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化工防腐蚀技术进步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刘奕[1](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柴玉田[2](2014)在《矢志不渝为我国化工事业而奋斗的忠诚战士——记原化学工业部副部长潘连生》文中研究指明素有苏北"延安"美誉的江苏省盐城,作为我国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20世纪40年代初以来,抚育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茁壮成长,原化学工业部副部长潘连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幼沐浴在解放区阳光下的潘连生,在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后,又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迈入了高等学府,1954年大连工学院化工系毕业后,他怀着"报效祖国,振兴化工"的凌云壮志,来到刚刚奠基的吉林化工集团公司。自此,就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和改革事业,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担任吉林
卢志刚[3](2008)在《加氢裂化空冷器系统中复合缓蚀剂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加氢裂化空冷器是化学工业中炼油领域广泛应用的实际体系,也是对金属设备造成严重腐蚀破坏的体系。研究加氢裂化空冷器的腐蚀及防护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加氢裂化加压空冷器实际腐蚀介质和运营工况,选取模拟加氢裂化加压空冷器腐蚀溶液作为腐蚀介质进行可行性分析及论证,考察了不同的工艺条件如温度、pH、缓蚀剂浓度等对碳钢腐蚀的影响。主要研究工作如下:一、碳钢在腐蚀溶液中的腐蚀测试1、在氯化铵-硫氢化铵体系中考察了不同工艺条件对碳钢腐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0#钢和N80钢的年腐蚀速率都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着增大,而且温度越高腐蚀速率升高得越快。另外,低温时(低于50℃)腐蚀速率曲线随着温度的降低下降得比较明显。2、在pH较高(9~10)时,碳钢的腐蚀速率明显降低,这是因为在高pH值下,H2S可以完全解离并形成较为完整的硫化铁保护膜,从而产生有利的保护效果。二、缓蚀剂的缓蚀性能研究1、利用在线腐蚀监测实验装置,模拟加氢裂化加压空冷器中的腐蚀溶液,研究了多硫化钠、钨酸钠、苯并三唑、钼酸钠和CTAB五种缓蚀剂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多硫化钠是一种良好的缓蚀剂,尤其在和其他缓蚀剂复配以后,能够有效地降低金属表面的腐蚀速率,而且,多硫化钠与苯并三唑复合后的缓蚀效果好于其它复合缓蚀剂的效果。2、利用室内静态挂片失重法,模拟加压空冷器中的腐蚀溶液,评价了静态条件下多硫化钠和苯并三唑的缓蚀性能,对腐蚀后的挂片进行了俄歇电子能谱分析和电镜扫描,评价结果表明,二者均能起到良好的缓蚀作用。3、考察了模拟腐蚀实验中,加入复合缓蚀剂后温度、浓度、组成配比等工艺参数对10#钢和N80的腐蚀情况,考察了复合缓蚀剂的缓蚀性能,研究表明:多硫化钠与苯并三唑复合后,在浓度比较小的情况下,呈现了较好的缓蚀性能,为加氢裂化高压空冷器的防腐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何桥[4](2007)在《新型三氮唑缓蚀剂的缓蚀性能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使用和添加缓蚀剂已成为防腐蚀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其中有机型缓蚀剂具有良好的缓蚀效果和较高的经济效益,成为缓蚀剂研究的热点。大量的研究表明:有机型缓蚀剂可以通过其杂环原子,如O、N、S、P,或者不饱和键与金属表面吸附,达到抑制腐蚀的效果。基于以上的观点,一些三唑化合物被用作酸洗缓蚀剂,尽管如此,对三唑化合物的缓蚀作用机理研究却有待完善。本论文发展、完善了三唑类缓蚀剂吸附作用机理,并对此类缓蚀剂进行了缓蚀性能评价和预测。本论文筛选和合成了3种类型11个无毒的三唑化合物作为环境友好型缓蚀剂,通过失重试验,电化学试验,表面分析,量子化学计算等多种手段和方法测试了所选化合物的缓蚀性能,分析了它们对碳钢的缓蚀机理,从理论上探讨了缓蚀剂分子与金属表面的作用方式,归纳了分子结构与缓蚀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五种含肟醚基三氮唑化合物在盐酸溶液中均对碳钢有较好的缓蚀效果。其缓蚀机理是含肟醚基三氮唑分子吸附在碳钢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的保护膜,抑制其电化学阴极和阳极过程,降低了腐蚀电流密度。缓蚀剂在碳钢上的吸附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且吸附是自发过程。三种均三唑环三氮唑类化合物在硫酸溶液中对碳钢的缓蚀作用表现为:低浓度时缓蚀剂PMTT和NMTT没有起到缓蚀的作用,反而加速了碳钢的腐蚀。随着缓蚀剂浓度的升高,缓蚀效率逐渐增大。其缓蚀作用机理是缓蚀剂分子吸附在碳钢电极上抑制电化学阴极过程,减缓了介质对碳钢的腐蚀。电化学极化曲线测试表明含二氢吡唑基三氮唑化合物为混合型缓蚀剂,随着缓蚀剂的加入,腐蚀电流密度逐渐降低。电化学阻抗测试表明随着浓度的增加,其电荷迁移电阻Rct数值增大,表明了缓蚀剂吸附层对碳钢表面的保护作用。结合实验数据,表明缓蚀剂在碳钢上的吸附都是自发过程,且缓蚀剂在碳钢上的吸附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量子化学计算推断了3类三氮唑缓蚀剂分子的化学吸附活性中心,并建立了的定量构效相关(QSAR)方程,为新型三氮唑缓蚀剂分子的设计合成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对缓蚀剂理论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王石青[5](2007)在《高模数硅酸钾水性无机富锌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性无机富锌涂料是以碱金属硅酸盐的水溶液为粘结剂,以金属锌粉为防锈颜料,添加其他助剂而组成的重防腐蚀涂料。它完全摆脱了传统的溶剂型防腐蚀涂料的束缚,它以水为稀释剂,VOC排放为零,同时还具有施工方便,优异的防腐蚀性,优良的附着力,良好的耐候性、耐磨性、耐热性、耐溶剂性、耐辐射等特点。自水性无机富锌涂料诞生至今,经历了热固化、后固化和自固化三个阶段。目前人们使用广泛的水性无机富锌涂料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太空总署的研究人员开发的高模数自固化硅酸钾水性无机富锌涂料,该水性无机富锌涂料以SiO2/K2O摩尔比为5.3:1的硅酸钾溶液为粘结剂。高模数水性无机富锌涂料在国外被广泛研究和使用,我国在以高模数的硅酸钾溶液为粘结剂的水性无机富锌涂料方面技术薄弱,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仍依靠进口来满足。因此,加快高模数硅酸钾水性无机富锌涂料的开发研究,实现高模数硅酸钾水性无机富锌涂料的国产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高模数硅酸钾水溶液的制备到涂料性能的测试对高模数硅酸钾水性无机富锌涂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反应温度,搅拌方式,溶液的滴加速度,硅烷偶联剂的种类和用量以及水溶性有机硅高分子化合物对制备高模数硅酸钾溶液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控制在50~60oC有利于制备高度分散且具有较高透明度的高模数硅酸钾溶液;透射电镜(TEM)显示,60oC下制得的高模数硅酸钾溶液具有较小的颗粒尺寸;实验室制备高模数硅酸钾溶液时采用磁力搅拌并控制溶液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处于涡流状态有利于制备较高透明度的高模数硅酸钾溶液;硅溶胶和硅烷偶联剂的滴加速度对最终硅酸钾溶液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和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高模数硅酸钾溶液在碳钢和马口铁基材表面分散有明显的增强作用;水溶性有机硅高分子化合物能显着提高高模数硅酸钾溶液的稳定性,室温储存时间可达到120d;激光粒度分析显示,本文中制备的高模数硅酸钾溶液中颗粒粒径小于150nm。2.研究了自制高模数硅酸钾水性无机富锌涂料的基本性能。本文中自行研制的高模数硅酸钾水性无机富锌涂料的基本性能达到或超过了现有市售同类产品的相应性能;涂层的干燥时间跟硅酸钾溶液的模数以及固含量有关,模数较高其表干时间较短,对于同一模数的涂层,硅酸钾溶液的固含量越高表干时间越短;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示,硅酸钾溶液模数的提高加强了涂层中锌粉颗粒之间的粘结,使涂层的孔隙减小。当硅酸钾溶液模数过高时,成膜时涂层中裂缝反而增多,本研究中制备的硅酸钾溶液模数控制在5~7较好;涂层具有很好的耐热性能,能长时间耐400oC,涂层不发生晶形转变。3.采用电化学阻抗谱(EIS)技术研究了高模数硅酸钾水性无机富锌涂料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使用SEM观察了涂层结构随腐蚀浸泡的变化。硅酸钾溶液模数的增加使涂层的导电性减小,涂层腐蚀电位增高。涂层中锌粉颗粒在腐蚀浸泡时的活化阻力随水基模数的增高而增大;硅酸钾溶液模数的提高使涂层对腐蚀介质的屏蔽性能提高,而涂层中锌粉的活化溶解阻力增大;Oxford能谱仪(EDS)和X-ray衍射谱( XRD)分析表明涂层腐蚀浸泡后的腐蚀产物主要组成为Zn5(OH)8Cl2。
蔡晓波[6](2007)在《浅论久大集团的技术创新战略》文中研究说明技术创新战略作为企业总体战略的子战略,对企业的发展、市场的竞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围绕久大集团“二次创业”打造百亿企业,实施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国际、国内形势,采用“SWOT分析”等方法,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地认真分析了久大集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者通过国内外盐行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剖析分析了盐业发展趋势,同时结合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全国制盐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工业[2006]605号文件)所提出各项目标任务,为本文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找到了理论依据和方向。接着,作者从国家、行业和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定位、思路和目标出发,围绕实施技术创新战略诸要素——创新体系、能力建设;机制、制度建设;科技投入与人才保障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搭建;高起点制订标准,引导行业发展;全力打造核心关键技术,促进产品、产业的调整与升级,以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展开论述。制定出了一个循序渐进,目标具体明确,又具有一定科学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久大集团技术创新战略。并试图通过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通过“成本”、“差异化”、“集中化”等战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真正起到“技术创新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互为支撑的目的。本文对久大集团“二次创业”跨越发展战略的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同时也必将为我国制盐工业赶上和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
陆惠珍[7](2001)在《中国氯碱工业协会成立20周年大事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 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组织建设活动记事1981年8月13日化学工业部发文关于召开中国氯碱工业协会成立大会的通知。1981年8月13日中国氯碱工业协会在沈阳市召开成立大会。第一批会员24家,其中重点氯碱企业22家,设计院1家(化八院)研究院1家(锦西化工研究院)。讨论通过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第1个章程,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及正副理事长,聘请秘书长,成立常设机构,确定协会近期工作。
苗承武[8](2001)在《开拓进取 勇于实践 努力推进我国防腐蚀业技术进步──在中国化工防腐蚀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何俊编[9](2001)在《浙江省化工学会简史》文中认为 浙江省化工学会是浙江省化工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性团体,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化工学会的组成部分。经1950年组建到2001,先后召开了八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过八届理事会。现在,全省10个市除舟山、宁波外都成立了化工学会,有省级会员2552 人,分布在化工、石油、轻工、机械、医药、教育等部门的生产企业、科研设计院所、大专院校和管理机关。学会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发学术交流、科技咨询、决
潘连生[10](2000)在《在化工防腐蚀技术进步会议上的讲话》文中认为
二、在化工防腐蚀技术进步会议上的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化工防腐蚀技术进步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2)矢志不渝为我国化工事业而奋斗的忠诚战士——记原化学工业部副部长潘连生(论文提纲范文)
“山沟里也能出马列”, 积极推动“学吉化, 赶开磷”活动 |
“死几个人难道还要下指标?”, 安全生产责任大于天 |
高度关注环境污染, 让天更蓝、水更清 |
独具慧眼, 积极推进我国“大防腐蚀体系”建设 |
老有所为, 探索我国化工发展的新路径 |
(3)加氢裂化空冷器系统中复合缓蚀剂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 |
1.2 腐蚀概述 |
1.2.1 加氢裂化过程中腐蚀的基本特征 |
1.2.2 加氢裂化过程中腐蚀的基本机理 |
1.2.3 加氢裂化过程中腐蚀的影响因素 |
1.3 缓蚀剂 |
1.3.1 缓蚀剂简介 |
1.3.2 缓蚀剂的缓蚀机理 |
1.3.3 缓蚀剂作用的研究方法进展 |
1.3.4 缓蚀剂的协同效应 |
1.3.5 缓蚀剂的发展历史及展望 |
1.4 工作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及腐蚀的工艺参数 |
2.1 实验评价方法 |
2.1.1 在线监测法 |
2.1.2 静态挂片法 |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三章 氯化铵-硫氢化铵体系的腐蚀测试 |
3.1 氯化铵-硫氢化铵体系的特征 |
3.2 硫氢化铵-氯化铵体系中环境因素对碳钢腐蚀的影响 |
3.2.1 离子浓度对碳钢腐蚀的影响 |
3.2.2 流速对碳钢腐蚀的影响 |
3.2.3 溶液温度对碳钢腐蚀的影响 |
3.2.4 溶液pH值对碳钢腐蚀的影响 |
3.2.5 其它因素对碳钢腐蚀的影响 |
3.3 管头设计的影响 |
第四章 复合缓蚀剂的缓蚀性能研究 |
4.1 缓蚀剂多硫化钠(Na_2S_x)的缓蚀性能考察 |
4.2 多硫化钠复合缓蚀剂对碳钢年腐蚀速率的影响 |
4.2.1 多硫化钠复合不同浓度Na_2MoO_4对碳钢年腐蚀速率的影响 |
4.2.2 多硫化钠复合不同浓度CTAB对碳钢年腐蚀速率的影响 |
4.2.3 多硫化钠复合不同浓度苯并三唑(BTA)对碳钢年腐蚀速率的影响 |
4.2.4 多硫化钠复合不同浓度的Na_2WO_4对碳钢腐蚀的影响 |
4.3 苯并三唑(BTA)复合不同浓度Na_2MoO_4对碳钢腐蚀速率的影响 |
4.4 室内静态挂片法测量 |
4.5 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4)新型三氮唑缓蚀剂的缓蚀性能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缓蚀剂的定义、分类 |
1.2.1 缓蚀剂的定义 |
1.2.2 缓蚀剂的分类 |
1.3 缓蚀剂作用的理论研究 |
1.3.1 缓蚀剂作用机理的研究 |
1.3.2 缓蚀剂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 |
1.4 缓蚀剂的研究方法 |
1.4.1 腐蚀产物分析法 |
1.4.2 电化学分析法 |
1.4.3 谱学电化学法 |
1.5 缓蚀剂的发展历史和研究进展 |
1.6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1.6.1 选题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2 含肟醚基三氮唑化合物的缓蚀性能研究 |
2.1 含肟醚基三氮唑化合物的合成 |
2.1.1 设计依据 |
2.1.2 分子结构和合成路线 |
2.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失重实验 |
2.2.3 电化学实验 |
2.2.4 表面腐蚀形貌试验 |
2.2.5 量子化学 |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2.3.1 失重数据及讨论 |
2.3.2 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 |
2.3.3 交流阻抗谱(EIS)测试 |
2.3.4 吸附等温式的拟合 |
2.3.5 腐蚀形貌分析 |
2.3.6 量子化学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3 均三唑环三氮唑类化合物的缓蚀性能研究 |
3.1 均三唑环三氮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
3.1.1 设计依据 |
3.1.2 分子结构和合成路线 |
3.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失重实验 |
3.2.3 电化学实验 |
3.2.4 量子化学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3.1 失重数据及讨论 |
3.3.2 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 |
3.3.3 交流阻抗谱(EIS)测试 |
3.3.4 吸附等温式的拟合 |
3.3.5 量子化学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4 含二氢吡唑基三氮唑化合物的缓蚀性能研究 |
4.1 含二氢吡唑基三氮唑化合物的合成 |
4.1.1 设计依据 |
4.1.2 分子结构和合成路线 |
4.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失重实验 |
4.2.3 电化学实验 |
4.2.4 表面腐蚀形貌试验 |
4.2.5 量子化学计算 |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3.1 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 |
4.3.2 交流阻抗谱(EIS)测试 |
4.3.3 失重实验和吸附等温式拟合 |
4.3.4 腐蚀形貌分析 |
4.3.5 量子化学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高模数硅酸钾水性无机富锌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金属腐蚀与防护 |
1.1.1 金属腐蚀的概念 |
1.1.2 国内外金属腐蚀的危害 |
1.1.3 金属腐蚀的分类和腐蚀形态 |
1.1.4 金属的防腐蚀方法 |
1.2 国内外金属防腐蚀涂料的发展 |
1.2.1 防腐蚀涂料概述 |
1.2.2 国外金属防腐蚀涂料发展状况 |
1.2.3 国内金属防腐蚀涂料发展状况 |
1.3 水性无机富锌涂料的概述 |
1.3.1 水性无机富锌涂料的研究进展 |
1.3.2 水性无机富锌涂料的组成及特点 |
1.3.3 水性无机富锌涂料的成膜机理 |
1.3.4 水性无机富锌涂料的防腐蚀机理 |
1.4 课题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高模数硅酸钾水溶液的合成及表征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仪器 |
2.1.3 不同模数硅酸钾水溶液的合成 |
2.1.4 高模数硅酸钾溶液的TEM 分析 |
2.1.5 硅酸钾水溶液中颗粒的粒径分析 |
2.1.6 高模数硅酸钾溶液在金属基材表面接触角的测定 |
2.1.7 高模数硅酸钾溶液稳定性研究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温度对制备高模数硅酸钾溶液的影响 |
2.2.2 搅拌方式对高模数硅酸钾溶液制备的影响 |
2.2.3 滴加时间对制备高模数硅酸钾溶液的影响 |
2.2.4 不同模数硅酸钾溶液的粒径分析 |
2.2.5 硅烷偶联剂对制备高模数硅酸钾溶液的影响 |
2.2.6 硅烷偶联剂对硅酸钾溶液在金属基材上接触角的影响 |
2.2.7 高模数硅酸钾溶液稳定性的研究 |
2.3 小结 |
第3章 高模数硅酸钾水性无机富锌涂料的制备及表征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3.1.2 锌粉的选择 |
3.1.3 颜料体积浓度和锌粉的用量 |
3.1.4 涂料制备及试片涂装 |
3.1.5 涂膜性能测试国家标准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涂层的基本物理性能 |
3.2.2 硅酸钾溶液固含量对涂层表干时间的影响 |
3.2.3 不同模数硅酸钾水性无机富锌涂层的SEM 研究 |
3.2.4 涂层表面组成EDS 分析 |
3.2.5 涂层耐热性能测试 |
3.2.6 涂层的TG-DSC 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硅酸钾溶液模数对涂层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药品 |
4.1.2 实验仪器 |
4.1.3 高模数硅酸钾富锌涂层工作电极的制备 |
4.1.4 交流阻抗测试参数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涂层腐蚀电位随浸泡时间的变化 |
4.2.2 涂层腐蚀前后表面组成的EDS 及腐蚀产物XRD 分析 |
4.2.3 涂层的交流阻抗谱特征分析 |
4.2.4 涂层EIS 谱的拟合及相应等效电路元件参数的变化 |
4.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浅论久大集团的技术创新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1.1 久大集团实施技术创新的背景 |
1.2 公司概况 |
1.3 久大集团在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
1.4 久大集团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2章 久大集团竞争力与技术创新分析 |
2.1 久大集团在行业领域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
2.2 久大集团的国际影响与声望 |
2.3 久大盐业二次创业与国际化战略 |
2.4 久大集团竞争力分析 |
2.5 盐行业分析及发展趋势 |
2.6 国内盐业发展概况 |
2.7 久大集团在技术上的优劣势分析 |
第3章 久大集团的发展战略 |
3.1 久大集团的战略目标及定位 |
3.2 技术创新战略的思路 |
3.3 技术创新主要内容 |
3.4 技术创新战略的主要举措 |
第4章 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
4.1 建立并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
4.2 完善制度与激励机制 |
4.3 创建全新的团队工作方式 |
4.4 加大科技投入 |
4.5 建立更加完善的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平台 |
4.6 高起点制订标准,引导行业发展 |
4.7 加强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
第5章 “十一五”技术创新主要内容及措施 |
5.1 全力打造核心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
第6章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 |
6.1 加强专利、商标、着作权等知识产权的建设 |
6.2 知识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
6.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8)开拓进取 勇于实践 努力推进我国防腐蚀业技术进步──在中国化工防腐蚀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 四年来的回顾 |
(一) 调整、充实协会力量, 加强协会自身建设 |
(二) 明确了协会的定位和任务 |
(三) 突出技术、突出服务, 扎扎实实地开展协会工作 |
(四) 宣传贯彻落实《质量振兴纲要》, 实施名牌战略。 |
1.开展了CCATA会标许可使用工作。 |
2.积极实施防腐蚀精品展示工作。 |
(五) 加强国际国内技术交流与合作, 有力地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 |
(六) 不断加大宣传力度, 发挥了宣传工作的导向作用。 |
二 工作体会和存在的不足 |
三 今后工作思路 |
(一) 进一步加强协会建设, 建立开放型协会, 走“依法办会, 按规范办会, 按章办会”之路。 |
(二) 继续做好为政府, 为行业和会员的各项服务工作。 |
(三) 进一步规范防腐蚀精品管理, 抓好防腐蚀业实施国家名牌战略工作。 |
(四) 完善基础工作, 加快防腐蚀信息工程建设。 |
(五) 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 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
(六) 加强国际国内合作, 进一步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
(七) 发挥协会整体优势, 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入世的挑战。 |
四、在化工防腐蚀技术进步会议上的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2]矢志不渝为我国化工事业而奋斗的忠诚战士——记原化学工业部副部长潘连生[J]. 柴玉田. 化工管理, 2014(25)
- [3]加氢裂化空冷器系统中复合缓蚀剂的性能研究[D]. 卢志刚. 北京化工大学, 2008(11)
- [4]新型三氮唑缓蚀剂的缓蚀性能及机理研究[D]. 何桥. 重庆大学, 2007(05)
- [5]高模数硅酸钾水性无机富锌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石青. 湖南大学, 2007(04)
- [6]浅论久大集团的技术创新战略[D]. 蔡晓波. 西南财经大学, 2007(04)
- [7]中国氯碱工业协会成立20周年大事记[J]. 陆惠珍. 中国氯碱, 2001(10)
- [8]开拓进取 勇于实践 努力推进我国防腐蚀业技术进步──在中国化工防腐蚀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J]. 苗承武. 全面腐蚀控制, 2001(03)
- [9]浙江省化工学会简史[A]. 何俊编. 浙江省化工学会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暨第二届省(市)际化学化工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01
- [10]在化工防腐蚀技术进步会议上的讲话[J]. 潘连生. 全面腐蚀控制, 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