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首先是生态工程--华东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陈仲元教授回归河西走廊谈西部生态建设_生态工程论文

西部大开发:首先是生态工程--华东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陈仲元教授回归河西走廊谈西部生态建设_生态工程论文

西部开发:首先是一项生态工程——华东师大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陈中原教授河西走廊考察归来谈西部生态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西走廊论文,中原论文,华东师大论文,生态建设论文,来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要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退耕还林还草、荒山荒漠绿化等生态建设工程,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这项工作做好了,不仅对西部地区,而且对全国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朱镕基总理最近视察新疆时的谈话

水资源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问:作为一位自然地理科学家,你这次详细考察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后,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陈:是对水资源的进一步理解。水,可以说是目前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人类文明的进化,实际上是一个水文明的过程。离开了水,一切文明就会枯萎。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本。所以,到外星球寻找生命,首先就得找水;只要哪颗星球发现了水的踪迹,科学家们就会欣喜若狂,就会预测那里可能会有生命的存在。

西北地区由于气候格局,降雨稀少,是个严重缺水的地区。但是从局部地区来看,有的地方仍有相当丰富的水资源。就以河西走廊来说,它的南边是绵延千里的祁连山脉,山上雪峰层叠、雄伟壮丽,从雪山上融化下来的水,通过山坡下缘广泛发育的冲积扇,源源不断地供应河谷平原生态环境,支撑着人类生产。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是沿着这条谷地一直向西延伸的。

站在这片冲积扇上,周围郁郁葱葱,似乎与江南没有什么区别。祁连山上下来的雪水,加上地表的降水,汇成一条条内陆河流,同时也渗入地下,使得那里的地下水资源特别丰富,有的地方往下挖半米,地下水就沽沽地冒出来了。由于地下水源自高山,这个落差造成水压特别大,井一打好,水就自动喷出来。在河谷前缘的沙漠里,地下水冒出后形成大片湖泊和绿洲,生态环境优美、迷人。

问:但是,依靠雪水资源总是有限的吧,尤其是在干旱的西北地区。

陈:雪水当然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但那里有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由于一种称为“大气补偿机制”的作用,使得祁连山的雪峰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水气补给。原来,印度洋有大量的暖湿气流输向亚洲大陆,这些水气被大量地阻挡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部,形成大量降水,导致印度和孟加拉经常洪水泛滥。但高空暖湿气流仍可与青藏高原和祁连山脉的大气在四季日照变化下不断交换,补偿高原雪线以上的部分水源,提供丰富的降雪量。正是这一补偿机制,使位于西北高原的祁连山上的积雪,能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形成了这种十分可贵的“雪山水库”。当然,随着全球温室效应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雪线明显上升,对主要依靠雪水的这一地区,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开发要考虑当地的环境容量

问:是否可以认为,这种主要依靠雪水补充的生态系统,其实是十分脆弱的,它经不起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

陈:是的。尽管站在冲积扇上,绿色诱人,如临江南,但朝北不远,植被就越来越稀少了,再往前就是沙漠,闻名的腾格里大沙漠就在那里。从绿洲到沙漠,就这么一步之遥。它们的界限就是地下水延伸的尽头。

所以,在那里搞开发,必须时时考虑,靠这些雪山水和地下水,到底能支撑多少人口。

问:你的这一提醒非常重要。在开发西部的时候,人们不能只考虑上什么项目,更要考虑当地的环境生态容量;否则,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陈:西北地区的贫穷、落后,有人认为是因为那里尚未开发,是一片处女之地;只要多来一些投资、多上一些项目,就能脱贫致富。我认为这种看法并不全面。那里的贫穷,很重要的原因与生态环境有关系。那里的老百姓还离不开靠天吃饭,这个“天”,就包括生态环境。所以,地方领导在考虑发展规划时,一定要弄清楚当地的“生态家底”,譬如水资源的容量有多少、可耕地容量有多少,等等。要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整体性的规划。据我了解,那里的水资源,摊到每人头上,每人每天仅约1000至1400毫升,比我们东部少几十倍。就这么一点水,必须精打细算地用,否则就会相互间争水,进而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武威地区的石羊河流域,依靠石羊河的水,伸入腾格里沙漠形成一块楔形绿洲。由于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发,导致这块绿洲不断在缩小,渐趋荒漠化。50年代那里建造了一座著名的红崖山水库,库容量达到500 万立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沙漠水库,由于上游地区的大量用水,使流入水库的径流量每10年减少1亿吨。现在库内积水只有1万立方米左右,且水质由于农业化肥严重污染。这座水库,本来要支撑约30万人口的生活用水,现在人们只得更多地汲取地下水。那里的地下水水位现在每年下降50至60厘米。随着地下水的减少,绿洲退缩、沙漠进逼。当地农民为了抵挡沙漠的侵入,拉着一车车的草,埋在绿洲边缘,用土压实,试图挡住风沙,这显然是事倍功半。要知道一旦生态失衡,面临着风沙的步步进逼,人们的防御能力其实是十分虚弱的。

流域规划应高于行政规划

陈:因此,我认为西部开发一定要重视流域的整体性,从自然地理、流域分布的格局,考虑如何开发当地的资源,安排畜牧业、农业和工业的布局。流域规划,应高于行政规划。如果只考虑行政区划,将流域生态人为地分割开来,这样的规划很容易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在西部开发中还很值得研究的,就是人口容量问题。人,当然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但人口的增加,不能超过环境容量的许可。我到敦煌,正好遇上敦煌百年,敦煌市已定位发展成为国际旅游城市,同时提出要发展人口(目前约有7—8万人口,计划至20—30万)。我告诉他们,我曾访问过加拿大小镇班孚(Banff),它坐落在落基山脉, 风光秀丽,是一座国际著名旅游城市,而人口还不足2万,90 %从事旅游服务业,吸引着世界各地大量的旅游者,为加拿大增加了不少旅游外汇收入。因此,在考虑人口和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从环境容量出发进行规划。目前河西走廊的人口已经过量。不该住人的地方,应该狠下决心,坚决搬迁出去。

问: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你提出“不该住人的地方,应该坚决搬迁”,这个观点很有意思。但是,这些住在“不该住人”的地方的人,搬到哪里去呢?

人口相对集中 发展城镇化

陈:需要将人口相对集中,鼓励发展城镇化。在生态环境不适宜住人的地方,干脆不要住人,以维护那里的生态系统,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可以将那里作为生态保护区。

问:我们已经有了“退耕还林”的做法,看来还可以来一个“退人还自然”。

陈:当然,这需要总体的规划,需要时间过程。在西北地区,譬如河西走廊那样的地方,如果用20至30年的时间,通过发展以流域为规划的小城镇,让人口相对集中,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逐步得到维护和改善。同时,这必需要有一个前提,就是控制总人口,降低人口增长率,提高人口质量。

问:那么,将人口相对集中到一些地区,会造成那里的生态失衡吗?

陈:当然不能超过那里的环境容量。所以,人口增长一定要控制,绝不能超生,千万不能盲目增长人口。在这个前提下,有些地方开发的潜力还很大。城镇化能带来很多好处,除了避免生态系统的破坏,还有利于人口的教育、管理,逐步提高人口的素质。而西部开发成败的关键,将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

问: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模式,可能与别的地区要有所不同吧。

陈:是的。要根据西部地区的生态条件、当地的资源,科学、合理地发展城镇化。不能盲目地发展工业,尤其是污染的工业,决不能将东部、中部的污染工业搬到西部。我认为可以发展旅游业、节水农业、畜牧业、特种植物的种植和加工业,还有高科技产业。譬如有的高科技产业同时是劳动力密集型,可以到西部去发展,那里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同时,整个河西走廊地区应联动,相互协调。有的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如敦煌;有的应发展节水农业;有的可以发展特种植物。不要搞一窝蜂,都走一条独木桥。这需要政府协调。

挖掘旅游资源内涵

问:您将旅游业列为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第一位,近一时期西部旅游确实很热,但也有人担心这种热潮会不会“一窝蜂”,一方面使得当地本已相当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另一方面由于那里软硬件基础跟不上,游客原本很高的期望被当头泼上一盆冷水,最终是升温快,降温更快,吃亏的还是西部。

陈:其实,我国的西部地区有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来说,沙漠本身就是令人向往的景点。祁连山的雪峰、山前冲积扇、绿洲、湿地、候鸟和雅丹地貌(风蚀地貌,可以和美国西部干旱地貌媲美),都会成为引人关注的“卖点”。而且,这里的山山水水都见证着绵延流长的中华文化。就以河西走廊为例,这里曾经演绎过“金戈铁马”的悲壮和“丝路花雨”的繁华,留下“秦时明月汉时关”、“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等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因此,我认为,开发西部的旅游资源,应该着力挖掘其自然和文化相结合的内涵,使游人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认识到大自然培育出来的二千年丝绸文化,同时接受悠悠中华文明精髓的洗礼。这样独特的旅游内涵,定能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听敦煌市旅游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每年有50万至60万人次来这里旅游,但是每位游客平均逗留时间仅为1.5天。我认为, 如果能在省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做出一个能够使整个河西走廊1000多公里都能得益的大旅游规划、盘清各种旅游资源,实行旅游产业的互动,并在此基础上编排出兼具自然生态景观和历史风貌的游览线路。这样,把旅游者在河西走廊留住5至10天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这对旅游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就会大大提高。当然,西部地区的旅游业更要有宏观指导,也应遵循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循序发展。这在规划中是首要的前提。

问: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伊始,要使外部充分、及时地了解到西部的急需。信息的沟通如何才能加强?

陈:西部地区之所以落后,信息闭塞是重要原因之一。如人们仅知道沙漠地理和以敦煌文化为主的丝绸之路的文明,但却不知道整个河西走廊都充满着迷人的自然风光和二千年来的文化遗迹,如湿地、候鸟、雅丹地貌和魏晋墓、嘉峪关、汉长城、玉门关等。同时,还有许多爱国主义的教育场所,如记录红军西路军战役的著名的高台烈士陵园等。我想,尽快建立网络信息系统对西部特别有用,它能以最快的速度让世人了解有关西部的信息。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这条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就无从谈起。希望西部的信息会在网上渐渐增多,真正起到增进沟通、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标签:;  ;  ;  ;  

西部大开发:首先是生态工程--华东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陈仲元教授回归河西走廊谈西部生态建设_生态工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