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快速发展论文,未来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区。人们普遍认为,这个地区的快速发展势头,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保持着。中外许多经济学家对东亚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都进行了研究。本文也想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一、东亚经济中的两个“良性循环”
东亚地区,主要包括日本、中国、韩国、台湾省、香港和东盟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虽然情况各不相同,但近15~20年来,它们的经济都在快速增长。进入90年代后,日本经济陷入衰退。在日本和西方其他国家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仍然蓬勃发展。它们的国内生产总值1991年增长5.8%,1992年为7.6%,1993年又上升到7.9%,1994年为7.8%,1995年预计仍在7.5%以上。据世界银行预测,今后10年,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平均年增长率仍可达到7.6%,比世界平均增长率(3.5%)要高一倍以上。
为什么这个地区的经济会长期持续快速增长?日本学者曾提出所谓“雁行模式”。这种论点认为,东亚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象大雁飞行一样,日本在前,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紧随其后,东盟各国和中国列在队尾。这就是说,东亚的快速增长,是日本带动的结果。从历史上看,日本首先在60年代开始高速增长;后来,在70年代,“四小龙”加快发展,在不长时间内完成了工业化,脱颖而出,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到80年代,东盟国家和中国又异军突起,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日本起了本地区主要资金和设备供应者的作用,也是本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日本发展经济的经验对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从这些情况看,日本在东亚的某种带头作用是不能否认的。但是,早在80年代中期,情况就开始发生变化。当时,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已经过去,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已成长起来,开始大量对外投资。到90年代,日本经济更是一蹶不振。虽然这时日本仍然是这个地区的主要资金供应国之一,但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目前东亚所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65%来自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此同时,日本对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依赖、特别是在市场、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供应等方面的依赖,愈益加强。总之,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已具有日益增强的独立地位,它们本身的优势得到发挥,与日本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即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或多向关系。因此,再用“雁行模式”来说明东亚的发展,已不合适了。
我认为,东亚经济的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良性循环,而且不是一个良性循环,而是两个良性循环。东亚国家和地区都被纳入了这两个良性循环之中,它们的优势都在这两个良性循环中得到发挥和互相补充,从而促进了它们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个良性循环是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充分发挥其低廉和充裕的人力资源的优势,在不断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实行对外开放、面向世界市场的战略,大力促进出口,而出口的迅速扩大,又反过来带动生产的增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第二个良性循环是东亚在主要依靠内部资金积累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引进外资。大量外资的涌入,不仅增加了资金的供应,弥补了资金的不足,而且带来了某些新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促进了本地区生产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形成了又一个良性循环。
上述两个良性循环的特点是:1、它们都是以各国(地区)内部的有利条件(充裕和低廉的劳动力、国内高积累率等)为基础和起点;2、它们都是以东亚地区为主要作用范围;3、它们二者又是互相结合,互相促进的。这两个“良性循环”成了东亚经济快速增长的特有机制。当然,这个地区是对全世界开放的。上述两个“良性循环”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全世界。
二、两个“良性循环”中的各种因素
东亚地区经济发展中形成两个“良性循环”,有其内部和外部条件。
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内部固有条件,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和资本积累等因素。首先,东亚国家和地区有着充裕的廉价的劳动力。东亚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只及发达国家工资水平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并不差。这个条件是东亚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能大量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也是对外资有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其次,东亚地区许多国家,市场潜力巨大。如中国是有12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印尼、泰国、马来西亚、韩国也都是大市场。由于东亚国家以发展市场经济为方向,这些大市场的潜力正在发挥出来。
第三,高投资率。东亚国家的高储蓄率、高积累率和高投资率是东亚地区独特的优势。1992年,东亚8个国家和地区(印度尼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台湾省、香港、菲律宾)的国内投资率平均高达32%,最高的国家达40%。只有菲律宾在80年代后半期明显下降,台湾省也有所下降。但即使如此,比其他地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高得多。如撒哈拉南部非洲,1992年的投资率只有16%,南亚地区也只有22%。而美国1992年的投资率只有16%,德国也只有21%。
高投资率的基础是高储蓄率(国内储蓄总额占GDP的比重),它既同国民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又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有关。
以上是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客观条件。但是这些条件,只为两个良性循环的形成从而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使两个良性循环成为现实,还须具有必要的主观条件。这些条件,简单地说,就是实行发展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东亚多数国家和地区,早就是市场经济,并且率先实行出口导向的战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从1978年以后,也实行改革和开放的战略,走上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16年来经济飞跃发展,两个“良性循环”在中国也已形成,并发挥了实际效果。
首先,东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扩大出口的方针,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国外市场。为此,都采取放宽进出口限制,鼓励出口,建立出口基地等措施。亚太地区出口的增长,是世界上最快的。1983~1993年期间,世界出口总额增长了1.2倍,而东亚的出口额则增长了2.7倍。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比它们的生产增长也快得多,结果,出口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近十年来,东亚国家出口的对象发生了明显变化。如果说过去东亚的出口对象主要是美国,则现在美国所占比重下降,本地区内部贸易迅速增长。自1986年迄今的10年间,东亚内部相互贸易占该地区出口总额的比重已从30%提高到43%。本地区已成了它自己日益重要的出口市场。
众所周知,对外贸易和内部贸易,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二者对任何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对外贸易有它特殊的功能,是国内贸易不能替代的。扩大出口,可以取得外汇收入;可以引进国际竞争机制;可以使国内企业生产扩大规模,提高生产率和效益;有出口才能进口,才能获得国外的生产设备和必要的技术。扩大出口,是东亚第一个良性循环的中心环节,也是促进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实行引进外资政策,为此,都不断改善投资,给予外资以种种优惠待遇。由于东亚地区许多国家都具有上述劳动成本低、国内市场广大、国内积累和投资规模大等基本条件,对外国资本有很大的吸引力。外国投资者认为,在这里投资有利可图。据美国商务部的研究报告,1989~1991年期间,美国企业在亚洲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为23.3%,大大高于在24个发达工业国的平均收益率(12%),也高于全世界平均收益率(17%)。因此,外国的投资者络绎不绝,争相到这里来投资设厂。东亚地区吸引外资的数额迅速增多,目前约占全部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额的近50%,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3%。
近十年来,东亚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来源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85年西方国家达成“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度升值,推动日本大量对外投资,当时日本资本的去向主要是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一部分流入东亚;后来,日本降低了向北美的投资比例,增加了对东亚的投资。与此同时,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开始进行大量对外直接投资。而其投资对象,主要在东亚。例如,1993年,东亚接受直接投资总额的65%来自亚洲新兴工业国家。香港和台湾这两个地区向中国大陆的投资,1993年达大陆引进外资的75%。大量引进外资成了东亚经济发展中第二个良性循环的中心环节。
第三,适当的产业政策。东亚国家和地区,都能根据本国情况和世界市场的发展趋势,制订适当的产业政策,及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四小龙”在7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到70年代中后期,开始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其中,韩国的重化工业尤为突出。台湾省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的比重也迅速上升,现在已近60%。而东盟和中国,自从80年代中期以后,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开始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入90年代,东亚国家和地区又开始对产业结构进行新的调整:“四小龙”把重点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如韩国的目标是在90年代,高技术产值年平均增长19%,到2000年,这部分产值占全国产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12.3%提高到32.7%,进一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台湾也提出“工业升级”方针,新加坡则倡导“第二次工业革命”。东盟国家和中国,在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在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现代化。
除此之外,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基础设施有相应的、甚至超前的发展。而普遍的情况是,基础设施包括道路、通讯、港口、能源等,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了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这个问题,在东亚早已引起重视,各国和各地区纷纷制订规划,大力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把它看作是今后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如新加坡正在准备扩建集装箱港口、新的航空站,新的桥梁和新的电站。泰国则计划增建高速公路、高架公路、城市铁路、民用机场,新建若干发电站。中国在铁路、高速公路、电站、通讯等方面的建设规模,更是空前。
近些年来,发达国家掀起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潮。这一热潮正在扩及世界各地。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此极为重视,把它看作是跨入“信息时代”,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关键,纷纷制订建设这种现代信息网的计划。
制订和实施适当的产业政策,是推动两个“良性循环”得以持续运行的重要因素。因为两个良性循环,都不可能是在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而必须是朝着现代化方向不断上升的运动。否则,东亚经济不仅不能实现现代化,而且连快速发展也难以维持下去,两个“良性循环”迟早也将削弱以至消失。这种情况在东亚并没有出现,相反,随着东亚国家的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两个良性循环不仅规模在扩大,水平也在迅速提高。如“四小龙”的出口,早已从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东盟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初期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农矿产品,70年代初,东盟(除新加坡外)的出口中,农矿产品比重均在90%以上。但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出口也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到90年代初,东盟国家,除印尼外,农矿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降到40%以下,60%以上是制成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目前,它们又开始逐步增加某些技术密集型产品和零部件的出口。至于外资的引进,虽然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但高技术产业的比重也逐渐增加。与此同时,引进外资的部门和领域也不断扩大,除工业部门和基础设施外,还包括农业、金融业和其他各种服务业。两个良性循环的这种不断上升运动,无疑,对东亚的现代化起积极促进作用。
第四,大力发展科技研究和开发。东亚国家和地区,普遍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它们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科技水平较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则尚有很大差距。这可从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对比中看出来。1990年,美国和日本科技开发在GDP中所占比重分别为2.6%和2.86%。而同年中国只占0.72%,印尼是0.18%,韩国为1.83%,台湾为0.98%,新加坡为0.6%。
近十多年来,东亚多数国家和地区,对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投入都有所增加。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东亚国家和地区已意识到,要促进现代化,非以更大的努力发展科技事业不可。如韩国提出了“科技立国”的口号,中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口号。并且都在进一步增加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制订雄心勃勃的计划,确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要达到的目标,把政府力量和企业力量结合起来,采取有效措施,由专门机构负责实行。
后进国家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除了依靠本国力量外,很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从外国,主要是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这就是它们所具有的所谓“后发优势”。东亚的两个良性循环,为实现这种“后发优势”提供了可能性。它们有可能通过进口和引进外资,获得某些所需的技术。这对它们的生产水平的提高,新产业部门的建立和新产品的开发,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无论如何,它们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点,还是应放在国内,否则,即使能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也难以掌握、消化和创新。而且单纯依赖进口技术,就总也摆脱不了跟在人家后面走的被动局面,难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第五,平抑通货膨胀。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防止通货膨胀上升。过去20年来,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又基本上保持了物价的稳定。如果说有东亚“奇迹”的话,这确实可说是一个“奇迹”。
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消费物价增长率,在70年代前半期水平较高,多数国家和地区曾达到或接近两位数。70年代后半期有所下降,但仍有三个国家(印尼、菲律宾、韩国)是两位数。70年代这个地区的通货膨胀率较高,与当时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大涨和其他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有直接关系。此外,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也都处于“滞胀”的困境之中,它们通过出口,向发展中国家转嫁通货膨胀,也是重要原因。但到了80年代,东亚地区的消费物价上涨率明显下降。
综上所述,东亚国家和地区有其优势,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得当,并得到有效的实施。政府管理机制与市场机制相互配合,互相补充,才出现了东亚地区特有的两个“良性循环”,使各国优势互补得以实现,经济得以持续快速发展。
三、东亚未来发展中的问题
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优势,政府有力的、适当的宏观管理,以及这个地区已形成的良性循环,今后还将继续存在。因此,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东亚经济仍将持续快速地发展下去,东亚的现代化也将逐步实现。
但是,东亚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没有困难、阻碍和问题的。从东亚国家内部和东亚地区内部来说,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随着生产的发展,工人工资将逐步提高,劳动力价廉的优势将逐步减弱;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基础设施日益落后,不能满足要求,成为障碍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生产的发展,要求有大量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员和各种专家,而他们的培养和成长绝非一日之功;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通货膨胀的威胁时刻存在,必须着意防止。
上述种种问题,都是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是前进中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又都是重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如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如前所述,各国政府对此是重视的。但有人估计,各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直到21世纪的有关资金需求量将达到4500亿美元”,有人则估计,未来10年,东亚国家和地区用于基础建设的投资,总计将近1万亿美元。筹措这笔庞大的资金将是一个重大课题。又如,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科技人员和大批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并增加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如果说这些问题已引起东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并在采取适当措施,因此可望逐步得到缓解的话,那么,还有一些问题,则至今注意不够,其中之一是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问题。环境污染和资源的破坏,是全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应负主要责任。东亚地区,由于人口密集程度高,工业生产发展快,能源消费比重迅速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热带雨林的缩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漠化的发展,大气、水流和海洋的污染,酸雨的扩展等,都是严重的警号。与环境状况恶化的同时,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等这一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正在遭到掠夺、破坏和浪费。东亚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问题。为此,首先要求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这就需要向广大群众进行启蒙教育,大力培养有环保专业知识的人才和专家,建立必要的环保监控设施。这些已是急待解决的任务。这个任务不加以解决,东亚地区未来快速的发展,总有一天会缓慢下来,甚至走到尽头。
除以上种种问题之外,在本地区内部各国家和地区之间,在合作加强的同时,竞争将趋于激化;地区安全问题也令人关心。如果把东亚放在更大的亚太地区范围看,则东亚与西方,主要是美国之间,更是存在着经济贸易摩擦、人权和价值观念的争端,还存在着美国对东亚事务进行干涉,对东亚国家主权进行侵犯和东亚的反干涉、反侵犯的斗争。
东亚地区的未来是美好的。但由于存在着上述种种困难和问题,美好的未来并不是唾手可得,它要求东亚国家和地区坚持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