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A”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尝试——侧记NSEFC M1 Unit 5 Elias#39; Story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侧记论文,教学模式论文,教学中论文,NSEFC论文,ESA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标准(2003:6)指出: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为此,许多教师也在不断努力与思考,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谋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方案,取得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效果。
新课程注重学生“人的发展”,无论是课程设置、学习方式的转变,还是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及关注学生发展等一系列教学理念,无一不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展开的。因此,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者,理应当以新课标为准绳,多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文化意识、情感态度、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2007年10月,笔者有幸参与了双高课比赛。在操作过程中,仔细观察了学生的参与情况,就如何有效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笔者做了一定的研究和思考,借此与同仁交流。
一、“ESA”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Harmer(2005:27)所提出的ESA(Engage-Study-Activate:投入、学习、激活)教学模式认为:有效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努力创设英语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学习思维(Activate),推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参与和投入学习活动(Engage),进行学习(Study),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激活”(Activate)。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结构、目标和特点,笔者采用ESA教学模式,以多媒体为手段,分三个阶段即投入阶段(Engage)、学习阶段(study)和活动阶段(Activate)实施教学。每一阶段的教学活动设计都围绕着如何有效进行课堂教学来展开。
“ESA”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方式,以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理解文章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同时也获得了情感教育。
二、“ESA”教学模式课堂实例
为了落实“ESA”教学模式在新课程中的有效实施,笔者选取了Modulel Unit 5阅读课“Elias' Story”作为教学研究课。整堂课按照Hammer提出的三个阶段来开展阅读教学过程,努力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实践过程,笔者发现,学生了解了英雄曼德拉的生平事迹,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学会了准确地评价人物,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在逆境中保持坚强意志,培养立大志、做大事、多奉献、不追求个人享乐的高贵品质。
(一)投入阶段:利用声像资料,引导学生投入主题
成功的导人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新课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课的教学效果。因而,课前播放了一首由Mariah Carey演唱的Hero的MTV,除了激发学生兴趣以外,又能使他们放松心情,从而营造轻松的英语课堂氛围,借此笔者比较自然地导入本课话题A modern hero。为了活跃学生的课堂氛围,笔者首先安排了guessinggame这一小游戏,充分吊足了学生的胃口,他们的参与热情高涨,听课教师也是深受感染。有了游戏的衬托,笔者就趁热打铁设问学生:“Who is your hero?And why do you admire him?”学生们争相发言,讲述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表述了对英雄的看法,使在座师生对伟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无意中对学生进行了较好的情感教育。此时提出:“What is your understanding of a great person?”学生的回答比较感性,又有深度,有利于学生对Nelson Mandela初步印象的形成,同时设置悬疑:“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ias and Nelson Mandela?”为深入学习营造氛围,鼓动学生寻求答案,继续阅读。
(二)学习阶段:以任务型为教学手段,全面了解课文,提高阅读有效性
对于课堂内容以及各步骤的难易安排,关键问题是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规律的发展。这是一篇传记性文章,结构比较明确。所以笔者先要求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借助课文中所出现的time,place,characters,events,帮助学生理出一幅较为清晰的文章脉络图。接着,要求学生归纳每部分的大意。传记性文章的阅读对于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意义的。学生了解课文的具体结构后,教师就可以针对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布置阅读任务了,让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细节信息。笔者在学生完成前两步的基础上,设计是非题,让学生进行判断与思考。
在对课文细节的处理中,笔者以篇章结构为主线,设计了一张时间表把各部分细节问题给串联起来。时间表所列反映出了课文的发展情况,学生完成时间表所列的过程,也是他们熟悉巩固词汇和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这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有效性。
(三)激活阶段: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读后”活动
“激活”(Activate)在ESA理论中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英语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学习思维。教师创设的情景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有效与否。
激活阶段的目标一般有两个:一是根据阅读内容所进行的各种思维活动,二是鼓励学生将所阅读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知识、兴趣和观点相联系。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活动设计中,笔者由易入难、由浅入深地加以引入。
首先,针对学习课文初始阶段的疑问,笔者再次提出前面的问题:“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ias and Nelson Mandela?”目的在将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引导下去。作为语言学习的深入,笔者设计了“跟进(Follow-in)”这一活动形式。在“follow in”这一活动层面,活动的设计主要建立在语言基础上,即进一步内化(intake)所学的语言,同时又促进语言的积累。这一步骤的任务是立足教材文本,设计综合性的任务,为学生大量语言输出活动搭建支架和平台。在此,笔者设计了分组复述课文和故事想象拓展这两个活动。
1.文本内容复述。学生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以小组活动形式就Nelson Madela这一角色进行课文复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有具体的要求。在语言方面,笔者要求学生既不能简单地重复文本的语言,又要运用文本中的主要词语、结构。为此,笔者提供一定的参考词汇:lawyer,guidance,legal,passbook,out of work,hopeful,stage,attack,as a matter of fact,blow up,in trouble,……,为语言的有效输出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小组活动是有效的,成员间的话题转换是充足的,达到了课前的预定目的。
2.故事想象拓展。根据文本材料(人物传记类)特点,学生可以大胆想象Elias'wife,说说她的丈夫的一些情况。这虽然有点离谱,但是有了课文依托,学生有效地以Elias妻子的语气述说了Elias与Nelson Mandela的一些情况,这种互动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驰骋在语言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然而这个活动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由于在前一问题的讨论上花的时间较多,所以留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时间就少了,而有些学生直到这个时候才真正热身和参与进来,出现了先冷后热的现象。
接着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语言的有效输出,提升(further-up)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Ellis:49)。提升即教师拓展教科书话题,设计真实性或半真实性的任务,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然的语境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其活动形式主要是结对活动(pair-work)和小组活动(group-work)。在本节课中,笔者采用了“感动中国”颁奖模式设计了如下话题:In 1993,a special year for Nelson Mandela,he won the Nobel Peace Prize.He was very excited.Suppose you were Nelson.Mandela,try to express your deep feelings and thanks to the world:"..."。为了烘托教学氛围,笔者充当现场主持人:Ladies and gentlemen,the Noble Peace Prize this year goes to(提高嗓门)——Nelson Mandela.”底下学生情绪高涨,都抢着争当Nelson Mandela,参与意识很强。在即兴演讲中,有学生这样描绘他此刻的心情:Thank you so much,I am greatly excited.I don't know what to say now.No words are strong enough to express my feelings.Here I would like to thank my wife,my parents,and all those who have supported my work during the last few years...”为了有效地落实知情统一,笔者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课外将自己的感言和体会写下来,这样能让学生高涨的情绪体验在课外得以继续延续。
最后,在情感教育设计的环节上,由于有了“感动中国”这一脱口秀的表演,学生的参与性依然高涨。笔者就趁热打铁,继续设问:What qualities do you think can make a great person?有了前面课文学习、课文复述、表演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对Nelson Mandela这一类伟人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学生给出了许多短语或句子来描述他们的想法,比如说:Never lose heart in great trouble.Be willing to do public service.Mak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people.Be active in social activities...。也有学生用简洁的形容词描述他们对伟人的看法:unselfish,active,brave,determined,honest,persistent,confident,modest,smart,warm-hearted,……。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学生的想象是如此的丰富,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纵观整个激活阶段的三个活动,笔者发现:教师创设的情景如果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就能激起他们的共鸣,从而使得教学活动能顺利地开展并取得有效的结果。反之,则为无效的活动,甚至会适得其反。
三、教学思考
笔者认为,多媒体制作的切入点应当是把真实的语言和真实的语言环境引入课堂中。在本节课中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参与阶段以“Hero”的MTV来烘托课堂气氛,在学习阶段以时间表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激活阶段的小组活动和“感动中国”式的表演,到最后课后作业布置学生通过网站查找更多相关知识,都离不开多媒体和网络的运用。这些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为依托的活动设计都是为了给学生学习英语创造一个生动的情景和语言环境。
课堂教学过程往往是师生交往和互动的过程,是一种沟通与合作,富有创造性、开放性和多变性。笔者觉得,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后,笔者较多地按照多媒体课件所设定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教师的指导作用也难以充分发挥。其次,在实际教学中,绚丽的图片设计是否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利弊权衡也是欠考虑的。无论是课本上的图片、表格、问题及答案,还是只需师生口头问答即可确认的是非题,都以power-point形式呈现,给学生造成额外的视觉冲击,同时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总体来看,在这节课的设计上,笔者以活动的有效性为原则,各阶段之间以ESA理论为纽带紧密联系。各阶段内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又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前一活动的进行都在为后一活动做铺垫,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抽象到具体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成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