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语文教材是传递语文知识、构建语文体系以及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载体,它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呈现,在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决定作用,且对语文系统的影响较大。在不断改革的语文教材中,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名著导读"板块部分得以逐渐凸显和重视。在必修教材中,出现了许多曾经是课外自主阅读的名著内容,且表现出鲜明的有序性、整体性和选择性。"名著导读"部分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三个板块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它们彼此之间互补衔接,构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有利于新课标的贯彻落实,并且有利于提高师生对"名著导读"部分的重视程度。在现实条件中,"名著导读"的教学却往往是无序的、随意的,无法高效地使学生达到阅读名著经典的效果。因此,"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亟待改善和创新。
一、"名著导读"的教学现状
高中语文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阶段。其中,阅读名著书籍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最为有效和经典的方式之一。教材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经过精心的挑选、改编和组织而形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良好载体。在实际教学中,"名著导读"表现出学生阅读兴趣不足、阅读方式过于功利化、缺乏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导致"名著导读"板块的实际教学效果下降且难以发挥应有的价值,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未得到改善。因此,对"名著导读"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良好的兴趣和持续的热情使激发学生进行长期阅读的主要动力。且随着高中生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其个体差异性日益突出,表现出具有丰富多样的情感倾向和多变灵活学习方式。而在选择名著的阅读内容方面,学生具有较少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以至于学生难以对名著阅读提起十足的兴趣,也更难以做到主动学习。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名著多为距离学生生活时代较为久远的作品,其中最为接近是距今八十多年的作品《谈美》。过分的厚古薄今不利于切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学生和文学作品之间的距离。以及,在这些选取的名著中,主角多为男性,导致性别比例失衡,缺少性别意识。在少数作品中,虽然有女性形象出现,但更多地作为陪衬,如《家》中的鸣凤、梅芬和瑞钰三位女性。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名著导读"部分应当平衡不同性别角色比例,丰富性别文化,为高中生提供多元的价值观和文化选择。
(二)阅读方式过于功利化
长期以来,学生的阅读动力和教师的教学目的往往不是丰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和进行深层次的沉浸式阅读,而是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因此,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急功近利出现以下问题:注重片段式阅读,而非"整本阅读";忽视原著;忽视阅读及阅读体验等。由于篇幅等因素的限制,高中语文教材中无法全部呈现名著的原貌,而一般是截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文本,例如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宝玉挨打》等等。学生和教师多采用单篇细读的方式代替整本书阅读,导致学生对名著中人物形象、情节主旨、思想内容等理解片面,难以深刻地感受到名著的魅力所在。对于教师而言,在实际教学中仍有许多教师并未对名著导读投入应有的关注和精力,甚至因为阅读名著无法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成绩而选择忽视,或是将其仅仅作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内容。
(三)缺乏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名著一般具有较长的篇幅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不仅仅需要学生自学,更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即"导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阅读指导。首先,在新课标中,并未具体规定"名著导读"应当采取的标准和具体的指导,它被一并归类在"阅读与鉴赏"部分中。其次,"名著导读"部分的相关教师也较少,难以为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及,学校和教师对阅读名著长期的忽视,以至在教学中缺乏长期和有效的经验积累。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学生的阅读态度出现消极化倾向、使用方法错误且效率低下;教师在教学中缺乏计划和策略、教学方式不当等问题,名著本身的价值难以得到发挥。
二、"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
"导读"包括两个方面,即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有效阅读,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能彼此促进,发挥出名著应有的价值,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完善教材编写
教材是引导学生阅读、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教材的水平是影响学生阅读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材的编写需要得到重视。首先,需要调整编写队伍的人员构成。在保证教材编写专业化的同时,需要考虑到教学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充分参考一线教师和学生群体对教材的诉求和建议。其次,需要完善教师用书中名著教学的参考书目。参考书目是对教材的补充,仅仅依靠教材,教师无法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名著作为经典,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平,而其相应的教辅却内容十分单薄。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师用书中名著教学内容的编写,以便教师熟悉教材安排和教学用意,提高教师对名著的理解能力。以及,在名著作品的选择中,可以适当增加选文范围。例如,增加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经典名著,贴近现实生活,如莫言《透明的红萝卜》;选文可以尽量呈现多元的价值观,如不同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不同性别意识形态的作品等等,丰富教材的文学性。
(二)创设阅读氛围
在学生目前被动阅读名著的现状下,不仅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更需要利用学校、班级以及家庭的力量,通力合作,共同创设有利于阅读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有利于阅读的空间,如创办阅读室,丰富阅读书目等,在客观物质层面为开展阅读活动提供支持;以及学习需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激发全员阅读的良好氛围的形成,如开设文学社团、创作比赛等等。在班级范围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班级教学和交流平台,例如创设班级电子名著文库,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推荐名著书目,教师加强审核后在文库中资源共享;开设名著交流论坛,鼓励学生合理利用网络空间交流讨论自己的学习困惑和心得体会;利用"微课"平台,实现终端远程教学等等。
(三)优化评价体系
名著阅读并非短时间内能够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这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阅读时间,尽量利用节假日等,逼民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同时,教师需要多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对其阅读方式提供适时的指导,教授给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精度、泛读、浏览等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而不仅仅为了达到挑选的目的。教师应当全面关注学生对名著创作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角色设置、情节发展等文化作品相关要素的认识,重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在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评价时,需要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并且具体化考核的标准和度量。平时可以定期回收学生的阅读笔记和心得体会等,建立长期的阅读评价体系,鼓励学生投入到名著阅读中,以达到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结论
新课标对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日益增高,而有效、有规划策略、有方法的名著导读是提升高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关键。因此,虽然在教学中开展"名著导读"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但通过加强对名著教学的关注,在变动中把握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更新对名著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将对高中"名著导读"教学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王静. 人教版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2]向联军.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名著导读"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87-88.
[3]李仪.高中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及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8(11):80-81.
论文作者:郭海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8
标签:名著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教材论文; 语文论文; 目的论文; 素养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