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一项历史性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性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是一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问题,要坚定信心,努力进行探索。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一项历史性的任务。素质教育的模式、体系怎样,大家可以继续讨论,但是,要不要搞?要搞。因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含义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样的目标,这样的宗旨无疑是正确的,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奋斗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素质教育”这个提法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的简化了的概念,广大第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提出“素质教育”,并创造性地进行了探索。
素质教育是不是新提法,与过去贯彻的教育方针有什么不同?
如果说素质教育不是新提法,也可以。因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不是新提法。从另一方面讲,它又有新的含义。因为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各级各类教育从来没有普及过,在前一阶段包括小学教育都没有普及过。因此,各级各类教育都只是面向部分国民的教育,而不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前几年,小学升初中比率是30%~40%,1995年也只是69%,还是面向部分国民的教育。高中则是面向少部分人的教育,大学更是面向少数国民的教育。目前,真正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只有小学。小学的入学率已达98.7%,所剩的1.3%中相当一部分是不具备入学基本条件的。初中正向着全体国民的教育迈进,这几年增长幅度较大,本世纪末将上升到85%,这里是指人口覆盖率和适龄人口入学率。对此,我们叫做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所以,真正面向全体国民进行基础教育这个条件已基本具备,有了提出素质教育的客观条件。
因为只是面向少数人的教育、部分人的教育,就有个升学、选拔的问题。目前,选拔方法一般都是统考,有考试就有应试,层层统考,几十年反复运行,于是就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做法,而这一套思想、观念、做法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来讲,有很大的局限性,有很多方面的负作用。以前无法解决,是因为面向全体国民教育的客观条件不具备,现在,开始具备了这种条件和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新提法。
因此,对素质教育的探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是历史向我们提出的课题,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对这一新事物,不要过多挑剔,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它。我认为,素质教育这个提法比较好,与前些年“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提法有本质不同。“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板子打在校长、教师身上,使教育主体——校长、教师处于被动地位,没有积极性。这是“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没有取得大的效果的主要原因。而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就没有批判谁的问题。对素质教育进行探索、实践,是一个创造过程,校长、教师是创造的主体,主动权交给了校长、教师,形势就完全不一样了,很多校长、教师都是积极地进行探索。
二、国家教委在推行素质教育方面的举措
(1)首先,继续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合格率可以提,但用什么指标来衡量,还有待研究。优秀率我们不提,以免产生负作用。
(2)改善义务教育阶段的校舍、设备等办学条件,制定“义务教育检查验收的评估标准”,为实施义务教育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3)改革课程、教材,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创造基本条件。我们的课程、教材同国外比,偏难偏深。有位美籍华人专家认为,我们的课程、教材是为培养学科接班人编写的,而不是为了培养普通国民。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但要把难度、深度降下来并不容易,因为学科专家站在学科立场上,为维护本学科的统一性、完整性而不愿这样做,所以改革的效果不大。这次主要从课时上精减,由六天改为五天,可望有大的举措,但总体上仍是偏难偏深。再加上如果不转变教育观念,部分校长、教师、家长还会把一些减掉的内容再加进去。课程、教材改革还要继续深化,教材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要逐步实行多样化。课程由原来单一的必修课改成必修、选修、活动课几个板块。
(4)建设一支思想、业务素质都比较好的教师队伍和一支教育家、教育改革家的校长队伍。造就一支好的校长队伍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然后是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1980年前后为9%,现在是70%,每年以3~4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而且连续十六七年没有间断。
(5)最关键的举措是改革升学考试制度,但不是废除考试。考试作为教学管理的一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通过考试可以了解自己教的情况和学生学的情况。目前,高校统一考试、高中招生考试还没有废除的条件。小学升初中统一考试的废除已有条件,因为上初中无需再选拔。我曾多次讲到,升学统考制度如果不改革,学无宁日,教无宁日,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没有条件。但是由于目前种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一些客观条件尚不具备,这项改革只能逐步推行。我们的想法是由下往上推行:第一步先取消小学升初中的统考,凡是普及了初中的地方不再搞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为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第二步是改革初中升高中的统一考试,各地正在进行探索,但经验仍不完善,需要在探索中继续总结。最难的是高考,但对实施素质教育影响最大的也是高考。高考改革要把近两亿学生瞄准一张卷子引导到多层面,尝试本科一张卷子,专科另外一张卷子。但是这样做,高校和招生部门有种种困难,还要进行研究,但非改不可。高考至少要由高度统一向多样化迈开一些步子,而且将来可能九门课都出题,由高校决定考哪几门。这方面上海正在探索。我赞成这样一种看法:考试制度多样化是“应试教育”消亡的重要条件。
(6)在评价方面,要大力贯彻落实《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指导纲要》,改变用单一的学科分数来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做法。
三、关于德育首位的提法问题
德育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思想、政治、社会道德、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如果什么都提到首位,不易准确把握。较准确的提法是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之所以这样提,并不是德育为首的提法有什么错误,而是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更准确。
四、关于建设示范中学和中学择校的问题
1995年高中工作会议总的精神没有变。重点中小学是历史上形成的,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条件下,初中和小学阶段不应当再办重点,重点初中、重点小学的概念要逐步淡化,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把每一所学校都办好。重点高中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还不能取消,要继续办好,为大学输送合格的新生仍是重点高中的一项重要任务。1995年提出的办好1000所示范中学这一方针也不变,但是要推迟验收。当前要集中力量先把薄弱学校建设好。因为现在出现了初中阶段的择校生乱收费问题,学校高费择生,学生高费择校。
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要进行治理,义务教育要依法办学,学生实行就近入学,免去升学考试,保证国民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这一目标不能动摇。出现择校情况的原因是学校间发展不平衡。治理的措施就是改善基础薄弱学校,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间的差距,使大多数人能够接受就近入学。有些学校又出现了“校中校”,公立学校不能办“校中校”,要规范办学。要通过公办校来完成义务教育。国家教委要加强检查、督导。公办校的经费主要由国家投入。现在公办校经费困难,投入不足,教委正在争取进一步解决投入问题。而要想争取增加教育投入,学校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形象。高中阶段允许择校,但也要有所控制。首先要把本服务区内的学生按制度安排好,再适当选拔择校生,适当收费。但也要考虑到工薪阶层能承受得了。收费最好由学校提出方案,请财政、物价等部门共同来制定,这样就变成了一种符合规范的行为。凡是这样做了的,效果都比较好。而自立名目、自定项目、自立收费标准的就不行,就要受到各方面的检查。总之,收费要规范。高、初中脱钩是一个发展方向,但不要求“一刀切”,要水到渠成。国家教委也在改,原来的基础教育司的小学处、中学处,现改为义务教育处、高中处,这样,有利于把义务教育和高中办好。
近两三年先解决薄弱校的问题。但各地的情况也不一样,有力量的可以逐步按计划进行示范中学的建设。示范中学重在示范,示素质教育之范。升学率要不要?素质提高了,升学率就在其中。很多中学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有侧重升学预备的、侧重就业预备的等四种高中模式,但不论是哪一种模式都有一个提高素质的问题。如果基础教育不转向素质教育,会产生很大的负作用。高考学生的近视眼率已达70%,高考报名时限报专业的已达70%,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近视眼大国。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用眼时间过长。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问题,我们要取得共识。请大家都来做这个工作。最好在2000年以前能迈开步子,为21世纪素质教育能够达到一个新的阶段,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我想这应该成为我们的任务。
(本文是根据作者1996年11月9日在国家教委校长培训中心第12期研修班与学员座谈时的讲话录音整理的,已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