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所见新材料与“两系说”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甲骨论文,殷墟论文,所见论文,新材料论文,村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6年与1989年两次在小屯村进行发掘,获刻辞甲骨305片(拼合后为291片,293号);2002年与2004年安阳队又在小屯村南进行发掘,获刻辞甲骨233片(拼合后为207片,221号)。由于出土位置相对较近,整理者将这两次所获甲骨统一整理,著录而成《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①。该书前言部分详细介绍了两次发掘过程、地层、所出器物及所获得甲骨等情况。这本优秀的甲骨著录书出版以后,宋镇豪、徐义华(2013)认为该书具有“一、数据整饬,考古学地层情资清楚,甲骨组类断代具有标志性;二、编著体例科学完备;三、整理与研究并重”等优点。然而,我们通过阅读全书也发现一些瑕疵,主要是该书编排思想基于旧的“五期说”的理论框架下,且编者仍主张历组卜辞晚期说,导致书中有些认识需要修正。 一 图版材料拼合基本情况 甲骨拼合是甲骨学研究的首要性工作,该书出版前刘一曼(2011)就有拼合,该书出版后学界又对这批甲骨进行了拼合,相关拼合都可以在先秦史网站②查阅下载,笔者将以上学者拼合图版片号汇总成下页的表一。 《村中南》所收卜辞一类为“非王卜辞”,组别为午组(52片);另一类为“王卜辞”,甲骨组别有组(25片)、宾组(2片)、无名组(143片)、历组(160余片)、黄组(1片)。所收王卜辞以历组与无名组片数较多。新材料往往为学术界提供新的讯息,该书的出版也不例外,本文旨在立足新材料基础上与过去的研究建立一种联系,并试图有自己的发现。 李学勤在《帝乙时代的非王卜辞》(1958)一文中详细区分了“非王卜辞”与“王卜辞”这两种性质的卜辞。提出了“两系说”理论,他说:“以性质而言,以商王为占卜中心的是王卜辞,不以商王为占卜中心的是非王卜辞。……以发现地点而言,有的组类只出于或主要出于小屯村北,有的组类只出于或主要出于小屯村中和村南。在王卜辞中,只有组村北、村南都出,其他可分为村北、村南两系。”这就是著名的“两系说”理论,此后,他仍不断地完善该理论,详见下文。 李学勤在《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序》(1991)中指出:“分期的新说与董彦堂先生的论著相比,面貌已有相当不同,然而仔细想来,新说仍然是董说的补充修正。即使是两系的观念,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已有端倪。”又说:“由历组卜辞的争论,逐渐引导到分期理论的重新检讨。1973年在殷墟小屯村南的发掘,获得了大批新的甲骨卜辞,又进一步刺激了分期的研究,使新说有了较完整的体系,即一些学者所称的‘两系说’。”《村中南》的发表为李先生所称说的“分期理论的重新检讨”再一次提供了新数据,这批材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 非王卜辞新材料介绍与分析 “午组卜辞”是陈梦家在《殷虚卜辞综述·断代》(1956)一书根据字体与称谓首次划分出来的。关于午组卜辞的性质与时代,黄天树(1999)通过考察午组卜辞的家族居地、宗庙与祭祀、家族及其内部情况、家族武装与军事活动、家族经济活动、家族与商王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午组的主人(即占卜主体)是一位和商王有着较密切血缘关系的王室成员。……午组即属非王卜辞。”并说:“我们推定午组上限可上及武丁早、中期之交,下限可延伸至武丁晚期之初。”蒋玉斌(2006:71~95)把午组卜辞称为“乙种子卜辞”,并对这类卜辞的来源情况、分类与字体特征、卜辞对贞特点等方面做了详细论述。 《村中南》新发现约52片,为学界研究午组卜辞提供了新的材料,例如: 1.新见祭祀对象: 大甲:《村中南》355(5)禾甲大?一 《村中南》202(2)己卯贞:又…大甲、祖乙、父丁…? 龙:《村中南》478(7)乙丑卜:生于龙?一 目:《村中南》299(1)戊午卜:尞目雨? 《村中南》308(1)庚申卜:朿目,步于祖庚牢?一二 上戊:《村中南》462(2)壬午卜:叀今日寮鬯上戊?用。 关已:《村中南》297(3)己、妣丁? 良:《村中南》492(2)丁巳卜:良? 3.与农业、畜牧、田猎有关的卜辞 《村中南》294+486(赵鹏缀)壬寅卜贞:禾?禾? 《村中南》355(5)禾甲大?. “禾甲大”即“禾大甲”,是为了祈求谷类作物获得好收成而占卜,属祈雨类的卜辞。 《村中南》299(1)戊午卜:尞目,雨? 《村中南》470(2)庚戌卜:雨?壬子雨。 该辞祈雨说明雨对商民的重要性。 《村中南》295(1)戊戌卜:雍受牛?不允。 《村中南》335辛未贞:亡壬小牢千四爵?这里指使用猪数量为一千。 《村中南》364(1)甲戌卜:其来于黾羊百、辛牛百、黄璧五? 《村中南》457(5)戊申卜:尹其田,亡? 4.战争卜辞 亚雀、雀,人名,武丁时的一名武将。 5.句末语气词 这条卜辞中的“不”字在这里充当句末语气词,午组卜辞中首见。 三 王卜辞新材料与分析 “两系说”是建立在对卜辞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将历组从何组、黄组的链条中抽出,并放在了无名组的前面,这是一种创见。李学勤、彭裕商(1996:305~306)作如下描述:“组卜辞村南、村北均出土,是两系共同的起源,宾间组只出村北,历间组只出村南,才开始分两系发展,往后宾组、出组、何组、黄组为村北系列,历组、无名组、无名黄间类为村南系列,无名黄间类以后,村南系列又融合于村北系列之中,黄组成为两系的归宿。”我们可以简单地用下图一表示: (一)组卜辞 《村中南》本组卜辞25片,1989小屯村中出一片,其余为2002年小屯村南发掘所获。 1.新见祭祀对象 南庚:《村中南》318(3)“又(侑)南庚牢?”我们知道宾组、午组、子组卜辞中均有祭祀南庚的内容,但在组中没有见过。 子己:《村中南》316(1)“己未卜:扶,子己豕?”子己,我们以前在卜辞中没有见到这个称谓。同版还有:“甲子卜:扶,?” 2.有关战争的资料 《村中南》343癸亥卜:令雀伐羌、,雀甾王事,不米众?五 《村中南》341(11)辛酉卜:于十一月立人?二 (12)辛酉卜:…于…[曰]一月立[人]?一二 (13)辛酉卜:于二月立人?一 《村中南》340(3)辛丑卜:匄妌,夙畀? 立人,即征召众人。妌,指井国的女子,这句意思可理解为向井国求娶女子,至夙时,对方是否给予。宋镇豪(2005:230)认为卜辞井国有两个:一为井方,在殷之西北,是殷的敌国;另一个为诸侯国在殷都之北,今河北邢台一带,与殷王朝关系密切。 (二)历间卜辞 历间卜辞如《屯南》2173、2628、3568、3598、3911、4242、4305、4566、《屯南》412+《合集》20170等。《村中南》319为一版较大的龟腹甲,从字体上来看属历间组。孙亚冰(2012)对《村中南》319的原释文做了如下修订: ①原12+原14辞 癸酉卜:即祊上甲屯。用,甲戌。上甲、大乙、光大丁、争大甲、古祖乙。三 ②原8+15辞 辛未卜:屯上甲、大乙、大丁、大甲、祖乙。二 ③原1+原5辞 戊辰卜:彝,、行竟入。己巳甘来。三月。三 进而孙亚冰根据《村中南》319与《合集》32187(历间组)、《合补》10481+《合集》34113(历间组)、《屯南》2534(历组一类)是同事异卜,进行了排谱工作,通过排谱“可看出,商王对这件事非常重视,从壬戌日就开始反复卜问用侯屯的时间、天气和祭祀对象,一直到癸酉日才确定于甲戌日诛杀侯屯、祭祀上甲等五示,中间相隔了11天”。这也为历组卜辞提前提供了新材料。比如说:合祭上甲至祖乙五示:“上甲、大乙、光大丁、争大甲、祖乙?”这都为商代祭祀制度提供了新材料。 (三)历组卜辞 该组只有一个贞人“历”,我们知道含“历”这个人名的甲骨只有二十余片,学术界将之称为“历组”卜辞。历组一类:字体较小,笔锋圆润,如《村中南》32、79、170、175、313、499、《屯南》751、2126、《合集》32031等。历组二类,字形粗大,刚劲有力,笔画转折处棱角分明,如《村中南》289、290、363、356、469、477、《屯南》608、856、《合集》32790、33611等。有的字笔画粗细及字形大小适中,如《屯南》194、994、2079、2058、《村中南》12、46等;还有的字,笔划较细,字体多为折笔,但某些字圆折兼施,较柔和,如《屯南》503、611、866、1062等。 本书历组卜辞有160多片,历组一类有124片,历组二类的37片,还有不易分类的8片。历组卜辞主要出于村中,村南较少,只有40多片。 1.新见祭祀对象 王:《村中南》12(1)庚戌[卜]:刚于王?[历一](刚,作祭名。王,疑为殷人之先公远祖。) :《村中南》71(2)癸丑贞:王告于?[历一](,先公或神祇名。) 2.新见人名 老:《村中南》356(1)亥[卜]:老隹若?[历二] 先父:《村中南》363(3)甲子贞:王令先父工?三[历二] 3.农业的资料 《村中南》375(2)王令朿人于[圣]…? (3)王令人圣田于? 圣,本作为同一字,只是繁简有些差异。此字的解释,说法较多,其中较有影响的是于省吾《释圣》谓即垦田《(释林》232~242),张政烺《释裒》谓裒田是开荒(《卜辞裒田及其相关诸问题》,《考古学报》1973年1期),二说虽有不同,但都认为是开垦荒地,这是比较符合卜辞实际的。 4.有关军制的卜辞 《村中南》212(1)…在衣,十月卜。 (2)丁酉贞:王乍三,又中又(左)?二 (3)辛亥贞:王?在祖乙宗卜。 (4)辛未卜:又于出日?二 此片卜骨与《粹》597同文。这两片卜辞所在的部位、排列方式、字体风格都相似,仅兆序不同,此片为“二”《粹》597为“三”,应属于同一次占卜的成套卜辞和“成套卜骨”。“王乍三师”则不知道怎么理解。《村中南》212片第(1)辞与《屯南》2564第1辞之后半部同文。该辞为:“己丑贞:…王寻告土方于五示?在衣,十月卜。”这两片可能为同时所卜。 以下几片有父辈称谓: 《村中南》202(1)己卯贞:又…大甲、祖乙、父丁…? 《村中南》203(1)自大乙至于父丁④? (2)先伐? (3)…卯用牛?[历二] 《村中南》12(1)庚戌[卜]:刚于王? (2)庚戌卜:刚三十犬? 《村中南》46丙寅贞:父丁岁一[牢]?不用。[历二] 《村中南》212(1)…在衣,十月卜。 (2)丁酉贞:王乍三,又中又(左)?二 (3)辛亥贞:王?在祖乙宗卜。 (4)辛未卜:又于出日?二[历二] 5.征伐召方的卜辞 《村中南》66(1)辛丑:三千令…? (2)辛丑卜:王正(征)刀方? (3)卜:令召[受]又?[历二] 《村中南》228(1)己酉:召[词]… (2)己酉卜,其人…[召]…。三 (3)弜人? (4)丙辰贞:于告…?[历二] 刀方,即召方(陈梦家1956:287)。“王正(征)刀方”的卜辞,见于《合》33034、33035、33036等片。此片三条卜辞的大意是卜问商王是否命令三千人征伐召方。可见当时伐召方的规模较大,动用的兵员较多。 6.“九十”合文 王宇信《释九十》(1977)认为《合集》10407正“百有有九”的“”字,这个字“上面的竖划粗而长,特别是在交叉部以上,较一般九字显得要长些”,把该字释为“九十”的合书。《村中南》158与《合集》34674、34675、《合补》4488所记内容有关,都有“品其”内容。宋镇豪(1983)将“”释为“牵”,“”释为数字合文“九十”,并认为《合集》10407正中的“”字“惟有这个九不具备十的构形,显然不是九十合书的正形”。孙亚冰(2012)根据以上资料补释《村中南》158释文为:“1.甲午[贞]:品[其]九十牵。2.己亥贞:王日隹丁,若。”并进一步认为“王日隹丁”与“选日说”(李学勤1957)有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合集》10407正的“”字与《村中南》158的“”这两个字应当都是“九十”的合文,前一个字形是宾组的写法,后一个是历组的写法,这种构形方式体现了甲骨文的组类不同书写方式的差异性。 (四)无名组卜辞 本次发现的无名组(李学勤、彭裕商1996:269~307)卜辞有143片,其中村中出123片,村南出20片,大多为小片。林沄(1986)认为典型无名组分两群字体,即他称为“左支卜系”和“右支卜系”,并认为“左出支卜只和形的吉同版,右出支的卜只和形的吉同版”。林先生的细致观察大体反映了无名组卜辞的实际,如《合》32717、《村中南》42、56等为“左支卜系”,《合》32716、《村中南》51、63等为“右支卜系”。“吉”作形如《村中南》7、45、123等,“吉”作形如《村中南》8、29、270、277等。“卜”的出支方向有时会现于同版,如《村中南》39,总共六条卜辞,其中五条为右出支,一条为左出支,从“首刻卜辞”(林宏明2003:115)现象来判断,右出支的“卜”字为正体,左出支的“辛亥卜”这一条是后加上去的,“亡灾”两字刻到行款外面。黄天树(1991/2007:265)通过研究将无名类卜辞的时代定为“上限定在康丁(也有可能上及廪辛之世)之世为宜;它的下限……应延伸至武乙、文丁之交”。 1.新见祭祀对象 帝己:《村中南》437(1)丁巳卜:其[]父己、帝[己]? (2)其[]父己、帝己? 帝己,是在各期各类卜辞中未出现过的称谓,为时王的祖先。 孙:《村中南》422(1)己未卜:其左于[孙]… (2)其又于孙,叀… 孙,在此片是被祭祀的对象,不是“孙子”之义。 十小山:《村中南》169(2)丁酉卜:其雨于[十小山],叀豚三? 十小山,为自然神。 父辛:《村中南》277(1)…父[辛]于來日辛卯又正? 该祭祀对象又见《屯南》3270、2281等片。其中《屯南》2281:“辰卜:翌日其其祝自中宗祖丁、祖甲…于父辛?”辞中的祖甲、父辛称谓的卜辞,应是武乙卜辞。 四 “两系说”理论的探讨 (一)讨论缘起 加拿大明义士在他所编辑的《殷虚卜辞后编·序》(未完稿·1928)中,曾根据称谓与字体将甲骨文中有贞人“历”()的卜辞中的一部分定为武丁或祖庚、祖甲时期。陈梦家(1956:142)将这部分卜辞定为武乙、文丁时期。李学勤《评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1957)一文指出:“卜辞的分类与断代是两个不同的步骤,我们应先根据字体、字形等特征分卜辞为若干类,然后分别判定各类所属时代。同一王世不见得只有一类卜辞,同一类卜辞也不见得属于一个王世。《综述》没有分别这两个步骤,就造成一些错误。例如《综述》所谓‘康丁卜辞’,便是用一个断代上的名称代替分类上的名称。”“妇好”墓于1976年在小屯村北科学发掘出土,学术界对“妇好”的身份与时代展开了讨论。李学勤在《论“妇好”墓的年代及相关问题》(1977)一文中,根据“妇好”墓中新见的材料,认为武丁宾组卜辞中的“妇好”与历组卜辞(即旧称的武乙、文丁卜辞)中的“妇好”是同一个人,而“妇好”墓是属武丁后期,他认为:“从近年发表的各种材料看,组等必须列于早期。妇好墓的发现,进一步告诉我们,历组卜辞的时代也非前移不可。”又说:“历组卜辞其实是武丁晚年到祖庚时期的卜辞。历组与宾组的妇好,实际是同一个人。”因此,历组卜辞的时代应当提前,李先生的研究结论引发了学界对历组卜辞年代的讨论。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李学勤首先提出了“历组卜辞”这一名称;主张历组卜辞的时代提前,进而构建了他的“两系说”理论。该理论由他在1978年召开的第一届中国古文字研究会首次提出来,他认为殷墟甲骨刻辞在发展演化上可以分为“两系”。 不过,学术界至今仍存在两种意见:一种主张此类卜辞时代为武丁晚年至祖庚时期;⑤另一种则坚持认为历组属武乙、文丁卜辞。⑥学术界有关历组卜辞时代问题进行的争论,对甲骨的断代与分期有积极意义。李学勤、裘锡圭、林沄、黄天树、彭裕商及林宏明等学者主张该类卜辞提前,属于“两系说”派;刘一曼先生力主后一种观点,曾先后发表《论武乙、文丁卜辞》(1980)与《再论武乙、文丁卜辞》(1984),并且1989、2002年她又参加了考古所安阳队在小屯村中、村南的发掘,又发现了许多历组卜辞,基于这些发现又撰写了《三论武乙、文丁卜辞》(2011)。曹定云、方述鑫、陈炜湛、林小安等学者也主张历组卜辞晚期说,属于“单系说”派。 (二)“两系说”派(主张历组卜辞提前) 李学勤在《小屯南地甲骨与甲骨分期》(1981)中指出:“实践证明,五期分法有其缺点,重要的一点是把甲骨本身的分组和王世的推定混在一起了。”同文又说:“单纯以王世来分期,实际是认为一个王世只能有一种类型的卜辞。一旦发现同一王世有不同种类卜辞时,便很难纳入五期的框架。”该文找出下列几条卜辞可证辞中的“父丁”即武丁,当是祖庚时期: 1.…用乙丑,在八月,大乙牛三,祖乙牛三,小乙牛三,父丁牛三。《屯南》777 2.庚午贞:王其,告自祖乙、毓祖乙、父丁。于大乙告。《屯南》2366 3.自祖乙告,祖丁、小乙、父丁。《屯南》4015 4.丑贞:王祝伊尹,取白鱼伐,告于父丁、小乙、祖丁、羌甲、祖辛。《屯南》2342 其中《屯南》2342与《合集》22944的一条辞:“乙丑卜,大贞:于五示告:丁、祖乙、祖丁、羌甲、祖辛”。李学勤说“两版很可能是同时所卜”,“所祭先王五示都是倒数的”,一作祖辛、羌甲、祖丁、祖乙、小乙、父丁;一作祖辛、羌甲、祖丁、祖乙、丁。则祖乙、丁当是小乙、父丁。而“卜人大”的卜辞属“祖庚、祖甲时期”,则辞中的丁即父丁“显然是武丁”而不是康丁。 5.《屯南》2384为一版胛骨,其下部有一辞共三行:庚辰贞:其陟用高祖、上甲。兹用。王… 该版上部有九条卜辞,均作:“庚辰卜王”。李学勤发现下部的一条辞有“十五个字大而挺劲,是有父丁的那种历组卜辞的典型作风”。而上部的那“七条”辞是“只有前辞的所谓‘卜王’卜辞”,为“出组所特有”。李学勤又指出,“属于历组的三行”,因“卜辞上右方有与之相关的卜兆,附记有兆序‘一’,整条卜辞格式齐备,字迹严饬,绝非习刻”,当然就不会是“后来加刻的”。而上部的“各辞,都有相应的卜兆,记着由‘一’到‘六’的兆序,也不能是习刻”。从而可以断定:“这一骨版是出组、历组同时并存的例证。” 之后,李学勤在《西周甲骨探论·序》(1984)中进一步强调:“如果从实物的考察出发,不难看出,殷墟卜辞可以分划成两大系统:一个系统,用我们的分组说法,是由宾组发展到出组、何组、黄组;另一个系统,是由组发展到历组、无名组。两个系统间有一定的互相关系,但又有清楚的区别,在出土地点、甲骨数据、修治方法、钻凿形式、卜辞格式以至文字的风格上都有差异。”对于李学勤的两系新说,裘锡圭(1980)撰文支持,寻找不同类卜辞在横向上同代关系。林沄在《小屯南地发掘与殷墟甲骨断代》(1984)一文中加以修订补充:“殷墟王室卜辞在演进上可以分为两系的思想,是李学勤……提出的。在甲骨断代研究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期。我认为,王室卜辞是由组卜辞而分化为两个各有特点的演进序列的,这和李先生认为组不能成为卜辞发展中的一个独立阶段的看法稍有差异。黄组卜辞则反映两系后来又有合流的迹象。”林氏还将“殷墟全部王室卜辞的分类和时代”加以归纳如下图二。 林沄(1984)主张从类型学的角度对甲骨卜辞实现细致分类,他说:“至于对习惯上不署卜人名的一大批卜辞,堪称分类第一标准的,只是字体而已。”林先生观察到卜辞字体演变既有连续过渡的性质,又呈现一定阶段性,所以他力主研究字体的演变序列,对字体实现“排队”(2013:1~26)研究,在此基础上参照卜辞的其他特性,进而对卜辞进行断代研究。黄天树(1991/2007:269)认为“无名黄间类字体可能是无名类与黄类同时并存、互相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字体类别”。 关于“字体是分类的唯一标准”(林沄1986),李学勤(1990)说:“在依字体分类后,可以确定出某一组类卜辞在内容方面具有哪些特点,作为推断具体卜辞是否属于该组类的根据。经验证明,卜辞内容之一的卜人是这种根据中最有效的,在这个意义上不妨视为分类的又一‘标准’。”又进一步指出:“分类和断代是分期研究中两个不同的步骤。在分类以后,推定某一组类的时代,称之为断代。”黄天树在《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1991)的《前言》中强调:“以字体为标准来分类,从理论上讲是不受任何局限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李学勤在《帝辛征夷方卜辞的扩大》(2008)一文中,对“两系说”又进行了完善,他发现无名组晚期卜辞所载征人方事件可与黄组卜辞系联,由此提出村中南一系的甲骨从历间组、历组、无名组再到无名组晚期,与村北一系并列发展。李学勤认为:“无名组卜辞同黄组卜辞的彼此衔接联系的关系是清楚的,具有共同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这一看法是李先生近年针对“两系说”所做出的重要研究进展。 (三)“单系说”派(主张历组卜辞晚期) 针对“两系说”的理论观点,“单系说”从卜辞内容、人物称谓、地层坑位、同版卜辞、异代同名等方面进行了驳辩。学者们的针锋相对,对甲骨分类与断代的问题研究逐渐深入,有积极的意义。我们把“单系说”的质疑简略列举如下: 村南村北所出甲骨组别并不具有绝对性。村南是出宾组、何组、黄组卜辞的,如《屯南》910、2113、2663及《村中南》384+455(蒋玉斌缀)、454等为宾组卜辞,《屯南》2384上有出组卜辞(与历组同版),《屯南》4327、4447为何组卜辞,《屯南》648、2157(第2辞)、2263、2405、2489、3564、3793、4363、4474、4475、4476及《村中南》438为黄组卜辞。村北也出历组卜辞如《甲》2667、2859,《乙》9089、《乙》9064等片都属于历组卜辞。 甲骨断代不能根据单个字的写法变化,而要考虑多种因素。董作宾总结出来甲骨文第五期的“癸”,其形作“”,笔画都出头。1991年花园庄东地H3所出卜辞,“癸”字大多都出头;再如“王”在《花东》480王作、《花东》420王作“”,无所谓早晚。因此,仅凭某些个别字写法变化,就去断定卜辞的时代,是不可取的。判断卜辞的时代,一定要看卜辞的群体特征,要根据地层关系,要看称谓组合、世系、事类等各种因素。 《屯南》4050+《屯南补遗》244的缀合不能得出历组卜辞提前的结论。台湾学者林宏明(2004)在《从一条新缀的卜辞看历组卜辞时代》中认为:“缀合后发现内容和王国维、董作宾所缀合的《合》32384内容相似、字体相同的历组卜辞,虽然这组卜辞缀合后仍然非常残缺,但重要的是此版为历组卜辞这类列举一系列先公先王的残辞,目前惟一一例可以见到‘父’字的。将这组缀合和《合》32384比较,两者行款大致一致,推测这可能是一组同文卜辞”。缀合后的卜辞内容如下: (匚乙)三, …大乙十,… …小甲三,大戌… …乙十,且… …三,父…。 《合集》32384,其辞是历组父丁类的祭祀卜辞,文为: 乙未系品:上甲十,乙三, 匚丙三,匚丁三,示壬三,示癸三,大乙十, 大丁十,大甲十,大庚七,小甲三,… …戋甲三,祖乙…。 缀合后的卜辞与《合》32384相比,增加了第五行,而且还出现了父名。对于“父”下之字,林宏明认为是“丁”,并说:“根据世系,笔者以为这个‘父’为‘父丁’(武丁)的可能性比康丁大出许多。”该缀合发表以后,李学勤(2005)认为,这为历组卜辞提前“再次提供了有力证据”。又说:“缀合后的第五行‘父’下之字应为‘乙’。”“所见‘父’,只能是‘父乙’,即‘小乙’……假如以辞中‘父乙’为武乙,是怎样也没办法讲通的。” 刘一曼认为林宏明的缀合是正确的,林沄认为“父”下之字可能为“丁”也是对的;但同时说李学勤所说的“父”下为“乙”不妥。因此刘一曼(2011)认为该片不能因为“缀合”而提前。 殷墟卜辞中的人名不能统一看成私名,异代同名应是一种普遍现象。刘一曼(2011)认为:“由于历组的主体是武乙、文丁卜辞,故历组卜辞的产生离武乙时代不会太远,很可能是在康丁之世,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推论。”并认为:“这一推论在地层上并无障碍,1976年小屯南地的发掘表明,中期一组地层既出康丁卜辞,也出武乙卜辞(历组父丁类⑦)”,如《合集》27435为历无名卜辞,其辞云:“辛亥卜:于父庚。” 在所谓的历组卜辞中,真正有贞人历()的卜辞是很少的。将相当多字体相同或相近的卜辞称之为“历组”卜辞,学者中至今仍有人不予认同,这是可以理解的。肖楠于《论武乙、文丁卜辞》(1980)(又见《小屯南地甲骨·前言》,1980)一文,曾说:“含有贞人历的卜辞,实际上就是武乙、文丁卜辞。”该文进一步支持历组晚期的观点。 五 类型学支持“两系说”及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李学勤根据“字体、字形等特征”划分出历组和无名组,也是根据字体等特征又划分出了黄组,因为所分组贞人黄、泳等“并不见于同版”。在殷墟王卜辞的七个组里,宾、、出、何四组,是依据贞人系联出来的;历、无名、黄三组则是依据字体等特点划分出来的,它们的分组标准并不一致。林沄(1986)对甲骨分类标准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无论是有卜人名的卜辞还是无卜人名的卜辞,科学分类的惟一标准是字体。……分类却只能依据字体。”黄天树(1991:3)补充说:“林先生所谈到的字体,其实应包含字形结构、书体风格及用字习惯。”通过简述以上几位学者关于字体在甲骨分类断代中重要作用的论述,我们认为,只有把字体作为卜辞科学分类的惟一标准,从“类型学”角度出发,研究不同字体的特点与过渡现象,在实现字体“排队”的基础上,才能对甲骨卜辞进行较为科学的分类断代。 李学勤(1986)通过比较小屯村北和村中、南的地层,认为二者大体上是对应的,这种情况与卜辞一系发展的观点不一致。如果卜辞的发展只有一个系列,则村北之缺历组、无名组,在地层上也必然有相应的缺环,即小屯南地中、晚期地层在村北没有对应的存在。但经过研究,却发现二者在地层上是基本对应的,村北仍有较多南地中、晚期的遗存。在地层大致对应的情况下,之所以出现甲骨坑位差异现象,是由于“持不同卜法的人将他们所卜的甲骨分别集中在他们居息之所,有的藏储起来,有的倾倒在窖穴里的,就造成两系甲骨出土坑位的差异”。 朱凤瀚(1997:137)认为“两系说”还要解释“为什么同一个王会需要同时并存持两套属不同占卜体系的贞卜班子?特别是为同一事也需要由两套贞卜班子分卜,其缘何在?是否与占卜制度有关?”不过,林沄(1984)尝试回答了这个问题:“王室卜辞之分化为两系,如说是出现了两个独立的占卜机构,在卜辞内容中还找不到积极的证据,我觉得目前还是解释为王室占卜集团中因师承关系而形成的不同流派为妥。”对于这个问题朱凤瀚(1997:137~138)的提问也具有启发意义,“甲骨本身使用年代与其在地层中的分布状况二者之间的关系(较早的卜辞何以常出现于晚期地层中,同一坑中不同组、不同时期的卜辞何以会混合堆积)还需做合理的解释……”这些都是下一步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综上,我们认为关于甲骨卜辞的分类与断代,学者都需要基于“类型学”这一个基点做进一步研究,只有在“类型学”的框架下讨论甲骨文字体演变才是有意义的,只有在分类的基础上断代才是科学的。通过本文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两系说”在理论上强有力地推进了自董作宾先生之后的甲骨分期学说,该学说有助于把目前所著录的殷墟卜辞按照“字体”分类的标准及断代标准(主要是地层关系和卜辞间的内在联系)有机地系联起来,促进分类与断代的探索更加接近殷商的历史事实,为科学编纂著录书提供较可信的理论基础。 ①详细的发掘说明见《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前言》部分,本部分介绍了小屯村中遗址、村南遗址以及所获甲骨的相关情况,叙述详尽,读者请参阅。为了行文方便我们简称该书为《村中南》。 ②先秦史网站网址为:http://www.xianqin.orgg/blog/archives/3738.html。这个网站承担了第一时间发布甲骨缀合、考释等最新成果的任务,在学术界颇有影响。本文所引拼合成果均是在这个网站浏览,读者可自行查询。如:蒋玉斌:《新缀甲骨9~10组》,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798.html,2012年9月17日。整理者认为这两版可能是一版之折,但未能实际拼合。 ③整理者在释文部分也指出一些疑似一版之折的片子,如《村中南》341与342疑似可拼合,未收入该表,可参看该书释文部分;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黄天树教授主编的《甲骨拼合三集》(2013)收录了该中心研究者拼合的图版与释文,可参阅。 ④第1辞最后一字误写作“日”,应释为“丁”。《屯南》3890”自大乙至于父丁”,内容、字体、行款与本片第1辞相同。 ⑤这一批学者的文章如李学勤《小屯南地甲骨与甲骨分期》(《文物》1981年第5期),裘锡圭《论“历组卜辞”的时代》(《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1),林沄《小屯南地发掘与殷墟甲骨断代》(《古文字研究》第九辑,中华书局1984),彭裕商《也论历组卜辞的时代》(《四川大学学报》1983年1期),黄天树《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李学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⑥这一批学者的文章如肖楠《论武乙、文丁卜辞》(《古文字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80),谢济《试论历组卜辞的分期》(《甲骨探史录》,三联书店1982),张永山、罗琨《论历组卜辞的年代》(《古文字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80),肖楠《再论武乙、文丁卜辞》(《古文字研究》第九辑,中华书局1984),陈炜湛《“历组卜辞”的讨论与甲骨断代研究》(《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林小安《武乙、文丁卜辞补证》(《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6),方述鑫《殷墟卜辞断代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⑦这个称谓术语见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前言》中,代表了编者的学术观点,可参考相关文章阅读。标签:李学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