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和谐发展的交响乐_雨花石论文

演奏和谐发展的交响乐_雨花石论文

奏响和谐发展的交响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交响曲论文,和谐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一所学校,十五年的时间意味着什么?一所普通的郊区中学华丽转身,成为南京市发展势头最强劲的四星级高中之一,形成被社会广泛关注的“雨中现象”。南京市雨花台中学的快速崛起,其核心动力是“和谐”。1999年,我们仰望星空,在对教育本真的大讨论中,提出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追求教育对生命的关爱和成全。之后,我们脚踏实地,以和谐的校园、和谐的课程、和谐的教师发展、和谐的学校管理来实现我们的办学理想: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和谐发展的交响曲由此在雨中校园激荡。

和谐的校园:润物无声

环境是无声之教。雨中校园里的一滴水、一朵花、一棵树、一幢楼的存在及形态,都承载着雨中的文化,折射着雨中的文明。雨中在校园环境的营造中,注重依托自然地势和天然植被,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地缘文化,让行走在校园中的学子,在花开花落中感受四季的交替和生命的生长,感悟自然、人文和社会的和谐圆满。

1.园林式校园

风景秀丽的雨花台南,一所现代化的学校隐藏在绿树浓荫之中。校园方正,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依次是学校大门、成才摇篮、和谐鼎、和谐厅、学生餐厅。中轴线东侧是运动区,西侧是教学区。

踏入雨中校门,感受到的是含蓄与内敛,绿色的草坪正中,坐落着一块宽约6米、高约1.6米的花岗岩,上面镌刻着费孝通题写的“成才摇篮”。这块门牌石,就像传统中式民居推门而见的“影壁”,“隐”住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绿色校园。

“成才摇篮”之北,校园的正中,一座古朴沉稳的四足方鼎矗立,鼎的前后两面各书一“谐”字,学校的师生都亲切地称它为“和谐鼎”。鼎是力量的象征,“和谐鼎”,象征着雨中不断汇聚融合各方发展动力,风雨兼程,不断向前。

从“和谐鼎”向北望去,一幢线条简洁明快的现代会议建筑映入眼帘,正面的“和谐厅”三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台阶下绿意盎然的翠竹和芭蕉在和风中轻轻摇曳。

从“成才摇篮”到“和谐厅”的道路两侧,名人雕塑和雅致的学校文化符号灯箱与绿树、灌木、盆景、花草相间。行走在侧,可以闻到沁人的花香,可以感受绿树的清凉,可以品读校训:择高处立、就平地坐、向宽处行,可以品味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为了师生可持续发展的幸福……

雨中的校园,以文化为主题、以绿为背景、以石为魂、树木与花草和谐相伴,被称为生态校园,着力于“绿”、“水”、“石”、“雅”,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国际生态学校、江苏省园林式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南京市园林式学校。

2.雨花石校园

雨中校园坐落在雨花台南坡,在1924年世界地质大会认定的“雨花石砾石层”之上。相传在南朝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在雨花阁设坛,讲经说法,感天动地,天降花雨,坠地成石,雨花石因此得名,学校则因地因石得名。

2010年,学校智慧运用地域优势和乡土资源,筹建了雨花石文化赏石博览馆。这是全国唯一的一座既有教育特色又有地域特色的校园雨花石文化赏石博览馆,总面积约580平米,馆藏雨花石935枚,各类雨花石出版物83种,是南京地区馆藏品最多的雨花石博览馆。

2011年,我校荣获国土资源部授予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称号,成为继南京地质博物馆之后,南京市第二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2012年,在江苏省课程基地的创建中,我校申报“雨花石文化”课程基地并获得成功。雨花石文化课程集地域特色、人文底蕴和科学内涵于一体,可以细分为:雨花石与历史文化,雨花石与文学艺术,雨花石与地质科学,雨花石与市肆交易。

雨在天上,花在人间,石在地下,雨花石与雨花台中学一脉相承、天人合一。雨中因雨花石文化的涵养而不断发展,雨花石文化也将因雨花石文化课程基地的建设而更加丰润。

3.数字化校园

主动应对数字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用数字化优化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用数字化优化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管理”是我们的选择,“构建数字化支撑环境、建设优化数字化平台”是我校数字化建设的切入点。

在数字化校园中,我们的交流更便捷。可触摸查询的液晶显示设备,安放在教室走廊等公共区域,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登录互联网、学校的电子图书馆和数字校史室,实现最便捷的即时沟通。

在数字化校园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优化。数字化学生学习平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推进了自主探究式学习。具体有:基于“项目研究”的“协作学习”;基于“数字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基于“再现课堂”的“补偿学习”;基于“虚拟教室”的“个性化学习”;基于“师生空间”的“交互式学习”;基于“数字实验室”的“探究式学习”。例如:学生对课堂中的某些环节没有理解透彻,课后可通过“再现课堂”的课程视频、课堂教案、教材分析、教学课件进行重复补偿式的学习。例如:学校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数字实验室,每周两个中午定期开放,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探究。物、化、生三门学科的分组实验也有三分之一转移到了数字实验室,借数字化的手段突破传统实验的束缚。

在数字化校园中,教师的成长过程更愉悦。纸质教师成长档案,只能保存在学校的档案室里,无法发挥它的“教育”功能。电子化的教师成长档案则不然,它是赏心悦目的成长记录、促学励志的展示平台、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高效透明的管理途径。2009年3月24日的《中国教育报》,以《给教师建份电子档案》为题介绍了我校的电子“教师成长档案”。

2011年,继荣获“全国中小学校优秀网站”的荣誉称号之后,我们再接再厉,参加了南京市特色学校的申报,“云计算环境下的信息化综合改革高中”成功立项,这是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新起点,也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新动力。

和谐的课程:生命激扬

我校的课程体系有三个维度:A类课程为学科基本素质培养类课程,主要是各类必修课程。B类课程为学生能力拓展类课程,主要包括选修、社团、研究性学习、节日课程、国际课程等。C类课程为学生人格培养德育类课程,主要包括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及各种德育活动,如:十八岁成人仪式、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等。

1.生命化的A类课程

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克服教育中的功利主义以及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等不和谐的因素,我校申报了市“十一五”规划课题《生命化课堂的实践研究》,以生命化课堂的构建,优化必修课程的实施,让必修课程成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生命化课堂的实践研究”重在解决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问题,如:什么样的课堂是和谐的生命化的课堂?如何构建和谐的生命化课堂?它有什么原则,什么样的策略,如何评价?在具体的研究中,学校的所有教师按学科组成12个子课题组,每个课题组重点解决本学科中生命化课堂的构建问题。

2.个性化的B类课程

和谐发展,对学生个体来说是有个性的发展。学校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这一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提出了“4+4个100”的校本课程计划。

“4”即四个节: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英语节,以此深化、活化、拓展学科知识,润泽学科文化。如今,每年的圣诞狂欢、经典诵读、学科文化周,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已成为校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4个100”,即学校成立100个学生社团、开设100门选修课、学生动手做100个实验、阅读100位名人的成长故事。“4个100”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受到学生的喜爱。

在选修课程的开设中,在特色校园活动的组织中,我校还有意识贯通A、B、C三维课程,打造学校的特色课程,让学生在浑然一体的课程体系中和谐发展。其中“足球文化”课程即是一例。

3.体验式的C类课程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科学获知的部分。精神成长包含:理想和信仰的追寻、人生和人性的教育、性格和习惯的养成、情感和情怀的熏陶。我校着力于学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德性以及生存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的活动设计中,以生涯规划、参加军训、出国修学等鼓励学生胸怀远大抱负,落实理想教育;以户外拓展训练、感恩系列活动、徒步祭扫等引发学生情感体验,诠释生命教育;以担任校长助理、“每月一志愿”活动、十八岁成人礼、学农活动等增强学生角色意识,突出责任教育;以学法论坛、精品社团、雨中大讲堂、读书节和风筝节等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德育活动的设计中,我们坚守一点:只有通过体验,良好的道德才能内化为学生的品质。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自主管理能力,我们设立了学生校长助理制度,每周有一位学生担任校长助理。学生校长助理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班级,听取同学们种种困惑、建议、意见,或巡视校园,发现问题、了解问题、思考问题,周五写成报告提交校长。周一校长办公会上,会有专门的时间对校长助理提交的问题进行研究,对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

第一任学生校长助理解决的是学生中午错时就餐的问题。很久以来,都有学生,要求上最后一节课的老师提前2分钟下课,这样,在饭堂排队时就可以省去10分钟的时间。放吧,提前下课,不符合学校的规定,不放吧,看着学生眼巴巴的又不忍。第一任学生校长助理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现在,上午11∶52,最后一节课清脆的短铃响起,北楼的学生快步走向饭堂,饭堂的师傅平均15秒打出一份饭菜,窗口前的长队很快就变成了零星的几个人。上午11∶57,清脆的长铃响起,南楼的学生下课了,饭堂的窗口前再一次热闹起来。

学生校长助理,解决了很多校长看不到但学生很关心的问题,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尤其是,学生更多地会站在学校的立场考虑问题,使学生和校长能更好地沟通,减少了学生和学校间的隔阂,增进了学校的和谐氛围。

除了校长助理制度,还有户外拓展训练等很多体验类德育活动。注重体验的德育,使雨中学子拥有了最真实、最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刻骨铭心的心灵记忆,使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体验与感悟中,领悟到尚雅崇信、自信笃行、勇于创新、爱国情怀……体验式的德育,让学生的精神和谐成长。

和谐的教师:发展相随

1.重塑评价体系

促进教师个体“和谐”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它以促进教师未来发展为目的,注重教师个体发展的纵向比较,主张在宽松的环境中,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对教师进行持续的评价。我校广泛实行教师发展性评价,比如,在评课中,我们更关注的是:和原来相比上课的教师有哪些进步;这节课有待改进可以优化的点……

促进教师间关系“和谐”的合作性评价。在合作性评价中,学校评价团队:学校不对教师的个体进行教学绩效或教学成绩的考核,而是评价教师所在的团队,如教研组、备课组、年级部等合作群体的整体绩效。在合作性评价中,多元评价个体:对教师的评价不是校长说了算,而是由教师身边的同事、学生、家长等对教师进行多元的评价。让合作性评价中隐含的群体动力,为教师行为的改进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氛围。

促进教师和学校间关系“和谐”的自主性评价。在每年年终表彰时,我校除常规表彰外,还让老师们根据自己一年来的表现,自主申报一个个人奖项。有的老师申报:“虚心求教”奖、“组内核心”奖、“小题大做”奖、“笔耕不辍”奖……在年终表彰会上,学校将每位教师的自主申报奖项做成一页PPT,包含教师自己最满意的照片,自主申报的奖项名称和申报理由,配上切题的模板背景由大屏幕放映出来,校长声情并茂地解说,老师们听着、看着,期待着、感动着。对自主申报奖项的教师进行表彰,其外显是捕捉教师工作中的亮点,欣赏每一位教师;其本质是尊重教师的个性和差异,尊重教师的平凡业绩和个人风格。

2.常态教研给力

老师的幸福感来自于上课时学生专注的目光,下课时学生的恋恋不舍,常态教研直接解决课堂教学中真实的问题,使教研和课堂融洽相依。

关注教学常态中的问题。来源于常态课堂中的问题,才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用课堂观察来进行课堂问题的发现和解决。2008年,我们开始了课堂观察校本化的进程。结合生命化课堂的构建,设计了雨中校本化的课堂观察框架;结合我校生命化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开发了系列校本化的观察量表,如《学习内容·生活》、《课堂氛围·和谐》、《师生关系·民主》等,在进行课堂观察的活动中,教师的课堂问题得到了针对性的解决,学校的生命化课堂的构建,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改进教学常态中的行为。2010年开始,我们推出了“课堂教学改进计划”。“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分四个阶段实施:

①由各教研组组织教师讨论反思常态教学中存在的习以为常但又需要改进的行为。

②由学校给出校本化的《雨花台中学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的二十条建议》。“建议”也是“标准”,每一条“建议”或“标准”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第6条:“6.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课堂导入的设计要能够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课型与内容,灵活运用导入方法坚持既有创意又切合学情;用时恰当,不占据过多的教学时间;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游离于教学内容。”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前,可以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和这些建议逐条进行对比,找出最需要改进的目标。

③每位教师对照“建议”,寻找自己教学中要改进的具体目标,并撰写《教学改进目标和措施》表,具体说清楚:我的课堂教学改进的目标是什么?我这样改进的理由是什么?我改进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怎样评价我的改进结果?

④撰写课堂教学改进案例。在撰写课堂教学改进案例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突出行为和观念的前后对比,借一个具体的实例告诉别人:针对改进目标,我在行动中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我是如何解决的?又遇到了怎样的新问题?又是怎样改进的?有价值的经过实践的改进经验是什么?实际上是想借案例的撰写梳理思想和方法,同时借案例的交流,分享经验。

开展最常态的教研活动。为突破时空的制约,学校在校园网OA平台设立了“共话教学”栏目。教师随时可以把自己的困惑或奇思妙想进行上传,老师们也可以跟贴参与讨论。网络教研,已成为我校教师最常态的教研方式。

3.学校整体规划

教师是立校之本,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学校倡导让教师发展走在前面,帮助每一位教师在主动发展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教育人生,营造全校教师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学习型组织引领成长。根据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发展需求,我校成立了三个学习型组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习会”、“中青年教师高级研修班”、“名师培养推进会”,呈阶梯状,分层次、有力度地引领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习会”的简称是“青研会”,由穆耕森校长创建于1996年。青研会五年一届,每届青研会都有完整的五年规划,系统规划青年教师的发展。青研会的主要活动有:个人专业成长规划的制定、理论学习、听课评课、外出参观、基础培训、“三写一考”(写教学反思、读书笔记、教学案例,参加基本功考核)、交流研讨等。

读书丰厚教师的底蕴。教师有文化底蕴,才能创造一个真诚、深刻而丰富的课堂,才能带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感染。我校倡导教师读书,以丰富内涵,丰厚底蕴,我校更倡导读书之后的交流,观点在交流中得到分享,思想在碰撞中更加深刻。

为推进教师读书活动,我校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迄今为止,我校共举办了十六届读书报告会。有教育经典的阅读,有对生命化课堂的讨论,有对教师人品、审美、发展的理解和追求,有教学主张、教育理想、成长故事的分享,还有舒展教师情怀的人文阅读。原国家教育督学、全国知名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高度评价我校的读书报告会,他认为第五届报告会的教师三论:人品论、审美论、发展论,构成了我校教育哲学的基础。

课题研究提升教师发展的品质。教师是有差异的,个性、素养、兴趣各不相同。教师的发展也应该是有差异的,发展方向、发展途径应该可以自由选择。为了突破教师被统一发展的现状,我们学校尝试“构建教师发展地图”来促进教师个性化的成长。

“构建教师发展地图”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教师学习资源库”,内有大量的形式各异的学习资源,如教材、视频、在线学习、课堂授课、参加专项实践活动等。二是“专业发展要求表”,为各个不同的专业层级或不同的工作岗位提供能力要求的描述,并提供是否达到要求的测评。三是“教师发展指南”,它能为教师的学习发展提供导航,具体指出在某个位置向某一目标前进时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做什么和该怎么做,也标注了最佳的实现方法。

和谐的管理:温馨家园

穆校长常常这样说“老师是知识分子,是文化人,我们要用知识分子的方法对待知识分子,用文化人的方法管理文化人。你关心老师,尊重老师,老师不用你管,就会认真工作,回馈学校。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提醒老师,不要工作得太累了,要帮助老师做好后勤服务。”

我们的理念是:健康第一、家庭第二、工作第三。

学校一直倡导教师锻炼,给每一位教师发了运动鞋,学生跑操时,全体校长班子也到操场上和学生一起跑步。学校每年组织教工排球赛、羽毛球赛。每年春天,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登紫金山,每位到达山顶的教师都有奖励,下山后,组织登山的老师和家属一起聚餐。学校下一步的做法是:给坚持锻炼的老师每月发运动奖。

“家园”不仅仅是个口号,更是行动,是细节。

细节之一:学校有很多教师骑电动自行车上班,一天,一位女教师拎着重重的电瓶到楼上的办公室充电,正好被穆校长看到了,第二天,教师停车场就安排了两排插座,车停下就可以充电。

细节之二:8年前,很多教师还没有汽车,笔记本电脑带回家吧,太重,放在办公室吧,又觉得不安全。怎么办呢?第二天,学校的门房里就多了一排柜子,需要的老师都可以领到一个格子,存放自己的电脑。

细节之三:学校的女教师很多,又是家庭又是工作,尤其是一日三餐,很伤脑筋。怎么办?饭堂来帮忙。每天中午学校的餐厅都有各种精致的点心和熟菜,买一下,早餐解决了,晚餐也解决了一半。饭堂还提供净菜服务,老师早上来上班,打开学校OA平台,一边浏览通知,一边顺便点菜,晚上,在门房可以拿菜回家。

细节之四:元旦联欢和聚餐,校园里一片温馨,每个小朋友可以领到一盒巧克力,每位家属可以领到一个咖啡壶,校长则给每一家送上慰问和祝贺,老师和家属同台表演,温暖!

细节之五:一群鹤发童颜的老人,正在将军山游玩,领队是学校的工会主席,还有学校的校医随行,每年的春天和秋天,学校都要组织一次退休老教师的市内旅游活动。

学校管理的真正引力源自于“人”重于“物”的价值观,源自于“情感与制度”并重的管理观。如果教师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学习当作快乐的终身的事业去追求、去热爱,那么教师的工作学习就不仅是一种职业行为,而是获得幸福的必需。为此,学校努力为教师营造“三宽”的环境:宽松、宽容、宽厚。提升“三个指数”:健康指数、自由指数、幸福指数。用幸福指数为学校管理把脉,让老师因学校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标签:;  ;  ;  ;  ;  ;  ;  ;  ;  ;  

演奏和谐发展的交响乐_雨花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