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命观的理论图式、价值追求和教育启示论文

马克思生命观的理论图式、价值追求和教育启示论文

马克思生命观的理论图式、价值追求和教育启示

刘全东, 王武军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汉 430079)

摘 要: 马克思生命观以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的整体性生命存在为基础,探寻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从唯物史观、辩证法和实践观的视域,去阐释和构建马克思生命观的逻辑结构和理论图式,显现马克思独具特色的生命观理论。这一特色的科学理论有助于突破“非理性”生命观的窠臼、摆脱当下现代性生活的危机、指引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方式,追求生命的真善美。马克思生命观从生命意识、生命发展和生命活动三个向度拓展了生命观教育的新视野,丰富了生命观教育的理论内容。

关键词: 马克思生命观; 理论图式; 价值追求; 教育启示

对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问与探索,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马克思对于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问题的回答,与以往只是解释世界的哲学家不同。他认为,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满足基础之上,而不是纯粹的主观思辨。马克思生命观有助于人们突破“非理性”生命观的窠臼,追求生命的真实、真理和真意;帮助人们摆脱受制于资本和工具理性控制下的现代性生活危机,以构建和谐社会;指导人们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追求生命之美。

一、理论图式:唯物史观、辩证法和实践观

“马克思哲学既不同于‘敌视人’的机械唯物主义,也不同于抽象地‘重视人’的人本唯物主义”[1]697,而是立足于唯物史观、辩证方法和实践理论,考察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确证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一)现实基础——唯物史观视域中整体性生命存在

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不是空洞抽象的理论,而是与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客观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首先,人在适应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创造的生产力,是整体性生命需要的物质基础,“这种生产力具有双重意蕴,它既指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和物质财富,也指人的发展能力”[2]169。换言之,人的整体性生命需要为冰冷的物质生产力注入温热的人性标准。无论是自然之人抑或是社会之人,都离不开生存基本保障的需要,而这种维持生命延续的基本生存需要是以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生存需求是人生命的基本,但人也是有着发展需要的生命存在,这就要求生产力的发展要满足与适应人的更高阶层的发展需要。反之,随着人的生存与发展质量的提高,将会出现新的生产活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

其次,人与社会间的生产关系由生产力所决定,本质上也是由人的社会历史需求所决定的。一定历史的生产关系要与一定社会历史需求相一致,否则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就会要求摆脱不合理的生产关系的束缚,通过变革生产关系,构建能够更好满足人们整体性生命需求的生产关系,实现自己更好的发展。

首先,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是沉沦于个人纯粹的主观臆想,而是要立足于人的整体性生命需求的实现。每个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判断生命之美的根本依据,获得幸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的整体性生命需要的满足。停留在主观世界和抽象精神的寻求,只能获得心灵暂时慰藉的偶然幸福,而无法获得必然性的幸福生活。人类幸福生活必然立足整体性生命存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力能够较好满足人的生存需要,摆脱限制人的发展需要的束缚,趋近共产主义生活,实现自由发展。

(二)基本方法——辩证法视域中整体性生命存在

“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理论和实践辩证法)是人们追求满足其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实现整体性生命和谐,以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确证、自由和幸福的获得提供客观基础的基本方法。”[2]173

首先,理论辩证法使人不断超越常识,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辩证关系,从而把人们从对人的精神生命存在的关注,拉回到对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的关切。人类寻觅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是单纯的对精神生命存在的抽象认识和空洞确证,而是将人置身于自然和社会的现实之中,通过对自我的科学认识达到对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的现实理解和自由自觉的实践。

我国现在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结构,脑血栓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和其他的疾病比较,脑血栓患者的病程长,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如果不进行科学的治疗和护理,就会对患者的生存治疗带来非常大的影响[1]。目前,我院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了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现进行以下报道。

幸福美好的生活是人类追求最高的善,也是生命之美所在。实现人类的解放和幸福是马克思一生之所求,也是马克思生命观乃至马克思主义一切理论的最终旨趣。

含风电的交直流互联电网AGC两级分层模型预测控制//廖小兵,刘开培,汪宁渤,马彦宏,陈钊,丁坤,等//(8):45

最后,马克思的理论辩证法与实践辩证法统一于马克思整体性生命观之中。两种辩证法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整体性生命需要,使人们以严谨的理性思辨认识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需求,探索生命的真谛,指导人们超越本能的、异化的生命存在境遇,以和谐的方式满足彼此的整体性生命需求,使人们获得自由自觉的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生活方式。

马克思整体性生命存在的逻辑起点是处于历史之维的现实之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1]67。因此要强化人们的生命意识。

(三)基本途径——实践观视域中整体性生命存在

马克思认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就在于实践,实践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

40年过去,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今天又有怎样的风景?稻浪滚滚的金秋时节,走进小岗,且行且看。

其次,实践作为现实的感性生命活动,为解决“三大矛盾”实现人的整体性生命需求创造条件。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和能动性要求人们解决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为满足人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创造条件。而人们总是在改变社会环境的实践中,不断解决人与自身的矛盾,从而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满足自身的整体性生命需求,确证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最后,实践是社会关系中的实践,是人安身立命的实践,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60脱离社会关系的实践是抽象的实践,孤立的实践,只能解释世界,而不能实现社会关系的本质——整体性生命需要。只有栖身于社会关系之中,以批判、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和构建自由联合体,实践才能确证生命本质、实现生命价值、获取生命意义,最终满足彼此的整体性生命需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到,现在适用权利用尽理论的主要经济体,除了美国已经否定了该规则的区别适用理论之外,德国、日本及我国都还多多少少保留着区别适用的情况。

二、价值追求:生命之真、生命之善和生命之美

马克思生命观的出发点在于现实的人,落脚点在于追求现实人的生命的真善美。

(一)生命之真——突破“非理性”生命观的窠臼

以人的意志、感受、权力和体验等非理性力量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根基称之为非理性生命观。以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人为代表的非理性生命观虽能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感,却不能使人们安身立命于世,往往也易于陷入唯心主义、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沼泽,而不能全面理解生命存在的真实、真理和真意。

第一,马克思生命观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生命的真实之感。马克思生命观从现实的历史之维、现实的历史活动和生命活动中确证现实之人的生命存在。现实的人以自我意识指导社会物质生产实践和自身生产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检验自我意识的合理性,再回归到实践之中,以实现整体性生命存在的需要。因此,人的生命存在就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而不是将生命存在归结于绝对精神的外化、自我意识的凝结和抽象的生命过程。

第二,马克思生命观能促使人们正确理解生命的真理之光。马克思生命观将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放置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三大矛盾之中,认识生命、满足生命、发展生命,找到了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的客观基础。而“非理性”生命观在某种程度上虽可以积极挖掘人的潜能,让人体验到创造性的自由,获得安身立命之感,找到内心安抚之地,却无法满足生命存在对基本物质生存资料的需要。而当人的基本生存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又怎能满足对发展需要的深度渴求呢?又怎能安身立命于世呢?生命存在的真理在于人的整体性生命需求的实现,而不是在非理性的圈子里徘徊。

第三,马克思生命观能引导人们正确理解生命的真意。马克思生命观既体现生存需要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统一,也暗含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蕴含在唯物史观之中的马克思生命观,强调为每个人整体性生命需要的实现创造条件、为每个人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确证奠定客观基础。这有助于引导人们在实现自我之时,不忘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实现,避免“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有助于引导人们在物欲满足之时,不忘更高阶的对全面发展的追求,避免“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二)生命之善——摆脱现代性生活危机

马克思整体性生命存在是立足于实际生活中具体感性的人的生命需求来理解生命存在,而不是寄托于纯粹的抽象理性和资本逻辑来理解生命存在。

一方面,马克思生命观有助于人们解决现代生活全球性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失衡与分裂是导致环境、生态、人口等全球性问题的根本原因。马克思生命观致力于协调人与自然、社会和自身三者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人的生存需要的满足和发展需要的实现之间的和谐互动。生命的善是人与自然、社会、自身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马克思生命观超越资本逻辑,在关注人从自然、社会中获取满足生存需要的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强调对人与自身和谐的关注,从而提高人们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意识,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首先,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实现的根本途径是与历史活动和生命活动相一致的实践。实践作为现实的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其价值指向于人的整体性生命需求。“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69因此,实践是人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基本手段,但同时人们又通过处于社会历史之维的实践活动,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矛盾,不断超越本能、克服规制、消除异化,实现自由与幸福,获得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一言以蔽之,实践也是实现发展需要的基本途径。

(三)小学数学作业批改的方式及优化。关于小学生数学作业的批改,也是应该重视的。既然布置了作业,由学生完成,教师做好作业的批改工作责无旁贷,批改作业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清楚知道哪里还有不足,哪里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学生及时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学习的水平。要实现作业批改的优化,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互改作业,最后由教师完成总结性批复,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而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马克思生命观有助于人们正视工具理性,追求价值理性。在现代生活中,受工具理性和资本的驱使,把物质享受、金钱消费、资本增值等视为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不懈追求的价值目标,这种片面追求效益功用和物欲满足,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是将他人和自我的整体性生命存在作为工具和手段的,这必然导致现代社会人的异化危机。马克思生命观是将人的整体性生命需求作为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确证的奠基之石,是将超越工具理性的价值理性作为自觉自由追求的价值目标。这有助于人们避免陷入工具理性漩涡,单纯追求物欲而忽视价值理性的追求;有助于人们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理解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张扬生命之善。

(三)生命之美——指引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其次,实践辩证法是指导人们化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科学认识,是建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和谐关系的有效方法。这种辩证的实践,一方面包含着对自然、社会为实现人的整体性生命需求所提供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的肯定理解,也包含着为实现整体性生命需要而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否定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既有的生命存在状态的辩证否定,从而为满足人的整体性生命需求创造条件。

2)监控原则。除了常规监测外,检修人员也要做好日常记录工作,对各状态参数做到心中有数,并对其进行分析,及时监控输电线路异常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设置相关台账和状态评估卡,用以综合分析和评估线路运行状态,最大程度降低高压输电线路的故障发生率。

最后,由生产关系所凝结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政治、法律和思想上层建筑,而生产关系是生产力所决定,追本溯源也是人们内在的整体性生命需求所决定的。因此,作为能够满足人的整体性生命需求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合理性。只有契合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的政治、法律和思想,才能适应现有的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人的发展。

其次,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人的整体性生命需要满足的基础上,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问。在现代化社会中,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使人们在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方面投入比重越来越大,发展空间不再受时间、地理位置的限制。但要获得幸福完满的生活,不能仅仅受制于资本锁链的桎梏,而要超越导致生命价值世俗化的娱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等不良的生命存在方式。马克思生命观强调现实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主动关切生命意义和价值,不至于在物欲横流中受物欲诱惑而玩物丧志,娱乐至死,迷失自我。幸福指数的提升不是单纯的物欲享受,更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确证。

将10株单株小麦割下,运用三点弯法,在YYD-1茎秆强度测定仪上进行实验,换算出单株小麦的弹性模量,具体实验过程在此不再阐述。

其次,要培养人们关爱生命的情感意识。费尔巴哈说:“生命就是人最高的宝物。”[4]775对生命存在的关爱是人们能够形成对待生命正确态度的心理基础。生命情感意识的培养需要教育人们主动感知生命、反思自我,从整个生命的社会历史过程和存在基础去理解生命的客观性、有限性和不可逆性,从而对生命产生留恋之情。同时,培养人们以有限的生命不断创造人生新境界的勇气和态度,提高关爱生命、珍爱生命和热爱生命的意识,实现人的整体性生命需要。

三、教育启示:生命意识、生命发展和生命活动

面对时下人生价值功利化、世俗化以及对生命的冷漠化和轻视化,马克思生命观给予我们重要启示。

(一)生命意识教育

自1988年开始试种烤烟以来,保山市隆阳区丙麻乡烤房类型繁多,有最老的云曲88、明三暗五垄及小烤房,普遍存在于各个种烟村。随着调制设备的发展和应用,为满足烘烤需要,2006年对69座小烤房进行了热源内置功能性改造,2007年改造了248座,共改建317座。

首先,要培养人们的生命本体意识。人的现实存在的基本载体——生命是我们从事一切活动的根本前提。培养生命本体意识是人们理解生命、发展生命、关爱生命以及诠释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想基础。生命本体意识的培养在于从唯物史观的视角使人了解人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认识到人的存在也不能脱离社会而独善其身,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现;最终理解人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体,从而承认生命双重属性。总之,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就是一个“了解生命——认识生命——承认生命”的过程。

最后,马克思生命观视域中的幸福美好生活是指引人们走向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真正的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3]81其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高度和谐统一状态,也就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是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185-186。可见,马克思生命观超越资本逻辑,主动扬弃私有制,为共产主义运动和创造幸福完满的生活家园提供了思想引领。

最后,要培养人们激发生命潜能的意识。要更好地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就需要不断挖掘生命的创造力潜能。唤醒人的生命潜能意识的实质就是在立足于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基础上,充分发挥自我意识的自觉能动性、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这就要求培养人们敢于直面人生种种惨淡境遇的坚强生命意志,培养人们发挥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迎击生命历程中的种种挑战与考验,切实提高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

(二)生命发展教育

由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构成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的过程,其本质上就是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不断认识、接纳和欣赏生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超越和丰盈生命的过程。

该次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纳入研究的32例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涉及的所有数据,以率(%)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取 χ2检验,以(±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第一,自我生命发展教育。人的自我生命发展需要是在满足生存需要基础上,对自我理想与目标、自我尊严与价值、自我潜能和个性等一系列丰盈生命需要的发展。因此通过思想教育引领自我生命发展,要不断强化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加强引导人们养成合理的生活观、发展观和生命观的教育,帮助人们科学分析自我的优劣长短以全面发展自我。

第二,“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教育。发展需要是人对整体性生命存在的美好憧憬。在实际生活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阻碍了人的自我生命发展。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教育和引导人们一方面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准确定位自我,从而发现自我闪光点;另一方面实事求是认识到自身缺点与不足,从而弥补自我的不足。最后,达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匹配、相耦合,实现自由发展。

第三,社会整体性生命发展教育。自我的发展不是纯粹个人的自我发展,而是与社会整体性生命发展相统一。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这两种利益也不是相互冲突的,相反,人的本性就是这样: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1]459-460。”因此,教育引导人们实现自我生命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整体性生命发展需要,为社会发展、为他人幸福而工作,实现自我生命的丰盈。

三是聚焦环保执法强督查。行业监管不到位、行政执法不严格是企业环保违法屡禁不止的重要因素。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紧盯环保行政执法这一环节,全面开展“嵌入式”监督。积极采取约谈提醒、谈话函询、挂牌督办等方式,对已经落实的问效果,对正在落实的询进度,对落而不实的查原因,督促相关部门和单位秉公执法、严肃执法,当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守门员”“护旗手”和“当家人”。同时,注重用好信息化手段,在大丰区试点建设执法监管平台,整合建立行政执法、属地污染源等数据库,初步实现环保执法信息化监管。

(三)生命活动教育

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也是生命活动的根源地。马克思生命观追求生命活动的和谐与价值。生命活动是否和谐、是否有价值,是衡量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的状态及其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维度。

一方面,加强生命活动和谐教育。生命的能动性实践是满足人的整体性生命需要的基本途径,在生命的实践中,引导人们与自然、社会和自身建立和谐关系尤为重要。其一,教育人们明确认识自然宇宙和人类社会的优良环境对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和良性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生命个体之间的人际关怀、沟通交流、美好协调对构建生命和谐的重要意义。其二,教育和引导人们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和自然的有序发展创造条件,同时根据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生命存在状态,进而促进人与自身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和谐共生、休戚与共。其三,教育和引导人们树立生态环保意识、生命和谐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自觉做到敬畏自然、关怀生命和胸怀社会的辩证统一。

另一方面,加强生命活动价值教育。生命境界的提升来源于生命存在意义和生命活动价值的实现。其一,教育人们明确生理意义之生命的唯一性、有限性和不可重复性,从而珍惜生命存在价值;明确精神意义之生命具有创造性、超越性和永恒性,从而实现生命活动价值。其二,教育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生命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与人们生活方式、生活目标与生活态度密切相关的生命之追求,是人类对于生命的一种实践的观念和基本的行为取向”[5]182。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是人们实现生命活动价值的重要指引。其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和信念是人类生命最为重要的价值归旨。人生只有坚定理想和信念,人的生命活动才会有价值,才能绽放生命的活力,才能为生命成长和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总之,马克思生命观不仅是一种理论和观点,更是一种生命态度、生命哲学和生活方式。它不仅使人们获得生命本体的认识,又使人们能通过生命活动为每个人的整体性生命存在创造条件,并在现实生活中体认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它不仅激励人们要不断超越常识、克服异化进而创造和实现幸福,又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反复检验其生命哲学,确证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夯实自我存在的合理性,最终不断丰盈生命。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刘利红.马克思的生命观探析[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5] 汤丽芳.生命教育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

Marx ’s View of Life :Theoretical Pattern ,Value Pursuit and Implication for Education

Liu Quandong ,Wang Wujun

(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Marx’s view of life explores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by studying the life existence that human beings need for thei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dialectics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explains and constructs the logical structure and theoretical schema of Marx’s view of life, which reveal its uniqueness. This unique scientific view helps break through the set pattern of irrational view of life, get rid of the crisis of modern life, guide people to create a way of happy life, and pursue the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of life. Marx’s view of life expands the vision of life view education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life consciousness, life development and life activities, and makes up for the inadequacies of life view education.

Key words :Marx’s view of life; theoretical pattern; value pursuit; enlightenment to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 B 03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4806(2019)02-0108-05

收稿日期: 2018-12-27

作者简介: 刘全东(1993—),男,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王武军(1993—),男,山西朔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编辑:钱惠英)

标签:;  ;  ;  ;  ;  

马克思生命观的理论图式、价值追求和教育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