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氢氧化钙溶解度测定方法的改进

新鲜氢氧化钙溶解度测定方法的改进

一、测定新制氢氧化钙溶度积的方法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包宇航[1](2021)在《某燃煤电厂水网络优化及末端废水回用工艺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长期处于水资源短缺及燃煤发电为主体能源结构的背景下,加之正式实施排污许可制度后,电厂的外排废水及废水处理工作受到了严格监管。随着大批电厂开展节水改造,经过分类收集、梯级利用及浓缩后产生的末端废水难以回用。本文以某燃煤电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燃煤电厂各用水系统的特点,对全厂用水网络进行优化设计,对末端废水进行回用处理,从而实现电厂废水零排放。通过对电厂全厂用水网络调研,在水平衡试验基础上,制订全厂整体用水的改进措施,初步降低了取水量和废水排放量,并得到改进后的水平衡图。对电厂进行水网络深度优化,选用水夹点-数学规划法作为节水减排优化方法,得出考虑设置零排放工艺情况下的用水网络图,全厂取水量由235 m3/h降低至157 m3/h,废水排放量由40 m3/h降为0。为解决由于电厂水质、水量不稳定造成优化过程计算繁琐等问题,以Python为主体,编写计算目标电厂用水数据的算法程序,得到最小取水量及对应的质量负荷等数据,与手工计算相符。以目标电厂末端废水为研究对象,根据深度节水得出的末端废水水质和水量为依据,从主流末端废水处理流程的三个阶段:末端废水预处理单元、浓缩减量段及固化单元,分别选择并设计方案进行比选。废水预处理单元通过从工艺流程、主要处理单元设计、投资运行费用等方面对比,推荐采用运行成本更低的氢氧化钙-硫酸钠-碳酸钠软化工艺,投加药剂成本为20.15元/m3。末端废水浓缩减量及固化段方案选择分别从系统总投资、总运行费用及综合经济指标进行比较,低温烟气蒸发浓缩减量+旁路烟道蒸发干燥工艺为推荐方案,方案总投资为6300万元,总运行费用为84.63元/m3,同时省去预处理工艺,结晶盐被转移到粉煤灰中,具有技术经济优势。目标电厂推荐采用低温烟气蒸发浓缩减量+旁路烟道蒸发干燥工艺为末端废水处理方案,经过浓缩蒸发,产水回用,达到了零排放的目的。本文通过对目标电厂的数据分析和研究,从理论上论证了电厂水网络优化及末端废水回用工艺方案的可行性,并根据论证结果提出节水建议和末端废水处理工艺选择方案,也对其他电厂节水减排工作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李颖[2](2021)在《邯钢冶金渣协同制备固废基胶凝材料及混凝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铁冶金渣因受原料和冶炼工艺影响而存在较大的性质差异,但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将各类钢渣混合堆放和处理,从而导致出现钢渣固废堆积和其大规模综合利用率低的迫切问题。针对此,本文以分类处理钢铁冶金渣的企业代表邯钢分类的粒化高炉矿渣、转炉渣和精炼渣三种钢铁冶金渣为处理对象,采用邯郸地区电厂脱硫石膏作为激发剂,从钢铁冶金渣在不同条件下的水化机理入手,开辟多固废协同作用的新途径。具体研究了矿渣-转炉渣-精炼渣-石膏多元胶凝材料体系的协同水化机理及其可行性,基于此开发了两种性能不同的混凝土材料:固废基胶凝材料钢纤维增强超高性能混凝土和固废基胶凝材料预拌泵送混凝土,克服了现有的钢渣大掺量固废基胶凝材料混凝土早期强度偏低的问题。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邯钢精炼渣的主要水化产物是C4AH13、C3AH6、C-A-S-H凝胶和Al(OH)3凝胶,其中片状C4AH13晶体和凝胶组成的复合结构对水化硬化体强度起主要作用。精炼渣水化速率优于转炉渣,在水化28天时净浆抗压强度可以达到15MPa,水化速率随精炼渣比表面积增大而增大且早期净浆强度更高。微观分析表明比表面积的提高会促进水化中后期产物发生物相转变。(2)分别研究了精炼渣-石膏二元体系和矿渣-转炉渣-石膏三元体系,精炼渣-石膏二元胶凝材料体系中水化产物主要是C3AH6和钙矾石;矿渣-转炉渣-石膏三元胶凝材料体系的早期水化产物以钙矾石和C-S-H凝胶为主。这表明利用矿渣-转炉渣-精炼渣-石膏四元体系制备胶凝材料具有可行性。(3)按照质量分数(矿渣50%,转炉渣30%,精炼渣5%,石膏15%)制备四元体系胶凝材料。当水胶比是0.32时,其净浆试块3天强度达到28天强度的61%,7天强度达到28天强度的86%,早强效果较好。微观分析表明其主要水化产物中,含Al、Mg的C-S-H凝胶和钙矾石共同形成针棒状晶体纤维增强复合结构对强度起主要贡献,四元体系中各原料之间的多固废协同作用和复盐效应是水化反应的主要驱动力。(4)使用矿渣-转炉渣-精炼渣-石膏四元体系胶凝材料能够制备出固废基胶凝材料钢纤维增强超高性能混凝土。胶凝材料的优化配比(质量分数):矿渣56.25%,转炉渣18.75%,精炼渣5%,脱硫石膏20%。混凝土的胶砂质量比是0.8,水胶比是0.2,减水剂掺量占胶凝材料质量的0.5%,钢纤维体积掺量为2%。这种超高性能混凝土 3天抗压强度可达28天抗压强度的67%,28天抗压强度大于100MPa、抗折强度大于25MPa,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这种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水化产物以含Al、Mg的C-S-H凝胶和钙矾石晶体为主,二者对于水化硬化体的强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5)使用矿渣-转炉渣-精炼渣-石膏四元体系胶凝材料、矿山废石和尾矿能够制备出符合C40强度等级的固废基胶凝材料预拌泵送混凝土。胶凝材料的优化配比(质量分数):矿渣50%,转炉渣30%,精炼渣5%,脱硫石膏15%。在水胶比0.3,减水剂掺量占胶凝材料质量的0.5%,砂率是0.55的条件下,制备预拌泵送混凝土,混凝土流动性能符合泵送要求,3天抗压强度可达28天抗压强度的65%。水化产物中由凝胶和钙矾石共同形成的针棒状晶体纤维增强复合结构使这种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孔隙结构特征和耐久性能。

冯亚松[3](2021)在《镍锌复合重金属污染黏土固化稳定化研究 ——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文中认为工业污染场地的绿色可持续修复及安全再利用不仅是当前环境岩土工程学科的难点,也是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工作的迫切需求。当前固化稳定化技术中广泛使用的水泥具有能耗高、污染重等环境友好性差的弊端。因此研发可持续固化剂并开展固化工业重金属污染土的效果测评研究,对丰富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内容,推进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9YFC1806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41877248、41472258)、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No.2013AA06A206)和江苏省环保科研课题(No.2016031)为依托,以工业重金属污染土的高效修复和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为目标,结合我国工业污染场地污染特征和绿色可持续修复需求,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对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发了针对镍锌污染土的钢渣基可持续固化剂,查明了固化土的环境土工特性。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钢渣基固化剂对污染土无侧限抗压强度、重金属浸出浓度、酸碱度、电导率和基本土性等环境土工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钢渣基固化剂能够提高污染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p H值,降低污染土浸出毒性与电导率;钢渣基固化剂加入后,污染土的液限、比表面积、有机质含量、黏粒组分含量降低,阳离子交换量、比重、最大干密度及砂粒组分含量增加。(2)揭示了污染土强度提升和重金属稳定的控制机理。通过对污染土的孔隙结构、酸缓冲能力、重金属化学形态、X射线衍射及对固化剂净浆的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查明了固化土的微观特性和反应产物。结果表明:水合硅酸钙对土颗粒的胶结作用及钙矾石、氢氧化钙石和重金属沉淀的填充作用,减少污染土孔隙体积,促进固化土强度提升;氢氧化镍、镍铁双层状氢氧化物、锌酸钙和碱式氯化锌等产物、水合硅酸钙的物理包裹及钙矾石的离子交换作用促进重金属化学稳定性增加;碱性反应产物显着提升污染土的酸缓冲能力;污染土酸缓冲能力和重金属化学稳定性的增加共同导致重金属浸出浓度降低。(3)研究了不同拌和含水率和压实状态下固化土的重金属浸出特性。通过毒性浸出和半动态浸出试验,查明了拌和含水率和固化土压实度(干密度)对固化土重金属浸出浓度和表观扩散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拌和含水率(17%~26%)对固化土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影响高达50%;重金属浸出浓度最低值对应的拌和含水率与击实试验获得的固化土最优含水率接近;固化土压实度(75%~100%)的增加促进重金属浸出浓度和重金属表观扩散系数降低。拌和含水率对固化土浸出特性的影响源于重金属化学形态和固化土孔隙分布的差异。重金属化学形态和固化土粒径分布造成不同压实度条件下固化土浸出特性的变化。(4)研究了干湿交替作用下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的演化规律。通过改进ASTM D4843试验,分析了干湿交替作用下固化土的质量损失、无侧限抗压强度和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响应过程,阐明了固化土的劣化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24次内),固化土相对累积质量损失率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变化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转折点对应干湿循环次数均为18次;重金属浸出浓度变化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转折点对应干湿循环次数为6次。固化土劣化的主要原因是固化土的孔隙分布和重金属化学形态变化。(5)测评了扩散和渗透作用下固化土的重金属运移参数。通过柱状扩散试验和柔性壁渗透试验,研究了一维扩散和渗透作用下重金属的运移特征,对比了污染土固化前后重金属的有效扩散系数、分配系数和渗透系数。结果表明:随着扩散时间的增加,与土样接触溶液中重金属浓度增加;随着渗透时间的增加,渗透液中重金属浓度降低。固化剂改变污染土的重金属运移参数。固化剂掺量8%的固化土的镍和锌有效扩散系数分别为污染土的3.75%和3.60%;重金属镍和锌分配系数分别为污染土的169和175倍。固化剂掺量8%的固化土渗透系数较污染土降低约2个数量级。(6)评价了钢渣基固化剂固化土作为道路路基填土的工程、环境和经济性能。通过现场试验,建立了固化土作为路基填土再利用的技术工艺,论证了固化土作为路基填土安全再利用的可行性,并与传统的水泥和生石灰进行了性能比较。结果表明:钢渣基固化剂固化土是一种性能优越的道路路基填土。固化土的回弹模量满足《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中快速路和主干路回弹模量设计值,重金属浸出浓度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IV类地下水标准限值。钢渣基固化剂工程性能指标与水泥接近,优于生石灰;钢渣基固化剂环境和经济性能指标均优于水泥和生石灰。(7)研究了自然暴露场景下固化重金属污染土的长期稳定性和污染物运移特征。通过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固化土作为路基填土安全再利用的长期稳定性,预测了固化土中重金属向离场土的运移距离。结果表明:监测600天内,固化土重金属浸出浓度持续降低、回弹模量持续增加。固化土的重金属运移距离小于5 cm;服役50年后,污染土中锌向离场土的扩散距离为18.9 cm,而固化土中锌向离场土的扩散距离为3.2 cm。

李娟[4](2020)在《基于CCS的CO2富液钙法再生-矿物固定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是将CO2从燃煤电厂或者其他排放源中分离出来,然后送到指定的封存地点,并长期与大气隔离的过程,这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膜气体吸收技术具有较高的传质通量,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分离CO2工艺;钙法是一种利用Ca(OH)2夺取混合富液中CO2,并以Ca CO3的形式固定CO2的一种低能耗、低成本的化学再生方法。本论文基于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围绕膜气体吸收系统的吸收过程和长期稳定性、钙法解吸的影响因素以及操作参数的优化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在膜吸收方面,以N-甲基二乙醇胺(MDEA)、单乙醇胺(MEA)、二乙醇胺(DEA)、甘氨酸钾(PG)为CO2吸收剂,对比了不同吸收剂的吸收性能,考察了混合吸收剂在不同吸收液浓度/添加剂浓度下的CO2吸收性能差异,并对不同的气体流速、液体流速等操作参数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发现:吸收剂脱除效果优劣依次为:PG>MEA>DEA>MDEA和MDEA-PG>MDEA-MEA>MDEA-DEA。在膜吸收-再生循环模式下,混合吸收剂的最佳总浓度为1.5 mol/L,添加剂的最佳浓度为0.8 mol/L。混合气体流速增大脱碳率下降,而传质效率则不断增大;随着液相流速和温度的增加,脱碳率、传质效率均增加;通过单因素实验初步确定较优的操作条件为:气相流量0.4 L/min,液相流量60 m L/min,吸收剂的温度20℃。对于膜浸润性方面,研究了不同吸收剂对总传质系数的影响,考察了各种工艺参数对系统传质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膜气体吸收系统长期运行的稳定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缓膜孔润湿造成膜组件吸收性能下降的应对措施。结果表明:单一吸收剂对膜浸润性大小为:MDEA>DEA>MEA,混合吸收剂对膜浸润性大小为:MDEA-DEA>MDEA-MEA;膜接触器在较优操作参数下连续运行11天后其脱除率下降了50%,且传质效率下降了46%。经N2吹扫来可减缓膜孔润湿对膜组件性能的影响,且脱碳率恢复到80%。在钙法解吸CO2吸收富液方面,以不同富液(MDEA、MEA、PG以及哌嗪(PZ))作为钙法解吸对象,分别研究了单一富液及混合富液在不同吸收液特性(CO2负荷、溶质配比)和操作条件(反应时间、投加方式、Ca(OH)2投加量、CO2负荷、温度以及搅拌速率)下对解吸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确定了其最佳解吸条件,并在最优工艺条件考察MDEA-PG再生液在不同循环次数下的CO2吸收负荷和解吸率的变化情况,最后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和电子透射电镜(TEM)技术验证富液解吸机理。结果表明:单因素实验表明,在钙法解吸富液过程中,反应时间、投加方式、Ca(OH)2投加量、CO2负荷、温度以及搅拌速率均对解吸效果有影响。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在CO2负荷为0.8 mol/L,Ca(OH)2投加量为1:1,解吸反应时间为20 min,搅拌速率为800 r/min的最优条件下,解吸率预测值为83.68%。验证实验表明,在此条件下CO2解吸率可达83.06%以上,与预测值相近。多重吸收-再生矿化循环实验结果表明MDEA-PG性能在吸收能力和再生效率上的循环稳定性。最优工艺条件下解吸矿化MDEA-PG富液中CO2,其XRD谱图表明矿化后的沉淀物碳酸钙特征峰强度加强,而氢氧化钙衍射峰完全消失,且TEM谱图表明矿化体系中出现大量的簇状晶体,这说明碳酸化反应主要是氢氧化钙与富液中的CO2发生碳酸化反应,生成了以碳酸钙为主的含钙化合物。此外,这些数据表明Ca(OH)2可有效地矿化封存CO2并能再生胺和氨基酸盐吸收液。最后,将化学解吸(钙法)工艺与热解吸工艺进行对比,分析了两种工艺在能耗、成本、再生液的循环吸收容量以及解吸率四个方面的表现。在取得相同解吸效果的条件下,钙法解吸工艺的能耗/成本投入是最小的。

张俊俊[5](2020)在《膨润土的性能改进及与混合料联合固化土壤铅锌的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是我国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本文研究了膨润土、磷酸盐和氢氧化钙的最佳配比并优化了投加方式,以发挥每种材料的最大效能,并对固化土的长期稳定性进行评估,以期为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提供补充。首先,确定热活化改性膨润土的最佳温度,以Pb和Zn的固化率为主要指标,实验得出热活化的最佳温度为350℃。接着,对三种固化剂的投加量进行研究,以Pb和Zn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固化率以及土壤的理化性质为指标最终确定添加量为5%。借助Design-expert软件的混料设计对三种材料的配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配比为:热活化改性膨润土5.1%,磷酸二氢钾54.805%,氢氧化钙40.095%,Pb和Zn的固化率分别为90.843%和65.282%。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固化剂的添加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添加方式是含水率为40%,先添加热活化改性膨润土与磷酸二氢钾,三天之后再添加氢氧化钙,此时Pb和Zn的固化率分别是92.44%和64.17%。验证试验表明复合固化剂适用于Pb、Zn污染浓度分别在5000mg/kg和4000 mg/kg以内的土壤。最后,对固化土的长期稳定性和风险进行研究评价,结果表明:酸液淋滤初期Pb和Zn的累计释放量增加较快,最终趋于稳定。经过16次的冻融循环后Pb和Zn的固化率都有降低,同时弱酸提取态的Zn受冻融循环的影响相对明显。Zn的浸出浓度和弱酸提取态含量都随着老化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Pb和Zn的浸出毒性逐渐降低且Zn降低更明显。固化土人体健康非致癌与致癌的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非致癌风险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潜在生态危害评价表明固化土的生态风险很低基本认为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陈丽萍[6](2020)在《湿法磷酸制备磷酸氢镁研究》文中提出磷酸氢镁在污水处理、食品、医药等方面应用广泛,在城市及工业污水处理中常被用作化学沉淀剂,与NH4+反应生成MAP(磷酸铵镁),可以去除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源—氨氮。目前国内外制备磷酸氢镁的方法主要是用热法酸和氧化镁(或氢氧化镁)反应制取,而对于以湿法磷酸为原料制备氨氮废水沉淀剂磷酸氢镁的方法及其结晶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数据都未曾系统研究。首先本课题以湿法磷酸和氧化镁为原料研究磷酸氢镁制备过程,为提高产品品质,对湿法磷酸进行了除杂预处理后,探究了不同氧化镁浓度、反应温度、搅拌速度、反应p H和反应时间等制备条件对磷酸氢镁产品的纯度、粒度大小的影响。最优制备条件为:氧化镁浓度为5 g/100 g水,反应温度65℃,搅拌速度为250 r/min,反应时间50 min,制备得到的工业级MgHPO4·3H2O(纯度大于96%)产品,产品的平均粒径为93.61μm。从原料的的处理到磷酸氢镁的制备全过程,湿法磷酸收率约为80%,氧化镁收率约为88%。其次,测量了磷酸氢镁结晶热力学数据。采用等温溶解法研究了298.15 K和313.15 K三元体系MgHPO4-Na2HPO4-H2O(17%H3PO4溶液)及其2个二元子体系的固液相平衡数据。通过对MgHPO4·3H2O在磷酸中溶解度的测定,发现其溶解度基本不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但是磷酸浓度对其溶解度的影响很大。研究发现磷酸氢镁-水在17%的磷酸溶液中的二元体系相平衡,其平衡固相为七水磷酸氢镁和三水磷酸氢镁。273.15 K-363.15 K范围内磷酸氢二钠-水在17%的磷酸溶液中的二元体系相平衡固相分别为Na2HPO4·12H2O和Na2HPO4·7H2O。在298.15K MgHPO4-Na2HPO4-H2O(17%H3PO4溶液)三元体系相平衡,其相图有一个共饱点和三个结晶区,分别为MgHPO4·7H2O结晶区、Na2HPO4·12H2O结晶区和MgHPO4·7H2O+Na2HPO4·12H2O共结晶区。Na2HPO4·12H2O的结晶区很小,其他两个共结晶区很大。313.15 K时MgHPO4-Na2HPO4-H2O(17%H3PO4溶液)三元体系相平衡体系中存在一个共饱点和三个平衡固相,分别为MgHPO4·3H2O、Na2HPO4·7H2O和MgHPO4·3H2O+Na2HPO4·7H2O的共饱和固相。在该三元相图中MgHPO4·3H2O相区和MgHPO4·3H2O+Na2HPO4·7H2O共盐结晶的相区很大,Na2HPO4·7H2O的结晶相区很小。最后,采用连续稳态法对氧化镁和磷酸生成MgHPO4·3H2O的反应结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可以发现该结晶生长过程符合?L定律,从而确定了三水磷酸氢镁晶体的生长为粒度无关生长,最终了确认其结晶动力学生长模型。通过使用Matlab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拟合出生长速率与成核速率方程,且通过理论值与实验值的对比发现其偏差控制在10%以内,其生长速率方程具有一定实际生产指导意义。温度对反应结晶过程的影响最明显,其成长速率大幅度增长,结晶质量明显提高,晶体形态明显发生了变化;其次影响结晶过程较明显的因素是平均停留时间;而对结晶过程影响最小的因素是磷酸浓度。

康晓娟[7](2020)在《氧化石墨烯对水泥矿相溶解及水化产物形成方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氧化石墨烯(GO)通过改善材料的微观结构,提高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在水泥基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GO/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水化机理,性能提升的本质原因等仍处于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之中。本文研究了GO与C3S、C3A/石膏、C3S/C3A/石膏复合体系和水泥的交互作用,揭示了GO对水化历程和水化产物的影响规律,探明了水化机理。测试孔溶液组成,计算各矿相及水化产物的饱和指数,研究热力学稳定性;采用水化动力学方程,计算C3S矿相的溶解速率和C-S-H水化产物的沉淀速率;定量分析溶解后残余固体的物相,计算矿相水化度及反应速率,研究GO对矿相消耗量和水化产物沉淀量的影响规律;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氮气吸附等测试方法,研究GO对水化产物微观形貌的影响机制。研究了GO与C3S、C3A/石膏的交互作用。试验证明了GO与溶液中的Ca2+发生反应络合反应导致Ca2+浓度降低。GO提高了单矿的不饱和度,加大了溶解驱动力,促进了溶解过程,增大了溶解速率。虽然GO降低了水化产物C-S-H和AFt的过饱和度,减小沉淀驱动力,但是由于具有高表面能的GO能降低成核势垒,可促进结晶成核,抵消了沉淀驱动力降低的影响,从而增加了水化产物的沉淀速率。另外,固相定量分析试验证明GO能加速水化,提高水化度和水化反应速率。研究了GO与C3S/C3A/石膏复合体系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GO降低了孔溶液中Ca2+浓度,增加Si和Al元素浓度。GO增加了C3S、C3A和石膏的不饱和度,促进了矿相溶解,GO先作用于C3A矿物,再作用于C3S。相似地,GO降低了C-S-H和AFt的过饱和度,但是由于其晶种效应增加了成核面积使得体系水化产物沉淀量增加,水化反应速率提高。研究了GO/水泥体系的早期水化行为和硬化后水泥浆体力学性能。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结果显示,GO降低了Ca2+和Al元素浓度,提高了Si和Fe元素浓度。热力学计算结果显示,GO提高了C3S,C2S,C3A和C4AF的不饱和度(即溶解驱动力)。结果表明GO先影响C3A和C4AF矿物的溶解行为,然后再影响C3S和C2S矿物溶解。XRD和TGA的定量结果以及热力学模拟结果表明,GO促进了四种矿相的消耗,增加了水化产物CH,C-S-H及AFt的沉淀量。

李庆蕾[8](2020)在《碳酸钙晶须制备工艺研究及优化》文中研究指明碳酸钙晶须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单晶材料,由于其原料价格低廉并且分布广泛,加上碳酸钙晶须本身晶体结构接近理想晶体,机械强度等力学性能也接近单晶的力学性能,加上其在白度、耐热性、耐磨性等方面的性质优于一般材料,因此在很多领域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碳酸钙晶须的工业化生产在国外如日本、欧美比较成熟,而我国碳酸钙晶须的工业化生产还很不成熟,依旧停留在实验室制备阶段,主要存在纯度较低、成本高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中主要研究碳酸钙晶须制备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以及对现有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从而制备出具有更高纯度以及在循环母液制备过程中参数更稳定的晶须,为工业化生产碳酸钙晶须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本论文中用氯化镁作为晶型控制剂,并采用目前技术最为成熟且最有望实现工业化生产的碳化法来进行碳酸钙晶须的制备。在实验室阶段,首先研究了碳酸钙晶须生长三阶段历程,并分析了镁离子在晶须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现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氢氧化镁对于碳酸钙晶须的制备起着重要的凝聚晶核、控制晶型以及通过降低体系中碳酸钙过饱和度来提升纯度的作用。此外,本论文通过对碳酸钙晶须生长历程的分析,找到了改善晶须生长、提升纯度的工艺优化方法。一种方法是在通过在反应后期补加一定量氢氧化钙悬浮液,促进文石相晶须后期阶段的继续生长,来提升文石相晶须的相对含量从而提高晶须纯度,具体研究了氢氧化钙补加量对于碳酸钙晶须的长径比及纯度的影响。另外一种方法是采用气体分散器改善CO32-分散性,相较传统通气管通气,气体分散器可以使气体以小气泡的形式进入到体系中,使得气体分子具有更大的液气界面能从而促进其传质及扩散,抵消管通气方式导致的局域过饱和度过高的问题,从而提升晶须纯度,研究了不同孔径气泡石作为气体分散器制备晶须的纯度。另外循环母液制备晶须过程中由于碳化结束得到的母液并不是理想的氯化镁溶液,存在Ca2+残留以及Mg2+流失,因此对母液进行镁钙离子含量的滴定以及相应的补加,达到最佳的离子浓度对于循环制备的晶须纯度可以起到稳定作用,因此研究了滴定及补加的方法提高循环母液制备晶须的纯度及长径比的稳定性。通过采用上述两种工艺优化方法,最终将碳酸钙晶须的纯度提高到99.5%以上,并且采用循环母液制备的晶须纯度稳定,母液10次循环制备的晶须纯度也稳定在99.5%以上。此外,以实验室阶段制备晶须的工艺优化结果为基础,本论文还将碳酸钙晶须的制备放大到工业小试的规模,小试阶段采用循环母液制备碳酸钙晶须,母液进行了12次循环,制备出纯度高于96%,产率大于93%,长径比稳定的晶须,符合市场需要。

刘洋[9](2019)在《水泥砂浆内衬及镀锌管输配膜法淡化水的水质化学稳定性》文中认为目前,海水淡化技术越来越成熟,很多缺水城市已经在大量使用海水淡化水作为城市供水的必要补充。海水淡化水水质过于纯净,相比于传统自来水而言,其矿物质含量极少。国内外对于淡化水在不同材质的既有管网以及新管网中的安全输配问题已经有许研究成果,但是在使用新管网输配过程中,也会出现防腐层腐蚀以及某些水质指标超标的现象,影响当地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常用解决办法除了改进输配材料和对海水淡化水再矿化外,还有像海水淡化水进入市政管网之前与自来水进行一定比例的掺混。本课题针对膜法海水淡化水和地表水为水源的自来水掺混后进入市政供水管网的水质稳定性进行探究。淡化水采用海水反渗透出水作为源水,并同引滦水和引江水为水源的自来水进行掺混后进行动态模拟实验,以研究此种水质对新制的内衬水泥砂浆球墨铸铁管和镀锌钢管的水质稳定性和腐蚀控制问题,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几种因素对内衬水泥砂浆的球墨铸铁管和镀锌钢管的腐蚀作用,改变氯离子、总硬度、总碱度、p H和硫酸根离子浓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水泥砂浆内衬新管的腐蚀和新制的镀锌钢管内的水质稳定性。(2)实验结果显示在内衬水泥砂浆的球墨铸铁管和镀锌钢管中,在水中氯离子浓度过高、偏酸性或碱性、以及钙镁离子浓度低的情况下,水体对管材腐蚀较为严重,水体水质不达标,威胁供水安全。(3)通过运用统计方法和SPSS软件对本实验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构建了硅酸盐溶出模型,逐步回归较全回归模型可以更准确的评价水质稳定性。(4)使用内衬水泥砂浆的球墨铸铁管时,为达到管道内输配水的水质稳定性,引滦水与反渗透海水淡化水的掺混比应在3:1以上,最佳是4:1的掺混比例,使用内衬水泥砂浆的球墨铸铁管时,引江水与淡化水的掺混比应在2:1以上;使用镀锌钢管时,引江水和引滦水与淡化水的掺混比均应为4:1。

张洋洋[10](2019)在《硫铝酸盐水泥中AH3相表征、调控及胶凝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海工工程将逐渐扩大开发建设规模,同时现服役工程面临日益严重的腐蚀问题。硫铝酸盐系列水泥本体的抗冻融性能、耐海水侵蚀性能以及良好的胶凝性能,保证了其应用于海洋建设工程以及修补加固工程的可行性。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该系列水泥科学理论研究尚浅,尤其是该系列水泥水化产物中很重要的凝胶相-AH3相的微观结构表征及胶凝作用机理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限制了该系列水泥基材料性能的进一步改进。本文利用多种先进现代测试分析技术,表征了硫铝酸盐水泥中A吐相,并通过碱度和温度调控了 AH3相的微观结构,揭示了硫铝酸盐水泥的强度来源和AH3相的胶凝作用机理,为该系列水泥性能的改进提供理论基础。核心工作如下:研究了硫铝酸盐水泥水化产物中AH3凝胶相的微观结构。对比了化学合成AH3相和该系列水泥最重要熟料矿物硫铝酸钙(st-ye’elimite)水化生成AH3相的微观结构,发现了水化生成最终稳定状态的AH3相具有类似于晶体的结构,呈微晶态而非无定形。熵值差异、热力学自由能的变化以及不可逆、定向聚集的生长机制可能是微晶AH3相存在的原因。其次,对比了三种硫铝酸钙系列矿物(ss-ye’elimite,Sr-ye’elimite和Ba-ye’elimite)水化生成AH3相微观结构的异同点。研究表明,三种ye’elimite水化生成的AH3相含量明显不同,并低于st-ye’elimite中AH3相的含量;AH3相的微观构成不同,尽管均呈聚集的薄片状,但对应的AH3相结构中存在少量的Ca、Fe或Sr元素;三种ye’elimite溶液均处于微晶AH3相的平衡态,但AH3相的最终离子积不同,ss-ye’elimite和Sr-ye’elimite水化生成的AH3相呈纳米晶态,Ba-ye’elimite水化生成的AH3相呈微晶态。此外,研究了硫铝酸盐水泥体系中两种重要的水化产物系统(AFm-AH3和AFt-AH3系统)中AH3相微观结构的异同点,两种系统中AH3相均呈微晶或纳米晶态,但其微观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表明,AFt-AH3系统中AH3相的颗粒尺寸较小,该系统中AH3相的离子积均高于同龄期AFm-AH3系统中AH3相的离子积,说明该系统中AH3相的晶粒尺寸较小,同时使用多种晶粒尺寸拟合方法计算得到该系统中AH3相的平均晶粒尺寸约为20 nm。分析了碱度和温度调控下AH3相微观结构的演变规律。选用不同的碱度和温度条件,调控AH3相的微观结构,建立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联系。一方面,提高碱度可以有效激发AH3相晶体的生长。纯水或低碱环境中生成的AH3相具有微晶或纳米晶结构,平均晶粒尺寸约为8至9 nm,颗粒尺寸大多分布在110nm至210nm范围。高碱环境中生成的AH3相呈良好的晶体状态,平均晶粒尺寸增加至约30-40 nm,颗粒尺寸分布约为800-1400 nm或1000-1500 nm。另一方面,改变温度并不能激发立方晶系硫铝酸钙水化生成AH3相的结晶状态,均呈微晶态;但温度可以激发正交晶系硫铝酸钙水化生成AH3相的结晶状态,可以使其从微晶生长成结晶良好的晶体。此外,通过TEM技术对AH3相纳米结构进行研究,首次直接证实了 AH3相的微晶结构,提高温度可促进AH3相晶体生长,并在80℃高温下AH3相呈单晶结构。揭示了 AH3相的胶凝作用机理。选取不同比例的硫铝酸钙、石膏和石灰,设计水化后生成不同比例AFt与AH3相的反应,通过热力学和实验证明反应的可发生性。进一步对不同比例AFt与AH3相的水泥石宏观力学性能进行测试,使用XRD、TG-DTG、SEM和MIP等测试分析手段对AH3相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AH3相本体的微晶特性以及良好的填充密实作用,可以显着地贡献水泥石的力学性能,增加其含量可有效提高水泥石的抗压强度。AH3相含量由16.8 wt%减少至2.3 wt%时,水泥石的抗压强度由22.6 MPa减少到9.5 MPa,孔隙率由24%增至32%,中值孔径由138.1 nm增至1439.4 nm,平均孔径由28.9 nm增至326.2 nm。结合水化程度进一步完善AH3相的作用机理,揭示了硫铝酸盐水泥的强度来源。研究发现,硫铝酸钙掺加27.32 wt%石膏时,硫铝酸盐水泥新拌浆体的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最高,并且硬化水泥石的抗压强度最高,微观结构最为致密,孔结构最优,水化程度与AH3相含量呈现最佳匹配点。

二、测定新制氢氧化钙溶度积的方法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测定新制氢氧化钙溶度积的方法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某燃煤电厂水网络优化及末端废水回用工艺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燃煤电厂节水减排研究及应用现状
        1.2.1 电力企业水平衡现状
        1.2.2 水系统集成技术现状
        1.2.3 燃煤电厂末端废水处理技术发展情况
        1.2.4 燃煤电厂节水减排现状简析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目标电厂水平衡优化
    2.1 电厂基本概况
        2.1.1 供水系统
        2.1.2 排水系统
    2.2 水平衡试验内容
    2.3 水平衡试验结果分析
        2.3.1 主要监测点结果
        2.3.2 全厂用水情况分析
    2.4 主要分系统用水概况分析
        2.4.1 供水系统
        2.4.2 公用水系统
        2.4.3 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
        2.4.4 除盐水制备及使用系统
        2.4.5 脱硫系统
        2.4.6 生活-绿化-消防系统
        2.4.7 废水处理及回用系统
    2.5 优化用水流程
        2.5.1 不合理用水改进措施
        2.5.2 水平衡优化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网络深度优化
    3.1 现有水网络优化分析
    3.2 水系统集成计算分析
        3.2.1 用水过程极限数据修正
        3.2.2 水夹点-数学规划法优化
    3.3 水网络深度优化设计
    3.4 效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厂水网络优化算法的模拟
    4.1 Pandas数据读写
    4.2 程序运行及计算过程
    4.3 数据计算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末端废水回用工艺方案
    5.1 末端废水水质及水量分析
    5.2 末端废水预处理方案
        5.2.1 石灰-碳酸钠软化工艺
        5.2.2 氢氧化钠-碳酸钠软化工艺
        5.2.3 氢氧化钙-硫酸钠-碳酸钠软化工艺
        5.2.4 预处理方案比选
    5.3 末端废水浓缩减量+固化段方案
        5.3.1 末端废水浓缩减量+固化段方案选择
        5.3.2 方案总投资比较
        5.3.3 方案运行费用比较
        5.3.4 方案综合技术经济指标比较
    5.4 末端废水回用方案整体比选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邯钢冶金渣协同制备固废基胶凝材料及混凝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钢铁冶金渣综合利用现状
        2.1.1 粒化高炉矿渣的研究进展
        2.1.2 转炉渣的研究进展
        2.1.3 精炼渣的研究进展
    2.2 绿色混凝土和固废基混凝土研究进展
        2.2.1 绿色混凝土研究进展
        2.2.2 固废基混凝土研究进展
    2.3 多固废协同混凝土的理论基础
3 研究思路、内容、原料和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内容
    3.3 技术路线和试验方法
        3.3.1 技术路线
        3.3.2 试验方法
        3.3.3 分析检测方法
        3.3.4 试验设备
        3.3.5 参照标准
    3.4 试验原料
        3.4.1 矿渣
        3.4.2 转炉渣
        3.4.3 精炼渣
        3.4.4 脱硫石膏
        3.4.5 骨料
        3.4.6 其他原料
4 多固废协同作用机理研究
    4.1 精炼渣水化机理研究
        4.1.1 精炼渣水化机理研究试验方案
        4.1.2 精炼渣的水化热分析
        4.1.3 精炼渣的净浆强度分析
        4.1.4 精炼渣水化后的物相组成分析
        4.1.5 精炼渣水化产物的热分析
        4.1.6 精炼渣水化产物的微观形貌分析
        4.1.7 精炼渣水化机理分析
    4.2 精炼渣-石膏体系的复合水化机理研究
        4.2.1 精炼渣-石膏体系的复合水化机理研究试验方案
        4.2.2 精炼渣-石膏体系胶凝材料的抗压强度分析
        4.2.3 精炼渣-石膏体系胶凝材料水化过程XRD分析
        4.2.4 精炼渣-石膏体系胶凝材料水化过程TG-DSC分析
        4.2.5 精炼渣-石膏体系胶凝材料水化过程SEM分析
        4.2.6 精炼渣-石膏体系复合水化机理分析
    4.3 矿渣-转炉渣-石膏体系的早期协同水化机理研究
        4.3.1 矿渣-转炉渣-石膏体系的早期协同水化机理研究试验方案
        4.3.2 矿渣-转炉渣-石膏体系胶凝材料水化过程XRD分析
        4.3.3 矿渣-转炉渣-石膏体系胶凝材料水化过程TG-DSC分析
        4.3.4 矿渣-转炉渣-石膏体系胶凝材料水化过程SEM分析
        4.3.5 矿渣-转炉渣-石膏体系早期协同水化机理分析
    4.4 矿渣-转炉渣-精炼渣-石膏体系的协同水化机理研究
        4.4.1 矿渣-转炉渣-精炼渣-石膏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4.4.2 矿渣-转炉渣-精炼渣-石膏体系的协同水化机理研究试验方案
        4.4.3 精炼渣比表面积对矿渣-转炉渣-精炼渣-石膏体系胶凝材料水化热的影响
        4.4.4 矿渣-转炉渣-精炼渣-石膏体系胶凝材料的抗压强度分析
        4.4.5 矿渣-转炉渣-精炼渣-石膏体系胶凝材料水化过程XRD分析
        4.4.6 矿渣-转炉渣-精炼渣-石膏体系胶凝材料水化过程TG-DSC分析
        4.4.7 矿渣-转炉渣-精炼渣-石膏体系胶凝材料水化过程SEM和EDS分析
        4.4.8 矿渣-转炉渣-精炼渣-石膏体系协同水化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冶金渣制备固废基胶凝材料超高性能混凝土初步研究
    5.1 超高性能混凝土性能优化正交试验研究
        5.1.1 超高性能混凝土性能优化正交试验方案
        5.1.2 超高性能混凝土性能优化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5.1.3 超高性能混凝土性能优化验证试验
    5.2 水胶比、骨料种类和减水剂用量对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影响
        5.2.1 水胶比对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影响
        5.2.2 骨料种类对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影响
        5.2.3 减水剂用量对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影响
    5.3 超高性能混凝土水化机理研究
        5.3.1 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净浆水化过程XRD分析
        5.3.2 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净浆水化过程TG-DSC分析
        5.3.3 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净浆水化过程SEM和EDS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冶金渣制备固废基胶凝材料预拌泵送混凝土研究
    6.1 用于预拌泵送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性能优化正交试验研究
        6.1.1 用于预拌泵送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性能优化正交试验方案
        6.1.2 用于预拌泵送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性能优化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6.1.3 用于预拌泵送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性能优化验证试验
    6.2 混凝土制备及性能分析
        6.2.1 混凝土的制备及工作性能
        6.2.2 力学性能分析
        6.2.3 耐久性能分析
    6.3 预拌泵送混凝土微观结构特征
        6.3.1 预拌泵送混凝土的孔隙结构分析
        6.3.2 预拌泵送混凝土的SEM分析
        6.3.3 预拌泵送混凝土的净浆水化过程XPS分析
        6.3.4 预拌泵送混凝土的净浆水化过程NMR分析
    6.4 转炉渣颗粒替代尾矿砂制备道路混凝土探索研究
        6.4.1 砂率对道路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6.4.2 转炉渣细颗粒砂浆的收缩研究
        6.4.3 道路混凝土的SEM-EDS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镍锌复合重金属污染黏土固化稳定化研究 ——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固化稳定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我国污染场地现状及修复需求
        1.2.2 固化稳定化技术技术特征及应用现状
        1.2.3 固化剂应用现状
        1.2.4 固化稳定化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1.2.5 固化稳定化效果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 钢渣在岩土工程和环境工程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钢渣的物理化学特性
        1.3.2 钢渣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3.3 钢渣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3.4 钢渣激发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存在问题的进一步分析总结及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钢渣基固化剂处理镍锌污染土的机理研究
    2.1 概述
    2.2 可持续型固化剂研发
        2.2.1 研发思路
        2.2.2 激发剂筛选
        2.2.3 电石渣和磷石膏的化学属性
    2.3 试验材料与方法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案
        2.3.3 试样制备
        2.3.4 测试方法
    2.4 固化剂组分优化试验结果
        2.4.1 转炉钢渣、电石渣和磷石膏固化土的强度和重金属稳定率
        2.4.2 固化剂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5 BCP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
        2.5.1 固化土的基本土性参数
        2.5.2 固化土的酸碱度和电导率
    2.6 BCP固化土的强度特性
        2.6.1 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2.6.2 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酸碱度/电导率的关系
    2.7 BCP固化土的浸出毒性
        2.7.1 硫酸硝酸法重金属浸出浓度
        2.7.2 固化土浸出液的酸碱度和电导率
        2.7.3 重金属浸出浓度与浸出液酸碱度和电导率的关系
        2.7.4 浸提液p H对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影响
        2.7.5 液固比对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影响
    2.8 BCP固化土的环境土工特性变化机理
        2.8.1 固化土的酸缓冲能力
        2.8.2 固化土中重金属化学形态
        2.8.3 固化土的孔隙特征
        2.8.4 BCP固化剂与重金属镍和锌反应机理
        2.8.5 BCP掺量和龄期对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影响机理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拌和含水率和压实度对固化稳定化效果影响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案
        3.2.3 试样制备
        3.2.4 测试方法
    3.3 污染土拌和含水率对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影响
        3.3.1 无侧限抗压强度
        3.3.2 重金属浸出浓度
        3.3.3 固化土酸碱度
        3.3.4 固化土含水率
        3.3.5 固化土干密度和比重
        3.3.6 固化土颗粒分布
        3.3.7 重金属化学形态
        3.3.8 固化土孔径分布
        3.3.9 固化土微观形态
        3.3.10 固化剂掺量和污染土拌和含水率进行优化
    3.4 压实度对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影响
        3.4.1 无侧限抗压强度
        3.4.2 重金属浸出浓度
        3.4.3 固化土酸碱度
        3.4.4 固化土界限含水率
        3.4.5 固化土粒径分布
        3.4.6 重金属的化学形态
        3.4.7 固化土粒径减小后金属浸出浓度
        3.4.8 固化土半动态浸出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湿交替作用下固化土重金属浸出行为演化规律研究
    4.1 概述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案
        4.2.3 试样制备
        4.2.4 测试方法
    4.3 传统试验方法测试结果与讨论
        4.3.1 浸泡液p H值和重金属浓度
        4.3.2 试样质量和无侧限抗压强度
        4.3.3 重金属浸出浓度和重金属全量空间分布
        4.3.4 试样破坏情况
        4.3.5 ASTM D4843 试验方法的局限性
    4.4 改进试验方法测试结果与讨论
        4.4.1 浸泡液p H值和重金属浓度
        4.4.2 试样质量和无侧限抗压强度
        4.4.3 土样空间均质性
        4.4.4 试样破坏情况
        4.4.5 土样中重金属浸出浓度和全量
        4.4.6 土样pH值
        4.4.7 土样干密度和粒径分布
        4.4.8 重金属化学形态
        4.4.9 土样孔隙分布
    4.5 土样环境土工参数变化对应的干湿循环次数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化土重金属扩散和渗流运移参数测评研究
    5.1 概述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案
        5.2.3 试样制备
        5.2.4 试验方法
    5.3 扩散试验结果与讨论
        5.3.1 试验前后土样土性指标
        5.3.2 试验前后土样孔隙水中金属浓度
        5.3.3 上层溶液金属浓度
        5.3.4 有效扩散系数和分配系数计算
        5.3.5 有效扩散系数的讨论
    5.4 渗透试验结果与讨论
        5.4.1 渗透系数
        5.4.2 渗出液pH值
        5.4.3 渗出液镍和锌浓度
        5.4.4 渗出液钙浓度
        5.4.5 USEPA 1314和USEPA 1316 试验结果比较
        5.4.6 基于柔性壁渗透试验结果求算重金属运移参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金属污染土固化稳定化现场试验研究
    6.1 概述
    6.2 试验场地
        6.2.1 污染场地概况
        6.2.2 污染土
        6.2.3 下卧土
        6.2.4 固化剂
    6.3 固化稳定化修复
        6.3.1 试验方案
        6.3.2 施工工艺
    6.4 固化稳定化效果评价
        6.4.1 取样点位
        6.4.2 测试方法
    6.5 试验结果与讨论
        6.5.1 气温及固化土温度
        6.5.2 干密度和含水率
        6.5.3 贯入阻力
        6.5.4 回弹模量
        6.5.5 无侧限抗压强度
        6.5.6 固化土浸出毒性、酸碱度和电导率
        6.5.7 固化土中重金属化学形态
        6.5.8 下卧层土重金属全量
        6.5.9 BCP与传统固化剂性能比较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固化污染土填筑路基的耐久性与重金属运移特征研究
    7.1 概述
    7.2 试验场地概况
        7.2.1 污染场地概况
        7.2.2 污染土
        7.2.3 离场土
        7.2.4 固化剂
    7.3 固化稳定化修复及监测
        7.3.1 试验方案
        7.3.2 固化稳定化施工工艺
        7.3.3 原位测试及取样点位
        7.3.4 测试方法
    7.4 试验结果与讨论
        7.4.1 试验期间气象条件
        7.4.2 干密度
        7.4.3 贯入阻力
        7.4.4 回弹模量
        7.4.5 重金属浸出浓度
        7.4.6 固化土p H值和EC值
        7.4.7 固化土中重金属化学形态分布
        7.4.8 固化土重金属向离场土运移特征
        7.4.9 固化土重金属向离场土体扩散运移距离预测
        7.4.10 多场作用下固化土土性参数空间变异性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4)基于CCS的CO2富液钙法再生-矿物固定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1.1.1 温室气体及温室效应
        1.1.2 二氧化碳排放状况
    1.2 CO_2捕集技术
        1.2.1 燃烧前技术
        1.2.2 燃烧中捕集技术
        1.2.3 燃烧后技术
        1.2.4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比较
    1.3 二氧化碳封存技术
        1.3.1 生物封存
        1.3.2 海洋封存
        1.3.3 地质封存
        1.3.4 矿物封存
    1.4 CO_2综合利用
        1.4.1 化学储存利用
        1.4.2 生物储存利用
    1.5 论文选题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论文选题思路
        1.5.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组件吸收CO_2的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实验仪器
        2.2.3 分析方法
    2.3 中空纤维膜组件脱除CO_2的实验装置和工艺流程
    2.4 各种吸收剂与 CO_2的反应机理
        2.4.1 MEA(或DEA)与CO_2的反应机理
        2.4.2 MDEA与 CO_2的反应机理
        2.4.3 PG与CO_2的反应机理
        2.4.4 混合吸收液与CO_2的反应机理
    2.5 不同吸收剂吸收性能对比
        2.5.1 单一吸收剂吸收性能对比
        2.5.2 混合吸收剂性能对比
        2.5.3 吸收液流量
        2.5.4 气体流量
        2.5.5 温度
        2.5.6 吸收压力
    2.6 小结
第三章 膜孔润湿机理影响因素
    3.1 前言
    3.2 微孔膜的浸润
    3.3 膜润湿对膜吸收传质过程的影响
    3.4 材料与方法
        3.4.1 实验药品和实验材料
        3.4.2 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吸收剂对总传质系数的影响
        3.5.2 溶液浓度对膜润湿性的影响
        3.5.3 液相流量对膜润湿性的影响
        3.5.4 温度对膜润湿性的影响
        3.5.5 膜长周期运行对膜润湿性的影响
        3.5.6 膜孔润湿现象的预防措施
    3.6 小结
第四章 钙法解吸并固定富液中CO_2的实验
    4.1 前言
    4.2 解吸机理
    4.3 材料与方法
        4.3.1 实验试剂及装置
        4.3.2 实验分析方法
    4.4 单一吸收液的钙法解吸实验
        4.4.1 解吸时间
        4.4.2 投加方式
        4.4.3 Ca(OH)_2投加量
        4.4.4 CO_2负荷
        4.4.5 温度
        4.4.6 搅拌速率
    4.5 混合吸收液的钙法解吸实验
        4.5.1 不同种类的富液
        4.5.2 不同溶质配比
        4.5.3 CO_2负荷
        4.5.4 Ca(OH)_2投加量
        4.5.5 搅拌速率
        4.5.6 温度
    4.6 小结
第五章 响应面法优化解吸MDEA-PG富液中CO_2再生工艺
    5.1 概述
    5.2 BBD实验设计
    5.3 模型建立及显着性分析
    5.4 响应面分析
    5.5 模型验证
    5.6 多重再生循环实验
    5.7 X射线分析
    5.8 解吸工艺对比
    5.9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实验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膨润土的性能改进及与混合料联合固化土壤铅锌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概述
        1.1.1 污染现状
        1.1.2 污染来源及危害
    1.2 重金属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修复技术概述
        1.2.2 物理修复
        1.2.3 化学修复
        1.2.4 生物修复
        1.2.5 固化/稳定化技术
    1.3 固化重金属污染土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1.3.1 浸出毒性分析
        1.3.2 化学赋存形态分析
        1.3.3 释放评价
    1.4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以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改性膨润土、磷酸盐及氢氧化钙最佳用量的研究
    2.1 概述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热活化改性膨润土最佳温度的研究
        2.3.2 固化剂添加量对Pb和Zn固化率的影响
        2.3.3 固化剂添加量对Pb和Zn形态分布的影响
        2.3.4 固化剂添加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改性膨润土、磷酸盐及氢氧化钙最优配比和添加方式的研究
    3.1 概述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固化剂配比对Pb、Zn固化率的影响
        3.3.2 固化剂配比对土壤pH的影响
        3.3.3 不同添加方式对Pb、Zn固化率的影响
        3.3.4 不同添加方式对Pb、Zn形态分布的影响
        3.3.5 不同添加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3.6 最优添加量、配比以及添加方式的验证实验
    3.4 小结
第4章 固化土长期稳定性研究
    4.1 概述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模拟酸液对Pb、Zn释放量及形态分布的影响
        4.3.2 冻融循环对Pb、Zn固化率以及形态分布的影响
        4.3.3 高温老化对Pb、Zn浸出毒性以及形态分布的影响
        4.3.4 有机质含量对土壤Pb和Zn浸出毒性的影响
        4.3.5 固化土的风险评价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与建议
致谢
图表附录
参考文献

(6)湿法磷酸制备磷酸氢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磷酸氢镁简介
        1.1.1 磷酸氢镁的用途
        1.1.2 磷酸氢镁的制备方法
    1.2 湿法磷酸简介
        1.2.1 湿法磷酸中的主要杂质
        1.2.2 湿法磷酸脱硫
        1.2.3 湿法磷酸脱氟
    1.3 水盐体系相图研究
        1.3.1 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的意义
        1.3.2 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方法
        1.3.3 湿法磷酸资源开发中的相平衡应用
    1.4 结晶动力学简介
        1.4.1 结晶学理论
        1.4.2 动力学理论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磷酸氢镁的制备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装置
        2.1.4 分析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原料酸预处理除杂
        2.2.2 磷酸氢镁制备条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磷酸氢镁制备过程中的相平衡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3 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MgHPO_4·3H_2O溶解度
        3.2.2 MgHPO_4-H_2O(17%H_3PO_4 溶液)二元体系的固液平衡
        3.2.3 Na_2HPO_4-H_2O(17%H_3PO_4 溶液)二元体系的固液平衡
        3.2.4 298.15 K MgHPO_4-Na_2HPO_4-H_2O(17%H_3PO_4 溶液)三元体系
        3.2.5 313.15 K MgHPO_4-Na_2HPO_4-H_2O(17%H_3PO_4 溶液)三元体系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磷酸氢镁结晶动力学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装置
        4.1.3 实验条件选择
        4.1.4 实验方法
        4.1.5 实验数据的测定
    4.2 实验结果与计算
        4.2.1 粒数密度的计算
        4.2.2 晶体生长模型的确定
        4.2.3 G和B0的计算
    4.3 动力学方程的回归
        4.3.1 方程的回归
        4.3.2 动力学方程的验证
    4.4 结晶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4.4.1 磷酸浓度对结晶过程影响
        4.4.2 温度对结晶过程的影响
        4.4.3 停留时间对结晶过程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7)氧化石墨烯对水泥矿相溶解及水化产物形成方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制备和性能
        1.2.2 .氧化石墨烯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
        1.2.3 .氧化石墨烯影响水泥基材料水化的作用机理
        1.2.4 .水泥水化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现状
        1.2.5 .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水泥
    2.2 .氧化石墨烯的合成与表征
        2.2.1 .氧化石墨烯的合成
        2.2.2 .氧化石墨烯晶面间距表征
        2.2.3 .氧化石墨烯形貌表征
        2.2.4 .氧化石墨烯官能团表征
        2.2.5 .氧化石墨烯厚度及尺寸表征
        2.2.6 .氧化石墨烯分散性表征
    2.3 .单矿C_3S和 C_3A的合成与表征
        2.3.1 .单矿C_3S和 C_3A的合成
        2.3.2 .单矿C_3S和 C_3A的表征
    2.4 .样品制备及分析测试手段
        2.4.1 .样品制备
        2.4.2 .水泥净浆抗压强度测试
        2.4.3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4.4 .热重分析(TGA)
        2.4.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4.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
        2.4.8 .原子力显微镜(AFM)
        2.4.9 .氮气吸附(BET)
    2.5 .模拟与计算的方法
        2.5.1 .有效饱和指数
        2.5.2 .溶解速率和沉淀速率
        2.5.3 .热力学模拟
第三章 氧化石墨烯对C_3S早期水化行为的影响
    3.1 .GO对 C_3S体系热力学参数的影响
        3.1.1 .GO/C_3S体系的溶液浓度
        3.1.2 .C_3S和水化产物的饱和指数
        3.1.3 .C_3S的离子活度积和C-S-H的过饱和度
    3.2 .GO对 C_3S水化动力学的影响
        3.2.1 .C_3S表面溶解速率和C-S-H表面沉淀速率的计算
        3.2.2 .C_3S的溶解速率和C-S-H的沉淀速率计算
    3.3 .GO对水化历程的影响
    3.4 .GO对水化产物的影响
    3.5 .GO影响C_3S水化的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氧化石墨烯对C_3A早期水化行为的影响
    4.1 .GO对 C_3A热力学参数的影响
        4.1.1 .GO/C_3A体系溶液浓度
        4.1.2 .C_3A,石膏和水化产物饱和指数
    4.2 .GO/C_3A水化产物分析
        4.2.1 .XRD定量分析
        4.2.2 .热重分析
        4.2.3 .水化度计算
    4.3 .GO对水化产物形貌的影响
    4.4 .GO对 C_3A水化影响机理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氧化石墨烯对C_3S/C_3A/石膏复合体系早期水化的影响
    5.1 .GO对 C_3S/C_3A/石膏体系热力学参数的影响
        5.1.1 .C_3S/C_3A/石膏溶液浓度
        5.1.2 .反应物和水化产物的饱和指数分析
    5.2 .GO对 C_3S/C_3A/石膏体系动力学的影响
    5.3 .水化产物分析
        5.3.1 .XRD定量分析
        5.3.2 .水化度
    5.4 .GO对水化产物形貌的影响
        5.4.1 .孔结构分析
        5.4.2 .TEM分析
    5.5 .GO对 C_3S/C_3A/石膏复合体系水化影响机理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氧化石墨烯对水泥水化行为的影响
    6.1 .GO/水泥的早期水化行为
        6.1.1 .GO影响水泥溶液浓度
        6.1.2 .GO影响反应物和水化产物的饱和指数
        6.1.3 .GO影响早期水化产物
    6.2 .GO/水泥硬化浆体力学性能和水化行为
        6.2.1 .GO对水泥净浆力学性能的影响
        6.2.2 .GO影响后期水化产物
        6.2.3 .GEMS模拟
    6.3 .GO对水泥水化影响机理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8)碳酸钙晶须制备工艺研究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碳酸钙概述
        1.1.1 碳酸钙分类及性质
        1.1.2 碳酸钙的晶体结构
        1.1.3 碳酸钙的应用及发展现状
        1.1.4 碳酸钙制备技术的发展
    1.2 晶须概述
        1.2.1 晶须的分类及性质
        1.2.2 碳酸钙晶须的性能及应用
        1.2.3 碳酸钙晶须的制备方法
    1.3 碳酸钙晶须制备现状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
    2.2 实验流程图
    2.3 样品分析表征
        2.3.1 样品形貌分析
        2.3.2 样品表面元素分析
        2.3.3 样品定性定量分析
        2.3.4 样品晶体结构分析
        2.3.5 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分析
第三章 碳化反应机理分析
    3.1 碳化实验过程
    3.2 碳化机理分析
        3.2.1 碳化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3.2.2 晶体形核理论
        3.2.3 晶体生长
        3.2.4 碳化反应过程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酸钙晶须制备因素分析及工艺优化
    4.1 镁钙比对碳酸钙晶须纯度及长径比的提升作用
    4.2 促进文石相晶须生长制备高纯度高长径比碳酸钙晶须
    4.3 改善CO_3~(2-)分散性制备高纯度碳酸钙晶须
    4.4 循环利用母液制备参数稳定的碳酸钙晶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碳酸钙晶须实际应用及小试研究进展
    5.1 碳酸钙晶须在PVC基体中补强作用研究
        5.1.1 碳酸钙晶须-PVC复合材料的制备
        5.1.2 碳酸钙晶须-PVC复合材料抗拉强度测试
        5.1.3 碳酸钙晶须增强PVC基复合材料机理分析
    5.2 碳酸钙晶须小试阶段研究进展
        5.2.1 小试设备设计
        5.2.2 小试反应材料及测试设备
        5.2.3 小试实验进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水泥砂浆内衬及镀锌管输配膜法淡化水的水质化学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世界水资源现状
        1.1.2 国内水资源现状
        1.1.3 国内外海水淡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质化学稳定性的判别指标
        1.2.2 给水管网化学稳定影响因素
        1.2.3 给水管网水质化学稳定的控制方法
        1.2.4 反渗透海水淡化水进入市政管网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装置
    2.2 试验材料及试验水质
        2.2.1 试验水样的配制
        2.2.2 不同地区反渗透淡化水的比较
        2.2.3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前预处理
        2.3.2 监测指标及方法
        2.3.3 表征分析
第3章 水质因素对水泥砂浆内衬管中水质稳定性影响
    3.1 氯离子对水泥砂浆内衬管中水质稳定性影响
        3.1.1 浊度的变化
        3.1.2 pH的变化
        3.1.3 碱度的变化
        3.1.4 总硬度的变化
        3.1.5 氯离子对硅酸盐溶出的影响
    3.2 碱度对水泥砂浆内衬管中水质稳定性影响
        3.2.1 浊度的变化
        3.2.2 pH的变化
        3.2.3 碱度的变化
        3.2.4 总硬度的变化
        3.2.5 碱度对硅酸盐溶出的影响
    3.3 pH对水泥砂浆内衬管中的水质稳定性影响
        3.3.1 浊度的变化
        3.3.2 pH的变化
        3.3.3 碱度的变化
        3.3.4 总硬度的变化
        3.3.5 pH对硅酸根溶出的影响
    3.4 硫酸根对水泥砂浆内衬管中的水质稳定性影响
        3.4.1 浊度的变化
        3.4.2 pH的变化
        3.4.3 碱度的变化
        3.4.4 总硬度的变化
        3.4.5 硫酸根对硅酸盐溶出的影响
    3.5 总硬度对水泥砂浆内衬管中的水质稳定性影响
        3.5.1 浊度的变化
        3.5.2 pH的变化
        3.5.3 碱度的变化
        3.5.4 总硬度的变化
        3.5.5 总硬度对硅酸盐的溶出影响
    3.6 硅酸盐的溶出模型研究
        3.6.1 全回归模型
        3.6.2 逐步回归
        3.6.3 硅酸盐经验统计模型的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质因素对镀锌钢管中水质稳定性影响
    4.1 pH对镀锌钢管中的水质稳定性影响
        4.1.1 pH的变化
        4.1.2 浊度的变化
        4.1.3 总硬度的变化
        4.1.4 总碱度的变化
        4.1.5 pH对总锌溶出的影响
        4.1.6 总铁的变化
    4.2 碱度对镀锌钢管中的水质稳定性影响
        4.2.1 pH的变化
        4.2.2 浊度的变化
        4.2.3 总硬度的变化
        4.2.4 总碱度的变化
        4.2.5 碱度对总锌溶出的影响
        4.2.6 总铁的变化
    4.3 总硬度对镀锌钢管中的水质稳定性影响
        4.3.1 pH的变化
        4.3.2 浊度的变化
        4.3.3 水中总硬度的变化
        4.3.4 总碱度的变化
        4.3.5 总硬度对总锌的溶出影响
        4.3.6 总铁的变化
    4.4 氯离子对镀锌钢管中的水质稳定性影响
        4.4.1 pH的变化
        4.4.2 浊度的变化
        4.4.3 总硬度的变化
        4.4.4 总碱度的变化
        4.4.5 氯离子对总锌的溶出影响
        4.4.6 总铁的变化
第5章 反渗透淡化水与自来水的掺混比研究
    5.1 试验水质和监测指标
        5.1.1 试验源水水质
        5.1.2 试验掺混水质
        5.1.3 监测指标
    5.2 一级反渗透掺混水对水泥砂浆内衬管中水质稳定性影响
        5.2.1 与引江水掺混的浊度变化
        5.2.2 与引滦水掺混的浊度变化
        5.2.3 与引江水掺混的硅酸根变化
        5.2.4 与引滦水掺混的硅酸根变化
    5.3 二级反渗透掺混水对水泥砂浆内衬管中水质稳定性影响
        5.3.1 与引江水掺混的浊度变化
        5.3.2 与引滦水掺混的浊度变化
        5.3.3 与引江水掺混的硅酸根变化
        5.3.4 与引滦水掺混的硅酸根变化
    5.4 一级反渗透掺混水对镀锌钢管中水质稳定性影响
        5.4.1 与引江水掺混的浊度变化
        5.4.2 与引滦水掺混的浊度变化
    5.5 二级反渗透掺混水对镀锌钢管中水质稳定性影响
        5.5.1 与引江水掺混的浊度变化
        5.5.2 与引滦水掺混的浊度变化
    5.6 管材的腐蚀性研究
        5.6.1 试验材料和方法
        5.6.2 试片的XRF检测与分析
        5.6.3 试验装置
        5.6.4 腐蚀试验前后蚀片变化情况
        5.6.5 XRD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硫铝酸盐水泥中AH3相表征、调控及胶凝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代表的意义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海工混凝土发展及其受损情况
        1.1.2 硫铝酸盐水泥与海工工程
        1.1.3 研究意义
    1.2 硫铝酸盐水泥的矿物组成与制备
    1.3 硫铝酸钙研究现状
        1.3.1 硫铝酸钙烧成制度研究
        1.3.2 硫铝酸钙晶体结构研究
    1.4 硫铝酸盐水泥水化研究现状
        1.4.1 硫铝酸钙单矿物水化研究
        1.4.2 C_4A_3S-C_2S-CSH_2-CH-H_2O体系水化研究
        1.4.3 外部因素对硫铝酸盐水泥水化的影响
    1.5 AH_3相研究现状
        1.5.1 化工中AH_3相研究
        1.5.2 水泥中AH_3相研究
    1.6 研究现状分析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2 硫铝酸钙水化生成的AH_3相微观结构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设计及表征方法
        2.2.1 AH_3-C相的合成
        2.2.2 AH_3-H相的制备
        2.2.3 表征方法
    2.3 不同pH的AH_3-C相
        2.3.1 XRD分析
        2.3.2 TGA-DTG分析
        2.3.3 SEM/TEM分析
    2.4 st-ye'elimite水化生成的AH_3-H相
        2.4.1 XRD和TGA-DTG分析
        2.4.2 SEM分析
    2.5 AH_3-H相的纳米结构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硫铝酸钙晶体结构对AH_3相微观结构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设计及表征方法
        3.2.1 不同晶体结构ye'elimite矿物的烧成
        3.2.2 不同AH_3相的制备
        3.2.3 表征方法
    3.3 不同晶体结构的ye'elimite矿物
    3.4 ye'elimite晶体结构对水化的影响
    3.5 ye'elimite晶体结构对AH_3相的影响
        3.5.1 AH_3相微观结构相似点
        3.5.2 AH_3相微观结构相异点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AFt/AFm-AH_3水化产物系统中AH_3相微观结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设计及表征方法
        4.2.1 AFm-AH_3和AFt-AH_3系统的设计及AH_3相的制备
        4.2.2 表征方法
    4.3 AFm-AH_3和AFt-AH_3系统的建立
    4.4 两种系统中AH_3相的结晶状态
    4.5 AH_3-H相晶粒尺寸计算
    4.6 两种系统中AH_3相的相异点
    4.7 本章小结
5 碱度和温度调控下AH_3相的微观结构演变
    5.1 引言
    5.2 碱度对AH_3相微观结构的调控
        5.2.1 实验设计与表征方法
        5.2.2 不同碱环境中的物相演变
        5.2.3 Rietveld分析和AH_3相晶粒尺寸计算
        5.2.4 液相及AH_3相离子积分析
        5.2.5 形貌分析
    5.3 温度对AH_3相微观结构的调控
        5.3.1 实验设计与表征方法
        5.3.2 温度对ss-ye'elimite水化生成AH_3相微观结构的调控
        5.3.3 温度对st-ye'elimite水化生成AH_3相微观结构的调控
    5.4 本章小结
6 AH_3相对CSA水泥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其胶凝作用机理
    6.1 引言
    6.2 C_4A_3S-CSH_2-CH-H_2O水化系统的热力学计算及实验验证
        6.2.1 热力学计算证明
        6.2.2 实验设计与表征方法
        6.2.3 Rietveld定量分析
        6.2.4 TGA-DTG定量分析
    6.3 AH_3相胶凝作用
        6.3.1 实验设计与表征方法
        6.3.2 水泥石抗压强度规律
        6.3.3 水化产物物相组成
        6.3.4 AH_3相对水泥石的贡献
    6.4 AH_3相及水化程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6.4.1 实验设计与表征方法
        6.4.2 流变-抗压强度规律及其机理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测定新制氢氧化钙溶度积的方法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某燃煤电厂水网络优化及末端废水回用工艺可行性研究[D]. 包宇航. 东北电力大学, 2021(11)
  • [2]邯钢冶金渣协同制备固废基胶凝材料及混凝土研究[D]. 李颖.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3]镍锌复合重金属污染黏土固化稳定化研究 ——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D]. 冯亚松. 东南大学, 2021(02)
  • [4]基于CCS的CO2富液钙法再生-矿物固定实验研究[D]. 李娟.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5)
  • [5]膨润土的性能改进及与混合料联合固化土壤铅锌的技术研究[D]. 张俊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7)
  • [6]湿法磷酸制备磷酸氢镁研究[D]. 陈丽萍.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7]氧化石墨烯对水泥矿相溶解及水化产物形成方式的影响[D]. 康晓娟. 东南大学, 2020(01)
  • [8]碳酸钙晶须制备工艺研究及优化[D]. 李庆蕾. 浙江大学, 2020(07)
  • [9]水泥砂浆内衬及镀锌管输配膜法淡化水的水质化学稳定性[D]. 刘洋. 天津大学, 2019(01)
  • [10]硫铝酸盐水泥中AH3相表征、调控及胶凝机理[D]. 张洋洋.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新鲜氢氧化钙溶解度测定方法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