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几点思考_职教论文

关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几点思考_职教论文

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几点思考论文,农村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何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农村职业教育处于经济、社会大系统中,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模式。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程度越深,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就越有特色。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各种职业学校为基础,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以科技服务为手段,通过一定的途径与形式使教育面向三农(农村、农业、农民),具有两个效益(教育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一个良性循环(农村职教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职业教育实践过程。它至少应符合以下几个标准:①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基础上,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②可以测度,能用量化或非量化的形式反映其现状、趋势及变化程度。③形式多种多样,是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实践,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并经归纳、提炼后形成的。④资源配置效益高,具有与其他教育、与外部环境双向直接沟通的有效条件和途径。⑤具有可迁移性,某一区域成功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对具有相同或相近条件区域的农村职教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价值。不符合这些标准的,不能算是农村职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基本要素

显而易见,上述内涵和标准是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共性要求。这种共性要求必须通过一定的结构来实现,而结构则是一种有秩序、有联系的若干要素的组合。提炼出这些要素,不仅便于职教工作者把握农村职教的发展态势,解决存在的问题,而且也便于对各地典型经验进行分析和归纳,从而形成典型模式,并使之得到推广和应用。

但是,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比如:人们的思想观念、区域经济水平、区域资源、文化教育程度、办学主体的行为特征、职业教育的预期目标、基本的办学条件、政策与管理机制、教育教学规律,等等。这些因素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既有现时的,也有未来的。对此,必须按照农村职教发展模式的特点与功能要求,对影响因素进行削枝留干,变繁为简的处理,选主要因素,组成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

通过概括和抽象,笔者设想用发展环境、发展目标、发展途径作为构成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三个要素。这些要素可再相应分解成若干主要的二、三级等因素。

(一)发展环境。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其环境提供的条件和提出的要求。一定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人口和资源现状及趋势,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例如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办学管理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农村职业教育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不断改革课程结构、教学内容,走高质量、高效益的内涵式职业教育发展路子。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轨时期农村劳动者职业的急剧分化,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学校布局结构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再比如,农业产业化、农业各业科技进步、乡镇企业及其他产业技术含量的提高,将导致农村劳动力的转岗与再就业,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发展手段就会随之而变。因此,要发展有区域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认真研究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研究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发展模式才能比较科学,并合乎实际。发展环境可用某一区域的经济水平、文化教育水平、人口社会和自然资源水平及变化趋势等指标表示。

(二)发展目标。把发展目标作为农村职教发展模式的要素之一,不仅因为它对区域内农村职教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和标准作用,而且对区域内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程度不同,即只有某种类型或层次的教育才对某种经济发展类型的地区产生比较直接和充分的推动效应。一般来讲,贫困地区发展教育是降低重心,全力抓好“普九”,积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把脱贫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中等发达地区将普及初中阶段教育及培养培训中间层次的技术型劳动者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同时针对主导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稳步发展高职。发达地区已完成了“普九”任务,教育的重心是逐步高移。因此,一定的环境条件要求农村职教有相应的发展目标。一段时期以来,我们把“分流比例”确定为各地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从数量要求看比较合适,但“分流比例”不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比如人才培养层次、结构、质量、效益等,因而许多地方在考虑职业教育发展时,存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倾向。所以,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应成为发展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其内在目标,即农村职业教育在一定时期内应发展到何种程度,可以衡量的因素有:①农村职业教育结构,如层次结构、专业类别结构、学校布局结构;②发展规模与速度,即各层次、各专业类别中接受农村职教人数的规模基数、预期规模数及其年递增率,以便于在此基础上考虑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员配备、政策措施等。③发展质量与效益,包括学生巩固率、毕业生合格率、毕业生就业率、教育资源利用率(包括校均规模、师生比、设备利用率)和教育收益率。二是外在目标。即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推动效应,如农民受益程度,科技入户率,农村产业化程度,基地示范性等。

(三)发展途径。指实现发展目标的具体方式方法,它受发展环境和发展目标的双重制约,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因而也是最能反映发展模式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包括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和就业模式。办学模式是在一定相关政策和体制下,办学主体的行为方式,如办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配套政策,经费来源与投入,服务社会方式等;教学模式本应是办学模式的有机成份,但它对质量和效益影响甚大,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将其独立出来,更利于从发展环境和发展目标的需要考察其运行状态。教学模式包括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管理评估、教学组织、保障条件等五个方面,受到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毕业生就业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就业越来越市场化,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完善科学的农村职教发展模式必须充分考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劳动力需求预测,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

发展环境、发展目标、发展途径三位一体,共同成为发展模式的三个要素。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更均会影响另外两个要素,三者表现为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如发展环境影响发展目标的确立和发展途径的选择;发展目标可行不可行,能不能达到,又有赖于对发展环境的正确分析和采用比较合适的发展途径;发展途径是否通畅,则影响发展环境的改变程度和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

三、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形成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条件、文化传统、资源不同,各农村地区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主导产业等方面,发展的差异很大。因此,不同的发展环境,需要农村职教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途径。发展模式要素相同,但形式可以多样。

(二)农村职教发展模式不是封闭的、凝固的,而是开放的、发展的。所谓开放,就是各种模式应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所谓发展,就是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实践中,要针对各要素存在的不足,找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使之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标签:;  ;  

关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几点思考_职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