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和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对策与建议_农产品论文

调整和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对策与建议_农产品论文

调整与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对策和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农产品生产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和不断发展完善,市场规律对社会经济生活、社会生产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并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人民生活正在由温饱逐渐进入小康,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市场繁荣,社会稳定,开始告别商品短缺时代,商品生产由卖方市场逐步进入了买方市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不但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与消费市场带来显著的变化,而且为整个产业部门,特别是对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抓住机遇,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的科研和生产,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和视野重新架构和思考中国农业发展的蓝图已成为21世纪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单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基本稳定在4.9亿吨左右,农产品的供求总量已趋于平衡,一些农产品程度不同地出现销售困难和区域性价格下跌问题,结构性剩余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供不应求,相对短缺;大量“洋菜”、“洋果”、“洋米”、“洋面”、“洋肉”涌入国内市场,形成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强大冲击和严峻挑战。根据市场需求,从实际出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发展具有特色的“名、特、优、稀、新”农产品生产,重点提高农产品质量,实施优质农产品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优质农产品质量既有通常微观意义上某种农产品的品质质量问题和中观层次农产品花色品种搭配与多样性的含义,也有宏观层次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含义。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指导,转变农业科研和生产的指导思想,推进农产品生产由单纯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型转变。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对于保障城乡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城乡居民物质生活已由温饱走向小康,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种、花色及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并表现出对优质农产品的强烈消费需求。

其次,我国的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结构转型时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自身专业化、商业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原料型农产品的需求也将由注重数量向质量转变。

第三,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市场的开放,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将面临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

第四,如果说适应国际化趋势及着眼于未来食物安全需要,强调农产品质量是未雨绸缪。那么适应市场化趋势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则是现实选择。

第五,是实现农业生产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必然要求。面对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变化,只有发挥市场对农业科研和生产的指导和导向作用,加强宏观调控,优化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生产从资源消耗和数量增长型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农业及农村全面发展。

我国近50年的农业发展,特别是1984年以后粮食生产三起三落的教训,从反面证明:单纯“以粮抓粮”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只有以市场为导向,逐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质量和精品战略,稳步地推进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走质量保数量之路,才能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和有效供给。

二、我国主要农产品品质与国外农产品品质的差距

(一)稻、麦、玉米优质品种与国外的差距 以我国出口优质籼米新品种与国外优质食用米品种比较:米长,国际名牌为7.2毫米,属于特长粒,我国优质精米平均为6.8毫米,除湖南软米、中优晚1号、鉴105米长在7.0毫米以上外,其余都在7.0毫米以下;千粒重,名牌米为17.55克,而我国优质米中除中优晚1号、鉴105为17.1克外,其余均在17.0克以下,平均为16.70克。

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煮熟及食味品质的重要因素,主要影响米饭的松散性。国际名牌大米为20.1%,变幅在18.6%-21.8%,处于中、低直链淀粉含量的临界值附近;我国优质米直链淀粉含量平均为17.5%,变幅在10.1%-18.8%,都属低直链淀粉含量型。

稻米的品质除了食用的优质化,还有用途的多样化。工业用的稻米要求高直链淀粉含量,饲用稻米要求高蛋白质含量,食用优质稻要求中低直链淀粉含量。我国稻米目前既面临用途的结构性调整,也面临食用稻的优质化问题,后者是主要的。

我国小麦品种与国外代表性品种在主要品质指标方面差异不大。但在特质粉、专用粉的专用品种上差距较大,不仅数量稀缺,质量也差。专用粉不仅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且为小麦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发达国家专用粉有上百种,其产量占总面粉量的90%以上,而我国专用粉生产才十几种,其产量不足面粉量的10%。我国高蛋白质含量小麦不少,但其质量差,都是弱面筋,制成面包体积小、掉渣,面包评分在30-70分,而国外面粉制成的面包评分均在95分以上。

我国玉米在主要品质指标上,与国外比差异不大,仅在直链淀粉含量上有较大差距。但国外在玉米品种专用化方面发展极为迅速,并已产业化经营,如美国的“伊利诺斯”高蛋白饲用玉米、“奥帕克”高油工业用玉米、高赖氨酸工业用玉米、食用甜玉米、蔬菜玉米等已在生产上商业化种植,其中高蛋白饲用玉米蛋白质含量比普通玉米高出10%-15%,高油杂交种籽粒含油量高达6.7%,比普通玉米高50%以上,高赖氨酸和色氨酸的杂交玉米较一般品种含量高出2倍多。我国在玉米的专用化选育和利用上仅仅是刚刚起步。

(二)水果、蔬菜类农产品品质与国外的差距 我国1995年果园面积为809.79万公顷,水果总产量为1214.6万吨,产值750亿元,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和蔬菜居第三位,但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果品质量差,产后加工处理技术和设备落后,在国际果品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果品出口数量少、售价低。

从树种、品种来看,1995年四川省甜橙面积和产量分别占柑桔总面积和总产量的60%和50%;陕西、河南省秦冠苹果占苹果总面积50%-60%;山东省苹果占全省水果总面积和总产量均在70%以上。在苹果品种中,晚熟品种的比率不足50%。而晚熟品种在市场上有影响力的也只有新红星、乔纳金和红富士等少数几个品种。耐贮、适合加工的特种品种更是空白。

蔬菜的情况较果树要稍强一些,但大的格局相似。一方面是大路低档产品如大白菜的积压和滞销,一方面是精细菜种和深加工品种的供不应求。仅以土豆为例:从外观看,国产土豆表皮不光滑、芽眼深、圆形为主、易龟裂、黄皮黄肉;从加工看,国内品种还原糖含量高、干物质含量低、薯心肉与表层肉不一致、油炸后为褐色。国内土豆主要以直接食用、切丝切片菜用和加工粉条、粉丝、粉皮为主,国外品种以深加工精细半成品食品为主。

(三)肉、禽、蛋、奶等畜产品与国外的差距 我国畜禽个体生产性能、饲料转化率、草地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畜禽死亡率等指标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尤其在畜产品加工业上差距更为明显。以牛为例,我国养牛业的当家品种主要是以役用为主的通用型牛,乳牛产奶量和乳质,肉牛存栏率和产肉量均很低。国外主要是专用型牛品种,如乳用品种的荷斯坦牛、肉用品种的夏洛莱、利木赞牛,乳肉兼用品种西门塔尔牛。这些牛种生长速度快,产乳、产肉量高,饲料转化率也高,已成为世界共用品种。我国牛虽在生长速度和产奶、产肉、饲料转化效率上不如欧美一些品种,但在肉、乳的风味和质量上优于其他国外品种。

发达国家由于加工技术和包装材料的发展,超高温灭菌乳的保质期长达6个月以上,并可保持牛奶的营养和风味。国外牛奶鲜食比例较高,一般达60%-70%。乳制品中以干酪、黄油、婴儿奶粉为主,仅干酪就有上千种之多,而我国加工和鲜食比例约1:1,在乳制品中奶粉的比例高达80%。目前我国乳品工业中存在着原料奶质量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机械加工设备落后、科技投入力度低等问题。

我国蛋制品工业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在商品质量上无法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抗衡。许多发达国家在蛋制品的开发和研制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科技力量,开发的蛋制品多达60余种。我国蛋制品加工量占商业收购量的13.3%,约9万多吨,和发达国家比较差距很大。

(四)水产品品质与国外的差距 我国水产品产量和消费总量均居世界前列,但品种结构单一,仅以淡水鱼为例,主要品种仍以传统的鲤、鲢、草、鲫、鳝为主体,而深受市场欢迎的名、特、稀、优品种远远供不应求,没有形成规模。此外,贝类的净化处理技术和设备,养殖池的环境改造技术和设备,鲜活名特水产品的运输、预冷、冻结技术和设备等,也都与发达国家相差很远。

(五)农产品产后加工、保鲜、储运和包装方面与国外的差距 国外水果贮藏保鲜量占水果总产量的60%以上,是我国的3-4倍。据统计,1995年我国果品贮藏量600万吨,只占水果总量的19%,其中冷藏库和气调库的贮藏量为70万吨,仅占水果总产量的7%。美国、巴西柑桔加工量占柑桔总产量的70%以上。美国和日本苹果加工量占苹果总产量分别为45%和23%。我国水果1995年加工量300万吨,仅占水果总产量的7.5%。

世界水产品加工比例高达75%以上,我国仅占30%左右,而且初级产品多,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尤其是大宗、低值水产品如淡水鱼、海水中上层和贝藻类的加工仍是薄弱环节。国外在应用基础研究、加工机械设备、产品的技术含量方面都很领先,而我国水产品以鲜销为主、加工的主要品种是冷冻和小包装产品。

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畜产品加工业已具有制造工业性质,将高新技术如挤压成型技术、微电子技术、材料和力学技术、生产工程技术、酶技术、辐射和化学保鲜技术、冷冻干燥技术、微波技术、远红外技术等广泛应用在综合利用和深加工中,肉、乳、蛋加工制品比重不断增加,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本身的附加值,增值率由原来的50%-60%提高到150%-200%。我国各类肉制品仍以初级加工品或基本以原料进入市场,而且由于质量不稳定、包装规格不标准,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无竞争能力;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土地面积不大的丹麦,其肉类制品出口量占到世界第一位,东南亚市场几乎全部被丹麦占领。

(六)农产品市场销售与国外的差距 从国内市场价格来看(以北京市场为例),美国甜杏价格高达340元/公斤,美国油桃300元/公斤,日本“世界”苹果150元/公斤。进口桃、李每公斤200元,梅连176元/公斤,水晶梨156元/公斤。美国蛇果50元/公斤,比我国的新红星高十几倍。新奇士脐橙56元/公斤是我国脐橙价格的8-9倍。山东“红富士”和“国光”苹果1996年每公斤价格分别为2.0-2.4元和0.8-1.0元,优质高档果的价格与劣质低档果的差价在3-10倍之间。

从出口量来看,1995年我国水果出口量为51.44万吨,占当年水果总重量的1.22%,苹果出口量为10.89万吨,仅占当年苹果总量的0.78%,列世界第12位,仅为美国的1/7、法国的1/6、荷兰与意大利的1/4,与我国水果与苹果的产量第一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1995年,香港水果市场上,我国苹果占0.7%,而美国苹果占75.2%。

土豆的市场价格差距也很大,国内加工后的平均价值为1.0元/公斤左右,而国外的半成品、速冻薯条分别为10元/公斤、25元/公斤,法式炸薯条成品为40元/公斤。

三、实施优质农产品战略的可能性

(一)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实施优质农产品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粮食储备充足,农产品数量丰富,以丰补歉、稳定市场的能力明显增强,“粮多棉余”,为实施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了难得的良好机遇。同1984年出现首次卖粮难相比,这次“剩余”的特点表现为:(1)不但是粮食总量的剩余,而且是在严重的自然灾害条件下连续三年稳定的大丰收,充分说明依靠科技进步和我国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2)不仅是单纯粮棉的丰收,而且是粮、棉、油、糖、茶、果、蔬、肉、禽、蛋、奶等农产品的全面丰收;(3)不仅仅是农产品的供大于求,而是整个社会商品生产的能力都供大于求。表明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已今非昔比。

(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巨大需求是实施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市场原动力 近2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1997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1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90元;城乡居民粮食、肉类、蛋类等的人均消费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名、特、优、新、稀农产品已成为城乡居民消费的新热点。

(三)农业科技为实施优质农产品战略奠定了技术基础 目前,我国已形成学科门类齐全、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农业科学研究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学研究取得长足的进步,科技人员在系列蔬菜品种、甜质玉米、高蛋白小麦、专用肉鸡、蛋鸡、瘦肉猪、高产山羊、奶牛及产后加工技术、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等领域已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有的已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流通市场化、管理企业化、经营集约化、企业规模化、服务社会化、产业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已初具规模 为优质、高效农产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产业经营途径。

(五)加入WTO将为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加入世贸组织将有利于我国许多农产品如优质稻米、优质特产玉米、优质油料、水果、蔬菜、鲜花、肉类等的大规模市场准入出口,这对于我们抓住机遇,尽快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提供了市场动力和机遇。

(六)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手段,借鉴发达国家开发优质、高效农产品经验 如美、日、法、荷等农业生产发达国家且有了从科研、开发、生产、管理、经营到市场销售、信息服务等一系列经验,近年来我国农业部门在两高一优农业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可直接为发展优质农产品战略所借鉴。

四、实施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建议

(一)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区域农业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种植业比重过大,要进一步加快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步伐,实现产业化经营。要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特点,科学区划,因地制宜地选择自己的优势品种和生产经营方式,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新、稀农产品,促进农产品向优质、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调整种植业结构,变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农业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农业结构,有效和合理地利用各种农业资源。

(二)调整科研任务和研究方向,为优质高效农业提供技术储备 要深刻认识我国农产品结构短缺、进入剩余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变化,调整科研任务和研究方向,开发和加强优质高效农产品及其相关技术的科技攻关。以优质、高效、高产为重心,针对新品种培育、配套栽培和饲养技术、产品加工、包装、市场消费和流通等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开展多领域、多学科的科技攻关,为实施优质农产品生产战略提供技术储备和支撑。为此,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加强农业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2.在农作物、畜禽、水产的优质、专门化新品种选育上力争有重大突破,特别要加强优质加工原料品种、饲料作物新品种的选育。新品种是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产品的龙头,一个新品种的问世可以改变生产工艺和栽培技术,延长产业链条,开辟新的市场与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要做好配套的栽培、饲养、养殖等相关的产业化生产和经营配套技术研究和开发工作,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农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易受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影响,良种只有采用良法才能发挥其最大的遗传潜力。

4.在继续重视产中研究的基础上,要重点围绕产前、产后等开展相关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储藏、保鲜、加工、运输等研究。

5.加强市场学研究,开展市场的中、长期预测研究,以及市场动态、人们消费习惯、消费变化研究;加强农业信息化技术研究,强化农产品市场信息流通和管理。

6.抓好高新技术示范与普及培训工作,走产学研、技工贸、产业一体化经营的路子,促进农产品品质与精品战略的整体推进。

7.加强优质品种资源的鉴定、创新和引进,尽可能多地提供优质素材。积极地、有选择地引进各种名特优稀品种资源和相关技术、设备。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有些优质农产品如特质玉米、耐贮藏大粒葡萄、双低油菜、优质专用的种薯和种猪、种牛、种鸡等,以及产后加工、贮运、包装、深加工等生产上急需的技术、设备则相对缺乏和落后。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

标签:;  ;  ;  ;  ;  ;  ;  ;  

调整和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对策与建议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