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夏建国前与北宋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夏论文,北宋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北宋王朝一建立,夏州拓跋政权就与其保持友好关系,多次出兵助宋抗击和讨伐北汉。宋太宗即位后经略重心北移,试图消灭拓跋夏政权,结果适得其反,李继迁不仅恢复了“故土”,而且占据灵州。德明时与北宋保持了二十余年的和平友好局面,是夏宋关系中最密切的时期。
关键词 西夏 北宋 关系
西夏建国前与北宋的关系,是夏宋关系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史学界对此研究或过于简略,或就个别问题进行考述,不能反映其全貌,故笔者不揣浅陋,特撰此文。
一
公元960年正月,夏州节度使、西平王李彝兴得知赵匡胤代周建宋,立即派遣族子银州防御史李光奉表入贺,宋太祖大为高兴,给彝兴加官太尉。拓跋李氏政权对新建立的宋朝迅速作出友好反应,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使得宋太祖赵匡胤喜出望外,立即授以高官。宋人陈师道说:“宋初职备三公者,内则赵普,外惟彝兴,彝兴以藩镇领之,尤异数也。”①一语道破了二者之间的特殊关系。二是拓跋政权很快与宋朝建交,为以后双方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从此到李继捧献出四州八县之地,双方一直保持密切的关系。
(一)贡使往来不断。公元962年4月,李彝兴听说宋朝缺乏战马,遣使以良马300匹入献,宋太祖为了喜奖彝兴,亲自让工匠为彝兴特制一个玉带,并召夏使问“汝帅腹围几何?”当听到使者说彝兴腰腹甚大,太祖说:“汝帅真福人也。”遂遣使以带赐之,彝兴感服。②(二)多次助宋抗击或讨伐北汉。960年(建隆元年)3月,北汉主刘钧联合代北诸部扰掠麟州,彝兴奉太祖诏,遣部将李彝玉合诸镇兵御之,刘钧遂引去。按此为拓跋夏州政权第一次助宋抗汉。此后北汉主刘钧“累遣使持币由间道约以兵助,彝兴不纳,太祖闻之,厚赉之。”③彝兴死后,其子克睿仍继承臣宋抗汉的策略。976年(开宝九年)9月,赵匡胤以侍卫都指挥使党进、宣徽北院使潘美率兵分五道伐北汉,定难节度使李克睿也率部到达天朝、定朝两关,遣使说待黄河封冻后渡河进攻。10月,攻克北汉吴堡寨,斩首700级,俘寨主候遇以献。979年(太平兴国四年)3月,宋太宗亲征北汉,定难军留后李继筠遣银川刺史李克远、绥州刺史李克宪率蕃汉兵沿黄河列塞,渡河掠太原境,以张军势。(三)世受宋朝册封。公元967年(乾德五年)9月,定难节度使李彝兴卒,宋太祖废朝三日,赠太师,追封夏王。10月,授彝兴子李克睿为定难军节度使。976年12月宋太宗即位,克睿因击北汉功,加官检校太尉。978年李克睿卒,授其子继筠为检校司徒、定难节度观察留后。除了节度首领外,有时甚至连刺史都要宋朝任命。如970年9月,绥州羌作乱,刺史李克琇子李丕禄讨平之,节度使克睿令丕禄权知州事,表闻于朝廷,太祖诏授本州刺史。④
不过双方虽然保持着密切友好关系,但在这种友好关系的后面,已经隐藏着一种不安定的因素,这就是宋初厉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特别注意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而夏州李氏政权具有地方和少数民族两重性,在处理上采取慎而又慎的措施,基本上维持原来的“羁縻”统治方式。然而客观现实不能不对夏州割据政权产生影响,《西夏书事》卷3载:开宝五年春二月,“光(克)睿闻太祖释诸将兵权,罢藩镇节度,内不自安,遣使贡献,表请入朝。诏不许。”这件事反映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世居银夏的拓跋李氏政权在试探宋朝的态度;二是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需要北部有个安定的环境,除不攻取北汉外,还令夏州的拓跋氏、府州大族折氏、麟州土豪杨氏、丰州大族藏才氏、灵武士豪杨氏得以世袭,“以安定其部落”。在这种统一方略和民族政策下,太祖自然不允许克睿入朝献地的。
公元976年(太平兴国元年)宋太宗即位后,情况有所变化,一方面宋朝基本上统一了南方,开始把经略重点北移;另一方面用阴谋手段夺取帝位的太宗赵光义,为了转移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积极对外用兵,“谋取燕蓟,又内徙李彝兴(当为李继捧)、冯晖,于是朝廷始旰食矣。”⑤其实,内徙夏州节度早在李继筠继位时就已出现端倪。978年定难节度使李克睿卒,太宗改变五代至太祖的惯例,授其子继筠为检校司徒、定难军节度观察留后,而不任命为节度使。显然,这是费了一番苦心的,如前所述,夏州拓跋政权带有地方与民族两重性,赵光义还不好直接下手,只能等待时机。
公元980年10月李继筠卒,11月以其弟夏州衙内指挥使李继捧为定难军留后。次年8月,夏州地区出现了政治动荡,《西夏书事》卷3曰:“银州刺史李克远袭夏州,不克。初,继筠卒,子幼不得嗣,继捧以季弟袭职,失礼诸父,宗族多不协。克远素暴悍,与弟克顺等率兵袭夏州,继捧侦知,伏兵以待,克远兵至,入伏败死。”这时亲宋的绥州刺史、西京作坊使李克文乘机讨好宋朝,于982年3月上言“继捧不当承袭,恐生变乱,请遣使偕至夏州,谕令入觐。”这一请求对宋太宗来说,正是苦苦等待的,他错误地认为消灭拓跋李氏政权的时机成熟了,“克文表至,太宗遣中使持诏,命克文权知夏州,以西京作坊使尹宪同知州事,召继捧来京。继捧有难色,克文与诏使并促之,不得已率家属入朝。”⑥
5月李继捧等到达汴京,朝见于崇德殿。太宗轻而易举地使夏州节度使李继捧举家来朝,喜不自言,赐白金千两、帛千匹、钱百万。身不由己的继捧只好“自陈诸父、昆弟多相怨怼,愿留京师,遂献所管四州八县。”⑦太宗乃授继捧为彰武军节度使(虚衔),并遣使护李氏缌以上亲赴阙。接着又令尹宪以重兵压夏州,迫使权知夏州李克文和绥州刺史李克宪入朝。“克文应诏,挚其家属入京,以唐僖宗所赐其祖思恭铁券及朱书御札献太宗,宴之崇德殿,嘉奖备至,授澧州刺史,赏赉无算”。李克宪接到诏书后,“偃蹇不肯行”,太宗又派袁继忠持诏谕以恩威,“克宪迟疑久之,乃随继忠入京,授单州刺史,与克文并赐第京师。”⑧至此,夏州拓跋李氏政权一度中断。
二
李继捧举家入朝后,定难军都知蕃落使李继迁与权知夏州李克文议不协,率部离开夏州,回到故居银州。不久,诏使来护李氏缌以上亲赴阙,继迁得知“五州地尽归朝廷”,便与其亲信谋曰:“吾祖宗服滋土逾三百年,父兄子弟列居州郡,雄视一方,今诏宗族尽入京师,死生束缚之,李氏将不食血矣,奈何?”其弟继冲认为,“虎不可离于山,鱼不可脱于渊”,乘宋朝在夏州还没有站稳脚跟,杀掉诏使,占据绥州。谋士张浦则不以为然,“夏州难起家庭,蕃部观望,克文兼知州事,尹宪以重兵屯境上,卒闻事起,朝发夕至。银州羌素不习战,何以御之。吾闻小屈则大伸,不若走避漠北,安立室家,联络豪右,卷甲重来,未为晚也。”继迁以为善。当时宋兵压境,为了摆脱围追堵截,继迁诈称乳母死,要出葬郊外,将兵器藏在棺中,与数十人出城后往东北奔去,到达距夏州300里地的地斤泽,向戎人出示彝兴画像,“戎人拜泣,从者日众。”⑨
李继迁在地斤泽安顿好家室后,于公元983年遣使到麟州贡马、驼等物,并上表太宗“世泽长存,祖功未泯,人心思旧,蕃部乐推,不望通显皇朝,但假余生戎落。”希望宋朝允许他留在银夏,成为一个“不侵不叛之臣”。一心想彻底消灭夏州拓跋政权的宋太宗,遣秦翰赉敕招谕,“山陬海澨,尽一车书;日照月临,罔非臣庶。”何况现在“同族共列王朝,何忍一夫远居荒俗”,如果归顺朝廷,“宠秩有加,不失当躬富贵,恩荣勿替,永贻奕世箕裘,祸福分途,从违早计。”⑩
李继迁此举不仅是想通过和平方式取得世居的银夏之地,而且也为对宋朝军事斗争找借口,因而决不可能答应宋太宗诱逼的。他把秦翰留在帐中,出入无间疑,秦翰想乘机杀掉继迁,“不得乃还”。这是李继迁第一次正式对宋交涉。
继迁得不到宋朝承认,“数寇河西,银夏诸州无宁日”。983年5月与宋银夏绥宥巡检使田钦祚战于葭芦川,继迁败走。9月,又败于三岔口。984年5月继迁奔回地斤泽,不久被知夏州尹宪侦知,夜发兵偷袭地斤泽,斩首500级,焚烧400余帐,继迁的母亲妻子成了俘虏,“继迁仅以身免”。由于李氏长期统治银夏地区,在党项羌中具有一定的威信和号召力,所以失败不久,又在夏州以北的黄羊坪招聚羌众,并利用同豪族大姓通婚的方式,和野利氏等建立起反宋联盟,声势复振。公元985年2月,诱杀曹光实。“继迁既杀光实,假其旗帜,袭破银州,获军资器械无算,于是番部附者日众。”(11)李继迁自称定难军留后,以张浦、刘仁谦为都押牙,李大信、破丑重遇贵为蕃部指挥使,“其余除授有差”。
这时宋朝和契丹正处于战争激烈阶级,李继迁利用这个矛盾,采取了“联辽抗宋”的策略。986年(宋雍熙三年、辽统和九年),他向契丹称臣纳贡,契丹授其为定难军节度使、银夏绥宥诸州观察处置使,特进检校太师,都督夏州诸军事”。(12)并以宗女封义成公主许嫁(3年后成婚)。继迁结契丹为援,如虎添翼,次年设伏王庭镇,打败安守忠的三万宋军,然后乘胜追到夏州城下,围夏州长达两个月之久,直到知麟州韩崇训领大军赴援时才撤围。
宋朝在屡次用兵失利的情况下,采取宰相赵普的“以夷制夷”方略,起用李继捧为定难军节度使,银夏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使,赐姓名赵保忠,让其对抗李继迁。这样夏州出现了两个定难节度使,一个是宋朝封的李继捧,一个是契丹封的李继迁。
李继捧到边镇数月后,“上言继迁悔过归款,乃授继迁官,然实无降心也。”(13)李继捧归降宋朝是迫不得已的事,现在宋朝让他重返夏州,想乘机重新取得割据地位,“妄奏以示己功,讹君固位”。(14)因此他和继迁既有相互斗争,争夺割据地位的一面,又有相互联合,蒙骗宋朝的一面。李继迁正好利用他这种心态,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公元991年李继迁通过继捧“奉表谢罪”,蒙在鼓里的宋太宗立即授其为银州观察使,赐姓名赵保吉。李继迁之所以投降宋朝,除了上述和继捧相互利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婚契丹,岁时贡献悉取资于蕃族,财用渐乏”,而当时“陕西尚严边禁,碛外商旅不通”。投附宋朝则可以通互市,获得经济上的利益。
“继迁虽降宋,劫掠如故”。公元994年正月迫胁绥州居民迁往银夏,又在沿边围攻堡寨。宋太宗决意攻讨,命马军都指挥使李继隆为河西都部署,率大军出击,“保忠(继捧)闻继隆兵至,挚其家人吏卒壁于野外,遣牙将李光祚告保吉(继迁)”。同时“上言已与继迁解仇,贡马五十匹,乞罢兵。”(15)然而,李继迁为了自身利益,将继捧使者李光祚缚绑起来,夜袭继捧营帐,继捧仅以单骑脱身,资财器物全部被继迁夺取。在如此关键时刻,继迁之所以出卖继捧,一是他认为继捧可以利用,但不必为其作出牺牲;二是本着“国无二君,民无二主”的原则,“欲并其众”,和继捧争夺夏州割据权。不久,李继隆兵至夏州,捕获李继捧。随后宋太宗下诏削夺李继迁所赐姓名,废毁夏州城,把居民迁往绥、银诸州。
李继捧被捕后,李继迁为取代其定难节度使的地位,频频向宋遣使和好。994年8月遣赵光诈、张浦到绥州见黄门押班张崇贵,求纳款,“崇贵会浦等于石堡寨,椎牛酾酒犒谕,仍给锦袍、银带。”(16)不几天又遣其弟廷信奉表待罪,且言违叛事出保忠,愿敕勿诛。”把“违叛”事推到继捧身上,其目的不言自明。宋太宗召见廷信,“面加抚慰,锡赉甚厚。”(17)11月,宋朝遣张崇贵招谕继迁,赐以器币、茶药、衣物。复命继迁为银州观察使,这与李继迁所期望的相差甚远。公元995年3月,又遣左押衙张浦贡马驼,6月再遣使表宋,乞夏州。(18)好大喜功的宋太宗决不会把已“收复”的夏州轻易地让给李继迁,而是采取五代时后唐的做法,移镇鄜延,遣阁门制使冯讷、中使贾继隆持诏,授继迁为鄜州节度使。“鄜州(今陕西富县)去延安止一小程,其城周围二十里,二土山在其中,正当狗道岭,灵夏并隔沙碛,川原平坦,继迁以易受中国控制,不奉诏”。
李继迁用和平的方式得不到夏州,复进扰边郡,攻西蕃睡泥族,俘700余帐,接着用兵清远军,以图打通进攻灵州的道路。公元996年正月,宋政府派白守荣率部护送40万粮草接济灵州,继迁于浦洛河击败宋军,俘获全部粮草,5月又进围灵州,屯兵不去。宋太宗遂决定大规模攻讨,亲自部分诸将,李继隆出环州,丁罕出庆州,范廷召出延州,王超出夏州,张守恩出麟州,五路进攻,直抵平夏。李继迁利用宋军粮运艰难,队伍步调不一,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使宋军找不到主力作战,结果被拖得疲惫不堪,无功而还。
公元997年宋太宗死,真宗赵恒即位。史载真宗“方在谅暗,姑务宁静”,一些大臣也要求采取“屈己含垢,以安万人”的策略。(19)李继迁以此为契机,再次“遣牙校李光祚至京修贡,表求蕃任,意不得夏州不已也。”(20)于是真宗答应李继迁的要求,命内侍右班都知张崇贵为册封使,授继迁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使,复赐姓名,加食邑千户,实封300户。在继迁的不懈努力下,归属宋朝达十五年之久的银夏疆土又重新回到拓跋李氏的手中。但李继迁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宋王朝外强中干,已不满足对“故土”的恢复,而是在恢复“故土”后,进一步向外扩张割据势力,把军事斗争矛头直指宋朝西北军事重镇灵州,腐朽的赵宋君臣则对灵州弃守举棋不定,议论纷纷。公元1002年3月,宋朝援军还在行进途中,李继迁大集蕃部,一举攻克灵州,易名西平府。他认为“西平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若缮城浚濠,练兵积粟,一旦纵横四出,关中莫知所备。”(21)故都而居之。
攻占灵州的第二年十月,李继迁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扬言分屯骆驼、东箱两路,入攻环庆,而暗中移兵攻取西凉府。继迁攻下西凉府,不免志骄意满,归附宋朝的吐蕃大首领潘罗支乘其不备,向他发动突袭,继迁中流矢,逃回西平,第二年因伤重死去。
三
李继迁中流矢后,伤势日重,他自度生命垂危,便召来儿子德明等叮嘱后事,“尔当倾心内属,一表不听,则再请,虽累百表不得,勿止也。”(22)李继迁临终前之所以一反常态,要德明依附宋朝,确立对宋和好的基本国策,其一、他在几年前就定下了向西发展,“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的方略,对宋和好后,方能腾出手来向西用兵。其二、他看到党项政权羽翼还未丰满,其实力还不足以与宋、辽争雄,暂时称臣讲和,以屈求伸。其三、当时夏境灾荒,拓跋政权一度出现不安定的因素,如1003年9月,“夏州教练使安晏与其子守正来归,且言贼境艰窘,惟劫掠以济,又籍夏、银、宥州民丁壮者于河外,众益咨怨,常不聊生。”(23)对宋和好,既能取得经济上的利益,度过灾荒,又能阻止蕃部族帐的叛逃。其四、当时宋朝确立“以夷制夷”的方略,除了授吐蕃大首领潘罗支为盐州防御使兼灵州西面都巡检使,与其结成攻夏联盟,还“遣使谕秦陇以西诸戎,使攻李继迁”。这种“以夷制夷”的方略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李继迁就是被潘罗支射成重伤的,为了使德明能够“负荷旧业”,必须与宋和好,破坏二者之间的联盟,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河西吐蕃与沿边蕃部的压力,而且也有利于对其用兵,可谓一箭双雕。
就北宋而言,也同样需要与西夏德明集团和睦相处。宋真宗即位不久,即从宋朝本身利益出发,大力贯彻太宗时已开始的“守内虚外”政策,以安定国内统治秩序为主要任务。公元1004年“澶渊之盟”成立,宋辽关系出现重大转折,在赵宋统治者看来,岁用银10万两、绢20万匹交换来的和平是廉价的,这不能不对宋夏关系发生影响。为了进一步贯彻“姑务羁縻,以缓争战”的策略,便迫不及待地向德明进行招抚。以上种种因素,构成了宋夏“景德约和”的条件。
“景德约和”订立之前,双方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1004年(景德元年)初德明嗣位,3月宋鄜延钤辖张崇贵移书德明,“谕以朝廷恩信”。德明虽急切需要同宋朝约和,但为了讨价方便,“遣使报称未葬,难发表章,请俟释服禀命”。(24)既答应约和,又表现出不急于约和的样子。随后张崇贵又向真宗建议,派遣大臣到边界召德明亲信张浦等具体商讨有关议和问题,真宗“旋赐诏德明,令张崇贵与汝期约商议”。(25)在这期间,德明为了进一步加重谈判的法码,遣使契丹,请求册封;再次用兵西凉府,诱杀潘罗支,攻扰边州,下宋朝青城。直到1005年(景德二年)6月,他才认为议和时机成熟,“谋之张浦曰:先王遗命,即应表闻,缘降之太易,彼将轻我,公兵复西凉,国威已振,请之,此其时也。”(26)乃遣王旻以继迁遗言奉表入献。
宋真宗见表后,赐王旻锦袍、银带,并遣侍禁夏居厚赉诏答谢,同时命阁门通事舍人焦守节告谕张崇贵,让他向德明正式提出议和条件。据《长编》卷60景德二年六月辛卯条载,宋政府首先要求德明履行七事:(1)归还李继迁时占据的灵州疆土;(2)德明居地必须限于平夏范围,换言之,西夏政权不准向外扩张领土;(3)西夏遣子弟宿卫京师,即送亲属作为人质;(4)送还被俘的宋朝官吏;(5)解散西夏的蕃汉军队;(6)释放被俘获的宋朝兵民;(7)如果边境上发生纠纷事件,要服从宋政府的处理。其次,在德明答应履行上述七项条件后,宋政府才能满足德明五件事:(1)授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封西平王;(2)赐金帛缗钱4万贯两匹、茶2万斤;(3)给德明发给内地节度使薪俸;(4)允许西夏进入内地贸易往来;(5)宋朝撤销青白盐内输禁令。
张崇贵将议和条款提交给德明使者王旻后说,“如能顺命,即降恩旨”。(27)德明心中很清楚,如果全部答应宋朝的议和条件,等于将西夏政权限制在平夏范围,完不成继迁留下的向西发展的遗嘱。因此“使张浦诣崇贵面议,但多邀求,不肯自为誓约也。”(28)其邀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坚持“先赐恩命,徐议之”;其二、明确表示不同意归还灵州和送子弟入质,但宋朝则坚持要求归还灵州及遣子弟入质。这样使和谈一度出现僵局,宋朝“以赵德明誓约未定,即命向敏中自知永兴军改为鄜延都部署兼和延州,使经略之”。边界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尽管和谈出现僵持局面,但双方的努力并没有中断,德明频频向宋朝遣使,以表示对和谈的诚意以及取得经济上的利益。(29)在德明的软磨硬拖下,赵宋君臣有些等待不住,宋真宗再次令向敏中招谕德明,既而向敏中等建议,“候其亲弟到阙,并得誓章,则先许五事悉愿与之,姑务羁縻,以缓争战可也。”(30)即放弃归还灵州疆土的条件,真宗准备答应,“又虑德明空接续进奉,肆其徼求,在彼固无亏损,而我渐失机会,复赐敏中等诏,令亟图之”。(31)
宋朝急于约和,已作了较大的让步,在放弃灵州疆土条件的情况下,德明仍不满足,多次遣人转告向敏中,说“遣亲弟宿卫,上世未有此例,其他则愿遵承。”(32)并提出以良马、骆驼千计入贡,言词恳切。由于德明坚持不同意遣子弟入质,向敏中只将这一情况报告给真宗,没有敢“请行封爵”,但真宗求和心切,下诏向敏中等,“如德明再遣人至,果不欲令亲弟宿卫,则所乞回图往来及放行青盐之禁,朝廷并不许,然不阻其归顺之志也”。(33)1006年(景德三年)9月,德明就宋真宗允许的条款结成誓表,遣牙校刘仁勖来献。10月宋朝批准德明誓表(议和保证书),授其为定难军节度使、夏绥银宥静等州管内观察处置押蕃落使,封西平王,食邑6000户,实封2000户,给俸如内地节度使,并以鄜延钤辖张崇贵为旌节官告使、太常博士赵湘为副使,赐德明袭衣、金带、金勒鞍马及银万两、绢万匹、钱2万贯、茶2万斤。经过多次讨价还价,终于就“景德约和”的部分条款达成协议。
四
“景德约和”后,德明对宋朝基本上一直保持友好关系,“贡奉之使,道路相属。”(34)公元1006年11月,遣使至宋,贡御马25匹、散马700匹、驼300头,以谢朝命。次年(1007年)3月,献马500匹、驼200头,谢给俸廪。宋制,贡物谢恩,只给来使缗钱,宋真宗因德明进奉频仍,特加赐德明袭衣、金带、器币。4月,德明为了迎接宋使,于绥州建馆舍曰“承恩”,夏州建馆舍曰“迎晖”,500里以内,道路桥梁,整修一新。“闻朝使至,必遣亲信重臣郊迎道左,礼仪中节,渐有华风。”(35)5月,德明嫡母罔氏卒,遣都押牙贺承珍到汴京告哀,宋真宗命殿中丞赵稹为吊赠兼起复官告使。6月,贡马500匹,助修章穆皇后陵。1008年真宗东封泰山,德明遣使来献。1011年2月遣使入贡,4月,贡马贺祀汾阴。诸如此类,不胜例举。
德明之所以频频遣使,与宋朝保持亲密友好关系,除了腾出手用兵西蕃外,还有如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为了取得经济上的利益。德明每次派往宋朝的使者,既可以得到大量的赏赐,又可以大做生意。“景德约和”刚一成立,他就请“因进奉使赴京,市所须物”,(36)真宗答应其要求。这些贡奉使者到汴京后,出入民间如家,任其交易所需之物。为了进一步羁縻德明,使其在经济上不受损失,宋政府还规定,“夏州进奉外,有以私物贸易,久而不售者,自今官为收市”。(37)这一切都促使德明接连不断地遣使贡奉。
二是为了不断得到加官晋爵。史载“德明闻中国有大典,必遣使入贺,(38)而宋朝每次都必定要加官晋爵益食邑。如1008年(大中祥符元年)10月,宋真宗东封,德明遣使来献,礼成,加兼中书令,益食邑1000户,实封400户。1011年4月遣使贡马贺祀汾阴,礼毕后,宋朝遣皇城使韩守殷、作坊使张佶为官告使,进德明中书令。1014年宋真宗到亳州谒太清宫,德明闻讯后遣使到行阙朝觐,宋加赐“宣德”功臣号。宣德,乃是赐皇子、皇亲号也。1017年正月宋真宗改元,大赦中外,“会夏州使至,诏加德明守太傅,食邑千户,实封四百户。”1019年3月加赐“崇仁”功臣号,崇仁,乃赐亲王重臣号也。1022年又加“纯诚”功臣号。1023年宋仁宗即位,加德明尚书令。至此,德明共获得推忠宣德崇仁保顺纯诚亮节守正翊戴功臣号、定难军节度使、夏绥银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傅、中书令、尚书令、持节都督夏州诸军事、行夏州刺史、上柱国、西平王等一系列官勋爵号。食邑1万6千户,实封5千户,到其临终前夕,食邑又增加为2万1千户,实封7千户。(39)
德明之世,夏宋之间保持了20余年的友好和平,两国边界地区“有耕无战,禾黍云合,甲胄尘委,养生送死,各终天年。”德明“朝聘之使,往来如家,牛马驼羊之产,金银缯帛之货,交受其利,不可纪胜。”是夏宋关系最友好的时期。
注释:
①③④⑥⑧⑩《西夏书事》卷3。
②《太平治迹统类》卷2。
⑤《宋史》卷318《张方平传》。
⑦《长编》卷23太平兴国七年五月已酉条。
⑨《长编》卷25雍熙元年九月条及《西夏书事》卷3。
(11)(14)《西夏书事》卷4。
(12)《辽史·圣宗纪》。
(13)《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15)(18)《西夏纪》卷2。
(16)(17)《长编》卷36淳化五年八月丁酉条。
(19)《长编》卷42至道三年十月辛丑条。
(20)《西夏书事》卷6。
(21)《西夏书事》卷7。
(22)(24)(26)(27)《西夏书事》卷8。
(23)《长编》卷55咸平六年九月壬辰条。
(25)《西夏纪》卷4。
(28)《长编》卷61景德二年九月丁未条。
(29)见《西夏书事》卷8及《西夏纪》卷4。
(30)(31)《长编》卷63景德三年五月庚申条。
(32)(33)《长编》卷63景德三年八月戊子条。
(34)(36)《长编》卷65景德四年三月条。
(35)《西夏书事》卷9。
(37)《长编》卷72大中祥符二年十月庚戌条。
(38)《西夏纪》卷5。
(39)《西夏纪》卷5及卷6引《册元昊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