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学校灾后重建的对策思考_灾害救援论文

灾区学校灾后重建的对策思考_灾害救援论文

灾区学校灾后重建的对策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灾区论文,对策论文,灾后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校舍重建是灾后学校重建工作的基础

1.临时性校舍重建

包括搭建帐篷,建设简易用房,租借民房,将学生分散转移到附近未受灾的学校,确保学生的生活起居、饮食卫生、人身安全、入校学习等,保证学校尽早恢复教学秩序。

临时校舍在用于师生上课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便,并给师生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因此,在处理完紧急工作之后,尽快为师生建立起永久性校舍就成为必要的工作。

2.永久性校舍重建

永久性校舍重建要注意以下几点:学校选址要恰当,房屋结构设计合理,利于人员转移。建立震区房屋建筑标准,提高房屋抗震级别。建成后定期检查加固,防止险情发生。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质保量保进度完成新校舍的建设。总之,要把好设计关、施工队选择关、建材质量关、施工验收关、决算审计关,严格保证校舍质量,消除安全隐患,决不允许出现不合格工程。

二、教学重建是灾后学校重建工作的重点

教学重建是震后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重建,包括教学内容重建和教学方式的重建。所谓重建,在这里即意味着变化、变革,是根据特殊形式需要对以往教育教学方式的调整。震后,由于失去亲人的悲痛,目睹家乡悲惨的状况,家庭的流离失所,学生们很难再像震前那样安心、平静地在课堂听老师讲课,在这个时候,进行教学内容及方式的重建显得尤为重要。

1.教学内容重建

在灾后的教育中要突出以下几个教育主题。

(1)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的教育。这次大地震无疑对每个人都进行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洗礼,在挫折面前相信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

(2)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的目的通常是指向生命的,要对死亡抱平和的心态,要认真地对待我们现有的生命,珍惜在世的每一天,引申到认真学习,孝敬长辈,真诚对待他人等,到生命终结时可以承认没有虚度、荒废这一生,即使是死也无憾。

(3)灾害教育。在这里主要指防范灾害以及在灾害中进行自救的教育。灾害教育旨在减少学生在自然灾害中的受伤害程度。在我国的教育中,灾害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学校每年象征性地做一次讲座,而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开设任何灾害知识的普及教育。普及灾害知识,不仅包括地震知识,还包括火灾、洪水、台风、泥石流等其他自然地质灾害的预防和自救。在国外,像日本这样的地震多发地区,学生有很强的灾害意识和应变危机的能力,他们胸前随时都挂着口哨,当灾难来临时知道如何镇静从容地保护自己,从而使灾难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平时安全意识相对淡薄,遇到灾难时大部分人慌乱逃跑,不知道如何进行科学地自救,以致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4)爱国教育。在震后,有那么多的志愿者以各种力所能及的方式投入到这场灾后重建的战斗中来。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教育的契机,让孩子们记住那么多为救助他们而牺牲受伤的人们,宣传他们的光荣事迹。

这些教育内容既可以以主题教育、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也可以适时地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在渗透中教师要把握时机,不要让良好的教育机会错失。如在我们都熟悉的《最后一课》中,老师就把握了国难将至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才有了这样不寻常的一课。

2.教学方式重建

(1)游戏合作方式。游戏是儿童生活的主要活动,且实践证明游戏教学得到的收获是正式学习的多倍,在灾后学生心理受到损伤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他们表达心中的恐惧、痛苦和忧虑,并在合作中重新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自然科学课程中,组织团体进行有关灾难的游戏,在社会科学课程中,进行有关灾难的角色扮演,如灾害自救教育,课堂讲授则不如以此种方式使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的收获大。在地震来临演习中,分不同板块内容进行教学,如“盲人摸象”,地震到来会停电,在一片漆黑的情况下尝试蒙起眼睛摸,通过嗅觉、听觉、触觉摸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找到亲人;“合作互救”,在受伤的情况下,如何相互扶持前行,在体育课上,可将几个学生绑住单腿,练习协助前进;“保存体力”,在被困情况下不要慌张,大声吼叫,要学会保存体力,等待救援的人来援助;那如何告知别人生存迹象呢?可以通过敲打的方式,敲打什么、用何敲打、怎样敲打也是有讲究的。

(2)参观实践方式。 面对已经发生的灾害,对死亡教育的开展不仅可以进行畅谈死亡的主题班会,在课文讲解中渗透,也可以结合当前情况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为濒死的老人服务,参与家族内丧葬事宜的制定。劳动课可带领学生加入到重建家园的队伍中,体验建设家园的艰辛和激起日后对家园的热爱。

三、心理重建是灾后学校重建工作的保障

1.学校

地震对整个学校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人员都会造成心理创伤,创伤后教师在学校工作中仍担当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他们不仅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更重要的是对经历地震灾害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心理支持和安慰辅导,教师要懂得一定的心理救助方法,及时体察到学生因地震产生的创伤性现象。具体来说,教师可在生活上尽量给学生提供安全感、安心感,让他们觉得教室是安全的地方,教师是可以信赖的;提供情绪支持与沟通机会,鼓励儿童以游戏、图画、言语、文字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以缓解恐惧情绪,面对现实;给予他们语言安慰,不要让学生感觉孤单没人陪;宣传科学的心理调节措施,进行一些能让自身放松的活动,如听音乐,看小说,写日记,收拾家务等,转移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良好的睡眠;鼓励学生一起玩耍,在游戏中逐渐恢复正常活动;给学生从事相关活动与作业的机会。

2.家庭

失去亲人会使人产生高度的情感失落,包括悲哀、愤怒、愧疚、自责、焦虑、疲倦、无助感、孤独感、惊吓、苦苦思念等。对孩子而言,家长以及其他亲人是他们自信活下去的最大心理支柱。即使大人们有比孩子更强烈的痛苦,也要适当地做好自身情绪的调节,不给孩子留下难以走出困境的绝望之感。即使遭遇灾难,生活状况不佳,在这种情况下也要尽量保证睡眠与休息;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松和锻炼的活动,保证基本饮食。食物和营养是我们战胜疾病、创伤、康复的保证;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人员表达;在孩子面前要保持镇定,早日从灾难的恐惧中走出来;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过度恐惧、焦虑等情绪,及时处理自己的压力和调整情绪;多与孩子接触、交流,让亲人的关爱及时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

3.社会

主要是有经验的心理学专家、团体为灾区儿童提供的各种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应急救援活动。一是防止过激行为如自杀、自伤、攻击行为;二是促进交流,鼓励孩子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提出适当建议,促进问题解决;三是提供适当的医疗帮助如昏厥、情感休克或激动状态时的紧急救助。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主要有三个步骤:情绪的宣泄和疏导;帮助孩子接纳现实;帮助孩子建立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①针对心理创伤比较严重的孩子给予专门的心理援助,鼓励并倾听他们说话,允许他们哭泣,尽量不唠叨孩子,告诉孩子担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玩游戏;不要强求儿童表现得勇敢或镇定;同时要给予他们希望,向儿童承诺,地震会过去,政府会安排大人来帮助我们,帮我们重建家园;积聚社会多方力量,以不同方式帮助他们,做好其他相关人员的心理辅导宣传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地配合,如对儿童无言的陪伴、无条件的倾听、无限的关怀、无条件的接纳等。如果儿童因为受灾引起的心理问题持续存在,应该及时到医院精神科或心理门诊就诊。

注释:

①孟迁:《灾后心理干预3个步骤及两个建议》,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34b9b01009in3.html.2008年5月19日

标签:;  ;  

灾区学校灾后重建的对策思考_灾害救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