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社会生态位:适应时代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分析_生态位论文

优化社会生态位:适应时代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分析_生态位论文

优化社会生态位——适应时代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城市规划论文,理念论文,生态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78(2001)01-0011-04

物质环境规划与决策要真正地驾驭和适应城市的发展进程,就必须把空间规划与丰富的时代经济、社会内涵有效地联系起来。随着国家各层面改革的深入,涵盖经济、社会与技术变革的社会生态结构随之调整,社会团体及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态位都发生着深刻变化,如何立足现有社会、环境资源总量供给,改善各层级生态位质量,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谋生与发展机会,值得规划工作深入探讨。

一、关于生态位

生态位(niche)一词又称生态龛,最早是J.Grinnel于1917年提出来的,并定义为生物种群所占据的基本生活单位,主要是指物理空间。1972年Elton定义生态位为有机体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的功能和地位。1957年G.Hutchinson定义其为多维因子生态空间。对生态位概念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1.自然生态的启示

树干、树冠和根系组成树木不可分割的整体。为充分地利用太阳能,树干分生出的分枝将叶片向上尽量伸向太阳,每片树叶各得其位,在有限的空间内,以最佳方式展开外露面。“一棵生长100年的树,树冠直径15米的水青冈,覆盖面积160平方米,其外部叶片的叶表总面积为1600平方米。”(Bernatzky,1967)生长在一起的植物个体,通过有规律的组合,构成具有极复杂的相互依赖与竞争关系的植物群落,在一定的可利用光能、土壤、水分和矿质营养条件下,群落不断调整自身的郁闭度与立体分层,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几乎达到完美的程度。丰富而共生的乔木、灌木、藤本、草本物种种间关系复杂,通过自然演替,群落表现出最大整体生态效益。植物个体各取所需,有机分布,在生态大系统中占据着各自适宜的位置。

2.社会生态结构中的生态位

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立体网络中被个人或团体占据的众多网点构成社会生态位,它是兼具自然和社会特性的复杂综合体。其存在方式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时空性和社会性的变化差异,在空间层面上表现为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分布规律,社会特征十分明显。

(1)自然特性:生态位的客观存在方式决定了其自然属性,每个生态位的存在都需要资源消费及承载基地、活动场所,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及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需要。

(2)层次性:社会生态位的层次性突出显现为随人群密度与区域大小变化的分层结构,个人、单位、团体、城市、国家在不同的层面上所处的生态位不同,各层级生态位相辅相成,具有因果互动关系。

(3)时空性:时空变构,各个社会生态位从生存走向发展,存在坐标多维组合,行为模式发生嬗变,其所能拥有的社会、自然资源也不断相应调整,在社会中的定位产生变化。

(4)社会性:社会环境是社会生态位赖以存在的支撑体。社会分工与竞争使各层级生态位间的纵横双向联系链条日益紧密,每个生态位都处于一种不独立的依附性社会体系之中。个人离不开社会群体,城市间需广泛合作,国家需要稳定的周边环境与宽泛的贸易领域,个人、团体、国家的发展相互促动,共同发展。

3.生态位质量

在无遮挡的花园里生长的树木分枝多,有较大的生长空间,叶片较森林中的树木多,树叶个体与整树的自然生态位质量较高。被房屋遮挡的树木,喜阳植物因接纳阳光减少而生态位质量降低,耐阴植物取而代之。

生态位质量是反映它所能获取的社会、自然资源量及其反馈至环境的能量的综合评价,由生态位客体自身状况与所处环境决定。客体通过不同的行为方式作用于环境,环境为生态位提供生存必要条件与选择性机会,并对其发展变化施以控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生态位质量。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生态位质量提高,客体消费的自然资源及其转化而来的物质资本增加,如果没有人力资本的弥补,任何一个社会的生态位质量都无法持续提高。人力资本投入着重于科学技术和创新的生产力方式,它们使人力资本转化为适当的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增加可获取的财富总量。大多数发达国家与地区生态位质量的提高已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社会生态位的变异调整

1.区域差异所致的生态位变化

全球经济网络化趋势的发展,使沿海、沿边城市凭借区位优势与便捷的物质、信息交换渠道,率先步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城市与其内部各层级生态位获得外部资源充实,发展空间相对扩大,生态位质量得到提高。但是,城市间的互动环境发育不足,人力资本总量有待提高。

结济合作加强,水运通道再显廉价与大吞吐量的运输优势,流域经济长足发展,沿线生态位环境改善,发展机会增加。我国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更是给库区城市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在调整客体自身与自我提高的基础上积极开辟发展环境,主动接受扶持,切实实现开发性移民战略,这是移民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国家经济发展重心向中西部转移,资源流向由单向向双向转型,中西部地区的资源空间逐步拓宽,生态位客体自身与环境都得以不同程度的改观。

2.生态位质量与数量的调整

为减轻树冠负荷量,确保树势,园工定期对过于郁闭区进行修剪,同时将死枝、枯枝、交叉生长的枝条和相互摩擦的枝条剪掉。“各种常规修剪的树冠,无论全部剪去分枝或分枝重截,都会发出较修剪前更为旺盛和密集的枝丛。”(注:A.Bernatzky[德国]著,陈自新、许兹安译,陈俊愉校,《树木生态与养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社会生态位亦然。

“机构改革要达到精简高效、协调运转的目的,人员分流是改革的重要组织保证。”“国有企业三年脱贫,减人是关键。”(注:《重庆日报》,朱镕基在四省区座谈会上的讲话,1998.3.28。)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企业有了效益,得到发展,就可拿出钱来安置下岗人员和帮助他们再就业。最终,个人、企业的生态位质量都将得到提高。

我国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现时欠缺的是规模化生产,但更欠缺产业化经营。丰收后农民的生态位质量得不到相应幅度的提高,关键在于客体环境的限制,换句话说,其同外界物质、信息交换渠道不畅。“产供销、种养加工一条龙”,“农户+公司+市场”,“小生产,大市场”等观念随之产生。

三、城市规划与社会生态位的优化

面对发展中出现的种种情况,需社会多领域的协调工作,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工作应予以积极探索。

1.重塑生态位环境

生态位的自然属性与社会性决定了其区位环境的重要性,这也是实现生态位间有效互动发展的基础。

(1)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区域规划——跨地区规划整合

随着各国间合作领域日益扩大,合理制定国家沿边、沿海地区的区域整体发展战略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港口、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与大型企业布局应纳入区域整体规划,强化城市间有机协作与分工,避免庞大的重复性建设,形成最佳对外集约型贸易体系。

三峡库区万县市对巫山、云阳、龙宝等九个移民县区的海拔600米以下区域实施综合规划,编制出《三峡工程万县库区高效生态农业移民开发带规划及实施意见》,“开发带”把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使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编制三峡库区流域性整体发展规划是带动库区整体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集约使用的有效途径,库区需要这样的大手笔规划。

我国近年来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总理程约一万公里,投资逾四十亿元的“三纵两横”公路网建设已在计划之中,区域经济合作的物质条件逐步完善。但是,目前城市间的高速公路、铁路上大多限于客流与一般物流,不能充分为生产力统一布局分工协作中更有效的物质信息交换服务。城市规划应打破行政区界,编制真正意义上的区域规划,特别是城乡与城市间结合部、落后与发达地区间跨地区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区域经济的整合。

(2)优化土地利用——“可相容性用地”有机布局

改善企业的生态位质量,除企业自身的改革与努力外,城市规划应加强土地利用挖潜,营造良好的企业经营环境。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土地实行行政划拨,无偿使用。与之相应的城市规划重于理想状态下的功能分区与土地“分配”,对每块地多考虑“可以的用途”,缺少对地块间深层作用的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需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分析每块地的“最适宜用途”,对用地进行“可相容性分析”,使相邻地块间一方的性质特点、活动方式等可被另一方容纳,并可获得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降低运营成本,发挥集约经济效益。

(3)深入分析功能分区——“工作居住分而不离”

住宅商品化进程日渐深入,住宅分配货币化全面展开,工作、居住分离成为必然。减少城市不必要交通,方便生产、生活,减低个人、企业的交通成本,无疑是改善生态位质量的有效举措。规划在宏观上做好导向工作,对走向市场的居住区合理选点、布局,使之与生产区在位置、规模上相呼应,分而不离。企业、个人、住宅开发商、城市皆可从中受益。这也是规划立足自身宗旨并提高市场条件下可操作性的具体体现。

2.开拓新型生态位

服务业是解决再就业的广阔领域,规划工作大有可为。

(1)合理安排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目前,家政服务业异军突起,小区幼儿托管所,儿童课余辅导站,青老年人活动中心在夹缝空间中应运而生,既解决了部分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又为双职工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受到社会好评,获得服务增加也是生态位质量提高的表现。然而,目前此类设施大多数用地区位与环境条件较差。小区规划中套用旧有的公建用地及比例搭配指标显然已不能满足要求,规划在小区适宜地,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公共活动环境区安排适当规模的“社区服务中心”,将拓宽房地产开发与社区再就业领域,适应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需求。

(2)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许多城市为安置下岗职工,在部分街边地段划定“下岗职工街市”,产生一定效益,但也给街道管理带来一些不便,长远来看,规划应有相应措施予以实质性支持。商业区沿街地带土地价值高,多被商贸集团公司占据。改变“沿街一层皮”的规划手法,以内街方式拓展街道腹地次一级商业空间,在其与主街的节点,有计划地布置较具吸引力的大中型商贸、娱乐项目,激活并带动内街商贸氛围与价值,造就以外侧主街为依托的“下岗职工商贸服务一条街”,增加服务项目与机会,通过对社会性基础上地带性区域分布生态位的发掘,为再就业工程开辟一片新天地。

3.启动生态位间沟通链条

城市和乡村一衣带水,二者在庞大而频繁的人财物流通中不断提高各层级生态位的质量,然而由于双方协作关系的滞后,丰收后的农民不得不承受时有发生的“X贱伤农”的现实;“菜蓝子、米袋子”是透视城市人生活质量的窗口,菜蓝子工程不容忽视;城市中公园绿地如同凤毛麟角,都市人希冀工作之余在自然中享受愉悦。问题种种,关键在于合理规划城郊用地,激活联络城市乡村的中介通道。

(1)适地安排“中介企业”用地

市场关系在乡村经济生活中已经起到主流作用,分散的小规模经济使农民在需要高灵敏度信息的市场中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严重不足,需要有一定规模和能量的中介企业向他们传递经济技术信息,组建农户、公司、市场一条龙的生产销售体系,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促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城郊区既能便捷获取城市市场信息,有效组织销售,又能方便联系农户,迅速完成商品周转,是组建中介企业的理想场所。

城市规划应转变重市区轻郊区的思想,树立区域整体发展观念,重整“四不管”的郊区现状,在交通便捷的适宜地段,布置充足的中介龙头企业用地,疏通城乡物质信息交流渠道,建设高质有效的商品、信息中转基地。吸纳城乡富余人员,在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与生态位的同时,为城乡生态位质量的共同提高创造契机。

(2)组织城郊都市型农业基地

随着生态农业的推广与菜蓝子工程的深入发展,在郊区具有一定生产基础的地段,组建以城市中的农业高校为依托(同时也是为高校提供一片实验田)的城郊都市型农业基地前景看好。投资6亿拟8年完成建设的重庆市现代农业开发园区即将成为一个示范区。园区处于市区管辖的郊区回兴镇,占地7200亩,规划设置了优质果品区、蔬菜区、花卉区、特种养殖区、出口加工区、生活服务区等六个功能区。园区建设对促进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产业化进程、优化农业结构都将是有益的尝试。

(3)建立集生产、观光、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园区

“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言简意赅地、辩证地道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郊区是城市人亲近自然、接受自然生态知识、探寻乡村文化、体验劳作的优选场所。规划总体布局应予以关注。成都三建投资的位处成都市郊的四川卉圃农庄即是典型,农庄内花卉园、葡萄园、桃园等一年四季竟相开放,建筑、场地布置烘托出具有川西民俗色彩的浓厚文化氛围,民间活动与儿童乐园别具一格,游人尽尝回归自然之乐,儿童得到自然知识与乡村健康活动的熏陶,农庄从鲜花市场与旅游促销中获得丰富的回报。

结语

优化社会生态位既是城市发展的目标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表现,其复杂性与社会性要求社会各领域从自身最佳切入点出发,多方位共同努力,最终实现社会共荣。

标签:;  ;  ;  ;  

优化社会生态位:适应时代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分析_生态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