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壳里做道场——对大班额小空间情况下小班区域活动空间规划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间规划论文,螺蛳论文,道场论文,小班论文,大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的现状
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对幼儿成长与发展的作用。皮亚杰说:“儿童的认知发展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区域活动因其内容丰富多彩,集游戏、探索、操作、合作为一体,大大丰富了幼儿个体化发展的内涵,为幼儿的个性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因此受到幼儿园的青睐。我园今年也将区域活动研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组织了骨干老师参观南京市多所区域活动开展较好的幼儿园,并进行了多次研讨,研讨中,小班组的教师提出了困惑:
老师A:开展区域活动确实好,孩子们可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按照自己的爱好和能力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主动进行探索、学习。但是要想顺利开展区域活动,班级必须具备足够的活动空间,否则这么多孩子,怎么分到区域中去活动?
老师B:我们小班的活动室不到50平方米,摆六张长方形的桌子给孩子们吃饭,空下的位置刚好把椅子摆成马蹄形用来上课,没有地方布置区域。
老师C:我们小班的孩子人数为36名,人数多、空间小,怎么开展区域活动呢?
老师D:我们班在观摩完别的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后,也进行了尝试,每次区域游戏前,教师为了重新分隔区域空间,搬桌移柜、摆放材料,游戏结束后再将所有的桌柜移回原处。这样做了几次后,大家都感到十分不方便。
教师们一针见血地揭示出我园目前开展区域活动的尴尬现状,区域活动的开展与班额较大、空间较小的冲突十分明显。在这样局促的环境中,怎样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的个体发展?怎样在不改动教学楼构造的情况下,顺利开展区域活动?我们进行了三次教研活动,力求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合理规划小班区域游戏空间,确保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教研攻坚
1.第一次教研:对目前小班可用游戏空间的客观分析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我们对小班的现有空间状况进行了利弊分析,并提出了空间利用设想。以小1班为例,我们对班级活动室、寝室、走廊三个部分的空间进行了优劣分析(见表1)。
小班无法顺利开展区域活动的根本原因一是班级空间较小,无法开展较多的区域活动;二是班级人数较多,每个区域的同时活动人数过多。为此,教师们集思广益,进行了研讨:
老师A:活动室里除了要有供小组活动的区域空间,还要留下集体活动的空间。
老师C:以往集体教学空间常被安排在长条形活动室的前半部,面对墙上的黑板,将板凳排成U形。现在,我们可以改变一下思路,将活动室与寝室相通的空间作为集体教学空间,而其他靠着窗户和墙壁的空间可用来设置区域。
老师B:改变了集体活动的位置,就没有黑板了。
老师C:我们舍弃墙壁上的大黑板,改用活动灵巧的小黑板就可以进行日常教学活动。
老师D:区域空间设置的问题解决了,但是班上孩子这么多,我们要设置多少个区域才能满足全班孩子同时进行游戏的需要呢?
老师A:小班孩子小,不太可能进行多人的合作游戏,为了避免互相干扰,一个活动区域内的人数要控制在6人以下,3~4人最佳。
老师B:这样估算,活动室里要设置8个以上的区域才行,空间这么小,这可怎么办?
老师C:如果可以有十几个孩子去另一个场地开展角色游戏,剩下的二十几个孩子留在教室中玩区域游戏,这样空间就宽裕了。
老师D:我想到一个办法,我们可以利用小班的公用外走廊来开展角色游戏,临近的两个班采用混玩的方式共同开展游戏,每个班都可有12个孩子参加,这样既能保证角色游戏的人数,也减少了在活动室内开展区域活动的人数。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能够培养其专注力的区域游戏和发展其社会交往能力的角色游戏同等重要。在开展室内区域游戏的同时,利用现有的公共外走廊,采用两班联合游戏的形式开展角色游戏,不仅有效解决了区域游戏人数过多的问题,而且保证了参加角色游戏的人数,使得角色游戏的内容更加丰富。鼓励相邻两班的幼儿共同游戏,可以扩大小班幼儿的交往范围,提升他们的交往水平。
2.第二次教研:关注小班区域活动空间的合理化布局
区域游戏开始了,孩子们分成两部分进行游戏。12个孩子在外走廊上和邻班的孩子一起玩角色游戏,剩下的24个孩子在活动室内进行区域游戏。
美工区里放了两张桌子,分别设置了压花装饰和油泥两项游戏,美工区旁边是智力区,两个区域用一个矮柜隔开,矮柜上摆了拼图。玩油泥的几个孩子边摆弄手中的油泥边聊天,一人说:“我会做饼干。”另一人也嚷道:“我也会做饼干,我还会做元宵。”这时,站在一旁矮柜边玩拼图的一个孩子停下了手上的工作,插话说:“我家有很多元宵,我最喜欢吃元宵。”另一个玩拼图的孩子也兴致勃勃地说起来:“我不喜欢吃元宵,妈妈说元宵小朋友吃了不消化。”……
表演区和图书区是紧挨着的,图书区的书架前铺了一块地垫,地垫之外的场地就是表演区。图书区里有两个孩子坐在地垫上看书,但他们的眼睛却看着旁边的表演区。此时,表演区的几个女孩子正随着录音机里的音乐跳舞,她们把老师准备好的花环戴在头上,边唱歌边扭动身体。突然,一个孩子没站稳,摔倒在地上,图书区的一个孩子见了立刻拍打着手中的书,叫了起来:“老师,小洁跌跤了!”另一个孩子则扔下手中的书,跑去扶摔倒的小洁……
建构区设置在活动室的中央,有5个孩子在桌子上搭积木。活动期间,不时会有孩子路过他们搭积木的桌子去上厕所。一次,因为一个孩子跑动时撞到了桌子,导致桌上已经搭好的两座楼房倒塌了,搭积木的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针对以上实录,教师们进行了讨论分析:
老师A:我觉得造成孩子游戏时互相干扰的原因在于区域设置不够合理,表演区不应该和图书区放在一起。图书区需要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这样他们才能静下心来看书,但是表演区就在图书区的旁边,小班的孩子非常容易受外界影响,所以表演区有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吸引图书区孩子的注意。
老师B:智力区的拼图活动和美工区的泥工活动都是需要动手操作的、安静的活动,可是为什么还会互相干扰呢?
老师C:拼图属于一种自我修正型玩具,有其特定的操作方式,玩的人需要按照既定的步骤才能达到目标。泥工活动则有着无限的创作空间,幼儿的作品和创作过程容易受生活经验影响。这两类表面看上去都是动手操作的活动,但是开放性却是不一样的,幼儿在玩拼图时一旦受到干扰就很难再沉浸其中,而泥工则不同。
老师B:也就是说,玩拼图游戏的孩子需要一个不易被干扰的环境,这样他们可以沉浸在对材料的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我想如果让玩拼图的孩子背对着美工区,可能受到的干扰会小一些。
老师A:也可以把一些需要孩子独立、专心完成的活动安排在靠墙的桌子处,尽量减少孩子面对面坐着的机会,把同伴间的干扰降到最低。
老师C:在活动室和盥洗室连接的过道位置最好不要安置活动区,那里孩子们走动得最多,很容易影响活动的孩子。
(1)教师在对区域进行总体布局时,不仅要考虑到美观性,更要重视区域的动静分隔,要将容易产生干扰的“积木区”“表演区”放在走廊或午睡房;将“图书区”放在安静、采光度较好的窗边,并用图书架、地垫、玩具橱等隔成相对独立的区域,便于幼儿安静阅读。
(2)对于需要孩子安静地独立操作的区域,教师可以通过矮柜、桌子等与其他区域分隔开,安排幼儿的座位时,应尽量避免两人或多入围坐的情况,减少同伴之间的干扰。
(3)教师在来往各区的交通路线上不要设置区域,应该保持道路畅通,避免幼儿因为通行而干扰同伴正在进行的活动。
3.第三次教研:班级内区域活动空间的全方位拓展
小班自理角有两项游戏,分别是“装饰金色的房子”和“给娃娃晾衣服”。自理角的地上铺着一块一平方米左右的布质地垫,上面有老师用各种质地的布料拼贴出的“金色的房子”故事场景,其中有一座漂亮的小房子,房顶上的瓦片是活动的,孩子们可以通过暗扣或子母扣将一片片不同形状的布质瓦片填满房顶;房子旁的草地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花朵,一个个纽扣就是花心,孩子们可以选择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花瓣扣到花心上;房子后的果树上也有许多小纽扣,孩子们可以在上面扣上小花,或者扣上各种水果。地垫的上方,教师悬挂了一条晾衣绳,下面摆放了一个箩筐,里面都是布娃娃的衣服、袜子,孩子可以把筐中的衣服夹在晾衣绳上。此时,两个孩子正跪坐在地垫上,兴致勃勃地扣着小花,还有两个孩子正忙着晾衣服,他们有说有笑,玩得很开心……
智力角里有两个作为隔断的矮柜,柜面上摆放着各种动物拼图和“找影子”等智力游戏材料,几个孩子正站在柜边人手一套材料摆弄着。矮柜的背面贴上了教师自制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系列迷宫,两个孩子正拿着立体的喜羊羊、美羊羊玩具尝试着走迷宫……
教师在美工角的一边墙面上布置了一块“自由墙”,孩子们可以在上面尽情作画,享受创作的乐趣;另一边墙面上挂上了可以展示孩子美术作品的网格,孩子们印染的花衣服、点画的小蝌蚪都可以张贴在上面。美工角的空中隔断是用孩子们制作的各色穿编作品制成的,有用花朵和叶子间隔穿的,也有用彩色圆片和吸管间隔穿的等等。
针对以上实录,教师们进行了讨论分析:
老师A:原先的区域活动大多在桌面进行,所以教室里桌子少了孩子坐不下,桌子多了,教室又摆不下。现在我们拓宽了思路,不管是柜子的背面、地面还是墙面,甚至是孩子视线可及的空中,只要是区域中能用的空间,我们都利用起来了。
老师B:游戏操作空间的全方位开发,增加了同一时间内每个区域中的游戏内容和种类,有效缓解了区域内人数众多难以安排的问题。
老师C:因为游戏的空间从原来的桌面延伸到了现在的“海”(地面)、“陆”(桌面和柜面)、“空”(墙面和垂吊物),使得班级区域空间环境变得丰富而有层次,同时也减少了幼儿游戏中的互相干扰。
(1)教师利用现有的钢琴、矮柜、玩具架、图书架、桌子等教学设施和活动室的墙壁,可以分隔出大小适宜且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并通过在区域上方的天花板上悬挂装饰物增强区域特征。从地面到空中,丰富的环境能不断引发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热情。
(2)“海陆空”全方位的区域环境设置,使得参与其中的幼儿都能在活动区中找到一块不受干扰、相对独立的小空间,这为幼儿安静、定心地完成游戏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大班额小空间情况下小班区域游戏空间的合理规划原则包括:
1.在同一时间内尽可能容纳更多的幼儿开展活动。
2.除了小组活动的区域外,教室里要留下可供集体活动的空间。
3.活动区的位置设置要符合活动内容需要,遵循动静结合、相对分开的原则。
4.各活动区之间分隔清晰且应相对封闭,来往各区的交通路线需保持畅通,以将幼儿活动时的彼此干扰减至最低。
5.充分挖掘并利用活动区中的所有空间,务必使原有空间的利用价值最大化。
我们相信,只要做到以上几点,就算班级可用空间犹如“螺蛳壳”一般的小,教师也能把区域游戏活动这个“道场”办得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