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其核心内容是:“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使他们在生活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让品德培养回归到生活中去。《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要与生活同行。
一、走进学生的生活
品德是生活中的道德,品德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品德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师必须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做到“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美好的道德理智指导学生的生活,让美好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一是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二是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生活,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如在教学《有规则真好》一课时,“有规则真好”这一主题的特点,即规则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在课前进行布置,要求学生自己回到生活中去观察、搜集、调查、分析、体验,收集一些不同场所规则的资料。在课中,让学生充分交流各组了解的如医院、学校、车站、交通等各方面的规则,让学生感受到规则的必要。
二、让学生活动起来
活动是儿童认识的源泉,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儿童天性爱玩、生性好动,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活动化”。《品德与生活》教材的活动性特点很突出,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呈现形式,都非常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获得体验,提高道德自觉性。教材的这一特点,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语文式的教学方式,组织开展儿童直接参与的感受体验活动、游戏娱乐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表演欣赏活动、讨论交流活动、作品展示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做,玩中思”,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冒出智慧的火花,在活动中创出新的情感。如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在设计其中的一个环节“变废为宝”时,教师不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自己观察现有废品的特点与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相似,思考该用什么方法才能创造出新的物品。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课前准备、课中教师示范、自由创作、学生展示、学生评价、学生表达、教师引导等过程,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地设计与创造,达到预期效果,从中知道废品不是废,而是宝,我们从小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污染环境,用心创造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又如在设计用七彩颜色画出你心中最美的生活环境环节,让学生将自己在大自然中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美,用自己喜欢的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结果,有的学生用彩色笔画出了美丽的图画,然后进行作品展览,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还如在教学《集体力量大》一课时,老师让学生体验脚踩一个纸杯轻松踩扁,而把十个套在一起则变得坚固,来体验集体力量大的道理;接着又让学生分组合作来拼七巧板的活动,感受合作效率高的道理。
三、开放化的教学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所谓教学时空开放化,即是教学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品德与生活》教学要做到开放化,至少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由课堂向社会的延伸,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二是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比如教学《认识新朋友》这一课,可以先安排学生介绍自己,再带学生到校园中玩找朋友的游戏。让孩子们一边唱儿歌一边拍手玩游戏,创造一个热烈的气氛,然后再讨论如何和朋友相处、怎样才能让伙伴们喜欢你。孩子们各抒己见,把游戏中的体会说出来,很自然地悟出和同学相处时要谦让有礼、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道理。在活动中,老师不规定学生几人一组,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分工,教师也适时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中,既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又让课堂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总之,生活是品德形成的源泉,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只有以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教学时空,才能真正实现“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实效性。
论文作者:王 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3月总第16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3
标签:品德论文; 学生论文; 儿童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教材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3月总第16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