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普适性及其风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性论文,性及论文,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4)06-0040-06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长河中,西方率先完成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成功实现 了现代化,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历史时代提供了一种具有光环效应的人类生存范式 和社会发展模型,成为当今各个后发国家学习或摹仿的样板。然而,随着后现代思潮对 现代性的批判及围绕诸如“东亚模式”的多元现代性的讨论,人们不禁对于现代性的身 份及其普适性产生疑问:发端于欧洲的现代性是否具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有效性?它是否 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要解答这些疑问的前提是弄清现代性及后现代性的基本内涵。
西文文献中的“现代”(modernus,modern)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5世纪,它的基本含义 是指当前的历史时期或时代,“现代性”的字面意思就是与这个历史时期的本质、样态 和特征相关的。尽管人们还没有形成一个普遍认同的定义,但是我们大体可以在三个层 面上来讨论现代性这一概念:一是作为历史意识的现代性;二是作为社会形态的现代性 ;三是作为意识形态或福科所谓的“精神气质”(ethos)的现代性。其中,历史学的概 念规定了现代性的历史范围与时代特质;社会学的概念明确了现代性的实体;而意识形 态的现代性揭示的是现代性的精神维度。
一、“新时代”的时间意识与现代性的历程
作为具有历史学分期意义上的概念,“现代”在西方历史上是指中世纪或封建社会之 后即文艺复兴以来的历史时期。表面上看,14—16世纪发轫于意大利,以后又扩展到整 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复兴”的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学艺术;而从精神实质上来看 ,古代文艺的风格是与中世纪基督教教会的精神统治相对立的,它展现的是与“上帝之 城”不同的世俗文化。由于基督教扼杀人性,窒息思想,而古希腊罗马文化风格轻快、 活泼自由,肯定人的价值和世俗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心声。因此 ,文艺复兴并非古代文化的简单再发现和回复,而是一种全新文化的创生,是一代新人 借用古代的语言、名字、口号,穿着久受崇敬的服装,上演世界历史的新剧目。也就是 说,“复兴”古代,恰恰是要与古代告别,进入一个“新时代”(Neuzeit)——现代。 由于“现代”是与“古代”和“中古”相对立而言的,“现代性”所突出的正是这样一 种强调古今之间断裂的时间意识或历史意识。
文艺复兴还仅仅是现代意识的萌芽,因为“复兴”也好,“再生”也罢,都带有中世 纪崇拜古代权威的遗迹,反映出新生的人类还没有完全成熟起来,还需要借助于古代文 化遗产表达自己的要求与愿望。实际上,西方现代的历史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和发展为背景的,文艺复兴发源地的意大利恰恰是当时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最繁荣的国家 。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益壮大的时候,复古的招牌就全无必要了。17—18世纪,欧洲 的启蒙运动明确提出了反对迷信和盲从、崇尚理性和科学的口号。启蒙思想家们号召人 们勇敢地运用自己的理智,摆脱由于习惯依赖外在的权威或束缚而加于自身的不成熟状 态。在启蒙思想家看来,人类历史的发展同个人的成长一样,注定要挣脱襁褓,走出混 沌与无知,逐渐走向理智、成熟和自立。也就是说,现代意识是与“今不如昔”的、罪 感的古代意识相对立的进步的、乐观的历史意识。
在完成了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强大的资产 阶级提出了政治上的要求,西方各国相继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在推进工业革命的进程中成功地实现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但实现现代化并不意味着现 代性的终结,而仅仅标志着现代性魔盒的开启。我们可以粗略地将迄今为止的西方现代 历史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从文艺复兴直到18世纪末是早期现代性阶段,也就是从器物 、制度到文化全面建构现代性阶段;18世纪末直至整个19世纪则是典型的“摩登时代” ,这是现代性或启蒙方案全面展开的时期,个人与社会生活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同时 也出现了一系列启蒙方案中未曾料想的问题;进入20世纪,西方社会的发展又表现出新 的特点和趋向,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现代性进入到其 晚期或发达阶段,有人甚至宣布了“后现代”社会的来临。
从西方现代性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来看,现代性是一种自觉与传统决裂的时代观念 ,同时又是变动的时间意识,它具有面向未来发展的开放性与不确定性。这种历史意识 可以成为衡量非西方世界现代进程的重要参数。一方面,西方文明的崛起将世界上其他 处于传统社会的民族国家强行拖入全球范围的现代性进程;另一方面,这种进程又迫使 后发国家将追逐西方化作为自身发展的一个目标。日本明治维新开始的是这样一种“脱 亚入欧”的历史抉择,中国的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引进“德先生”与“赛先生” ,同样表现出告别传统、维新图存的时间意识。
二、现代社会形态与现代化的多元模式
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现代性就是指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生活方 式和制度模式。吉登斯认为:“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 缩略语。比较详细地描述,它涉及:(1)对世界的一系列态度、关于实现世界向人类干 预所造成的转变开放的想法;(2)复杂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3)一 系列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国家和民主。”[1](P69)按照吉登斯的理解,促使现代性从传 统中脱颖而出的动因主要有这么三个:一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时空在不断扩展; 二是象征符号(如货币)和专家制度在不断游移;三是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引起对制 度的反思。现代社会最终是由四个方面完成的,即资本主义、工业化、监控系统和暴力 手段。
现代社会是从传统或前现代社会中生长出来的。一个社会从传统或前现代社会演化为 现代社会的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化(modernization)。它与民族国家的兴起 、工业化、城市化、代议民主制的崛起、教育的平民化、科学技术地位的提高和大众传 媒的增生及扩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际上,现代性是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现代化 之间复杂互动的结果。
——在经济上,西方现代社会以工业化为物质前提,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建 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在政治上,现代社会以民族国家为单位,实行宪政民主和科层化的管理。
——在社会关系上,现代社会是在利益机制的作用下通过“理性”的精确计算组织起 来的无数“原子”的集合。
——在文化上,伴随着传统社会秩序的失效和宗教世界图景的瓦解,经验科学、通行 的法律和自律的道德支撑起一个世俗化的现代性。
尽管东亚模式的现代化在成功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相当程度地保持了民族文化的特征 ,从而为现代性的多元性提供了例证,但是也应当看到,所谓成功的东亚式的现代发展 模式是在非原发的、特殊的历史和国际政治背景下产生的,这就决定了这些模式并不具 有普遍的适用性。一方面,西方式的现代社会模式本身具有开放与不确定性,它并不排 斥民族国家的文化特征,不要说英国、法国与德国等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各不相同, 现代化的实现依然没有消除民族国家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尽管东亚模式很好地保持 了与西方文化异质的东方文化,但从经济—社会结构层面来看,东亚模式的成功又在于 它具有与西方模式的同质性。
三、意识形态的现代性
现代化的外在要求最终内化为个体的心理结构,由此形成的精神层面的现代性又反作 用于经济、政治与社会各领域。精神层面的现代性表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表 现为规范日常行为的道德观念,也表现为好恶爱憎的情感体验;既表现为待人接物的心 理定势和自我设定的人生态度,也表现为追求时尚的品味或趣味。从日常生活到文学艺 术,有一种不同于传统的世界观和思想方式贯穿于其中。它是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 值体系,其核心包括主体性、理性化与世俗化三个主要方面。
(一)主体性原则
现代开始于古今断裂的时间意识。教会神权统治的时代结束了,传统的秩序、规范失 效了,人们需要找到行动的支点与依据。启蒙的理性又要求将任何外在的权威置于自身 的法庭面前加以检验,检验得到的唯一肯定的结果就是自我意识的自明性——“我思故 我在”。这就是现代性的原则——主体性。正是由于确立了主体性原则,现代人的主体 或主人地位、人的理性、精神性及其自我决定个人的自由意志才得到证明。也就是说, 由于自我意识的自明性,人不但肯定了个体性的存在,也肯定了自身的理智,从而不必 祈求上天的启示或神圣的意志,而由自身给出行动的理由。从自我意识到自我决定和自 我实现,就是对现代性的自我确证。现代性在面向未来开放的不确定性中,是通过反思 自身而确立自身的地位、调整自身的姿态的。这种反思性质是理解现代性的关键,现代 性的种种现象都充斥着自我结构[2](P16-17)。
主体性的确立,实现了道德自律与政治自由的意识哲学的论证。现代的道德观念是以 肯定个体的主体自由为前提的。一方面,这种道德观念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这种个 人权利认定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对的;另一方面,每个人在追求幸福的目标时都应与他人 的幸福目标保持一致。只有从普遍法则前提出发,主体意志才能获得自律,达到自由。 可以说,康德对此作出了最为鲜明的论证。
自己立法、自己遵守,就是自己决定自己,也就是自由,它是道德得以可能的条件, 也是道德的最高目标。如果说道德自律所实现的自由是一种内在的自由,那么这种内在 的自由还需要外化出来。人既然是自然的最后目的,就应当得到全面的发展。康德所说 的目的的王国还仅仅是一个形式的、即应然状态的共同体。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自由和 尊严要想得到保障,就要承认促使自由得以实现的生命的权利、财产的权利和思想的自 由。黑格尔曾将现代世界的原则看作是主体性的自由,用他的话说就是:“现代世界是 以主体性的自由为其原则的,这就是说,存在于精神整体中的一切本质的方面,都在发 展过程中达到它们的权利。”[3](P291)当代西方学者也认为:“问题在于什么是现代 性?答案不只是资本主义(马克思),合理化(韦伯),功能性区分(帕森斯,卢曼),也是 政治自由、民权和市民社会的动力学。这一答案的要点在于,道德和正义对于现代社会 来说,决不是外在局部的变量,而是相反。现代性中有一个独立的(同时是古代的也是 现代的)的意义源头,这就是政治自由。这个源头决不会因日常使用而枯竭——实际上 ,它激发了更有活力的东西。从这个观点来看,现代性意味着一个传统确定性的世界正 在衰竭,正在被取代——如果我们幸运的话——亦即被合法允准的个人主义所取代。” [4](P10)
当然,现代人的精神世界通过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形式得到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 从文艺复兴至今,西方的文学艺术大体经历了从古典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及 后现代主义转变的过程。现代主义本是对兴起于19世纪晚期各种文学艺术流派的总称。 这种现代主义文艺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繁盛,影响遍及世界。尽管现代主义文艺充满了 对于现代性的批判,但它在精神气质上与现代性原则仍然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因为:“ 朝着深奥微妙和独特风格发展的倾向,朝着内向性、技巧表现、内心自我怀疑的倾向, 往往被看作是给现代主义下定义的共同基础。”[5](P10)作为现代艺术的开端,文艺复 兴时期的文学艺术所赞美和歌颂的就是人的力量的伟大、人的理智的光辉与人性的美, 对于自然造化和人体本身的描画是表达内心的充盈与丰满的方式或途径。在此意义上, 现代文艺从古典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转向现代主义就能够得到合乎逻辑的理解。现代主 义文艺表现出来的内倾性、自我指涉性或自恋性表明,现代艺术能够不以外在世界为描 摹对象,而仅仅以内在的主观世界为对象,它自己给自己的作品或对象赋予审美的意义 、规则与形式,它是自足自律的。也就是说,我们只能在理解了抽象艺术的观念或“说 法”时,才能把它作为艺术作品来欣赏,因为欣赏的对象和条件都在主体之内。
(二)理性化策略
现代性根据主体性原则发展出的操作手段或策略就是理性。启蒙的理性要求人们不再 以神的意志来指导言行,而是借助各自自然的理智能力来理解世界和改变生活。从自我 意识哲学发展出来的理性首先是具有批判性的,它必须符合逻辑的无矛盾性和普遍有效 的客观性,因而允许在任何条件下的公开检验。这样一种批判理性将古代的求真意志发 扬光大,最终成就了现代科学的知识体系。
在科学面前,“一切奇迹都被否认了:因为自然乃是若干个已经知道和认识了的法则 的一个体系;人类在自然中感到自得,而且只有他感觉自得的东西他才承认是有价值的 东西,他因为认识了自然,所以他自由了”[6](P452)。知识就是力量。作为一种解放 的力量,科学是现代性方案得到设计和成功展开的理智基础与框架。科学由此也获得了 话语的霸权,导致现代人将理性归结为“算计”的生活秩序、功利主义的道德论和实用 主义的价值观,形成了科层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制度铁屋。
(三)世俗化后果
现代性的后果首先表现为世界的祛魅化。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神性的空间隐退 ,教会及各种传统的权威不再具有往日的威风,一切都恢复了事情本来的自然面貌,在 自然的意义上,万物是同质的。人的感性幸福得到了肯定和鼓励。
宗教图景的瓦解促使政治与宗教、政治与经济、经济与道德的相互独立,由此产生的 结果是政治及文化与教育挣脱了教会的控制,市场原则成为生活的准则,收入、财富与 物质的繁荣占据了生活的中心。昔日来自出身的高贵消失了,等级和身份已经失去了意 义,传统的德性本身无法成为评价人的地位的标准,金钱是唯一的尺度。人们之间的关 系是在利益杠杆的操纵下通过权利与义务来加以平衡的。
每个社会成员由臣民成为与他人拥有同样权利的公民,民主制成为无法逆转的潮流。 政治上的善不再是柏拉图式的等级制的正义,而是作为公平的正义。
文学艺术不再是教会或贵族的特权与奢侈品,而成为普通大众日常的文化消费。从流 行音乐到名牌时装,从大众传媒到好莱坞大片,所有的人都在同一文化时空中享受商品 ,消费艺术。不难看出,作为精神现象的现代性在各种现代化模式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硬核”。
四、后现代与现代性之辩证
20世纪60年代前后,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兴起,“后现代”概念也开始启用 。后现代是与后工业社会、晚期资本主义或消费社会相联系的,这是一个“测不准”、 “不完全”的时空。相对于现代概念,后现代概念首先也是一种精神气质或思维方式, 它表示的是对于现代性的决裂、批判和超越的努力。作为一种文化风格,后现代主义“ 以一种无深度、无中心、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中主义的、多元 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这种艺术模糊了高雅和大众文化之间以及艺术 和日常经验之间的界限”[7](P1)。从政治背景上来看,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对于20世纪6 0年代激进政治运动失败的反应,是对启蒙理性的批判与反思[8](P31)。其主要主张表 现为:
1.主体之死。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已经破产了。由于主体性原则 突出人的能动性、先验性,将其置于世界的中心的地位,导致人将自身视为自然的主宰 ,造成了对于自然的掠夺和生态的破坏。在后现代思想家福科、利奥塔等人的笔下,“ 主体”意义上的人只是现代性的一种虚构,是写在沙滩上的形象;因为自我并不是一座 孤岛,而是处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之中的,受政治体制与文化教育环境的影响。所以,他 并不是现代性所认为的那样,是能动的构造者,相反,他也是被构造起来的。
2.启蒙的辩证法。启蒙运动高扬人的理性,但当理性将自身视为现代性的得力工具高 歌猛进之时,它压制了非普遍性质的个体性的情感、欲望和意志。实际上,现代性所运 用的理性只是形式的合理性,即工具理性,也就是说,为了人自身的解放与发展,人们 通过理性“计算”的方式设计出一个看似合理的社会秩序与组织制度(比如市场经济); 而当人们将这种作为手段的理性设计看作是绝对的时候(比如将获取金钱),这一设计就 违背了它的初衷,也就不成其为手段了,而成为对于价值理性的压迫。这就是理性的辩 证法,它反映了现代性理性的悖论困境。从历史上来看,理性与非理性的差别也是随现 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而不断形成的,在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愚人船”,“理 性的”现代人将“无理性的”疯人不分青红皂白地监禁起来。工具理性及其表现形态— —科学就这样将解放与进步的“力量”转变成一种压迫性的暴力或霸权。
3.消解中心。主体性、理性以解放和进步为目的,通过自身设计了一整套真理话语, 目的是为现代性的思想、制度和行为赋予合法性。但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科学的进步 并没有真正给人带来多少自由、正义与和平;相反,贫富的两极分化、核冬天的威胁及 不断发生的血腥的种族清洗宣告了现代化神话的破灭。与主张普遍性的本质、中心、同 一性、基础不同,后现代主义者张扬差异、边缘、他者,他们强调在多元化的竞争中作 出选择。
4.拼贴的时代。在对抗现代主义的过程中,后现代主义文艺以革命的姿态消解了现代 主义原型政治的使命感,也消解了所有现代主义推崇的东西,如深度、恐惧、永恒的情 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游戏的态度。这样一来,后现代主义成为一种阻碍变革的文化, 在取消了原则、主题、距离、深度感与历史感之后,后现代主义只能进行重复的复制与 拼贴,在倡导差别、多元、异质、共生的同时,制造着文化的雷同与标准化,制造着一 种文化的帝国主义。
虽然现代性遭到了如此猛烈的攻击,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性已经行将就木,现代性与 后现代性真的就水火不容。通过上面的归纳,我们可以把后现代看作是现代性的一个极 端的特例。实际上,后现代主义话语本身就包括激进与保守、极端与重建的区分。后现 代之“后”,既意味着决裂,也内涵着延续[8](P330、20、37)。它揭露出西方现代性 的辩证性质,它在批判现代性的同时也在运用现代性的逻辑,这就是自我反思、批判、 求真的意志与求解放的意志。甚至可以说,现代的本质就是后现代性。
五、希望与风险
哈贝马斯曾将现代性视为一项有待完成的规划,它虽然出了毛病,但并不是无药可救 ,关键是找出病根来。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的弊端源自于它从意识哲学出发进行自我 辩护,个体性主体的膨胀最终造成了启蒙的悖论状态。走出困境的道路在于建立交往理 性,通过有效的程序确立理性的规范,从而使现代性走上康庄大道。这样的现代性原则 依然是主体性的,不过不再是意识哲学的单称的主体,而是复数构成的主体间性或交互 主体性。如果说传统或前现代社会是根据自然本然的正当性(natural right)或神授的 法则来论证自身存在及其秩序的合法性的话,那么这种论证都是自上而下的。这是因为 :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传统的正当性或法则即使不是朴素的,至少也不以理性的反思 为必要条件,自然之道、逻各斯或上帝的命令是直接给予的,直观的经验本身就赋予其 至高的立法权威。与古代人不同,上帝死后,现代社会只能在人自我立法、自我遵守的 意义上不断确认自身的存在、建立起一种为人的理智认可为合理的秩序,这一论证从而 具有了反思的或称之为自返性的(reflexive)本性(注:尽管理解各不相同,但是越来越 多的现代性研究家注意到了反思性这一现代性的核心现象,称其为“最重要的共同的关 键主题之一”[9]。笔者在此将reflexivity译为“反思性”而非“自反性”,意将其视 为现代性的统一的本质结构。它既包括哈贝马斯所说的自我意识、自我决定、自我实现 意义上的自我结构,也包括自我消解、自我危害和自我修正,而不仅仅像贝克等人那样 将其视为现代性的一个阶段,单纯从“自我对抗”意义上来加以理解。)。一方面,现 代性的合理性论证是建立在人类的知识体系基础之上的,历史的发展越来越有力地证明 了理智(intellectual)作用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知识经济、信息产业);另一方面, 人类的知识体系是开放的和未完成,而非最终的和完善的,它需要不断地扩展、加深和 修正,现代性因而需要在不断的自我理解中来论证其合理性。这其中无疑隐藏着危险。
当代的许多社会学家已经指出,在全球化时代,现代社会潜伏着越来越巨大的风险性 。正如吉登斯所说:“在全球范围内,现代性已带有实验性质。我们全都不由分说地卷 进了一场宏大的实验;这场实验由我们来进行,同时又在极大程度上超越了我们的控制 。这不是那种实验室中的实验,因为我们不能把实验结果固定在一定的参数范围内—— 它更像是一次冒险,我们无论是否乐意都得参加。”[9](P76)由于现代性的反思性,人 对于其生存状况的反思能力越来越大,改变社会状况的能力也越来越大,反过来,人所 面临的风险也就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危害性。在当今这个风险社会中,“风险”既指人类 有对风险做出防范的能力,不再单纯顺应自然,也指社会不断产生新的风险,产生无法 抵御的风险。现代性风险的主要来源是科学技术。海德格尔通过对形而上学的解构,以 更加醒目的方式指出了现代性的危险性。在海德格尔看来,人成为主体与世界成为图像 是对于现代性本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进程,其突出现象就是现代技术。海德格尔将现代 技术的本质规定为一种“宰制”(Ge-stell,一般译为座架),它向自然提出蛮横无理的 要求,逼迫人将周遭万物放入(Stellen)订制好了的需求框架之中。这样的框架无疑是 暂时性的,因此在现代技术统治及其对于社会的相应控制之下,人会看错,会误解了“ 真理”,危险也由此而生了。不过,海德格尔并不是要反对现代技术。在他看来,“危 险的并不是技术”[10](S.31),“神秘的”是技术的本质,因为技术也是一种解蔽。
要思技术的本质,也就是思人与存在的关系、人与真理的关系。在此意义上,海德格 尔引用了荷尔德林的诗:“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拯救的力量生长。”也就是说,拯救 的力量又有赖于思想“通过普遍概念不断进行深入的自我解释”[11](P35)。
总之,西方现代性模式具有普适性,这就是说,后发国家在进入全球范围的现代进程 中必须向西方现代性学习,任何形式的抵牾与拒斥都是不明智的。同时我们也不必担心 ,具体的现代化道路并不必然吞噬与西方异质的文化样式,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非中心 化已经证明现代性可以具有多元的表现。此外,还必须非常清醒的是:现代性本身蕴涵 着危险,它只能在深入自我理解的过程中开辟前行的道路。对于后发国家来说,我们必 须看到,现代性还是一柄双刃剑,现代性具有建立在西方中心主义霸权基础之上的先天 病毒。
收稿日期:2004-08-16
标签:现代性论文; 后现代主义论文; 风险社会论文; 后现代风格论文; 主体间性论文; 政治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西方社会论文; 现代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