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几点意见(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平衡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几点意见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3、地缘因素。广东、福建等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些地区不仅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气候温热,白昼时间长,光照充足,有利于农作物和热带、亚热带农产品及经济作物生长,而且均背靠祖国大陆,面向太平洋,拥有长长的海岸线,通过海上交通发展对外贸易,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南面紧邻香港国际大市场,优良的港口、便利的交通、灵活的信息,成为东南沿海省区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都是内陆省份无法比拟的。
三、对16年来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的看法
如何看待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化,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褒有贬。结合造成这种差异扩大的原因分析,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认为这种变化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但总体上看,仍然是积极的。
首先,它为成功地实现渐进性的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贡献。到目前为止,我国渐进性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能从农村到城市,从生产领域到金融、保险等领域,取得初步成功;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模式,之所以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在计划体制框架下,充分运用价值规律”,到十二届三中全会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从十三大提出的“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到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选定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是与打破地区平均,在特区进行试点,鼓励各地发挥主动性大胆地探索分不开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经济特区这一综合试验田的示范作用,如果不打破地区平均就不可能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如此迅速地进入正确的轨道。
其次,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患寡,患不均”是中国人两千年来的传统意识。改革前,正是由于我们忽视了劳动效果的差异,过分强调平均,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个人吃企业的“大锅饭”,结果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通过改革和试验,特别是特区的试验,使人们看到了适当拉开差距,打破平均给经济带来的活力。有差别才有竞争,有竞争才有发展。16年来,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3%,总体经济实力在世界上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20几位提升到第7位的事实,与适当拉开经济发展差距,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是分不开的。
当然,在看到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扩大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它的消极作用。
一是作为一个国家,特别是象我国这样一个集中度仍然较高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地区间的均衡发展。因为居民承受“不均”的能力是有限的,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过大,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特别是在我国发展较慢的省份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事实上,这些矛盾在一些地区已开始有所显露。
二是由于造成地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政策因素。尽管国家实行这些政策的初衷是试验性的,而且实施起来有风险,而有些政策本身也并没有地区差异,但是事到如今,人们只注意造成的结果,总认为中央给某些地区吃了偏饭,因而产生了埋怨甚至抵触情绪,影响了一些地区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使得落后省份的市场日趋狭小,资源开发受阻,反过来也影响了发达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四、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策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各省经济发展速度普遍加快,各省与三大直辖市的经济差距在逐步缩小,但省际之间经济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由此导致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差距的扩大。这是改革开放和战略重心转移的必然结果。对此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也不应以偏概全,夸大其词。而应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采取积极、慎重的态度来对待这一问题。目前我国仍处在经济起飞阶段,地区间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是难免的,而且只要这种差异适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就连美国这样已经很发达的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仍是难免的。据对1990年美国50个州人均GDP数据的分析,最好最差地区差异系数和相对最好最差地区差异系数分别为26.2%和42.0%,与我国相应指标相差无几,说明其州际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均的程度也较大。即使是国际公认的福利国家加拿大,1990年人均GDP的最好最差地区差异指数也为43.3%。当然我们也不应该仅仅看到积极的一面,特别是作为经济体制转轨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花更多的精力监测和研究这一问题,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特别是在居民基本生活和基础教育、基本卫生保障等方面的差异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以求得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均衡、稳定发展。
就经济落后地区地方政府而言:首先,要端正认识,增强信心。面对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现实,怨天尤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能只看到特殊政策带来的结果,而应平心静气地想想改革开放当初进行试验所可能承担的风险。特别是时至今日中央已经决定在经济发展政策上一视同仁,甚至在某些方面适度向落后地区倾斜。我们更应该从正面向本地区人民解释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观原因,通过鼓动,增强搞好本地区经济的信心。其次,要辩证地看待落后,发掘自己的优势。落后意味着被动,意味着贫困。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这样,对一个地区也同样如此。但是,落后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只要我们辩证看问题,扬长避短,就能够变落后为先进,逐步缩小甚至消除这种发展差距,跻身于发达地区行列。就目前情况看,经济相对落后的一些省区的优势主要有:一是潜在的人均资源优势。一般来讲我国的相对落后省区地广人稀,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各种矿物资源蕴藏量大。例如:山西的煤炭资源、铝土矿资源,新疆的石油资源、干鲜果品资源,陕甘宁的油气资源,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有色金属资源等,均居全国首位。人均耕地资源也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相对落后省区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较低,形成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加之这些地区消费水平相对偏低,劳动力价格较低,竞争优势大。三是相对落后省区老企业少,与之相伴而来的老企业问题:诸如社会负担、原有机器设备及厂房的改造等问题少,有利于开发建设高起点、大规模的现代化企业。四是相对落后省区,特别是以陕西、四川、湖南、湖北等地为中心的三线地区军工企业多,技术力量比较雄厚。五是对国外资金的吸引力较大。如果说前几年外商(华侨)投资沿海省区由于投资成本低,回乡报国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沿海地区的这种优势已逐渐减弱。而内陆等落后省区却恰巧具备了投资成本低、资源丰富、易于拓展市场等优势。因此,对资金特别是外资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六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先行试验所经历的发展实践为落后地区提供了借鉴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经济体制、宏观调控、物价管理及微观搞活等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是经济发展起步阶段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第三,要认真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和“无功即为过”的紧迫感,在正确认识落后和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结合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和本地区的优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
就经济发达地区而言:首先是要以整体利益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重,本着“先富帮后富”的原则,主动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发展经验,包括帮助落后地区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发展战略,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协助选择、开发新的项目,提供信息服务及打通国际市场等等。其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互惠互利的原则出发,通过产业转移、技术转让和联合、联营及合作等形式发展生产,促进和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扩大市场,扩大原材料渠道,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就中央政府而言: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继续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经济发展这一关键问题不放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在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上求改革、求发展,在改革中发展国民经济,保持社会稳定。只有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各地区、各方面分得的份额才会更多,中央调控能力才能大大增强,才有可能有更多的财力支持落后地区发展经济。
2、建立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监测系统,加强宏观监控,特别是要加强对收入差距,以及居民基本生活水平、受教育水平、享受基本医疗服务等极易引起的社会安定、民族问题和地区矛盾等问题的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将不安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3、调整有关方针政策,变改革开放以来投资、信贷、财政、税收、贸易、外汇管理等方面政策的地区倾斜为产业倾斜,在地区间的产业政策上一视同仁。在近期,甚至可以采取适当的政策,鼓励外资和内资到落后地区架桥铺路,发展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沿江、沿路、沿边及能源基地周边地区经济,加快对荒山、荒地的开发利用,使落后地区的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4、充分发挥财政兼顾公平的功能。一要增加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过低是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潜在危险之一,它直接降低了宏观调控的能力。因此,要采取适当措施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使中央财力有能力发挥兼顾公平的作用。二要充分发挥财政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对保障经济落后地区贫困居民基本生活的需要,逐步建立起贫困保障体系。同时,加强对个人收入调节税的征管工作,加强对高收入阶层的调节。三要利用财政兼顾公平的功能,对落后地区进行投资或补贴,以确保全体国民在基本温饱、基础教育、基本卫生条件等涉及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条件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否则不但难以保证居民的基本权利,也难以从根本上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