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论文,反作用论文,也谈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反作用问题是研究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内容。这个问题也是当代我国哲学界一直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这个问题哲学界虽已有定论,但是从有些政治教材和有关哲学论著来看还有不甚明了之处,有的采取回避的态度,只提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提意识的反作用;有的认为两者是一回事。因此,对这个问题有进一步澄清之必要。我认为,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反作用既有区别又存在着联系。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也称主观能动性,是实践主体自身具有的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主动的属性。这种能动性专为人所有,而不为人以外的他物所有。马克思在论述人的能动性时指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和受限制的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7页)在马克思看来,动植物只是感性客体,因此只有受动性而没有能动性,人不仅是感性客体而且是实践的主体,因此人不仅有受动性,而且有能动性。能动性在本质上是人的意识的属性,只有意识才有能动性。马克思说:“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同上第42卷第96页)“作为类意识,人确证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并且只有在思维中复现自己的现实存在;反之,类存在则在类意识中确证自己,并且在自己的普遍性中作为思维着的存在物自为地存在着。”(同上第42卷第123页)这就是说,人是有意识能思维的存在物,因而能“自为地存在着”。在马克思看来,正是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同上第42卷96页)马克思在总结近代机械唯物论和唯心论在主观能动性问题上的斗争时写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段话为我们正确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指明了方向。我们知道意识的本质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初级形式是感觉,而感觉不是人类所独有的,凡是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动物都有感觉,这说明某些动物特别是某些高等动物也有意识的萌芽,但是人的感觉、人的意识和其它动物的意识的萌芽是有本质区别的。
首先动物的感觉只是它们的感官对物质世界的直接反映,在动物心理中未能形成概念,还达不到抽象思维,更不了解事物的因果联系只是为人类意识能动性的产生提供生物学的前提。而人的感觉由于他们的感官不仅是生物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所以人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比动物高超得多。如恩格斯指出的:“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更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不能辩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味的百分之一。至于触觉(猿类刚刚有一点最粗糙的萌芽)只是由于劳动才随着人手本身的形成而形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2页)
其次,动物由于受它们感观的局限,动物只能对第一信号系统即具体事物的刺激进行反射,产生感性认识,至多产生直觉性的“思维”。因此动物是没有自觉性的。而人的意识则不同,不仅包括初级形式——感觉,而且还包括高级形式——思维,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内部联系。人的活动都是经过头脑思考的,是在一定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因此,人的能动性活动不仅具有把自己同周围世界区别开来的自觉性,而且具有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想象进行活动的目的性。如同列宁指出的:“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的过程。”(《列宁全集》第38卷第194页)
再次,动物可以以自己的生存,某些动物甚至可以用自己的活动来影响自然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但是这些影响,这些变化只是它们的一种无意识的、消极的、适应自然界的,或只是使用自己的特殊器官无目的、无计划的本能活动而已,它同人的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前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的活动,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人具有创造性,这是人的能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予以充分肯定。马克思指出:“创造是一个很难从人民意识中排除的观念,”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9、96页)列宁也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8至229页)
以上三点就是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可简单概括为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创造性,是人的意识区别于动物的感觉“意识的萌芽”的特点。所以意识的能动作用又称为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类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它是从人与动物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本质区别上提出来的,强调的是人类意识所特有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把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理解为只是机械地、直观地,如同照镜子、照像机摄影一样,忽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因而也给唯心主义留下了可乘之机,他们抓住意识能动作用这一问题,加以夸大和歪曲,把意识说成是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主体。所以,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下,肯定意识的能动作用,既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又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
二、意识的反作用就是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能力,也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体现在对于决定它的客观外界的发展进程具有推动、促进或延缓,阻碍、干扰或破坏的能力。当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时,人们的实践活动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进而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积极、推动、促进的作用;否则就对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破坏的作用。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按照我们所感知的某一物的特性来利用它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准确无误地检验我们的感性知觉的真理或谬误了。如果这些知觉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对利用该物的可能性的判断,必然也是错误的,而且利用该物的一切尝试也必然会失败。可是,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如果我们发现物符合我们关于它的表象,发现它产生我们所预期的使用效果,那么我们就有了肯定的证据,证明在这一范围内我们关于物及其特性的知觉是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相符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3页)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因此,意识的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进程具有两种不同的表现。
关于意识的反作用问题,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德国工人运动与欧洲其它各国工人运动比较起来为什么‘优越’,为什么‘如此辉煌地经受住了这样艰巨的考验’,为什么能处于‘无产阶级斗争的前导地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自从有工人运动以来,斗争是第一次在其所有三方面——理论方面、政治方面和实践经验方面(反抗资本家)相互配合、相互联系、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英国工人运动,虽然单个行业有很好的组织,但前进的很慢,其主要原因就是对一切理论的漠视’,‘法国人和比利时人因原始的蒲鲁东主义传播而发生着混乱与动摇,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由于巴枯宁滑稽化的蒲鲁东主义传播而发生着混淆与动摇’”。最后恩格斯指出,怎样才能使工人运动在“伟大事变”中“稳有把握,应付自如”呢?必须把“日益明朗的意识(把科学社会主义),用有他无己的热忱传播到工人群众中间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00页)
那么,意识为什么会有这种能力呢?因为物质和意识除了有区别外(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它们还有同一性,二者是互相依赖互相转化的,在实践的基础上,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变意识,意识也可以变物质。“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页)这里的意识转化成物质,就是意识的反作用的重要表现。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原理的一个重要观点。在这个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不彻底、不科学的唯物主义,就在于它只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通过以上说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首先它们的区别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从人类的意识与动物的“意识的萌芽”的根本区别上来说明的,强调的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或自觉能动性,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意识的反作用,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进而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来说明的,强调的是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在此前提下,意识、认识、理论不是消极的,而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进程具有推动、促进或延缓、破坏的能力。其次,它们又是联系的,意识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内容,没有意识的能动作用就不可能有意识的反作用;而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反作用的前提都是物质决定意识,实现这两种作用的基础都是社会实践。
总之,正确区分意识的两种作用,从理论上为我们反对直观的反映论、把人变成自然和规律的奴隶的机械论、宿命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又指导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充分发挥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发展进程的促进作用。
标签:能动性论文; 物质与意识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