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党内关怀的变化与实践——兼论党组织对内职能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内论文,党组织论文,现阶段论文,化与论文,职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11)03-0255-05
1938年,毛泽东在谈及党对干部的关怀时指出:“我们的责任,就在于组织他们,培养他们,爱护他们,并善于使用他们。”[1]2000年,江泽民强调:“关心和爱护干部,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不仅要关心干部的思想和工作,而且要关心干部的生活和生理、心理健康。”[2]2010年4月,继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之后,胡锦涛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党内关怀工作,推动各级党组织对内职能的转变,“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加强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助,真正重视、真情关心、真心爱护基层党员干部,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增强荣誉感、归宿感、责任感。”[3]这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党内关怀的新要求。目前学界对党内关怀的功能、制度建设和方法论等做了有益的理论探索并取得了相当的理论成果。本文在分析现阶段党内关怀新变化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强调党组织对内职能转变的意义,探讨党内关怀的功能扩展和实践取向。
一、现阶段党内关怀的新变化
党内关怀是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党建活动,是更富生活气息和人文内涵的党建方式。它贯穿了党的整个历史,既有一以贯之的活动主线,在不同时期也重点分明。现阶段的党内关怀工作,根植于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党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实践土壤,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党内关怀理念和实践的与时俱进,较之以往,具有诸多新的特点:
第一,关怀的视野更加开阔。既往的党内关怀,是从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领导力量问题着眼,注意力集中在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问题上,尤其注重提高党员干部驾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现阶段的党内关怀还关注党员干部自身的需要问题,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开始被重点提及,党内关怀的视域更加开阔,目标更加多元化,人文气息也更加浓厚。
第二,关怀的目光触及到了日常生活层面。以往的党内关怀,一方面,工作开展受到物质基础薄弱的影响,往往只强调了对党员干部的精神关怀,没有能力或者是事实上忽视了对他们的物质关怀。另一方面,工作的开展也受到体制机制缺失的影响,只重视党员干部的社会价值,忽视其自身价值。现阶段党内关怀工作的开展,仍然面临上述问题,但我们已经可以立足于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有能力关注党员干部的生活、学习、就业和特殊困难生活补助等问题,可以说,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起步。
第三,心理关怀开始受到重视。以往的党内思想关怀工作,更多的是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理论教育,以提高他们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信心,树立共同理想信念。但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环境和多元生活方式下,党员干部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部分党员干部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未得到足够重视和处理。现阶段党内关怀工作的开展,在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廉政建设的要求外,对党员干部的心理关怀被单独提了出来,成为党建的重点之一。
现阶段党内关怀所具有的这几个特点,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让党内关怀体现在化解党内矛盾,解广大党员干部之忧、排广大党员干部之难上,体现出对现实的高度适应性的要求。就目前党内关怀的现实境况考察:
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随着党的群众基础的扩大以及党组织变化的加强,党内利益协调问题开始出现。我们党没有独立于人民群众之外的特殊利益,但是党员个体以及各级组织是有具体利益的,而且这些利益也是有差异的。要缩小甚至是消除这些差异,在实现党的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党员个体的权利和利益,并给他们提供成就自己的机会与平台,以保持党内动态的和谐,有效整合党组织,就需要加强党内关怀,尤其是充分发挥党内关怀的服务功能。
另一方面,目前党内存在需要得到组织关怀的有生活困难、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党员群体。随着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人们的就业方式灵活化,党员的组织关系流动性加大,弱化了原有的党组织对党员的吸附力,也导致党内关怀主体的时常缺位。比如,对于非正规就业的流动党员来说,由于受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不固定、党组织关系转移缺乏衔接以及部分基层党组织功能弱化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就业再就业困难问题还没有得到党组织的及时帮扶。
同时,目前党内也存在需要得到组织关怀的有心理问题的党员群体。在中国经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背景下,部分党员干部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主要通过竞争手段获取,而国家相应的弥合社会裂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相对滞后,部分党员群体尤其是低收入党员群体由于受发展成果享有上的差异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心理焦虑和心理失衡问题,亟须各级党组织通过党内关怀予以化解。与此同时还有另一个群体,也就是一些身处领导岗位和要害部门的党员群体,在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下,在各种各样的诱惑面前,心理防线脆弱,也亟须加强心理关怀。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两点结论:第一,目前的党内关怀实际上正处于教育、管理、服务三大功能失衡,生活关怀、心理关怀需要加强的状态,党内关怀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平衡压力很大;第二,随着党内关怀思想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全面改革攻坚下党内关怀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随着党内关怀视野的不断拓展、党内关怀的服务功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党内关怀的新发展也已经有了新的切入点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党内关怀的新变化推动党组织对内职能向管理服务型转变
从现阶段党内关怀的特点来看,现阶段的党内关怀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过去我们提党建,更多的是强调党的权力和党员的义务,强调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廉政建设,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党员干部的权利和党组织的责任,忽视了对党员干部的生活关心、心理关怀。我们总是把党员干部看做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人,忽视了他们其实也是历史的、具体的、有各种各样需求需要被满足的现实的个人。比如过去我们谈论党内民主的时候,更多的时间是在脱离党员干部日常生活的情况下抽象的谈论党员干部的权利、义务问题,并没有在党建中强调并突出对党员干部生活、心理关心的人文内涵。而在现阶段胡锦涛重提党内关怀问题,提出要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长效机制,要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的关心,把党内关怀的服务功能作为重要的方面单独提出进行说明,这实际上是要让党内民主从意识形态层面扩展至日常生活层面,把对党员干部的心理、生活等人文关怀作为党建的重要内容予以推进。胡锦涛的这一要求,在充实党建内容的同时,对党建提出了新要求:推动党组织对内职能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
第一,现阶段的党内关怀正在实现由义务本位向权力本位的转变。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党内关怀的目标一直集中于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对于党员个人来说,接受党内关怀,使自己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其基本的义务。对于党组织来说,党内关怀是其基本工作内容之一,是促使党员在思想上、理论上、作风上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手段。这一做法体现了一种以党组织的权力为本位、党员义务为本位的党建思想。我们并不否认这一做法的功能和效果,但是关怀与被关怀是一个主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在强调党员有义务接受关怀的同时,还应尊重党员得到其相应关怀的权力。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出台了许多关于党内关怀的法规条例,在强调党员有义务接受来自于党组织关怀的同时,也强调了党员接受党内关怀的权利问题。如《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就规定了党员有义务接受来自于党组织关怀,《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也规定了党员有接受党内关怀的权力。这些规定体现了党内关怀由义务本位到权力本位的转变。
第二,现阶段的党内关怀正在实现党组织权力到党组织责任的转变。党内关怀的双向互动发展并不是党内关怀自然发展的结果。中共十七大以前,许多人并没有认识到接受党内关怀是党员的权利和党组织的义务。近些年来,随着党内民主建设的发展和党员民主意识的增强,广大党员开始越来越多的把接受党的关怀看做是一项普通的、基本的党员的权利,并要求党组织主动承担义务,保证党员能够获得均等的接受关怀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党组织与党员个人、党的领导人与普通党员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强调个人的义务转变为强调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在提供党内关怀服务方面的责任。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给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使所有党员都能够获得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现代科学知识学习的机会,获得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实现个人发展的机会,并给予其生活以关心和照顾。尤其是一些身处基层的党员,比如农村党员和在城市非正规就业的党员,迫切希望得到党组织对其就业和生活困难问题的关心,这就使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权利与义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有了内在的一致性。因此,中共十七大以来,各级党组织加强了党内关怀工作的力度,从学习机会的提供,党校师资的配备,党内关怀经费的筹措,困难党员的帮扶,高危群体的警示教育等方面作出了努力,有条件的地方还制定了对困难党员的关怀的方向和具体内容,甚至有学者还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有自身利益的说法[4]。但不管怎么说,现阶段党内关怀的发展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党内关怀本质认识不断深化,党内关怀视野不断扩大,党内关怀功能更加全面的结果,它推动着党组织对内职能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化。
回顾历史,分析党内关怀的理论与实践,在胡锦涛正式赋予党内关怀以新的要求之后,党内关怀已经完成了一系列转变,即视党内关怀为被关怀者的义务,发展为被关怀者的权利;视党内关怀为党组织的权力,发展为党组织的责任。这一转变与发展党内民主,促进党内和谐的趋势是一致的。它推动了党组织对内职能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也突出了党组织服务职能的发挥,有利于增进党内团结,促进党内和谐、提高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角度看,这是继政府职能转变、行政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后[5]的又一重大举措。
三、党内关怀进一步发展的实践取向
党内关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发展,既往的成就与经验是基础,现实中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缘由。新时期党内关怀实践应以胡锦涛、习近平等在十七大以后的系列讲话为依据,深入开展。
1.强化“三个意识”
党内关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要强化胡锦涛提出的“三个意识”,即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首先,要强化忧患意识。“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目前党内还存在许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相适宜的问题,如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所言:“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通过有效的党内关怀去解决。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其次,要强化公仆意识。要把党员干部作为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人对待,在从政治上、思想上关怀他们的同时,还要针对现实需要加强对他们的生活关怀、心理关怀。江泽民曾经指出:“现在工作都很繁重,不少干部超负荷工作,有的还带病工作。这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忘我奋斗的精神,令人感佩。干部越是这样工作、奋斗,党的各级组织越要关心和爱护他们,对他们的生活、健康、医疗保健等问题都要注意。有什么问题,要积极主动地帮助解决。”[2]尤其是要加大对广大基层党员,如身处农村和非正规就业的党员群体以及退休的老党员、劳动能力与劳动素质不适应现在就业要求的党员群体等的关怀力度。要充分认识到他们的生活、就业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党组织帮助解决。如不及时解决,会导致他们产生对党和党的事业的认同危机和信仰危机。其三,要强化节俭意识。一方面要把有限的党内关怀的资金使用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和最需要的人身上,让其真正发挥作用。如用以解决特殊党员群体的生活问题、心理问题、理论和劳动技能学习问题以及廉政警示教育问题等。另一方面,要把强化节俭意识作为反腐败的重要手段。“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吟史》)要通过节俭意识的树立,自觉的践行“两个务必”。近些年来越来越严重的腐败问题加重了部分党员的心理失衡和认同危机。目前我国社会出现的一种情况,即当干部与群众、政府与社会产生矛盾冲突时,部分利益相关的甚至利益不相关的党员选择支持群众的事实,正说明了这样的问题。
2.加强制度建设
党内关怀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涉及到了党内关怀的思想、理论,党内关怀的方法、内容,而且涉及到相关制度建设问题。这些制度既是党内关怀演化发展的土壤,也是党内关怀有序、有效的保证。要配合“十二五”时期的全面改革攻坚,按照党内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如近些年来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关于加强党员流动中组织关系管理的暂行规定》等的要求,结合现实情况建立和完善党内关怀的制度体系。第一,建立健全党内关怀的领导协调机制。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内关怀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明确责任,切实抓出成效。第二,要建立健全党内关怀沟通机制。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要深入调查研究,主动与关怀对象沟通,了解关怀对象的实际需求,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关怀计划;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广大党员的沟通意识,强化其对党内关怀实践效果的评价意识和反馈意识。第三,要建立健全党内关怀的经费筹措、保障机制。党内关怀要有一定的资金做后盾。我们要明确党员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明确党组织服务党员与服务人民群众的一致性,认清党员也有利益需要保护、也有需要被满足这一事实。要在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采取“财政拨一点,党费列一点,社会集一点,党员捐一点,企业助一点”等方法[6],拓宽关怀资金的筹集渠道,建立各种党内关怀基金。第三,要建立健全党内关怀的执行机制。要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党内关怀工作机构,改变过去党组织内部重视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监察工作,轻视生活工作的状况。没有设立生活委员职务的基层党组织要尽快设立,已有的要加强其职能。如生活关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员就业援助和创业帮扶制度、建立健全老党员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基层党务工作者待遇保障机制,要实施党员就业工程、生产扶助工程、领导干部一对一帮扶等措施。在心理关怀方面,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党员接待日制度、定期走访慰问制度和“送温暖、献爱心”的帮贫解困制度,对生活困难的党员、老党员、长期有病的党员要进行定期走访慰问,要设立党员、干部心理疾病医疗室,及时对那些遭受挫折的和遇到困惑的党员进行心理疏导,化解情绪,解决实际问题。
3.狠抓落实、善抓落实
2011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发表了“狠抓落实善抓落实”的讲话。他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改进工作作风,建立健全抓工作、抓落实的责任制,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出成效。为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在上面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向群众问计问策,不断推进和深化各项工作的落实。”[7]习近平这一要求,对于党内关怀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当前的党内关怀已经不缺少理论支持,欠缺的就是“狠抓”落实问题。近些年来尤其是十七大以来,事关党员民主权利实现、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的党内激励问题,事关部分党员群体尤其是面临生活困难和生产、就业困难的党员群体的关怀和帮扶问题,已经引起了党的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但在现实当中,为什么依然存在诸如“层层表态、层层开会、层层造声势”,却不见解决具体问题的只空谈、不实干的这样或者那样的现实主义现象和问题呢,究其原因,就是部分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党内关怀还仅仅停留在思想意识上,缺少“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则必做到底,做到最后胜利”的精神,更缺少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凡事都要落在实处的举措;其次,党内关怀在抓落实的过程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还应当善于抓落实。为此,在工作中要不怕遇到矛盾和问题,要敢于正视矛盾和问题,并千方百计地去求得矛盾和问题的及时解决,在抓落实的过程中增强预见性,及时发现、尽早处置问题,真正做到在党员最急的时候解其忧,在党员最难的时候办实事,让党内关怀真真切切的落到实处。其三,只有“狠抓落实善抓落实”,才能使党内关怀的各种方针政策和各种好的思路和举措落到实处,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才能得到发挥,党组织对内职能的转变才能得到体现。同时,也只有在“狠抓落实善抓落实”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积累起实践的经验,更好更快地推动党组织对内职能的转变。
收稿日期:2011-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