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教育的国际视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野论文,历史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意蕴十分丰富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国际意识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国际意识亦即世界意识,是指站在世界的高度看待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历史的发展,客观评价本国(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关注人类的发展和共同的命运。笔者已注意到了历史教育界同仁对加强世界意识(或国际意识)教育的有关论述,但总觉意犹未尽,故不择浅陋,旧题重提。我们认为,历史教育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用国际视野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意识,使学生成为具有中国情结的世界公民。那么,历史教育应具有怎样的国际视野呢?
一、确立历史的整体性,有效整合历史知识
历史教育的国际视野首先应让学生确立历史的整体性,亦即有效整合中外历史知识。而我们使用的教材,都缺乏历史的整体性,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不能将中外历史融合在一起,融会贯通。由于缺乏历史的整体性,学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历史。例如,学生在学习“康乾盛世”时,如果不将它放在世界范围内考察,而是一味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进行比较,可能会拔高“康乾盛世”。如果将“康乾盛世”放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大潮中,用国际视野审视它,学生对它就可能有一个较为公正的认识、较为客观的评价。那么,应该怎样有效整合历史知识呢?
1.有效整合的方法。共时性整合,即将发生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整合。例如,学习洋务运动时,应将洋务运动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整合起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统一等,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取得了胜利,这是建立在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强大的经济(物质)基础之上的。以此考察洋务运动,就会认识到它只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顺应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而作出的回应,因为它是在保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改革,其失败也成为必然,但它毕竟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当然,我们可以将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作比较,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为何前者失败而后者成功。
历时性整合,即将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外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整合。例如,学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传播时,可以将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联系起来加以整合。这样,一方面加深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加深对中国辛亥革命的理解。历时性整合有别于专题学习:专题学习是按照某个标准将同类知识放在一起学习,而历时性整合是将不同时期中外有联系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整合在一起,以通过比较、分析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历时性整合与专题学习有重合的部分,但不等同,一般而言,历时性整合的内容少于专题学习的内容,这是因为历时性整合要受(历史事件)联系性限制之故。
2.有效整合的原则。整合标准的统一性,即对历史知识的整合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例如,我们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内容加以整合,是因为后者(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再如,我们可以将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英德三大工人运动、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中期三大科学发现(质能转换与守恒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等内容整合在一起。这是因为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整合看似有标准,其实缺乏可以整合的统一标准。例如,战国的百家争鸣与欧洲的启蒙思想,虽同属思想方面的内容,但两者缺乏内在的联系而不能整合,在此,“思想”可作为归类的标准而不能作为其整合的标准。
整合内容的求真性。整合历史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历史的规律,历史知识的整合要以历史的原真性为基础。过去,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也有一些整合,如不列颠空战时,中国战场发生了百团大战。笔者以为,这种整合不符合求真性原则,因为两者除了发生时间相当外没有多大的内在联系。相反,普法战争与中法战争看似没有联系的两个历史事件,两者倒有内在的联系:普法战争中法国由于战败,它在西方的扩张受到限制,于是将视线转向东方,挑起了中法战争。因此,这两个历史事件能整合,通过整合,可以加深对历史事件及其行为主体的认识。
整合视野的全球性。它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整合的宏观性,即从全球视域进行历史整合。例如,1096~1291年十字军东侵、8世纪阿拉伯帝国扩张、13世纪蒙古族西征,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在西亚交汇,这些文化碰撞将产生什么影响?这种整合似乎更带有一些研究性学习的味道,但这对宏观性整合不无启迪。其二,注重整合的价值追问,即从全球的视野对历史事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例如,朝鲜战争(1950~1953年),如果我们能从全球视野看的话,其影响远远超过教材中论述的几句话,教材主要是对中国的影响而言的,其实朝鲜战争对日本经济的发展、对苏、美、韩、朝等国及中美关系、台海形势等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尊重历史的差异性,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世界历史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统一性体现在各国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而多样性则体现在各国或各区域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因此,历史教育的国际视野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尊重各国历史发展的差异性,而尊重历史的差异性又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1.尊重异域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有差异的,如严复曾从历史观、伦理观、政治观、民俗观、学术观和自然观等方面对中西文化的差异作了比较全面的描述:“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致化之极则。”“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民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多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虚;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亲知。其于祸灾也,而西人恃人力。”杨善民、韩锋等人将世界文化划为六大系统:西方文化系统(包括西北欧系、中欧系、地中海系和俄罗斯系)、伊斯兰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东亚文化系统、东南亚文化系统和非洲文化系统。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如伊斯兰文化,人们信仰伊斯兰教,使用阿拉伯语;东亚文化以混合的儒、道、佛三教为核心,中心区在中国等等。学习世界历史时,如果我们作国别史梳理的话,各国的特点就十分鲜明地凸现出来。正因为各国历史的多样性,才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承认历史的差异性,就必然要尊重异域历史文化。
懂得尊重异域历史文化。它有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是让学生理解应该尊重各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例如,讲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时,捷克斯洛伐克在杜布切克领导下进入了“布拉格之春”,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致使捷的改革夭折。这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突出表现。苏联的行为没有尊重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历史选择,违反了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意愿,应该受到谴责,以此对学生进行国际意识的教育。再如,我们在指出1919年巴黎和会的分赃性质时,也不要忘记它承认了民族自决原则,这是一大进步。其二,各国的历史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应该让学生树立起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与责任。古埃及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聪明智慧的象征和艰苦劳动的结晶,集中反映了古埃及的悠久历史和高度文明;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古埃及石窟建筑的杰作,它将古埃及的天文、地理和建筑知识熔于一炉,充分反映了古埃及艺术家的创新才能,并因成功搬迁而成为人类拯救世界文化遗产的经典之作;雅典卫城和奥林匹克遗址,是古代希腊文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希腊建筑艺术的风格,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光辉,体现了希腊人追求民主、自由、友谊、和平的精神;戈雷岛的历史遗址,是西方殖民主义者进行泯灭人性的黑奴贸易的罪恶见证,它向世人警示,现代社会应充分尊重人权,通过平等对话,增进国际理解,减少战争与冲突,共同为人类社会的和平、进步、发展与繁荣而奋斗,等等。“世界遗产的未来掌握在今天的青年人手中”,因此,对青少年进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教育十分重要。为此,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了《苏州宣言》,旨在推进各国对青少年进行保护世界遗产教育。可喜的是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已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列入选修课教学内容。
2.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冷战后全球政治成为多极和多文明的,世界由七个或八个文明构成。然而,他强调的是“文明的冲突”,并认为西方文明将受到所有外来文明的挑战,他特别担心的是儒教文明(实指中国)与伊斯兰文明(指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可能联合起来对西方文明构成最严重的挑战。亨廷顿强调“世界的多极和多文明”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他强调的“文明的冲突”则不敢苟同。我们认为差异性并不必然导致冲突或战争。德国大哲学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值得借鉴,主体际通过“商谈”可以产生共识,在共识的指导下,主体际的行动则达成合理的一致。因此,在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应运用历史材料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
历史教育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应做到以下三点:
以平等为核心。平等是国际理解的前提。世界是由众多国家组成的,国家之间无论强弱、大小,也无论宗教信仰、文化习俗有多大的差异,一律平等。平等理念是国家之间有效沟通与理解的前提。历史教育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应该以“平等”为核心,让学生从小接受国际关系中平等思想的熏陶,以便他们在未来全球化社会中更好地处理他们的学习与工作。在世界历史中,从启蒙理想家提出自由平等思想到联合国倡导国家之间的平等,从具有分赃性质的柏林会议(1884年)、巴黎和会(1919年)的反面例子到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正面典型,都是历史教育进行平等思想教育的生动材料。
以体验为方法。体验是一种震撼心灵的情感经历,历史教育的国际理解教育应以体验教学为主要方法,让学生穿越历史时空的隧道,体验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历史人物的内心。当我们以体验的方式“目睹”发生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惨无人道的屠杀时,我们不难理解1970年12月联邦德国总理威利·勃兰特在波兰首都华沙无名烈士们和华沙隔都死难者纪念碑献花圈时突然跪下时的内心——他的内心正经历着一次真正的洗礼,他是代表德意志民族和国家向华沙死难者和数百万无辜的犹太死难者认罪的。相反,当我们看到日本首相小泉一次次地参拜了靖国神社时,就不难理解为何日本一再出现“历史教科书事件”,因为日本缺乏对战争罪行的深刻反思。历史体验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增进国际理解,养成宽阔的国际视野。
以宽容为目标。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宽容。历史上法德之间的战争足以让我们引以为鉴;当今巴以冲突中“以暴制暴”,无助于中东和平的实现,只有双方以宽容的心态进行谈判,才能实现中东的持久和平。从某种意义上讲,复仇引发战争,宽容才能和谐。
三、重视历史的共识性,升华学生全球意识
1993年,第二次世界宗教会议在美国芝加哥召开,大会发表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宣言指出,人类应“献身于一种共同的全球伦理,更好地相互理解,以及有益于社会的、有助于和平的、对地球友好的生活方式”。人类能否找到普世伦理?我们认为最终是能够找到的,因为人类的本性还是有许多相通之处的。汤一介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是与“仁学”(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相联系的,西方基督教学是与“博爱”相联系的,印度佛教是和“慈悲”观念相联系的。这三种不同文化传统的伦理体系中的理念,虽然有着深刻的差异,如儒家的“爱人”包含着“亲亲”观念;基督教的“博爱”包含着“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佛教的“慈悲”包含着“涅槃”的观念。然而,这三种不同文化传统的伦理观念——“爱人”(仁)“博爱”和“慈悲”存在着某种深刻的互相“认同”,即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人的“爱心”。因此,我们认为,历史教育的国际视野的第三层次应重视历史的共识性教育,以此升华学生的全球意识。
中学历史教学中“共识教育”的重点:
1.和平。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人们向往和平,呼唤和平,和平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主题。然而,当今世界局部战争不断,许多地区流血依旧。中学历史教育应向学生讲述历史上发生的战争,向学生控诉战争的罪恶,让学生更加热爱和平;讲述毕加索的《和平之鸽》在于它传递着人们对和平向往的信息;联合国的成立是国际社会追求和平的伟大尝试……历史就是在向人们讲述昨日的故事中使人们接受和平等向善思想的熏陶的。
2.环保。由于地球容纳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生命,所以保持着一种微妙的生态平衡。人类拥有其他物种所没有的改造环境的能力,但是由于缺乏远见,人类的需求有时甚至是他的贪婪,已经破坏了生态平衡:大量伐木而造成的森林过度砍伐和沙漠化、工业废弃而造成的海洋污染以及植被、动物物种的消亡,危及到了整个生物圈的生态平衡,并使人类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历史学科有丰富的环境教育的史料,如,我们从周文王的“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之语中体会到中国古代环保意识的最初萌芽;从工业革命后环境污染中深刻地认识到恩格斯一百多年前“自然界都要报复我们”的预言。历史学科的环境教育旨在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无论人类怎样能攀登高峰、潜入深海、征服其他星球,但仍然依赖于地球环境,地球只有一个,保护地球,就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
3.合作。世界越来越发展为一个整体,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反恐问题、禁毒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使人们意识到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历史教育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合作意识教育,让学生学会合作。二战中,正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合作,世界人民才最终战胜了法西斯主义;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这是国际合作成功的又一个典范……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教育的生动史实。
4.民主。民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之一,也是人类进步的标识。因此,对民主的渴望与追求,将是未来社会人们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学历史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发展从政治上讲实际上是民主化进程的历史:启蒙理性的确立、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法律的建立、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议会改革、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制度的定型、战后对日本的民主改革、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对民主的追求,等等。这些都是进行民主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当然,民主有阶级性、时代性、发展性,我们应进行具体分析,并作出正确的评价。
5.公正。公正(与“正义”同义,英文写法均为justice)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正如罗尔斯所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公正(或正义)教育例子有许多,如通过对罪恶的黑人奴隶贸易的揭露,培养学生的正义感;通过对战后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剖析,树立学生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奋斗的理想,等等。
6.关爱。爱是世界上最温馨的字眼,世界因为爱而充满阳光。历史教育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义不容辞。我们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中体会到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们对人的关照;我们从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博爱”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我们从马克思选择最能为人类谋幸福的职业中强烈地感受到了一位无产阶级领袖的挚爱;我们从拉斐尔的画中、从泰戈尔的诗中读懂了爱。学习历史,要让学生在心灵中播下爱的种子。
总之,历史教育的国际视野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让学生成为具有远大胸怀、宽阔视野、开放心态的现代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