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学生节奏感的训练与培养
● 杨晴
【摘 要】 律动是聋校针对听障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听障学生专门开设的一门必修的艺术课程,在聋校艺术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节奏是律动的基础,训练和培养听障学生的节奏感是律动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视觉、动觉、听觉、触觉、语言、打击乐器演奏和节奏创作等方面训练和培养听障学生的节奏感。
【关键词】 听障学生;节奏感;律动
律动是聋校针对听障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听障学生专门开设的一门必修的艺术课程,在聋校艺术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聋校义务教育律动课程标准(2016年)》明确指出:“律动是一门以韵律性肢体活动发展聋生内在节奏感、韵律感,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形成艺术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课程”。[1]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传授律动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促进听障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运动协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全面发展。而节奏是律动的基础,听障学生节奏感的形成和发展是学习律动课程的重要前提。
一、培养听障学生节奏感是聋校律动课程的教学基础
律动是一门动作的艺术,有韵律性的肢体活动是其主要特征。律动充分利用听障学生的视觉、触觉、振动觉以及残余听力等感知觉通路,发展听障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培养他们对韵律的初步感受,发展听障学生动作的平衡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提高听障学生审美素养,形成基本通感,开发听障学生的艺术潜能,进而补偿缺陷,陶冶情操,促进听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律动是聋校开展审美教育、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
律动是肢体有韵律性地活动,肢体的表现离不开节奏,节奏是舞蹈的基础,听障学生的律动也离不开节奏。在律动学习中,受听觉缺陷的影响,听障学生感受不到音乐,没有节奏的感知能力,无法将音乐与肢体动作相融合,视觉上的感知和动作的模仿成为听障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节奏是听障学生学习律动的基础,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教与学的难点。因此,在聋校律动教学中,需要律动教师培养听障学生的节奏感,让听障学生建立良好的内在和外在节奏感,使肢体动作能够和外部的音乐节奏更好地结合起来,赋予动作生命力。多种感官的结合使听障者在舞蹈的时候,让人感觉不到他们是听障者,能够更加完美地表现肢体的动作和思想情感。[2]
二、培养听障学生节奏感有助于其全面发展
(一)激发听障学生的学习兴趣
律动中节奏感的培养,需要采取多种感官感知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开展综合性艺术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让听障学生接触到更多更广泛的学习方法、教学用具,例如各种小型的打击乐器的演奏、节奏游戏、丰富的多媒体情景教学等。形式多样的训练和培养方法,效果直观,从视觉上吸引了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听障学生的视觉优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培养节奏感的过程中,听障学生既掌握了节奏,又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受了律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常见的微生物接种方法有平板涂布法与液体倾倒法,平板涂布法不仅可以用于计算活菌数,还可以利用其在平板表面生长形成菌苔的特点用于检测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抑杀效应,其可以计数,可以观察菌落特征,还可以进行菌种的分离,但接种前需梯度稀释,吸收量较少,较麻烦,平板不干燥效果不好,容易蔓延;液体倾倒法相较平板涂布法简单,将液体迅速直接倾注于平皿,防止污染即可。
(二)提高听障学生的审美能力
德国当代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3]奥尔夫声势练习,运用儿童的肢体运动表现音乐中强、弱、快慢的节奏变化。在训练中,教师采用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的训练方法,和多种动作方式相结合的训练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运动,来表示音乐中出现的强、弱和长短变化。奥尔夫声势训练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可以有效激发听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带领学生按节奏进行拍手、走步等方式的练习,加以节奏模仿、游戏接龙、节奏创作、声势伴奏等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从听障学生的动觉上进行节奏感的培养和训练,能够为舞蹈肢体动作的表现增加活力和表现力。
(三)充分发挥听障学生视觉优势,补偿听觉缺陷,促进其身心协调发展
在律动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手势口读节奏,边做动作,边数节奏,通过反复训练,形成听障学生的内在节奏感即心理节奏,可以使听障学生将节奏与肢体的动作融合在一起,增强动作之间的连贯性。另外,聋校律动教学中有歌表演这一教学形式。通过歌表演的学习,听障学生既发展了语言能力,又培养了肢体协调能力。因此,教师在教授歌表演形式的舞蹈时,应该更加注重按节奏读歌词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掌握音乐节奏的基础上,能够按照节奏把歌词读出来并熟记。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训练中,使听障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乐曲节奏,培养他们内在的节奏感。
课堂教学
(四)挖掘艺术潜能,培养听障学生的艺术素养
部分听障学生有一些残余听力,他们喜欢趴在教室的音响上通过声波的传送,听到一些很细微的声音,进而感知音乐。因此,在律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利用学生的残余听力,采用有频率地击鼓的方式,让听障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从而形成稳定的内心节奏感。例如让学生欣赏欢快和强烈的音乐节奏时,教师击鼓的动作就可以频率快一些,表现力强一些;在表现缓慢的音乐时,击鼓的动作可以弱一些、慢一些。
三、多感官结合培养和发展听障学生的节奏感
(一)用视觉感知节奏
律动教学
聋校律动教室的地板是由特殊的木地板建成,木地板和地面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律动教学中,音乐的强弱会通过地板有规律的振动来传输给听障学生。他们站在木地板上,通过地板的传导作用,可以很好地感知音乐节奏的强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跺脚、拍肩膀的方式,通过振动觉给予学生触觉上的节奏提示,让他们通过身体的感知觉体验节奏,形成稳定的节奏感。
(二)用听觉聆听节奏
舞蹈源于生活,音乐的节奏也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声音的变化也都存在着不同的节奏变化。教师训练和培养听障学生的节奏感,可以丰富听障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热爱生活。通过节奏训练,可以让听障学生尝试不同节奏的创编,进而根据自己创编的节奏进行小型乐器的演奏和肢体动作的表演,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展了听障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创作与表现,进而挖掘了他们的艺术潜能,培养了他们的艺术素养。
在常规工频电源供电时,电机产生轴电压主要的原因是磁路不对称。导致磁路不对称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定转子铁心冲片的拼缝、冲片的开孔(如轴向通风孔、拉紧螺杆孔等)、冲片的定位槽以及转子偏心等。其本质是磁通闭合回路中的磁阻不对称,导致在铁心中出现了畸变的“环形磁通”,进而产生了轴电压。以下就以一台8极异步电机为例,详细说明其轴电压产生的原因。
(三)用语言记忆节奏
在律动教学中进行节奏的训练,可以充分利用听障学生的残余听力和视觉优势进行训练,利用敲大鼓、脚跺地板等方法使之感受和体验音乐的各种强弱、长短的丰富变化。还可以让听障学生在用肢体做动作的同时,口“读”节奏或歌词,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听觉训练及言语康复训练,增强听障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四)用动觉模仿节奏
由于听觉缺陷,听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感受到音乐的美,几乎无法从听觉上感受到音的高低、长短变化。通过律动课节奏的训练与培养,可以让听障学生感知音有强弱、高低、快慢等,让他们通过节奏的训练感受到音乐的美,进而形成较好的节奏感,能够用自己的肢体动作表现出动作的美,将感受到的音乐美与肢体表现的美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知能力。
氨基酸检测条件:4 mL样品与1 mL 15%的磺基水杨酸溶液混合沉淀样品中大分子的蛋白和多肽,4 ℃下反应1 h,4 ℃ 10000×g离心15 min。过滤,样品经过微滤膜(0.22 μmol)处理。用液相离子交换柱(分离柱TS263,membraPure)分离氨基酸,茚三酮显色,流速为60 μL/min,除脯氨酸检测波长为440 nm外,其余均在570 nm处检测。各氨基酸浓度采用外标定量。总氨基酸组成的测定:酶解产物经过5 mol/L盐酸水解,水解温度为110 ℃,水解时间为22 h,水解结束后进行总氨基酸组成的测定。
(五)用触觉感知节奏
律动是一门动作的艺术,在律动教学中应该注重表现性和视觉相结合。由于听障学生存在听觉上的缺陷,所以在律动教学过程中视觉的直观感知以及动作的模仿就成为听障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因此,在律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把听觉节奏转换成视觉节奏,要求学生学会用眼观察。如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课堂中辅以生动的教学画面,将抽象变为直观,帮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节奏。其次,要充分利用聋校律动教室中安装的音乐节拍器,依靠灯光的变化来刺激听障学生的视觉。灯光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而变化,可以有规律地对听障学生进行视觉刺激,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节奏感。再次,在律动教学中,律动教师常常会用手数拍子,再辅以口读节拍的方式,在教学中提示和引导听障学生准确把握节奏,这种方式从视觉上更加直观地辅助学生进行视觉节奏感的培养与训练。
(六)用打击乐器,体会节奏
在律动课中渗透打击乐器的演奏与学习是听障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培养听障学生的节奏感。教师可以选用不同声音类型的打击乐器,并结合学生的听力情况给予适当的分配,引导他们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演奏的乐段由简到难、由短到长,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节奏的训练。在演奏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或者合奏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学会相互配合,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既提高了演奏的效果,也增强了听障学生对节奏反应的灵敏性,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七)用想象创作节奏
律动源于生活,节奏也来源于生活。在聋校律动教学中,培养听障学生的节奏感,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会。教师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听障学生的想象力,在掌握一定节奏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节奏的创作,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先从学过的片段中,由学生自主选取自己喜欢的动作进行组合,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短到长、从乐句到乐段。最后,可以通过对音乐的感知、片段中情节的理解,自己创作片段。通过训练和练习,听障学生可以创作出生动的作品,并可以进行简单的肢体表现,将情感与动作完美的结合。对听障学生节奏的创作训练,也是对他们节奏感训练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律动是一门动作的艺术,是听障学生表现性与视觉、动觉的结合。律动离不开音乐,更离不开节奏,节奏是听障学生学习律动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从视觉、动觉、听觉、触觉、语言、打击乐器演奏和节奏创作等方面注重训练听障学生的节奏感,培养听障学生对韵律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发挥潜能,补偿缺陷,发展听障学生的肢体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让听障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态度,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将测得的MIC值与CLSI动物源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2013年第4版)肉汤稀释法规定的标准菌株(ATCC®25922)MIC值允许范围(表1)进行比较,判定受试菌对抗菌药的敏感性。
美好的明天
洪 俊(浙江省杭州文汇学校)
指导老师:杜铁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8年.
[2]文洁.《聋校义务教育律动课程标准》解读[J].现代特殊教育,2018(11).
[3]吴金玉.奥尔夫音乐中节奏感培养的方法和途径[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3).
【中图分类号】 G762
本文为2018年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一般课题 “听障学生的律动审美教育”(课题批准号:2018JXY118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特教中心,274000)
标签:听障学生论文; 节奏感论文; 律动论文; 山东省菏泽市特教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