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阅读深度的实践探索_思维品质论文

网络阅读深度的实践探索_思维品质论文

网络阅读深度化的实践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度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不少中学生热衷网络阅读,在大量链接的资讯海洋中,作浮光掠影式的快速浏览;也有一批学生特别青睐网络文学,榕树下、起点中文、红袖添香、白鹿书院、潇湘书院等一批文学网站成为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玄幻、言情、穿越、新武侠类作品成为他们阅读的盘中大餐。玄幻、穿越的构思方式,言情色彩浓郁的“小女人散文”情调,“小白文”的苍白肤浅的表达方式,《诛仙》《兽血沸腾》等的暴力倾向,“肿么了”“童鞋”等无厘头语言,在他们的作品中频频出现。网络阅读的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网络文学的商业性、娱乐性、虚拟性,已经直接导致了不少学生的浅阅读、浅思考、浅写作。

阅读心理学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意义的建构过程,读者的头脑不是一块被动地供外部意义投映的空白银幕,而是一个储存了大量图式的能动的思维体系。理解本质上是图式和处理策略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解的深度取决于读者的图式和思维能动性的发挥程度。由此可见,阅读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过程中思维的参与度,引导学生由浅阅读走向深度阅读,是提高课外阅读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笔者结合校园网中创建的“语文读写社区”及其相关实践活动,梳理出了影响网络阅读由浅阅读走向深度阅读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利用校园网络提高学生课外网络阅读有效性的系列探索,试将具体做法阐述如下。

一、以资源整合的集成度保证阅读文本的深度

深度阅读首先取决于阅读文本的深度。大量事实表明,阅读文本以客体的身份从整体上制约着读者的阅读活动,影响着阅读的效果。浅文本往往导致浅阅读,有张力的文本则往往带来深度阅读。深度阅读是文本意义的完全解读,要求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的信息不断评估、修正、扩展和完善,凭借已有图式对文本意义进行重构。新课标也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1]

研究表明,阅读文本的集成度越高,就越具有阅读的深度。笔者以主题关联、能引发深度探讨为原则整合阅读资源,以思想有深度、内容有厚度、思维有力度等为原则选择阅读文本。文本资源主要来自网络本身,亦有部分由纸质文本录入,这些资源主要由师生从网络世界中遴选而出,确保出现在这个平台上的阅读文本是高质量、有深度的,以资源整合的集成度保证阅读文本的深度。具体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时文阅读。主要来源是中青网的评论频道以及天涯论坛、新浪、搜狐等官网的论坛。选文主要是对同一时事特别是热点问题的不同角度的解读,也有对事件的跟踪解读,选文大多在3篇以上。真正的智慧在民间,笔者特别关注一些网友评论、论坛的深度讨论,并把其中精彩的评论辑录附后,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文怀沙事件后,我们主要选了《寻找人类的良心——关于文怀沙事件的思考》《“文怀沙现象”的背后》《“文怀沙事件”:传统儒学的挽歌与涅槃略谈》《钱钟书与文怀沙——我们的两面穿衣镜》四篇文章集中阅读,并选了不少的网友评论供学生思考。

名作欣赏。主要是对经典文学的深度解读,这一部分的资源主要来自著名大学官网、社科院的“思与文”网刊、龙泉之声等网站,还有大学教授、著名学者等名家博客。如孙绍振教授的《〈桃花源记〉:真切而朦胧的叙述胜于抒情》《〈范进中举〉:双重的悲喜剧》《出世的钟声对落第者的抚慰——读〈枫桥夜泊〉》等等。

专题阅读。主要由教师筛选各种媒体文本,以人文主题的形式呈现在平台上。比如“人性回归”系列,选了刘原的《人民需要游手好闲》、白岩松的《人性不敌物欲》、妞妞的《请给我兄弟姐妹》等文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平台中还植入了新媒介阅读文本,包括图片和视频,还包括有价值的手机短信。也鼓励学生利用手机随时记录有意义的身边影像,上传到平台上。另外笔者还链接了凤凰网的《一虎一席谈》,央视网的《文化访谈录》《百家讲坛》,并将录制的《新闻周刊》《世界周刊》《东方之子》等视频放到平台上。我们开设《流行歌词阅读欣赏》《新闻图片阅读指导》《姜堰店名与地域文化》(由学生拍摄店招图片)等阅读课,内容形式新颖,不仅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热爱语文课程,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以交互活动的融合度带动阅读思维的深度

深度阅读还取决于阅读思维的深度。阅读文本的深度并不能自动带来阅读的深度,阅读的深度关键取决于阅读过程中思维的参与度和力度,阅读主体能否对文本的内涵、语言、审美张力产生相应的应力。图式理论认为,有深度的阅读是一个利用已有图式和语篇线索不断猜测和印证的过程。符号语言学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关于符号的译码过程,经过感知—联想、想象—思维—记忆—迁移等几个步骤,在这几个步骤中,联想、想象和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新课标指出,要“通过阅读和思考……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2]曾祥芹教授将阅读能力的成长历程划分为阅读感知、阅读理解、阅读鉴赏、阅读迁移、阅读创造五个阶段[3]。因此,可以说,“潜心会文本”和“多维度交流”是深度阅读最为突出的具体表征,理解、鉴赏、评价、迁移、创造是深度阅读的本质体现。

基于此,笔者在开展阅读活动时采取了“两突出两促进”的策略,即,突出情境氛围的创设,促进阅读主体与阅读文本的交互;突出对话兴奋点的捕捉,促进阅读主体间的交互。比如,我们在进行专题阅读《共同关注——好人困境的破解之道》中,通过图片、视频播放,身份假定、角色互换等手段,让学生先进入到“小悦悦”“彭宇案”等事件的情境中,再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探讨问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问题的认识就有了深度、有了创见。再比如,我们在专题阅读《共同关注——中国式体育》中,同学们对郝海东所说“是教育让我们的孩子太娇气”产生了激烈争论,笔者顺势引导,深入讨论,学生间相互启发,找出了很多问题,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可见,阅读平台的交互性带来了阅读思维的深度。

从具体的阅读活动来看,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带来了阅读交互的深度融合。我们利用这个互动平台,开展的主要阅读活动有交流、讨论、辩论。或利用每周两节阅读课的时间到电子阅览室网上发帖,交流阅读心得,展开讨论;或粘贴、链接别人的观点论述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或就某一个具有思辨性的话题,展开辩论。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学生把阅读看成是一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与语言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在多重对话中领会文本内涵,获得情感熏陶和审美体验,提升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

从具体的阅读过程来看,交互活动的深度融合带来了阅读思维的深度:学生会主动发问,积极回应,养成了质疑、思考的习惯,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会对阅读及交流文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会自觉地纠正偏激的认识,学会周密思考,自觉吸收他人正确的、新颖的、独特的观点与材料,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严密性。

三、以阅读成果的表现度促进阅读转化的深度

深度阅读最重要的体现是阅读转化的深度。理解了一篇文章,还称不上是真正有深度的阅读。真正有深度的阅读应该把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说出来或者写出来,把别人的思想吸纳为自己的思想抑或产生新的思想,把从文章学到的语言和技法用在自己的写作中。潘新和先生曾说:“为读而读,是一种消极阅读,‘假性’阅读;为表现而读,为说、写而读,是一种积极阅读,‘真性’阅读。”[4]潘先生强调,阅读的终极价值是表现。笔者不完全赞同潘先生的观点,因为阅读本身自有它的价值,但有一点认识是一致的,那就是转化为表现性的阅读才是深度阅读。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度阅读就是表现性阅读。

何为表现性阅读?表现性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说、写等活动的阅读,其本质特征就是阅读转化。何为阅读转化?从其内部心理活动来看,阅读转化是深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是新旧图式不断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是阅读主体对阅读文本中若干有价值元素的转换和内化的过程。从其表现形式来看,阅读转化的第一层次是吸纳与内化,表现为对阅读文本中素材、思想的拥有,技巧、语言的提升,情感、体验的丰富等,是较为隐性的阅读成果。阅读转化的第二个层次是言说与写作,以言语方式呈现,是显性的阅读成果。

表现性阅读观认为,阅读不仅仅是阅读文本理解意旨的过程,更应是披文入情和运思转化相结合的过程。披文入情只完成了阅读的一半,更重要的是运思转化。运思转化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也是阅读的终极目标。运思转化,说白了,就是读写的结合与转化。(读说的结合与转化的言说活动主要在阅读交流和思维训练中进行,这里不再赘述。)

写作可以促进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深化理解与运用。笔者所采取的措施有:补写、改写、扩写、缩写,写点评、读后感、思想评论、文学评论,类比和对比性分析与鉴赏,条理性深度性梳理总结,等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内化,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感悟和转化应用。补写与改写文本的部分章节是对文本内容、人物、环境等进行升华性理解的过程;缩写是对文章精粹内容的梳理和精要概括;扩写是对文本人物和情节精确理解基础上的合理想象与延伸;仿写是对文本表情达意方法的迁移性应用。条理性深度性梳理总结是对大量阅读文本内容的升华性、清晰化的内化和释放,比如,有同学对一段时间以来阅读的有关文化主题的文章进行了梳理,在读写社区贴出了关于这个主题的若干观点:经典解读应尊重元典,尊重历史的真实;经典通俗化、生活化不失为经典普及化的一种有效形式;作家、教授等科技文艺工作者作为精英文化的代表、社会的良心,应当率先垂范,坚守道德底线;谁来坚守严肃文学的阵地?娱乐文化的休闲化不等于媚俗化;草根文化的时代是否已经真正到来?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并行不悖,由古典走向现代、保守走向融合、单一走向多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每个观点下面还有小的观点和具体鲜活的材料。

读写结合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是一旦置于平台条件下,读写转化就有了巨大的现实收益。阅读平台的建立让阅读成果的表现更为便捷,并可进行考量。我们通过考量学生的阅读成果的关注度来促进表现性阅读的达成:单帖的考量主要依据点击阅读的人次和密集度确定是否精华帖;阶段性的考量主要依据积分、威望等来确定会员等级。这种量性与质性相结合的阅读评价,大大促进了读写转化的速度、广度、深度。比如,我们在网上选了许杰先生的两篇文章《我们离文明有多远》《中国人冷漠症候群背后的文化反思》,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所有学生都撰写了同话题的文章,《我们为什么冷漠》《为冷漠寻找终点》《迷失的究竟是什么》《脸》等6篇文章受到“围观”,被视为精华文章。读读石静怡同学文章《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中的一段文字,可以知道其思考和转化的深度了:

埃德蒙·柏克曾说过:“邪恶胜利的关键就是当好人袖手旁观的时候。”这不就是冷漠的“力量”吗?它让邪恶占了上风。公然抢劫的情景在冷漠症候群看来是何等壮观,他们不是深恶痛绝,则是幸灾乐祸,他们看似袖手旁观,其实他们才是这场谋杀案的主角,当邪恶与正义擦身而过,邪恶胜利了。

实践表明,利用校园平台建立读写社区,可以促进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深化,思维优化,情感内化,读写转化,有效避免浅阅读、浅思维、浅写作,使网络阅读走向深度阅读、深度转化。正如Turkle所言:“虚拟世界可以不是监狱,它可以是救生艇,是阶梯,也可以是按揭贷款处,我们可以在达到了更大的自由以后再摆脱它……我们可以把它用做成长的空间。”[5]

标签:;  ;  ;  

网络阅读深度的实践探索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