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力资本产权博弈的双因素对经营者行为差异的解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营者论文,人力资本论文,差异论文,产权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企业经济效率差异的理论分析
有关企业经济效率尤其是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率差异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家 比较感兴趣的主题之一,在解释乡镇企业高速增长率成因时,国内外学者通常有三种观点, 韦茨曼和许成钢认为中国乡镇集体企业的高效率是建立在东方式的合作文化基础上的(Weizm an and Xu,1994);田国强则认为是由于经济的自由度和市场的不完善程度均处于中间状态 ,才使得集体所有制的产权安排成为最优(田国强,1995);而李稻葵用模糊产权论解释了在 市场不完善、法律体系不健全条件下乡镇企业经营高效率的原因(李稻葵,1995)。对于国有 企业经营低效率原因的讨论,分析思路较多,大致包括:企业规模、企业资产年限、企业资 金构成、企业产品结构和管理水平(谢千里,1993);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衍 生的两者之间的企业管理和决策权限的划分(林青松,1996;张平,1996);宏观景气因素、 制度性因素和技术性因素(王珺,1996);职工的资金、计件工资和福利等激励变量(Hay,19 94)以及委托—代理链过长,使初始委托人的最优监督积极性和最终代理人受监督下的最优 工作努力严格递减(张维迎,1995),中央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监督成本巨大,造成内部人控制 现象严重(罗斯基,1996)。总之,上述观点大多是从物质产权的所有权角度来解释和分析企 业经济效率的差异,而笔者认为人力资本产权界定是否完整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率的重要原因 之一(姚先国、盛乐,2000、2001)。
二、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与企业经济效率的相关性分析
依产权经济学的观点,笔者将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定义为经营者作为其经营能力所有者拥 有的一种特殊产权权利束,是在一定企业合约国家法规限制条件内,经营者由于使用其拥有 的经营能力而引起的受损或受益的权利,是经营者在权利界限范围内的行为权。它主要由三 部分基本内容构成,分别是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权能、权益和权责。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权 能是指经营者对其经营能力的权力和具备行使经营能力的权利,包括保证经营者可在完善的 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流动的对自身人力资源的占有、使用和支配权,以及对生产活动进行监督 管理 和享有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权。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权益是指对经营者的效用,包括实物的或 货币收入的享有以及劳务的直接享用或其他方面的满足等。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两权分离 使得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权益更多地体现在其对企业部分剩余索取权的享有上。经营者人力 资本产权权责是指经营者在享有权能和权益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责任,即经营者 必须遵守与其他产权主体间相互认可的契约关系,并承担不遵守这种契约关系的成本。上述 三方面共同构成了一定体制空间和信息条件下完整的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权利束,当权能、 权益和权责均界定规范时,经营者拥有的人力资本产权被认为是完整的。具体而言,经营者 人力资本产权一般包括经营者的如下权利:经营者有接受企业所有者聘用和辞去工作的权利 ,有可以流动和不断随经济结构变化而再配置的权利;有与企业所有者在工资和其他待遇方 面讨价还价的权利;在有合同期间内享受工作所得利益的权利;有对职工工资水平和奖金水 平确定的权利;有对企业生产计划、投资策略和生产能力扩大与缩小与否确定的权利;而且 有遵守和履行合同的义务和责任等等。但是,由于一系列原因如制度环境的不健全、分配模 式的传统化、行为主体力量对比的不均衡以及社会化目标对企业目标的替代效应等都会导 致界定地不完整,笔者称这种不完整的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为残缺的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
在中国转型体制的经济环境中,经常会由于企业中经营者自由配置其人力资源的权利和空 间较小、经营者对企业激励机制的设计和投资策略选择的权利不足、经营者报酬水平(甚至 年薪制水平)与人力资本缺乏对应、经营者在与企业所有者缔结委托代理关系契约中由于“ 资产专有性”容易造成低水平的“人力资本投资”、企业中缺乏对经营者有效的约束监督 机制造成企业经营者的预算软约束等等原因而破坏经营者人力资要平权的完整性,使其出现 一定程度的残缺,包括其人力资本产权的权能、权益和权责。
当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的界定存在残缺时,经营者人力资源的交易成本将上升,并且经营 者人力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效率将下降。直接后果是经营者在工作中出现经营不力、管理不力 、监督不力等,有效劳动供给不足,间接后果是企业普通劳动者在缺乏监督和激励的情况下 出工不出力,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从而造成企业经济效率不断降低。
三、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的比较
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界定的完整性对于企业经济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正是国有企业 和乡镇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界定完整性的差异导致了两者经济效率的差异。从具体来讲 ,主要有三方面的差别。
(1)经营决策权的差异。经营决策权的差异体现在人力资本产权上表现为人力资本产权权能 的差异,对经营者而言,对企业经营决策权的享有程度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方向和生产策 略,进而影响企业经济效率。一般而言,企业的经营决策权简单地包括两部分:①经营者对 企业职工工资水平的确定和对奖金水平的确定等;②经营者对企业资产的使用权和控制权, 包括企业生产计划的制订、投资策略的确定和生产能力扩大与缩小与否的确定等等。应该说 ,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在经济效率上差异的另一个原因来自于两者经营者在决策权上的不同 。通过对照表一中的数据可以看到,无论是生产计划、招工解雇工人,还是在决定职工工资 和决定投资扩大生产方面,乡镇企业的经营者比起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来说,都具有明显的较 高的不受干扰的决策权比例。
注:d[,1]-d[,10]表示经营者的决策权项目,依次为生产计划、厂级领导任命、招工、解雇工 人 、决定奖金水平、确定职工工资差距、投资和扩大生产能力、同其他企业合并、分配和使用 利润、暂时停产。上述数据均为百分比,根据刘小玄(刘小玄,1995)调查统计数据整理而得 。
(2)剩余分配权的差异。剩余分配权的差异体现在人力资本产权上表现为经营者人力资本产 权权益的差异,对经营者而言,对企业的剩余或利润的分配和支配应该说是人力资本产权因 素中最重要的。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其中一点就是在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重新分配 剩余,其途径就是通过增加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剩余的支配权以对企业经营者形成长期的激励 来实现的。经营者对企业剩余分配和支配权的不同,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 经营效率的高低。通过对照表二中的数据可以看到,乡镇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权益期望 值较高,而国有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权益的期望值较低。
(3)监督约束机制的差异。监督约束机制的差异在人力资本产权上表现为人力资本产权 权责的差异。就企业经营者而言,在企业中是否有一个完善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对于实现其人 力资本产权的完整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了完善的激励和监督机制,才能保证经营者有 充分享有人力资本产权权能和权益的刺激,并且在监督机制下遵守人力资本产权的权责,如 此才能实现人力资本产权的完整性。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均是建立在委托代理关系之上的契 约集合体,两者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两者都是经过了两级委托,两者的所有权都属于它所 在范围内的“全体人民”,两者的建立都依靠了所在政府的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支持。但是在 企业的监督机制上,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不同使得双方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在国有企业 场合,全民作为名义上的所有者,只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从立法的层次进行间接的遥控监督 ,监督机制处于一个所有者缺位的状态。而乡镇企业社区成员因与企业有更直接的利益关系 使其更有积极性观察企业经营过程的绩效,同时除了乡镇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之外,还可以 通过各种非正式的途径对集体资产经营进行间接监督。因此,在监督机制层面上,作为乡镇 企业的经营者比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存在着更多的外在监督方式,使其人力资本产权权责更加 明确,产权的约束功能也可更充分发挥。
表二 企业经营者可支配利润占企业总利润的比例
年份 1986 1987198819891990
政府所得占乡镇企业
0.202
0.2090.251
0.239
0.231
企业总利润
之比
国有企业
0.585
0.5750.540
0.598
0.633
两类企业之比 0.345
0.3630.465
0.399
0.365
企业经营者乡镇企业
0.549
0.5250.434
0.333
0.580
所得占企业
总利润之比国有企业
0.345
0.1730.221
0.112
0.212
两类企业之比 1.593.03 1.962.972.74
注:上述数据根据刘小玄(刘小玄,1995)调查统计数据整理而得。
四、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博弈模型构建的基本假定和分析
通过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和乡镇企业经营者在剩余分配权、经营决策权、监督约束机制等方 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人力资本产权界定的完整性存在一定差距,笔者认为这恰是 两类企业经济效率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下面两张对照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和乡 镇企业在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指数以及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比例的年均增长速度等方面 ,都表现出了相当的差异性。
为了进一步分析企业经济效率差异问题,笔者将通过构造人力资本产权博弈模型来分析产 权界定残缺的经营者与企业所有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以及经营者行为的差异。模型的构建首先 需要对相关的变量进行假定,分别是:
(1)对于经营者和企业所有者而言,依据经验及实际判断,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界定一般有 两种情况。以C表示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界定完整;I表示界定存在残缺,同时经营者对自身 人力资本产权界定完整的预期概率值为p,则对人力资本产权界定残缺的预期概率值为(1—p ) 。
(2)在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界定完整的条件下,作为企业所有者只有一个策略,用M表示企 业所有者对经营者行为进行严格监督,相对精确地度量经营者的努力程度,以给予与其人力 资本产权对等的货币支付。而在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界定存在残缺的条件下,企业所有者一 般有两个策略,以M表示对经营者进行监督,N表示不进行监督,只是按契约条件规定的固定 工资(如年薪制中的基础工资)支付,而与其努力程度不成正比关系。
(3)经营者行为一般分为两类,用E表示经营者努力工作即选择不偷懒行为,L表示不努力工 作即选择偷懒行为。
(4)假定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的总费用为t,经营者选择偷懒行为对其自身造成的成 本支付为t。
(5)经营者因努力行为对自身的产权权益支付为v,即报酬为v。在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界定 存在残缺情况下,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原则,经营者会将偷懒的成本转嫁给普通劳动者或企 业所有者,造成转嫁对象收益损失或效用下降。对普通劳动者而言,其合理报酬会被这种不 努力行为所侵蚀,以k表示经营者由于偷懒行为而转嫁给普通劳动者的成本比例,笔者称k为 转移系数,则经营者将kt的偷闲成本支付转移给了普通劳动者,导致普通劳动者收益损失kt ,而经营者的实际收益则为v-(l-k)t。
(6)最后,假定s为经营者对企业收益增加的贡献系数,则企业所有者由于经营者努力行为 引起的收益增加为sv,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界定的残缺率为k′,表示产权界定存在残缺的 条件下经营者所能得到的权益比例,即在产权界定存在残缺情况下,经营者一定工作量得到 产权权益支付为k′v。在上述假设条件满足情况下,笔者构建出一个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博 弈模型的支付矩阵,如下表。
表三 经营者与企业所有者行为博弈的支付矩阵
经营者收益E(努力工作) L(偷懒行为)
所有者收益
人力资
C(界定完整) M sv-t’ v
sv-t’-st v-t
本产权 N - -
- - - - - -
界定的 M sv-t’vk’sv-t’-st vk’-kt
情况
I(界定存在残缺)N sv vk’-kt sv-st vk’-(1-k)t
上面这张表分别表示了当经营者预期其人力资本产权界定完整和界定存在残缺时与企业所 有 者行为博弈的支付矩阵。支付矩阵各支付向量的左分量是对企业所有者的收益支付,右分量 是对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的收益支付。由于在现实条件下,经营者与企业所有者之间存在着 信息不对称,所有者拥有经营者努力程度的信息是不完整的,而经营者对自身人力资本产权 界定的完整性也没有十分确切地了解,只是一个预期的概率值,因此上述博弈过程是一个不 完全信息博弈。而该博弈模型的具体分析和相关结论可参见笔者发表于《中国经济问题》20 01.1的文章《产权残缺劳动力的行为博弈》,简称“《产权》一文”。
在《产权》文中,笔者证明在经营者与企业所有者的行为博弈过程中,所有者的占优策略 为:当判断经营者对其人力资本产权界定认为是完整时,选择策略M;反之,选择策略N。而 经营者的策略为,当p=(2k-1)/2k时,经营者采用任何混合策略均最优,即不管其行为如何 ,均不影响其效用;当p<(2k-1)/2k时,采用策略L,不努力工作(偷懒);当p>(2k-1)/2k时 ,采用策略E,努力工作(不偷懒)。由此,在经营者行为差异分析中,p与k是十分重要的两 个因素。
通过构建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博弈模型,笔者认为可以用经营者偷闲成本的转移系数和对 自身人力资本产权界定完整的预期概率值之间的比较为新的切入点来判断经营者行为的选择 和分析企业经济效率差异。也就是说,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经营者行为差异的原因可以借助 于模型中的双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双因素分别是指k因素分析和p因素分析,即基于模型的经 营者偷闲成本转移系数分析和基于模型的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界定完整预期概率值分析。双 因素对分析对于说明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经营者行为差异及企业经济效率差异具有较强的解 释力。
(1)基于模型的K因素分析
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的经营者相比,前者的工作行为偷闲成本更容易转嫁给普通劳动者和 国家,即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工作行为偷闲成本的转移系数比乡镇企业经营者的要大,笔者以 k[,1]、k[,2]分别表示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经营者的工作行为偷闲成本的转移系数,则k[,1]>k[,2] 。
国有企业存在两级委托关系,首先由作为其所有者的全民委托给国家,再由国家委托给企 业的经营者。全民作为名义上的所有者基本无从履行对代理者(国家)使用全民资产的直接监 督 。因此,长期以来,由于这种传统的经济体制环境,国有企业实际上处于一种“所有者缺位 ”的状态。同时,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处于一个不十分一致的状态,经营 者受到的约束相对较少,学术界称之为“预算软约束”,因为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国有企 业经营者挤占生产者利益的事例也就频频出现,如经营者任人唯亲,经营者增加在职消费, 或形成内部人控制,随意挥霍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等。经营者的这种“随意”行 为对国家造成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相比而言,对经营者的损失则少得很,且这种损失更多 的是由企业和普通劳动者一起承担,或者说经营者的偷闲成本大部分进行了转移。
而乡镇企业作为社区企业,是社区成员委托给社区政府,再由后者委托给企业经理人员。 长期以来,社区政府把提高社员收入水平作为社区企业的经营目标之一,社区成员的收入与 社区内乡镇的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很大关系。因此,社区成员往往更有积极性观察企业经营者 对企业经营的过程绩效。同时社区成员还可能通过各种非正式途径对经营者进行有效地监督 。此外,由于社区内乡镇企业数量的有限,使得社区成员对经营者行为的“观察”和监督变 得相对容易。因此,乡镇企业经营者的偷闲成本不易转嫁给企业的普通劳动者,或者说偷闲 成本转移的机会成本较大,即若乡镇企业的经营者一旦发生偷懒行为,将由此承担大部分偷 闲成本(包括有形的或无形的,如自身声誉的损失或遭人家的反对等)。
综上分析,k[,1]>k[,2],以y[,1]、y[2,]分别代表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经营者的(2k-1)/2k值,则y[,1]>y[,2]。
(2)基于模型的P因素分析
在国有企业中经营者判断其人力资本产权界定认为是残缺的预期概率值要大于乡镇企业的 经营者,或者是说他判断其人力资本产权界定认为是完整的预期概率值要小于乡镇企业的经 营者。国有企业传统的固定就业体制使经营者不能自由地在劳动力市场上按价格取向流动, 即自身经营能力不能被经营者自由支配;固定工资体制使经营者的收益不能与之工作努力程 度挂钩,即经营者工作的积极行为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缺乏必要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以及“ 所有者缺位”使得经营者在享有各种“非完整性”权利时,不必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而乡 镇企业由于社员之间高度一致的利益相关性、企业经营者对工资分配结构的自主性和乡镇企 业劳动力就业的市场化特点使得乡镇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的权能、权益和权责三方面比 国有企业经营者要完整,也就是说,前者对其人力资本产权完整性的预期概率值大于后者。 用p[,1]、p[,2]分别代表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经营者对其自身人力资本产权完整性的预期概率值 ,则p[,1]
而笔者在《产权》一文中利用人力资本产权博弈模型,已经得到了四组结论,分别是:(1) 当p>1/2时,理性经营者的占优策略恒趋向于选择努力工作。(2)当p=1/2时,若k=1,经营者 无论采用何种策略,均实现效用的最大化;若k≠1,经营者倾向于选择努力工作的劳动行为 。(3)当k∈[0,1/2]时,不论p取何值,经营者恒选择努力工作即不偷懒的行为。(4)当k∈( 1/2,1)时,若p>(2k-1)/2k,经营者倾向于选择努力工作的行为;若p(2k-1)/2k,经营者倾 向于选择偷懒的工作行为。
因此,基于上述四个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博弈模型的结论,并结合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经 营者对其自身人力资本产权完整性的概率预期p值和偷闲成本的转移系数k值的比较。很明显 ,我们可推导出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的经营者在相同的制度环境和市场背景下,即双方在可 比条件下,一般总是有p[,1]<(2k[,1]-1)/2k[,1];而p[,2]>(2k[,2]-1)/2k[,2]。按双因素对国有企业和 乡镇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博弈的分析,不难得出,在同一体制空间下,作为理性化了的 经济个体国有企业经营者与乡镇企业经营者相比,国有企业经营者一般趋向于劳动不努力, 采取偷懒的劳动行为;而乡镇经营者的偷懒行为相对较少,一般采取比较努力的工作行为, 正是经营者行为的差异造成了国有企业与乡镇企业之间资源配置效率以及企业经济效率的差 异。
五、结语
双因素对于经营者行为差异的影响实际上是基于企业对经营者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构建的 分析。p值表示经营者对其自身人力资本产权界定完整性的预期概率值,强调的是企业对经 营者积极工作行为的激励效果,p值越高表明激励绩效越明显,反之,效果越差;而k值表示 经营者偷闲成本的转移系数,强调的是对经营者的约束效果,k值越高表明约束绩效越明显 ,反之越差。因此,重塑企业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于规范经营者行为,提高经营者的 有效劳动供给,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率的提高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具体而言,是首先要规范 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界定,包括赋予经营者一定的人力资要平权权能,给予经营者一定比例 的人力资本产权权益,以此提高经营者对人力资本产权界定完整性的预期概率值,即p值。 同时必须规定经营者一定程度的人力资本产权权益,让经营者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履行其作 为社会劳动个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一旦违反契约或侵犯其他行为个体的合法权能和权益, 将承担完全的责任,从而可以大大降低经营者偷闲成本的转移系数,即k值。通过对经营者 人力资本产权界定的规范,在提高p值的同时,降低了k值。因此,结合笔者的结论,不难看 出 ,结果是理性的经济个体趋向于选择努力工作的行为,从而提高经营者和普通劳动者的 有效劳动投入,最终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率。
附表1: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指数比较
年份 国有企业 乡镇企业
1986 106.18
117.97
1987 111.30
123.24
1988 112.61
128.16
1989 103.86
110.48
1990 102.96
109.02
1991 108.62
118.40
1992 112.40
133.30
1993 105.70
135.00
1994 106.50
124.90
1995 108.20
115.20
1996 105.13
120.88
1997 101.03
110.21
1998 100.10
109.10
1999 108.80
106.00
附表2: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比例的年均增长速度比较
年份 国有企业 乡镇企业
1986 23.7 19.6
1987 17.8 39.6
1988 23.3 30.1
1989 -7.0 -19.9
1990 6.3 -7.1
1991 24.4 31.7
1992 48.1 94.8
1993 44.1 70.5
1994 21.3 19.1
1995 13.3 19.2
1996 10.6 11.3
1997 9.0
5.5
1998 17.4 8.9
1999 3.8
3.5
上述两张表中的数据均代表百分比,数据来源为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对应数据反映 在文章中的图1和图2中。
标签:人力资本论文; 国企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产权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差异分析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 工作选择论文; 人力资本理论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