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点上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纲》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坐标论文,点上论文,发展道路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包心鉴研究员新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纲》(以下简称《论纲》)。1994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25万字的理论专著,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采取纵横交错的思想结构和研究方法,对邓小平总体设计,我们党领导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深入研究。在当前众多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著作中,本书独辟蹊径,颇具新意,值得研读和推荐。
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前后相贯而又逐步发展的基本思想理论为纵坐标,以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的思想理论为横坐标,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点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是《论纲》的总体特色。由此从一个新的理论角度较深入地回答了两个相关联的重大问题:其一,邓小平是怎样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其二,怎样才能确保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永久生命力?作者这样一种纵横交汇的思想结构和研究方法,对于当前如何拓展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目前某些文章和著作中,有这样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种是回归历史。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要点,都企图从马、恩、列、斯、毛的书本中去找理论源头和依据。这样“我注六经”式的“研究”,难免给人牵强附会之感,而且很容易在繁琐的论证中淹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真谛;再一种是割断历史。把邓小平的理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传统观点割裂开来,把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与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对立开来。这样的“研究”,非但不能说明邓小平是如何创造性地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创造性地发展传统社会主义的,而且很容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零散化、肤浅化,难以揭示、把握其精髓。实践已经反复说明,以上两种倾向,都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拓展深化。郑重的态度和科学的学风,是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有机地联系起来,把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社会主义的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借助于历史老人的深邃眼光,获得对现实生活的深入透视,从而推动现实社会符合历史大趋势地发展。《论纲》一书正是在这样一个原则问题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道路问题为核心,系统涉及邓小平的基本理论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实践,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围绕着道路问题加以系统拓展,是《论纲》的又一鲜明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历来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研究,承担着两大任务:一是要回答究竟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二是要回答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研究,是一项既涉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研究,又涉及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现实问题研究。《论纲》一书正是这样以道路问题为核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而又系统化的探索,从而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例如上篇,作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石”为总揽,提纲挈领,对邓小平创立的“社会主义多样化发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内涵、精髓及其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的理论奠基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这样研究,即使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基本理论观点在一个新的基点上得以展开和深化,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获得科学理论的奠基而增强了理性化色彩。一般看来,《论纲》涉及的这几个基本理论观点,已是不少文章和著作阐述过多次的“老”观点,但由于作者调换了一个视角,紧紧围绕道路问题对它们进行新的探视,从而使这些“老”观点获得了新角度、新基调、新理念的说明。又如下篇,作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方法原则”为统领,对邓小平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表现出的高超方法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深入分析,不仅从一个重要侧面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研究,而且从方法论的角度概述了邓小平的科学理论体系。
以深入研究我国改革开放新特点、新任务和新趋势为重点,面向现实,面向未来,直抒己见,努力提出可资改革与发展实践参考的预测性和对策性理论观点,是《论纲》的再一鲜明特色。近些年我国理论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不乏真知灼见又具有实用价值的高水平成果,但是也不可否认,不少研究成果还滞留在表层次上,在一般化水平上徘徊、重复。究其原因,从研究者角度分析,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概念到概念,或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或满足于抽象化的理论演绎,不触及现实问题,或者虽触及而“蜻蜓点水”;再一种是不加分析消化地搬引西方某些学者的观点,企图以那些生涩、古怪的“新词”吸引读者,结果虚无飘渺,不知所云。读这些论著,总给人一种昨日黄花、哗众取宠之感,难以从中获得启迪。《论纲》一书少有以上两种不良风气。作者较好地坚持、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理论说明现实问题,从实际生活提炼理论观点的原则,在朴实无华的理论分析和文字叙述中,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梳理得条理清晰。更为可贵的是,作者以郑重的态度大胆触及了我国体制改革深化过程中遇到的新的问题,在严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在中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机制”中,作者以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思想为指针,对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跨世纪的改革工程所呈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进行了深入探索,尤其对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深化所遇到的政治、社会方面的障碍进行了深入剖析,由此得出结论:改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最重要的实践机制,有着内在的发展规律。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决定性成就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并努力实现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协调发展,以着重解决经济改革深化和经济全面发展中的政治障碍,推动中国现代化顺利发展,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着重把握的改革总战略。《论纲》还通过总结改革的实践经验,分别阐述了“经济改革:由市场经济走向经济现代化”;“政治改革:由民主政治走向政治现代化”;“文化改革:由精神文明走向人的现代化”等三大领域改革的总任务和总目标,提出了若干可资改革实践参考的新观点。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纲》,是作者在近年来潜心研究基础上推出的又一部力作,它再一次体现了作者的理论素养和良好文风,理应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