得出抓住时机,加快发展,振兴中华的结论。这种历史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使人懂得历史,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获得奋进的精神动力。
二、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核心的认识论
与会同志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的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且进一步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有机地统一起来,并把二者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认识论思想的核心。
有的同志对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作了具体探讨。指出,邓小平同志对实事求是原则的丰富和发展,突出表现在他对“求”的强调上,这就把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到显著的位置加以弘扬和倡导。而要作到“求”,关键的一条就是解放思想。只有大胆地解放思想,才能使“实事”与“是”真正地统一起来。因此,从解放思想的层次上去把握“求”,会使我们看出,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之间的联系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解放思想本身就是实事求是的重要内涵,是实事求是的题中应有之义。
有的同志就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基础的实践,谈了自己的理解。指出,邓小平同志所讲的实践,不是泛指一般意义的实践,而主要是指创造性的实践。这种创造性实践的基本内容是:独立思考,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敢试敢闯敢冒,摸着石头过河,在干中学习和提高;相信和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
有的同志对邓小平主体能动性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指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同志所讲的主体能动性,主要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大胆地进行试验。这就要求主体保持高度的自觉性,具备闯和“冒”的精神,处理好“允许看”与“不争论”之间的辩证关系,经得起冒风险、犯错误的考验。二是不断地总结经验。这就要求总结经验要有经常性和及时性,要特别重视总结自己创造的经验,要把总结本国经验同借鉴国际经验结合起来,把总结成功经验同吸取不成功教训结合起来,把总结现实经验同记取历史经验结合起来。三是科学地进行检验。这就要求坚持检验主体的人民性,坚持检验目的的自觉性,坚持检验标准的完整性,坚持检验结果的实效性。
三、以生产力为基点的历史观
与会许多同志认为,在由实践标准的讨论,到生产力标准的提出,再到“三个有利于”标准提出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形成了他的以生产力为基点和主线的历史观。这一历史观的要点为:(1)社会主义的首要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3)改革的实质和核心是突破忽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模式和僵化体制,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4)要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5)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而且是检验无产阶级政党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标准。
一些同志从历史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了探讨。认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理论创新,主要是社会历史观层次的,集中表面在三个方面:第一,这一论断突破了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局限,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升到生产力的高度,从而坚持了社会主义观上的彻底的唯物论;第二,这一论断克服了单纯从社会客体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的局限,把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坚持了社会主义观上的历史辩证法;第三,这一论断改变了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特征去描述社会主义的方法,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更高层次上,对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作出概括,从而坚持了社会主义观上的科学思维方法。
四、以人民利益为取向的价值观
会议收到一批专门研究邓小平价值观的论文,对邓小平的价值观作了多角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观点。
有的同志指出,邓小平的价值本质观是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价值本质观。根据他的思想,一般地说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益或影响。邓小平的价值评价观是以社会、国家、人民为价值主体,以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为评价标准的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评价观。他所提出的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最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邓小平的价值观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价值多元性与一元性辩证统一的思想,是邓小平的价值观最精彩、最重要、最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之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实行“一国两制”,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由于辛勤劳动而先富起来与坚持共同富裕,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坚持“二为”方针等等,都是他对价值多元性与一元性辩证统一思想的具体运用。
有的同志就邓小平改革思想中的价值取向标准问题谈了自己的见解。认为,价值取向可以分为对于目标的取向与对于手段的取向。邓小平的“猫论”与“石头论”可以看作改革中的手段取向的最高标准,而“三个有利于”则可看作改革中的目标取向的最高标准,两者结合起来构成邓小平改革思想中的完整的价值取向标准。
有的同志专门探讨了邓小平的经济建设价值观,分析了这一价值观的内在三元结构——以经济建设为最高价值的根本原则,以改革开放为价值活动的宏观机制,以“三个有利于”为价值评价的基本标准。指出,邓小平的经济建设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价值观念体系的中心轴,是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制高点。
有的同志专门探讨了邓小平的社会价值观,认为这一价值观分为二个层次。具有三个特点,即:确认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社会价值观的第一个层次,表现出求真的特点;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邓小平社会价值观的第二个层次,表现出求准的特点;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社会价值观的第三个层次,表现出求实的特点。
还有的同志专门探讨了邓小平的政治价值观,认为,这一价值观以人民利益为核心,具有对立性统一、相继性统一和互补性统一的特性。
五、以“两手抓”为特征的方法论
不少同志在论文和发言中指出,两点论和重点论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和“两手抓”的工作方法,是邓小平方法论的基本内容。他所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思想;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的思想;发展才是硬道理与保持协调、稳定的思想;以及“一国两制”的构想等等,生动地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作出了新的发展和贡献。
有的同志联系当前改革和建设中的现实问题,谈了对邓小平“两手抓”方法的理解。指出,邓小平“两手抓”的方法是把对立统一规律形象化地运用于实际工作的典范。但我们在贯彻和运用过程中却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做不到“两手都要硬”,其原因在于把“两手抓”分割开来了。“两手抓”是指要把对立和统一结合起来,抓对立中的统一、统一中的对立,而不是把二者孤立起来,一手抓对立的这一方,一手抓对立的另一方。因此,要认真研究“两手抓”中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互相渗透和相互转化的问题。“两手抓”应是抓对立面相互联系的纽结,抓对立面相互渗透的交错点,抓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关节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正确而有效地坚持“两手抓”,也才能做到两手都硬起来。
有的同志提出,除了“两手抓”以外,邓小平对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过程中,成功地解决了“相结合”的三个重要方法论问题:第一,结合的出发点。明确指出结合的出发点是中国的具体实际,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二,结合的着力点。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结合应该着力解决的恰当形式。第三,结合的思想障碍。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方式逐步解决了长期形成的思想僵化问题。
此外,会议还研讨了邓小平的辩证法思想、邓小平的人生观、伦理观,以及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见解,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开展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