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能过剩的制度经济学思考_产能过剩论文

中国产能过剩的制度经济学思考_产能过剩论文

对我国产能过剩的制度经济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能过剩论文,经济学论文,制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6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14)08-0037-07

      转型国家的产能过剩是一种复杂的经济问题。为此,可把我国的产能过剩区分为一般的产能过剩与特殊的产能过剩。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般产能过剩的现象,对此现象,市场机制本身有缓解的办法,而特殊的产能过剩是我国转型时期或改革中产生的独有现象。这两种过剩交织在一起增加了我国治理产能过剩的难度。本文主要是从制度层面分析两种产能过剩的机理,并对两种产能过剩作了比较制度分析,最后提出治理我国产能过剩的对策和思考。

      一、两种产能过剩的类型:一般的产能过剩与特殊的产能过剩

      国内学者把产能过剩形成原因主要归结为市场因素与经济政治体制因素两个方面。本文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把产能过剩分为一般的产能过剩与特殊的产能过剩。我国作为市场化改革为主导的国家,会产生一般的产能过剩;而作为转型国家,在政府与市场边界还没有划清的情况下,又会产生特殊的产能过剩。前者是作为市场经济国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的现象,而后者在转型完成后或深化改革就可以避免。区分这两种过剩并不难,凡是政府干预过多的产业或领域,就容易出现这种特殊的产能过剩。如政府的产业政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在理论和实践中,我们不加区分地谈论产能过剩不利于产能过剩的治理。

      (一)一般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普遍现象

      就产能过剩来讲,可以从三个层面分析,一个是量度产能过剩,二是从运行机制层面分析产能过剩形成的机理,三是从制度层面分析产能过剩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如何界定产能过剩?在美联储看来,如果产能明显低于79%—83%区间,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即开工不足。我国宏观调控部门根据有关指标大致将生产能力超出市场需求能力25%的行业界定为产能过剩行业。我国钢铁、光伏、船舶制造产能利用率只有60%左右。各国的产能利用率不同,年度间的利用率有波动,但从未接近90%的水平。这表明市场经济存在普遍、长期的大规模闲置产能。产能过剩是普遍现象还是独有现象?主流经济学家们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产能过剩、存货增长或过度供给感到不满,将这些资源视为浪费。因此,在主流经济学的理想经济状态下是不存在产能过剩的。但科尔奈认为,过剩经济虽然存在有害的副作用,却是资本主义制度最大的优越性。这是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的。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看来,市场结清才是市场运行最理想的状态。

      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出现产能过剩?从运行机制层面来看,一是垄断竞争。产能过剩的概念是由张伯伦于1933年提出来的。张伯伦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定义了产能过剩,他认为,垄断竞争导致平均成本线高于边际成本线,从而出现了持续的产能过剩现象。在垄断竞争下企业存在过剩产能。这是因为在确定产量水平的时候,垄断竞争企业的行为与完全竞争市场上的表现不同,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它们不会充分利用自己的产能。二是需求的不确定性。在奈特看来,市场经济的本质不是风险而是不确定性。在较高的安全水平上满足客户需求,这是过剩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在市场上较高的安全水平的确定是较困难的事情,这就必然导致产能过剩。三是创新。在市场经济中,有竞争必然会带来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尽管有老产能的比重会缓慢下降,新产能加上老产能却会超出总需求。这正是出现经常性的过度供给状态的主要机制之一。卖方之间的竞争与过剩现象之间有内在联系。由此看来,过剩既是竞争的原因,又是其结果。正是由于过剩的存在,让买方有所选择,竞争才成为可能,才会被激发,因为卖方都希望消除过剩,这也是竞争的动力。四是规模经济。从长期来看,在垄断竞争的条件下,大企业为了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和在竞争中战胜对手,会不断地扩大产能,工厂会也越来越大。从短期来看,大多数面临规模收益递增的企业由于受需求方面的约束,他们都很难把产能利用到最大限度。①

      从制度层面看,在科尔奈看来,“只有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才有能力产生和持续产生覆盖整个经济体的过剩经济现象,只有资本主义能产生和持续产生导致长期过剩经济的机制。”②因此,产能过剩对于资本主义来讲,并不是一种短期的或周期性现象,而是一种长期和持久存在的现象。产能过剩内生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产能过剩就会始终存在。扩张是资本主义的本性,在扩张最终受到环境制约的时候,就会出现收缩,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周期波动倾向。一方面,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导向基础上的企业家精神,会导致供给扩张驱动、垄断竞争及产能和存货的增长,从而导致产能过剩和存货过剩。另一方面,硬预算约束会抑制需求增长并导致价格粘性和工资粘性,从而导致产能过剩和劳动力过剩。

      资本主义制度下产能过剩的原因主要来自于资本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来自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这种利益格局同时又不利于需求的增长(可参考凯恩斯分析的有效需求不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产能过剩主要是在微观层面上产生的,而并不是由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如财政和货币政策)造成的,当然这些政策也会影响供给水平。对于微观层面形成的产能过剩机制的分析,学术界主要有三种研究思路,一是从博弈论角度分析在面对潜在竞争对手的进入威胁时,企业做出的决策会导致产能过剩;二是从寡头共谋的角度探讨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采取的投资策略和价格策略会导致产能过剩;三是由于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提升了“运营期权”的存在价值,企业会选择产能过剩的状态。③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在于,通过过剩经济的运转机制,这个制度可以驱动和维持快速的、不停顿的现代化、创新和技术进步。④

      科尔奈这些分析是相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普遍存在的“短缺经济”而言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可能总是做到需求与供给相等。相比“短缺经济”而言,过剩经济更好一些。产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只要是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就面临着产能过剩。科尔奈的这些分析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相对生产过剩的分析在理论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存在两点差别,第一,马克思是从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来分析相对过剩的,而科尔奈则是从垄断竞争、需求的不确定性、创新与创造性破坏及规模经济等市场机制角度来研究生产过剩的。第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相对生产过剩的分析是从问题、从制度缺陷来进行分析的,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是无法解决相对生产过剩问题的。而科尔奈把过剩经济、产能过剩、生产过剩看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看成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创新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二)我国转型时期特殊的产能过剩现象

      我国的产能过剩除了一般的产能过剩外,还有特殊的产能过剩。2012年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夹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73.7%、71.9%、73.1和75%。⑤在中国24个重要工业行业中有19个行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2012年,中国产能利用率为57.8%,远远低于1978年以来中国的产能利用率72%—74%的平均水平。

      近些年我国产能过剩程度更加严重是两大原因造成的,一是我国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二是政府控制经济和资源的程度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并没有减少,反而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反而增加了,这主要体现在“国进民退”以及地方政府更多地通过投资及产业发展(主要是房地产)来刺激经济增长。因此,我国现在要治理的,主要不是一般的产能过剩,这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要治理特殊的产能过剩,这种产能过剩是我国转型时期的产物,是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结果,是政府与市场边界没有划清楚的产物。

      我国特殊产能过剩形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之间追求GDP及政绩的竞争加上中央有关部门的产业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的引导,容易导致产能过剩。我们把这个概括为政府主导下的产能过剩。在此体制下,不仅出现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也出现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我国的光伏产业和我国的动漫产业过剩就是新兴产业的过剩。一般产能过剩根源于市场机制本身,根源于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而我国特殊的产能过剩根源于政府行为,根源于各级地方之间的相互竞争。

      在产业发展中,我国政府的作用大于市场的作用。体制型重复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的“顽症”。产能过剩是表象,而体制型重复建设则是根本问题所在。各级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使的某种产业或产品已经形成和即将形成的生产能力之和远超过市场需求,而经济主体仍继续扩大生产能力的投资行为。仅以2010年为例,中国生产了全球83%的空调、66%的化纤、58%的水泥、47%的彩电、47%的粗钢、46%的煤炭、42%的冰箱、35%的洗衣机。

      我国特殊产能过剩形成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政府通过各种激励政策引导产业发展从而导致产能过剩。政府的投资和对创新过多的介入有可能扭曲创新的激励机制。以动漫产业为例,为了发展动漫产业,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省份都有专门的动漫产业扶持政策,包括播出补贴:一般二维动画片在地方电视台播出有较高的奖励,在中央电视台的播出奖励就更高了,三维动画奖励还要加倍。在这种产业政策下,各动漫公司制作动漫产品不是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而是盯着政府的财政补贴。这导致我国目前动漫年产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但质量和影响却并不高。这种数量型扩大并不仅限于动漫产业。这种产能扩张并没有什么创新和技术进步,而变成生产厂家为了奖励去不断扩大生产和产能。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现象是,在转型期,国家的财政补贴是必要的,并且会产生租金。在产业发展的财政补贴中会产生寻租行为。为什么东亚的寻租行为符合发展要求,而在其他国家,如叙利亚和土耳其,寻租行为既对生产不利又对发展不利呢?在韩国和日本,政府对补贴的接收者施加了纪律。在交换补贴时,政府对私营公司施加了业绩标准,并有相应的奖惩措施。韩国和日本把政府管制中产生的租金通过制度安排用于创新方面,而叙利亚和土耳其则把管制中的租金用于建立和维持跨阶级联盟、甚至用于寻租方面。从我国动漫产业财政补贴来看,我国管制中产生的租金也并没有有效地用于企业的创新活动中,反而导致了产能过剩。我国大量的财政补贴并没有像韩国和日本那样对企业施加了业绩标准,补下去了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考核。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补贴都有利于创新的。

      2.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导致的产能过剩。以2012年我国钢铁行业为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所属的80多家重点大型钢铁企业的利润只有15.8亿元,亏损面23%。当年中国钢铁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2024亿元,整整比80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多出2000亿元。这一年利润的大头被那些中小企业获得。为什么会有这种格局?这与政府制定的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政策有关。有关部门近年以钢材结构比例作为目标加大调控,然而,这次经济刺激反倒使得调控目标设计中被抑制和淘汰的普通建筑材料逆市走俏。大企业根据政府钢铁产业政策主要生产板带材,而中小企业根据市场需要主要生产传统长材、建筑用材。从整体看,传统的低端产能即长材、建筑用材销售稳定,这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所谓的高端板带材则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是政府产业政策作用的结果。由此可知,再高的技术含量,如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结果也是亏损。产业发展的硬道理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决定产业的发展。

      3.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利益联合体导致的产能过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能过剩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市场本身,如垄断竞争、需求的不确定性、创新及规模经济等。我国许多产能过剩是在政府主导下利益驱动的产物。它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产能过剩在形成的原因上是有区别的。我国煤炭产能过剩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据悉,2014年全国将淘汰煤矿1725处,淘汰落后产能11748万吨。同时,未来将关闭上千座的小煤矿。2002年,中国原煤产量仅为15亿吨。2011年,中国原煤产量达到了35亿吨。随后政府已经意识到煤炭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是依然没有有效压制煤炭产能的增长态势。这是因为,第一,煤老板通过与地方合作,以极其低廉的价格获取采矿权。更有甚者,直接分股份给地方,实现了双赢的局面。如此一来,一些地方政府实则暗中支持煤老板违规开采。据统计,中国约2/3的煤炭产能,属于不规范的过度开采。第二,行政治理产能过剩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尽管国家关闭了很多小煤矿,但是淘汰的落后产能依然抵不过一个大企业的年度产能。中国煤炭产能为何压不下去?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大型煤企垄断大量的煤炭产能,前期淘汰的落后产能不足以抵上一个大型煤企。统计表明,神华集团、中煤集团、同煤集团等8家企业的原煤总产量占全国达到37%左右。一些地方对传统行业的依赖度非常大,这些企业出现经营问题时地方政府会出台各种政策来保这些企业,市场对这些企业的调节作用被政府消解了。因此,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合谋”成为制约我国产能过剩治理的重要因素。

      我国特殊产能过剩的形成是一种体制性现象。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一方面,我国主管产业发展的部门(如发改委)出政策和进行审批,然后各地方就争取这些政策的好处,这些政策里面包含了大量的租金(包括补贴、税收优惠、融资),地方政府获得了这些政策的支持和审批,就可以获得GDP的增长。这种产业增长不是来自市场本身、不是来自需求本身,因此产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往往是脱节的,产业发展的开始就可能意味着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我国的地方保护主义加剧了产能过剩。我国是中央集权下的地方之间的竞争,而不像美国那种联邦制下的地方之间竞争。我国这种体制使产业发展“遍地开花”,很快就形成产能过剩。如联邦制有一种原产地规则(the rule of origin),它规定,在联邦某一部分合法生产的产品在联邦各地的销售都自动地具有合法性。所以美国是统一的市场,而我国的市场是分割的。地方各自为政,就当地发展来讲,是理性的,但从全国看,就不是理性的了。没有全国统一的市场或地方主义保护严重是我国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各地都搞相似的产业,地方保护主义分割市场,产业发展缺乏竞争,也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一旦发现产能过剩了,就开始治理。这种产业过剩表现为:(1)同质化。各地是在同一产业政策下发展的,没有什么差异化。(2)缺乏创新和技术进步。(3)由于部门所有、行业所有、地方所有及所有制上的差异,产业发展中缺乏重组、合并及竞争,产业发展缺乏自我优化机制。(4)由于软预算约束,治理产能过剩困难重重,治理成本高。我国的特殊产能过剩可以通过种种手段转移出去,当事人可以不负责任,这是特殊产能过剩最深层的原因。不负责的投资必然导致产能过剩。

      二、两种产能过剩的比较

      对一般产能过剩和特殊产能过剩的比较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进行,一是产能过剩是如何形成的,即谁是主体;二是产能过剩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包括资源配置、创新及技术进步等;三是产能过剩的治理机制。

      一是从产能过剩的形成来看,同样是产能过剩,不同制度下,其形成的机理、原因及对产能过剩调整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我国产能过剩的最大特点是政府干预太深,许多产业的过剩都与地方政府的GDP追求与投资冲动有关。科尔奈当年用投资冲动、数量冲动及软预算约束分析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短缺经济的形成。当今的中国,也可以用科尔奈这个框架去分析我们政府的行为。来自于政府的投资往往是软预算约束,并且其投资的成本与效率没有人去真正的关心,这就必然导致投资的低效率。更重要的是,只要是发展产业或搞项目,地方负债再多也不怕。产业发展是由市场和社会需求决定的,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认识的有限理性,我们不可能搞清楚投资什么,投资多少。这种投资的方向、数量和结构只有通过市场和社会需求来“试错”地决定。投资主体越多元化,信息越充分,竞争越激烈,那么就越有利于投资的决定及其结构的优化。正如考夫曼指出过的,在一个通过正向反馈而发生自我持续和自行增强的非线性动态世界里,“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在产业发展上最好的导向机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

      我国这次较大产能过剩现象出现的主要根源是政府主导投资体制加上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刺激的结果。为了防止危机的扩大,政府投资大量增加,国民大量保值或投机贷款消费。社会部分需求大幅增加,比如:钢铁、水泥、光伏、汽车等。社会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并出现价格暴涨和生产利润暴涨。于是产能扩张投资大量进行,这些产能投资形成了第二次间接投资。全国到处都能看见大规模扩建或新建的钢厂、水泥厂、光伏生产基地、汽车基地。在面对危机的过程中,我们提前透支了国民的消费能力,政府债务的增加也透支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企业债务的增加透支了企业应对经济下滑的承受力。还制造了更多的产能过剩和过剩产品。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全社会都形成了软预算约束,在中国人的信念中,投资出了问题最终政府是要买单的。社会风险意识被弱化。在这种信念下,我们还很难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经济。

      二是产能过剩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一般的产能过剩与特殊的产能过剩迭加在一起加大了我国产能过剩的风险,治理不好有可能引发经济危机。当前我国产能过剩既有一般的产能过剩,又有特殊的产能过剩。经济危机往往是由产能过剩引起的。对我国经济发展负面最大的是特殊的产能过剩。这是因为特殊的产能过剩与一般产能过剩形成的机理是不一样的。我国有庞大的产能,但没有规模经济效应。根源于市场机制的一般产能过剩尽管也有闲置与浪费,但这是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及促进竞争不得不付出的代价,特殊的产能过剩也付出了闲置与浪费的代价,但并没有获得这些好处。IMF认为是中国的高投资率引起了产能过剩并导致了资源错配,使得总体的投资回报率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25%下降为如今的16%。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很好地纠正,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将可能跌至4%左右。⑥我国特殊的产能过剩缺乏自身的优化机制,没有竞争,也不利于创新和技术进步。例如,政府干预度低的国家,1单位人力资本投入对应0.56单位的创新产出;政府干预度高的国家,1单位人力资本投入仅转化为0.28单位的创新产出。“在中国,政府的作用独一无二,没有替代物。在欧洲,恰恰由于技术变革本质上属于私人性质,发生在一个分权化、在政治充满竞争的背景下,才使得技术变革得以在很长时间内持续下去。”⑦由政府主导下的产能过剩与一般产能过剩在对经济的影响方面是不一样的。由政府主导下的产能扩张往往不是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的结果。与市场主导下的产能扩张不同,政府主导下的产能扩张是平面的、自我封闭的。而市场主导下的产能扩张是有竞争的,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存在破产、重组、调整等自我优化机制。总之,一般的产能过剩对经济的影响积极面大于消极面,而特殊的产能过剩对经济影响的消极面大于积极面。

      三是产能过剩的治理机制。既然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那么产能过剩的治理机制就非常重要了。一般的产能过剩是由市场来治理,这种自我治理机制比政府主导的产能治理机制效果更好。市场机制化解产能过剩的途径主要有,(1)价格下降调节;(2)扩大市场范围调节,如通过进口替代或出口增长扩大市场范围,一定程度能缓解产能过剩;(3)企业退出调节。我国特殊的产能过剩始于政府主导的投资和产业政策,一旦发现产能过剩政府又会出面治理。特殊的产能过剩缺乏自我的纠错机制。特殊的产能过剩自身化解难,政府治理产能过剩并不理想,或者治理的成本太高,或者治理过程遇到利益集团的抵制,从而导致资源的长期闲置与浪费。行业所有、部门所有、不同所有制之间的重组难一直是特殊产能过剩独有的现象。在治理产能过剩上,政府也没有优势,考虑到交易成本,政府往往选择最简单的治理方法,因此,政府治理产能过剩中又容易产生政府失灵现象。最典型的有,一是单一地以生产规模为标准抑制产能。保留大规模的,淘汰小规模的。所以地方政府或企业开始就以大规模发展,这就更加剧了产能过剩,并且成为投资冲动的诱因;二是简单地以高新技术为标准抑制产能,理论上是鼓励高新技术的发展并以此为标准治理产能过剩,那么地方或企业在形式上就搞出高新技术的,是高水平重复建设的诱因,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近些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三是在治理产能过剩中,一般保国有大型企业,所以国有大型企业乘机扩张,进一步加剧重复建设,从而导致国进民退。在治理产能过剩中,公有制经济往往有政治上的优势,所以在治理产能过剩中,非公有制经济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综上所述,只要产业决策或技术决策是在政治市场上做出的,在任何可定义的意义上,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这些决策是有效率的。⑧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面对产能过剩,从不同产能过剩类型国家反应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产能过剩治理机制的差异。以美国为代表的一般产能过剩国家,危机之后,一是公司最快速地裁员、缩减开支瘦身,使这些公司的自我生存能力很快得到恢复;二是减少美国国民的债务,现在美国国民的债务状况已经是近30年的最好状态;三是淘汰过剩产能和消耗过剩产品,美国的过剩房屋已经消化的差不多了。奥巴马上台前承诺的用建设投资解决就业问题至今也没有大规模实施。美国所谓的高铁建设已经提出了好几年了,至今也没有任何动工的迹象。欧盟经济体因为其不灵活的劳工法使公司挑战速度比美国公司的慢很多,但它们也被迫做了很多挑战,几年之后也变得更加健康。从治理产能过剩的主体来看,中国完全由政府主导,美国更多的由市场主导,欧洲介于两者之间。欧盟经济体目前尚未完全从危机冲击中走出来,而美国的劳工法是主要经济体里面最自由的,政府对劳工市场干预是最少的。金融危机后,美国失业率上升很多,但2009年至今就慢慢复苏。相比之下,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里,政府大刀阔斧的经济刺激举措不仅没有迫使企业瘦身,没有做必要的调整,反而是竞相变得更加臃肿,中国公司、俄罗斯公司、巴西公司都在政府强心针的刺激下什么行业都扩张,盲目投资。从中可以看出,面对金融危机,以政府为主导的特殊的产能过剩国家,不仅没有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而是以投资扩张的方式加剧了产能过剩。

      三、治理我国产能过剩的几点思考

      (一)充分认识区分一般产能过剩与特殊产能过剩的意义

      对于一般的产能过剩要通过市场的办法解决。而对特殊的产能过剩需要通过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必须从体制和制度层面限制特殊的产能过剩。我国理论界对产能过剩有些区分,如由于市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造成的产能过剩和转轨时期体制与机制的缺陷造成的产能过剩。由于现实中没有区分这两种产能过剩,本应该由市场经济周期性造成的产能过剩我们没有让市场去自身解决,往往是政府出面治理所有的产能过剩。如前所述,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由于我们对产能过剩的问题研究不够,我们把本应该由市场去调节或消除产能过剩的机会失去了。在探讨我国产能过剩及治理对策时,理论界笼统分析的较多,这就不利于我国对产能过剩的真正治理。治理我国的产能过剩要双管齐下,面对一般产能过剩,企业可以制定采购与存货策略,使企业间物流更加顺畅;政府可以通过监管来确保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等。而对特殊的产能过剩必须深化改革,通过改革的办法来治理,现在行政办法的低效及治理产能过剩中的政府失灵证明我们必须通过改革来治理特殊的产能过剩。

      (二)要在产业的发展上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我们关于一般产能过剩与特殊产能过剩的划分实际上体现了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解决我国产能过剩的根本举措在于减少或消除特殊的产能过剩。特殊的产能过剩是政府干预经济过多的结果。而政府干预过多又是一种体制和制度现象。因此,治理我国产能过剩的最好办法是搞清楚中国产能过剩的真实原因,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即产业的发展市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我们要为市场机制调节产能过剩创造更好的条件,这包括打破垄断,为民间投资提供更多的平台,更好地发挥价格调节作用和资本市场兼并和重组功能,要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等。当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政府在产业发展上可以出台指导性计划。这样的计划可能有助于更好地实现需求预期和新增产能的协调,或许可以防止大企业的过度投资催生更多的闲置产能。第二,政府要大力减少和纠正用行政手段包揽、直接介入或干预产业发展的做法,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产业政策、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上来,发挥好“推手”作用。那些竞争行业的产业发展完全可以交给市场去决定。政府可以在涉及国家战略层面的产业发展上经过充分论证可以出台产业政策,但这些产业政策的实施也要用市场的办法。政府在产业发展中可以起助推作用,如美国实施阿波罗计划的并不是一个一体化的大型承包商,而是由国家航空航天局协调的一系列独立的企业。⑨我们一说发展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就似乎是政府或国有经济应该从头包到尾,没有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没有调动民间的创造力。

      (三)要建立工业行业产能的统计监测和发布体系

      美国、日本等国较早就建立了工业行业产能的统计监测和发布体系。他们将产能利用率作为产能监测的核心指标。例如,美联储每月收集代表制造、采掘、电力、燃气的295个行业的数据,计算出工业产能指数和产能利用率,每月15日前后公布上月的产能指数和产能利用率。这些数据对美国有关部门制定政策、企业投资决策非常重要。从技术层面讲,我国现在治理产能过剩的最大问题是缺乏产能过剩的统计监测和发布体系。企业或产业有不同的原因夸大或缩小产能过剩数据的动机。因此,建立第三方的产能过剩统计监测和发布体系对于我国治理产能过剩非常重要。在我国转型时期,产能过剩要成为考核政府官员的重要指标。

      (四)要创造制度环境使企业成为投资的主体,要把产业的发展交给市场决定

      站在实业家和企业的立场上,为产业发展提供一个适当的框架比直接干预行业的创新过程更为有效。美国采用的方法是让市场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运行除非有明显的证据表明存在有干扰竞争的市场失灵现象。所以我国的产业政策涉及观念、信念及理念的变革。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按计划经济的思维甚至计划的方式发展产业。当然,这当中也有利益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一些部门在管产业发展中可以得到“设租”的好处。我们以产业发展中研发投入为例,从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承担来看,市场主导的研发机制比政府主导的研发机制更有利于减少不确定性和分散风险。技术变化为什么会使中央当局很难或也许不可能制定出有效的计划?一个重要的因素无疑是不确定性,即在技术易变的领域里用于R&D的资源应该配置到哪里去。⑩虽然历史上有过几次政府支持促进了基础科学发展的事例,但政府对产业R&D的帮助则还没有过一次良好的历史记录。在美国及其他国家,庞大的用于民用产业的R&D都是由指望从中获利的企业提供资金的。(11)应该将技术发展新领域的搜寻过程交给企业和市场,这是一个基本信念。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这是因为,分散性搜寻可以使技术失败造成的损失最小化,并且还可以使这些损失分摊到许多不同的经济实体。政府不希望在经济发展中扮演“最终的风险承担者”的角色。但是现实中,我们的政府还在承担“最终的风险承担者”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不可能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决定性作用。

      ①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于短缺和过剩的市场理论研究》,载吴敬琏主编《比较》(57),中信出版社,第92页,2011年。

      ②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于短缺和过剩的市场理论研究》,载吴敬琏主编《比较》(57),中信出版社,第92页,2011年。

      ③钟春平、潘黎:《“产能过剩”的误区——产能利用率及产能过剩的进展、争议及现实判断》,《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3期。

      ④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于短缺和过剩的市场理论研究》,载吴敬琏主编《比较》(57),中信出版社,第92页,2011年。

      ⑤钟春平、潘黎:《“产能过剩”的误区——产能利用率及产能过剩的进展、争议及现实判断》,《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3期

      ⑥钟春平、潘黎:《“产能过剩”的误区——产能利用率及产能过剩的进展、争议及现实判断》,《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3期

      ⑦(美)乔尔·莫基尔:《富裕的杠杆:技术革新与经济进步》,华夏出版社,第265页

      ⑧(美)乔尔·莫基尔:《雅典的礼物:知识经济的历史起源》,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39页。

      ⑨奥利弗·E.成廉姆森:《市场与层级制——分析与反托拉斯含义》,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22页

      ⑩(美)理查德·R.纳尔森:《经济增长的源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64页。

      (11)(美)理查德·R.纳尔森:《经济增长的源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93页。

标签:;  ;  ;  ;  ;  ;  ;  ;  ;  

中国产能过剩的制度经济学思考_产能过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