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过快的影响分析及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快论文,对策论文,储蓄存款论文,居民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快速增长。近期,虽然由于受股市行情趋好的影响,分流了部分居民储蓄存款,存款增幅同比有所下降,但仍无法改变其增长过快的基本状况。对这种状况给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影响应给予一定重视。
一、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过快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虽然受股市行情等因素的影响,年度之间呈现不同的波动幅度,但总体增长的趋势并未改变,1996-2005年10年间增长了近4倍(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截止到今年6月底,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6.3万亿元,同比增长16.0%。
表1 1996-2005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S) ΔS ΔS/S GDP ΔS/GDP
1996
38520.8 8858.5 23.071177 12.5
1997
46279.8
7759 16.878973
9.8
1998
53407.5 7127.7 13.384402
8.4
1999
59621.8 6214.3 10.489677
6.9
2000
64332.4 4710.6 7.399215
4.7
2001
73762.4
9430 12.8
109655
8.6
2002
86910.6 13148.1 15.1
120333 10.9
2003 103617.3 16706.7 16.1
135823 12.3
2004 119555.4 15938.1 13.3
159878 10.0
2005 147994.3 28438.9 19.2
182321 15.6
2000-2005年,我国GDP年平均名义增速为1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0.8%和7.6%,而同期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平均增速高达14.0%。在收入增速明显低于同期GDP增速的情况下,居民储蓄存款增速却高于同期 GDP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这说明我国城乡居民将大部分收入转化为了储蓄存款,储蓄成为居民收入支配的主要渠道。
从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GDP的比重来看,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中低收入国家相比,我国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GDP都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并基本上呈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15.6%。
二、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过快的原因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之所以增长过快,表象原因主要在于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10.8%、11.5%。收入增长是支撑居民储蓄存款不断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较大的就业压力和不稳定的未来收入、效率较为低下的投融资体制、尚需完善的消费信贷制度、老龄社会的到来和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等也是影响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过快的重要因素。
(一)较大的就业压力和不稳定的未来收入
首先,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失业率却呈升高的趋势。劳动力总量增加、产能过剩以及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使目前我国的就业刚性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显示,1985年我国GDP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多提供240万个工作岗位,而2005年GDP增长1个百分点仅能多提供90万个工作岗位。今年我国劳动力供应总量将达到峰值,供大于求的数量可能会达到1400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就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稳定性减弱。其次,居民收入预期不乐观,未来收入具有不确定性。虽然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未来收入增长中的不确定因素仍较多,如自然灾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及粮食价格的波动等。 2005年我国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幅比上年回落15.5个百分点,回落幅度较大,企业为保持市场竞争力,势必会压缩工资水平以降低经营成本,最终导致工人未来收入水平下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除了岗位难求,工资待遇也有下降的趋势。就业压力和未来收入的不稳定性势必会使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增加。
(二)效率较为低下的投融资体制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仍存在诸多亟需完善的地方,股票、债券市场、风险投资市场、私募市场等仍欠发达。而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风险梯度不够完整,业务分散、功能单一、产品兼容性等问题有待整合和调整,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需求。目前,整体来看,中资金融机构的金融开发技术比较落后,电子化程度较低、金融工具和品种单一、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金融创新中处于被动模仿的地位,利用金融创新获取利润和占领市场主动权的能力较差。由于广大居民收入水平没有达到一定高的程度,风险承受能力还较弱,除银行储蓄存款外很难找到更多可靠的投资渠道。与直接融资相比,目前我国间接融资比例过高,作为间接融资主体的银行经营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良贷款率较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成本高、效率低,难以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
(三)尚需完善的消费信贷制度
我国消费信贷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目前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出于调整信贷结构、降低金融风险的目的,多家银行采取了收紧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措施,停止办理大额耐用品消费贷款、房屋装修消费贷款、旅游消费贷款等个人消费贷款,而且目前办理个人住房贷款,不仅利率有所提高,而且需要提供的个人资信证明也增多,审查更为严格。尤其是,针对贷款过快增长可能带来的风险,近期央行召开会议要求合理控制信贷,并采取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在这种背景下,各银行的放贷行为势必会更加谨慎。在房地产价格急速飚升的情况下,广大居民只有将大部分的可支配收入转化为储蓄存款,依靠个人长时间的资金积累来实现大宗商品的购买,尤其是住房的购买。
(四)老龄社会的到来和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为1.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已正式进入老龄社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人口养老问题的恶化。老年人一般属于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对银行存款有一定偏好。同时,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原来由单位承担的养老、医疗等费用逐步转由居民个人承担,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居民对未来支出增多的预期明显上升。在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体制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之前,老百姓只有将钱存进银行,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五)不断扩大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在以每年0.001个点的速度不断提高,目前已达到0.458,超出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0,收入分配相当不均。由此可以推断,16万亿元的城乡居民储蓄并不完全代表居民共同富裕的增长。看似人均拥有的存款已超过1万元,但是不断递增的财富并未使每个老百姓都受益。日益扩大的储蓄总额,背后真正蕴涵的却是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当个人财富达到一定高的程度时,其消费倾向将呈下降趋势,从而导致储蓄存款不断增加。
三、影响分析
高额储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有助于增强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有利于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稳定。但毋庸置疑,高额储蓄也可能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
(一)给宏观调控带来不确定性
高额储蓄说明存在资金过剩,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将使国内物价总水平不可能长期上升,应警惕发生通货紧缩问题。储蓄作为经济社会中的闲置资金,大量存在则会降低社会资源利用效率。边际储蓄倾向增加,投资乘数变小,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将呈递减趋势。投资乘数的递减同样会使财政支出和财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刺激效应下降,进而削弱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由于存贷款差额的扩大,市场上资金流动性过剩的状况将会进一步恶化,可能会导致货币政策中的利率政策面临失灵的风险。
(二)增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改革进程
以今年3月份为例,全国金融机构的存款及贷款差额高达9.9万亿元,比去年12月份的9.2万亿增长7.2%。目前商业银行中大量的储蓄存款都没有用于贷款,储蓄存款的不断增加反而让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利息包袱。商业银行为提升资本收益和股东回报,不得不依靠发放中长期贷款来释放储蓄增长的压力。但在贷款中,由于受行政干预的影响,银行将大量资金提供给经营状况不甚良好的国有企业,存在盲目追求大企业、大客户,以及忽视贷款质量的倾向,这必将增加银行信贷风险,最终影响整个银行业的改革进程。
(三)不利于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在可支配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居民增加储蓄存款,势必将减少即期消费。1993-2003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2004年降为 53.4%,2005年又进一步下降到50.7%,而同期世界平均消费率为 78%左右。我国消费率明显低于世界同期水平,且与世界平均消费率高位稳定并趋于微升的趋势相背而驰。作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最终动力,消费需求理应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储蓄存款的不断增加,势必会挤占居民的即期消费,不利于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四)资金过剩为投资过快增长提供了支撑
高储蓄可以为高投资提供资金基础,也可能为投资反弹创造资金条件。今年1-5月份,我国投资贷款资金总额达到6760.6亿元,同比增长24.1%,增幅同比提高10.4个百分点。同期,全国新开工项目 6.7万个,同比增加1.1万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6万亿元,同比增长23.6%;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5万亿元,同比增长30.3%,增幅提高3.9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追求资产收益和股东回报的放贷冲动以及去年8月份以来央行的信贷松动,是导致投资再次加速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导致产能过剩的压力继续加大。目前,以钢铁行业为代表的一些行业产能已经出现明显过剩,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继续下降。而煤炭、电力、纺织等行业虽然目前产需基本平衡,但在建规模很大,也存在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
四、对策建议
(一)以扩大就业促进收入水平的提高
关键在于不断提高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应进一步落实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扩大就业基础。对自主创业的下岗职工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尽快建立健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形成多元化的择业观,满足各种类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推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加强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
(二)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
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健全金融监管手段。以加大金融产品创新为重点,完善市场功能,进一步加强市场透明度建设和规范化运作,推动金融市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非银行的各种金融机构,构建并完善现有的金融体系整体结构,包括完善保险、信托、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基金等多种金融市场,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鼓励金融机构以有效控制风险为前提,积极进行创新,丰富企业、个人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产品。加快推进货币市场发展,增加货币市场参与主体和交易品种。进一步开拓外汇市场、增加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交易模式和交易品种。完善证券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监管,打击欺诈、操纵股市、挪用客户交易保证金等行为,切实保护好投资者利益。尽快开放国内居民的海外证券投资渠道。
(三)不断推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产品和经营模式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可以增强银行抵御信贷风险的能力,因此应支持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和中间业务的拓展。各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正确选择服务对象、服务区域、服务行业和业务品种。加大以消费信贷等为代表的新贷款业务的比重,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加大以信用卡、衍生金融工具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的创新力度,优化银行盈利结构。进行经营模式创新,加强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
(四)进一步完善消费信贷政策
由于信贷消费环境较差、住房价格过高、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我国目前消费信贷规模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为进一步完善消费信贷政策,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个人信用制度主要包括个人信用的调查、信息加工、评价分析、使用及管理等一系列内容。其建立可以首先分区域成立由各金融机构与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信用机构,实现区域内个人信用资源共享。待制度、技术等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再由政府部门组建专门机构实现区域间的联网,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个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制定与个人信用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立法的方式确定信息的公布与使用范围等;二是健全与完善消费信贷的担保与保险制度。可以考虑由政府出资组建个人贷款担保基金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担保基金公司,为个人消费贷款特别是中长期贷款提供政府信用担保,以降低消费信贷风险。保险公司可以开设与消费信贷有关的业务品种,银行在发放消费信贷时可以要求消费者购买某种特定保险。一旦消费者发生意外不能偿还贷款时,保险公司要向保险受益人即银行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赔偿金。
(五)稳步推进住房、医疗、教育体制改革
应通过加快住房、教育、医疗体制改革,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首先,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切实落实各项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避免政策流于形式;研究并落实住房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合理确定住房补贴标准,并切实保证落实到位。其次,加快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确保广大居民享受基本医疗保障;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力度,逐步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的矛盾,建立城市卫生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最后,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建立严格的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加大对教育乱收费的曝光和惩罚力度。
标签:银行存款论文; 居民储蓄论文; 金融论文; 消费信贷论文; 经济论文; 个人信用论文; 银行论文; 存款余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