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项实验动物的研究课题通过成果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寇文亮[1](2021)在《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幼儿教师教育始于清末,女子师范学校附设保姆科是清末留给幼儿教师教育的一份特别遗产。民初女子师范学校和女子中学在培养幼儿教师方面的职能并存,在“1922年新学制”颁布后逐渐发展为以女子中学为主。从学习日本到学习欧美,甚至达到移植照搬程度,是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的突出特征。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科学理念激荡了幼儿教师教育独立举办热情;幼儿教育中国化、平民化及科学化追求,直接导致了幼儿教师教育改革方向的确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等思潮流入与传播,形成了中国化、本土化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活教育、儿童中心论、行为主义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指导理论,为幼儿教师教育独立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和单相性教育实验为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提供了借鉴与方法助力;更为重要的是,民国初期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发展困境,需要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其指明路径与方法。这就是幼儿教师教育实验肇始之成因和依凭。“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幼儿教师教育在学制系统中获得了独立的合法地位,但是其办学体制、招生起点、修业年限、课程教学等内容并未配套公布,这就强化了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迫切性,也给专家学者们留下了较大的实验探索空间。于是,一场旨在摆脱传统女学影响和外国幼儿教师教育影响,探索中国化、科学化、平民化独立的现代幼儿教师教育之路的教育实验就此展开。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及张宗麟等相互启发,各自独立地主持了不同的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包括综合性实验和单项实验,探索发现了幼儿教师教育全领域全方位规律,几乎覆盖了幼儿教师教育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对于促进民国时期符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构,起到了根本性、关键性及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并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梳理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图景和内在规律;梳理了这些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丰富了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教育实验研究视域和内容;分析了提升幼儿教师现代化、专业化水平实现路径;探索挖掘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于新时代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的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研究以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研究对象,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界定了相关概念,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及史料,介绍归纳了研究理论及方法、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正文部分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发生学方法为理论指导,以耗散结构理论作为论文设计支持,以实验教育学作为论文分析学科依据,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了梳理与阐释。第一部分含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促发因素的梳理,分析了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尤其是民主科学理念对于教育实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促进作用;分析了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转型发展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呼唤与促进;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主体对于外国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吸收和批判以促进实验理性形成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综合性和单项性教育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激荡促进过程,以及在目标内容和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第二部分含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主体内容。本研究根据史实、典型性及其重要程度,筛选了偏于综合的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以及偏于单项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实验,并进行了研究与阐释。体制和学制实验包括“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平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高级中等教育层次的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学制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问题的发现、梳理及确立过程;分析了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构的实验过程及其理论成果;分析了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中国化、科学化的乡村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设以及乡村建设实验的创新性推动作用;深描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的双轨之路体制实验过程。课程实验筛选了“生活教育”课程实验、“行为课程”组织实验、“活教育”课程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起因和确立过程,梳理了民国时期生活教育、行为主义和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分类和结构化、组织实施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典型课程理论建构、课程体系建立与完善的促进过程,以及对于幼儿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筛选了“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问题发现的出发点、坐标和聚焦过程;梳理了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理论依据;分别梳理归纳了各个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分析了其对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及规范化的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独立性建构所起到的关键性促进作用。由于教学方法实验与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在民国时期区分困难,且内容较少,实验特征不明显,因此,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为例,分析和梳理了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缘起、表现形式以及实习教学实验问题的确立过程;梳理了张雪门幼儿教师教育实习教学方法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及结果与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是第七章,阐释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以及时代启示,总结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推动中国现代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推动幼儿教师教育中国化、规范化制度建立、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科学化、专业化提升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调查分析了当前乡村幼儿园园长教师队伍专业化、保教过程科学化建设缺陷和提升需求,阐释了目前幼儿教师教育对幼儿教育发展的回应不足之处;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新时代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幼儿教师教育升格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及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精神方法技术弘扬借鉴的启示作用。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卞春[3](2020)在《黑木耳抗凝血多糖分离与结构表征及对血栓形成抑制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机体内存在着复杂而完善的止血、凝血、抗凝血和溶纤系统以及精细的平衡调控机制,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既不会出血也不会凝固形成血栓。静态工作劳动强度增加、作息时间不规律、吸烟和饮食不合理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极冷的生活环境等都会增加机体内血液的非正常凝固的风险。血液的非正常凝固是诱发机体心脑血管疾病的主因,而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在近十几年内心脑血管类疾病将是引起人类死亡最高的疾病。目前市场上几种主流的抗凝血药物有各自的弊病,如给药方式的局限、溶血等严重的副作用,因此开发一种天然的、低毒副作用且抗凝效果适当的药物,可以从治疗以及治疗后维护两个方面,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反复。本研究以东北地区野生的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为研究对象,采用碱溶醇沉超声辅助的方法从黑木耳中提取天然多糖,利用响应面设计法优化黑木耳多糖的提取工艺,并采用正交实验方法优化了黑木耳粗多糖的脱蛋白工艺;通过体外抗凝血活性的跟踪,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配合二乙胺基乙基纤维素(DEAE)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层析筛选出体外抗凝血活性最强的黑木耳多糖组分aAAPⅠ-b2,对其进行结构表征。此外,本课题通过建立小鼠血栓模型,系统地研究了黑木耳多糖的体内抗凝血、抑制血栓功能及其对血栓形成的抑制机制。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法确定黑木耳多糖的最佳提取参数条件为:提取温度为70℃,提取时间25 min,液料比为100 m L/g,超声功率225 W,多糖得率为14.07±0.21 mg/g。通过正交实验确定Papain-Sevag脱蛋白的最佳条件为:粗多糖溶液在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2.5 h和酶用量0.2%的条件下进行木瓜蛋白酶的辅助降解;酶解液与Sevag试剂按照体积比为3:1,试剂中氯仿和正丁醇体积比为4:1,上下振摇15 min,操作重复3次,蛋白去除率81.43%,多糖保留率80.23%。通过CTAB沉淀,配合DEAE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BRT105-104-102 Series HPGPC和Superdex-200琼脂糖-葡聚糖凝胶层析,分离纯化出体外抗凝血活性最强的组分aAAPⅠ-b2,分子量为9772Da,是由甘露糖、葡萄糖醛酸、葡萄糖和木糖组成,摩尔比为89.25:30.5:4.25:1的一种酸性杂多糖。通过FT-IR扫描、部分酸水解、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甲基化、GC-MS以及NMR等实验方法和手段确定aAAPⅠ-b2的分子结构其主链为α-D-Manp-(1→3)-α-D-Manp-(1→2,3)-α-D-Manp-(1→4)-β-D-Glc Ap-(1→,Man的2位C上连接侧链→4)-β-D-Glcp-(1→。以角叉菜胶诱导方式制造小鼠尾部血栓模型,以阿司匹林为阳性对照,通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四个实验,确定aAAPⅠ-b2在小鼠体内也具有较强的抑制内源、外源和共同性凝血途径的功能。通过对各组小鼠黑尾抑制率、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和尾部血栓H.E.染色等的比较,也表明aAAPⅠ-b2有明显的体内抗凝血活性以及抑制血栓形成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各组小鼠血液中血小板表面受体前列环素(PGI2)、血栓素B2(TXB2)、一氧化氮氧化酶(e NOs)和内皮素-1(ET-1)的表达水平做了进一步的研究,确定aAAPⅠ-b2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激活的途径抑制血栓的形成;同样,通过对各组小鼠肝脏组织的抗凝血酶Ⅲ(AT-Ⅲ)和蛋白C(PC)的比较,发现,aAAPⅠ-b2亦可通过提高AT-Ⅲ活性以及PC表达水平的方式,抑制凝血酶以及因子Ⅴ和Ⅷ的活性,即通过抗凝血途径抑制血栓的形成。aAAPⅠ-b2不能通过提高纤维酶原(PLG)含量的方式提高潜在的纤溶活性,从而达到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但是其可以显着提高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的表达,提高由因子Ⅻ的激活而起始的溶纤作用。本课题研究发现黑木耳多糖在体外和体内都表现出较强的抗凝血活性,并发其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活性和抗凝血途径实现抑制血栓形成。本研究为抗凝血、抗血栓的天然多糖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也对进一步的相关保健食品和药品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赵英魁[4](2020)在《头花蓼多酚的制备工艺及其糖尿病模型下的代谢产物鉴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头花蓼又名太阳草、石莽草、水绣球等,为蓼科植物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ex D.Don)的干燥全草或地上部分。全草入药,味苦、辛,性凉。头花蓼主要含有黄酮类、酚酸类、木脂素类等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头花蓼具有抗菌、抗炎镇痛、抗氧化、降糖等药理作用。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以Davidiin为代表的多酚具有很好的降糖作用,且含量均高于没食子酸、槲皮苷等物质,具有很好的开发研究价值。因此,本文以Davidiin为研究对象,对其制备工艺及在糖尿病模型下的代谢产物进行考察。一、头花蓼药材的含量测定。目前,头花蓼被收载于《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年版)》、《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含量测定项中供试品溶液制备使用了盐酸水解方法,药材中槲皮苷等成分水解产生槲皮素,以槲皮素为指标进行药材质量控制。以头花蓼为原料的单方制剂热淋清颗粒(收载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含量测定项以没食子酸为质控指标。为完善质量标准,本研究以没食子酸、Davidiin、槲皮苷为指标,建立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方法。采用Waters Atlantis T3(4.6x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0.2%甲酸水(B)梯度洗脱(0-10 min,7%A-15%A;10-30 min,15%A-20%A;30-45,20%A-25%A),流速1.2m L/min,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80 nm,柱温为室温。结果表明,头花蓼药材中没食子酸、Davidiin、槲皮苷分别在0.0380~0.2280μg、0.3560~2.1360μg、0.0684~0.4140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9996~0.9998之间;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101.96%、98.77%和106.26%。通过比较不同提取方法,确定加热回流方法提取,对提取时间、甲醇浓度进行优化,确定供试品制备方法;共测定13批头花蓼药材,没食子酸含量范围为0.2715~1.1167 mg/g,Davidiin含量范围为1.6910~10.9266mg/g,槲皮苷含量范围为0.7236~3.2265 mg/g。该方法简便可行,可适用于头花蓼药材的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二、头花蓼多酚Davidiin的提取工艺研究。通过考察不同提取方法,确定加热回流方法提取Davidiin,以不同的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时间为单因素,以Davidiin含量为指标,考察各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之上通过响应面实验设计优化Davidiin的提取工艺,以确定最佳提取条件。最佳工艺条件为65%乙醇、液料比24(m L/g)、提取时间60min,提取次数为1次;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Davidiin的提取率可达95.46%。按照最佳提取工艺放大实验后,Davidiin提取率为85.62%,三、头花蓼多酚Davidiin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研究。按照最佳提取工艺提取后的浓缩液为上样液,以Davidiin转移率和纯度为综合评价指标,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筛选出HPD-750为最佳树脂,通过动态吸附实验对上样浓度、流速、径高比、上样量等因素进行考察,得到最佳纯化工艺为:上样浓度2.37 mg/m L,流速3 BV/h,径高比1:1.5,上样量3BV,水洗脱12倍柱体积,15%乙醇洗脱12倍柱体积,25%乙醇洗脱7倍柱体积,90%乙醇洗脱10倍柱体积,流速3 BV/h,收集25%乙醇洗脱部分,浓缩至干,Davidiin的转移率为80.61%,纯度为74.23%。按照最佳纯化工艺放大实验后,Davidiin在整个提取纯化过程中转移率为60.99%,纯度为72.47%。四、头花蓼多酚Davidiin在SD大鼠糖尿病模型下代谢产物鉴定研究。以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建立SD大鼠糖尿病模型,饲养于代谢笼中,连续给药4周,每天上午8时进行灌胃给药,Davidiin组按90 mg/kg的剂量给药,模型组灌胃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收集尿液、粪便、血液样品,通过超高效液相-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HPLC-Q-TOF-MS)检测,鉴定其主要代谢产物,推测在糖尿病模型下的转化途径。结果表明,在血液中未发现Davidiin及相关代谢产物,在尿液中共发现6个代谢产物,口服给药后,主要发生(40)相代谢的水解反应,生成极性小分子,再与葡萄糖醛酸、磺酸结合,发生Ⅱ相代谢反应,形成大极性物质,由尿液排出。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了多酚Davidiin的提取、纯化工艺,为之后大规模的制备提供依据,同时,进行了Davidiin在糖尿病模型下的代谢研究,为Davidiin的降糖活性机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刘洪翔[5](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黄天坤[6](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靖边东南部地区长2油藏流体性质与流体场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靖边东南部地区长2油藏经过28年开发历程,已步入油田开发中后期阶段。为了实现油田增产稳产目的,提高水驱动用程度,提升注采工艺技术,需要重新开展油藏地质特征研究,特别需要加强流体性质研究,以便制定合理有效的开发对策。根据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地质录井和测井资料分析、以及实验数据分析,参考前人地质研究成果,将长2油层组划分为长21、长22、长23三个亚油层组,其中长21亚油层组是研究区的主力产层。长21亚油层组沉积体系主体为曲流河分流河道沉积相。储层岩性为灰色中-细砂岩。长2储层Ⅰ类低渗储层、Ⅱ类特低渗储层和Ⅲ类超低渗储层被划定为有效储层,第Ⅳ类致密层被划定为非有效储层。有效储层与非有效储层总比例为97.4∶2.6。长21各类储层总体平均渗透率为5.86×10-3μm2,平均孔隙度为11.4%,综合评价长2油藏储层为低孔隙度-特低渗透性储层。油藏圈闭类型整体为构造-岩性复合油藏,局部发育水动力油藏。测得研究区油田水总矿化度值分布在2.65g/L54.3g/L范围,平均值为34.1g/L,主体水型为CaCl2型和NaHCO3型。原油表现出常规原油和稠油两类性质。稠油密度、凝点、粘度、硫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9478g/cm3、24.8℃、175.7mPa·S、0.66%,具有普通稠油特征。本研究项目首次在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构造单元中部发现稠油。本文在苏林油田水理论基础上,以化学反应基本原理为指导,引入溶度积常数经验值ksp*物理量。计算出溶度积常数经验值ksp*是理论值ksp的12个数量级,指出应以ksp*值为根据去判断水体之间是否会发生化学反应。提出将矿化度和水型分别作为两项参数,围绕油田水化学反应这一核心,去划分油田水水性类别,并以水性类别确定水化学场分布特征。另外,建立了水体混合交替过程中离子含量变化的数学模型,可以计算离子浓度的变化量,据此分析水体交替程度。从而创建起一套较为系统的研究油田水水性特征及水化学场运动规律的理论与方法。该理论继承了以苏林为代表的前人的研究理论,将勘探与开发所共同关切的油田水性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丰富了油田水研究方法,发展了油田水研究内容。运用所创建的水性分类方法,将研究区油田水划分为中矿化度CaCl2型(Ⅰ类)、低矿化度CaCl2型(Ⅱ类)、低矿化度NaHCO3型(Ⅲ类)和特低矿化度Na2SO4型(Ⅳ类)四种油田水水性类别。研究表明,前三类水型具有明显的分区分带性,显示着不同的水化学场特征。在A区和C区水化学场内分别发现了一条TDS异常低值线,据此推测出场内分布着近NE-SW向断裂线,为地质研究提供了宝贵信息。通过比较2007年与2017年水化学场运动变化规律得出,水化学场受注水改造强度要比自然改造强度大很多,因此强调在开发过程中应特别关注油田水性质,协调解决地质特征与开发工艺的矛盾关系。运用引入的ksp*物理量概念,成功地开展了长2油田水结垢预测研究,弥补了《SY/T0600-2009油田水结垢趋势预测》行业标准的不足与缺陷,解答了水质配伍性客观物质世界与主观认知世界的对立统一性问题。设计了从原油中提取有机质悬浮体及微生物的操作步骤,以及观察油包水悬浊液微观结构的技术方法。按照这一方法成功地从本区稠油中提取出有机质悬浮体和疑似古生物标本,解析了顽强的油包水的形成机理。从稠油中初步鉴定出至少4种疑似古生物,表明该地区长2油藏流体中存在着丰富的古生物群落;这种从原油中成功地提取出生物标本的技术以及发现古生物的事例,在国内外各类文献中尚未有过相关报道,所以,这一发现极具创新意义,为油藏流体性质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找到了新的方向。在对油藏特征及开发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注采井网、改进注采工艺流程和制定稠油热采工艺三项开发对策。论文的不但注重理论研究的深度,也解决了生产实际困难。
谢丽平[7](2019)在《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活性的多肽筛选、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乃至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衰老带来的一系列健康、医疗和社会问题已逐渐突显出来。衰老与自由基导致的氧化应激损伤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并发现具有抗氧化和抗衰老的功能物质是应对衰老及其相关疾病的重要途径。生物活性肽大都具备对人体有益的生物学特性,且具有易吸收、生物利用度高和显着的生物学功能的优点,是极具发展前景的功能因子。大豆分离蛋白和海参蛋白分别是植物和动物蛋白中的典型代表,具有丰富且合理的氨基酸组成,是生物活性肽的优质母蛋白。本文以大豆分离蛋白和两种海参为原料进行酶解,旨在探究它们的蛋白酶解物的抗衰老活性,并筛选出具有较强抗衰老活性的酶解物做进一步分离纯化,鉴定结构,并通过氧化损伤模型验证鉴定多肽的抗氧化能力。选用碱性蛋白酶水解两种品种的海参蛋白,得到两种海参酶解物HP-1、HP-2,蛋白回收率分别为37.19±2.03%、30.13±1.68%;用碱性蛋白酶和复合风味蛋白酶(3:1)水解大豆分离蛋白,得到大豆分离蛋白酶解物SP,蛋白平均回收率为42.31±2.04%。然后以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小鼠为模型,通过行为学和相关生化指标来评价这三种酶解物的延缓衰老功效。实验结果显示,HP-1、HP-2和SP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小鼠衰老,改善其学习记忆能力,其中SP的效果最佳。在穿梭箱实验,服用SP的小鼠被总电击时间(34.21±6.71s)等指标相比于模型组(53.98±7.97s)都有显着回稳,且趋于正常组(37.75±6.67s)。在水迷宫实验中,服用SP的小鼠的潜伏期(14.26±3.35s)等指标相比于模型组(35.40±9.28s)都有回稳,甚至少于正常组(19.83±7.14s)。另外,相关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服用三种酶解物能有效稳定机体内SOD、MDA、GSH-Px、AGEs等因子的水平趋于正常组。同样的,SP拥有最显着的效果。综合结果说明三种酶解物的抗衰老活性大小是SP>HP-2>HP-1,故选着SP进行进一步分析。通过对还原力、羟自由基清除率、DPPH·清除率三种体外抗氧化模型筛选,发现三种酶解物的DPPH·清除率活性顺序与动物实验结果一致,即SP>HP-2>HP-1,故其可作为进一步实验的筛选指标。用DEAE-52分离纯化酶解物SP,得到的三个组分中以fa的DPPH·清除活性最佳,用HPLC法测定fa和SP的分子量分布发现,发现它们的分子量小于1000 Da的占绝大部分,分别为84.26%和80.37%。fa经过Sephadex G-15分离纯化后,选择DPPH·活性最优的组分fd进行UPLC-MS/MS实验。结合数据库分析二级质谱图,最终得到两条大豆多肽WPK、AYLH。通过合成公司合成两条大豆多肽WPK、AYLH,其纯度均在99%以上。毒性实验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这两条多肽对细胞无显着毒性或增殖效果。经过造模实验摸索,选择以0.4 mmol/L H2O2为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造模浓度。功效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预孵育多肽WPK、AYLH的PC12细胞的存活率相比于没有预孵育多肽的模型组有显着提高,且细胞内ROS水平有明显降低,这就验证了两条多肽对H2O2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因此,大豆分离蛋白酶解物及其大豆多肽WPK、AYLH被验证具有显着的抗氧化、抗衰老活性,可作为功能性食品原料,在延缓机体衰老、减少氧化应激损伤等方面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刘梦雨[8](2019)在《清代官修匠作则例所见彩画作颜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匠作则例记载了种类繁多的彩画作颜料,但其中大量名目都难以索解,致使研究者对清代彩画颜料的认知长期局限于当代彩画匠师的经验性知识,而针对彩画实物的科学检测结果也无从与清代文献记载印证。在清代的匠作知识体系中,官式彩画应当使用哪些颜料?营造工程中实际使用了哪些颜料?为什么选择使用这些颜料?它们对建筑彩画的最终面貌有何影响?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本文以清代官式彩画颜料为研究对象,以匠作则例为核心文献材料,首先考释颜料名实,在此基础上,还原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的材料构成,并厘清每种颜料的贸易来源与应用状况,以及颜料在营造活动中的流通过程。研究基于二重证据法展开,所使用的主要实物材料,是1978-2018年间针对清代建筑彩画及相关彩绘文物的科技考古数据,共统计文物案例127个(其中笔者分析案例33个)。文献材料则以52种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和清代官修政书为主,同时结合海关档案、税则等中外贸易史料,解决有关进口颜料的问题。在遴选相关匠作则例并完成文献学基础工作之后,本文分别统计了清代匠作则例和清代档案史料中出现的颜料名目,以及科学检测案例所见清代彩绘颜料种类。通过比对上述两份清单,结合其他文献史料,解决了天青、梅花青、紫艳青、硇砂绿、洋青、鱼子金等20余种颜料的名实对应问题;进而对30余种颜料的性状、来源、应用范围等信息作了尽可能详实的考证,以对既有认识作出修正和补充。进口颜料在清代中国的来源、贸易与应用,是本文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利用大量贸易档案、笔记等一手材料,梳理出清代中国进出口颜料贸易的整体图景,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smalt、人造群青、巴黎绿、普鲁士蓝等几种最重要的进口颜料展开深入研究,详细考证了每种颜料进入中国的渠道与时间,中文名称演变与确立的过程,并逐一厘清其应用范围、使用方式及贸易状况。研究发现,清代皇家营建活动中颜料的流通与使用,要依次经历采办-贮存-支领-制备-施用-奏销几个环节,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规范。清中期以来,进口颜料在建筑彩画中的应用不断增加,至清晚期已占据压倒性优势。以成本较低的进口颜料来替代则例规定的昂贵物料,逐渐成为普遍的变通做法,但始终未曾见载于官修则例。颜料的选择,是技术、经济、文化各方面因素博弈的结果,这一选择又会影响建筑彩画的最终样貌。因此,仅从文化角度解释建筑彩画的用色问题是不够的,颜料在物质层面的影响及其背后的经济和技术因素,同样值得研究者关注。
王正俊[9](2016)在《鼠妇纤溶活性蛋白PSLTro02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组已经成功从中药鼠妇Armadillidium vulgare Latreille中分离出鼠妇纤溶酶,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849×104,前期对其酶学性质研究发现,鼠妇纤溶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适反应pH值为7.0;对甲苯磺酰-L-赖氨酰氯甲酮(TLCK)、乙二胺四乙酸(EDTA)、乙二醇二乙醚二胺四乙酸(EGTA)、苯甲基磺酞氟(PMSF)抑制作用相对较弱,剩余纤溶酶活力均高于75%,而aprotinin、pepstain A对鼠妇纤溶酶纤溶活性则完全抑制;而且其口服有效。为使其发挥更广泛的用途,本实验通过模拟胃肠环境对鼠妇活性粗蛋白进行酶解后再分离而获得相对分子质量更小、效价更高的蛋白或多肽。在蛋白质组学分析中,胰蛋白酶是应用最多的蛋白酶,由于许多蛋白质富含赖氨酸和精氨酸,因而经胰蛋白酶作用之后得到的片段很适合用于质谱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本文以鼠妇为研究对象,首次尝试对鼠妇纤溶粗蛋白进行在模拟胃肠环境中酶解,接着对具有纤溶活性的酶解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分别研究pH值、温度、金属离子、酶抑制剂和表面活性剂四个因素对模拟胃肠环境中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纤溶活性的影响,以纤维蛋白平板为检测指标,成功获得较佳的酶失活工艺。为了使较佳的酶失活工艺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进一步研究较佳的酶失活工艺对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如尿激酶和蚓激酶,以及本课题组前期分离纯化得到的鼠妇纤溶酶PSLTro01的纤溶活性影响,并获得最优失活工艺,即在保持尿激酶、蚓激酶和鼠妇纤溶酶稳定性的前提下使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纤溶活性有效失活,所获得的最佳失活工艺为:胃蛋白酶的最优失活方案为pH 6.0~8.0;胰蛋白酶的最优失活方案为质量浓度25 mg/mL TLCK和浓度1 mmol/L EDTA的混合制剂。2.研究鼠妇纤溶粗蛋白在模拟胃肠环境中酶解过程。首先,比较酶解前后部分体内外药效学,酶解后的酶解物的纤溶活性稍强于酶解前的粗蛋白,酶解前的粗蛋白主要作用于凝血过程中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延迟血浆凝固时间,且在一定范围内,活性蛋白的浓度与抗凝作用存在着量效关系。酶解后的酶解物均作用于凝血过程中内源性、外源性、共同凝血途径,而且各项结果均优于粗蛋白组。然后,探索在模拟胃肠环境中酶解工艺条件对有效部位的活性影响,分别从胃蛋白酶酶解时间、胰蛋白酶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与底物比例四个因素设计了正交实验,得出了酶解最优工艺:酶与底物比例1:1,胃蛋白酶酶解时间4h,胰蛋白酶酶解时间4h,酶解温度40℃。最后,在最优酶解工艺条件下,比较了酶解前后SDS-PAGE凝胶电泳条带的变化,发现在各分子量段均有新的物质产生。3.对第二部分所获得的高活性酶解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分别通过HiTrap Capto Q(100mL)离子交换层析,Sephacryl S-200 HR,Superdex 75 pg凝胶过滤层析等纯化方法进行分步纯化,最后经过Amicon(?)ultra-15(3K、5K和10K)超滤离心管浓缩,最终获得纯化产物(PSLTro02)并对其分子特征(包括纯度,分子量,氨基酸序列比对)进行表征。HPLC纯度检测其纯度达到了 93.86%,PSLTro02经过MALDI-TOF MS质谱法测定,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为8480.55 Da,这与SDS-PAGE结果基本吻合,与同种属Porcellio scaber和Armadillidium vulgare匹配度均低于20%。4.对PSLTro02进行酶学性质研究,研究发现:PSLTro02的最适反应pH为7.0,在中性和碱性环境下的稳定性高于在酸性环境下的稳定性;PSLTro02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在20℃环境中,可以长时间保存,高于50℃后,PSLTro02不能长时间保存;Na+,K+,Mg2+对PSLTro02纤溶活性没有影响,Cu2+,Mn2+,Fe2+,Ca2+,Zn2+,Al3+,Fe3+均有不同程度抑制其纤溶活性,尤其是Fe2+,Fe3+明显抑制其活性;PepstainA,KTI,SBTI,Aprotinin在各浓度下对PSLTro02纤溶活性较大,在PMSF,TLCK,TPCK,EDTA,EGTA,SDS各浓度中PSLTro02的纤溶活性基本没有受到影响;PSLTro02的特异性水解底物为S-2251,具有组织型纤溶酶的特性;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最优的失活条件同样也适用于PSLTro02纤溶活性蛋白。5.通过体内外药效学实验,发现PSLTro02纤溶活性和抗凝活性都稍强于PSLTro01,而且具有显着性差异。
罗鹏飞[10](2014)在《尿胰蛋白酶抑制剂用于脓毒症治疗的疗效综合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脓毒症是一种常见的致死性疾病,是危重病患者最具威胁且最为常见的死因。目前已发表的脓毒症流行病学和经济学数据的整合结果表明:脓毒症的疾病负担十分严重,甚至很有可能位列所有疾病首位;现有脓毒症发病机制及其相关证据的信息归纳显示:尚无统一的脓毒症发病模式,但模式间存在部分共同点,包括:过度炎症反应与免疫抑制共存,且两者都是重要死因;已有临床策略及其相关临床试验的数据分析提示:抗炎策略仍有希望成功、免疫刺激策略尚待进一步研究;历史沿革以及抗炎失败的经验启示:疾病本身的多态性、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关键时间节点的不确定性、组织细胞损伤的渐进性以及死亡通路的共同性等都是潜在的脓毒症突破口。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选择了尿胰蛋白酶抑制剂(UTI)作为脓毒症治疗的辅助药物。选择该药的原因在于:UTI具有天然的生理性抗炎作用(针对脓毒症发病机制上游的过度炎症反应)、抗氧化作用(针对机制下游的细胞组织氧化应激损伤效应)和抑酶效应(针对机制上游依靠酶解激活的炎症级联反应、机制下游细胞组织酶过度活化损伤效应以及炎症效应细胞的酶解损伤效应)。第一部分UTI用于脓毒症治疗的META分析研究目的:针对目前已有相关临床试验进行系统性总结,以了解“UTI用于脓毒症治疗的疗效”是否已有定论。研究方法:`严格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系统评价,包括:在制定好计划书的前提下,按照计划书全面检索、筛选、质量评价、数据提取以及数据合并,以GRADE证据等级评价系统对合并效应量推荐证据等级;秩相关和meta回归用于进一步验证并细化UTI治疗的具体方案、同时筛选可能影响病死率的其他混杂因素。研究结果:①.Meta分析显示UTI用于脓毒症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总体病死率[RR=0.58(0.44,0.76),P<0.0001(Z=3.93)]和28天病死率[RR=0.51(0.37,0.71),P<0.0001,(Z=4.05)],缓解脓毒症病情[标化均数差(SMD)=-0.77(-1.07,0.47),P<0.0001(Z=5.0)];②. GRADE推荐证据等级“极低”;③秩相关分析显示单日UTI使用次数和28天病死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秩相关系数=-0.8660,P=0.0012);④.Meta回归提示原发疾病构成可能影响UTI应用于脓毒症治疗的疗效。[其他次要数据详见论文全文]研究结论:①.所有合并效应量的GRADE推荐证据等级均为“极低”,即目前尚不能确定上述meta合并结果的真实可信性,尚不能认为“UTI用于脓毒症治疗”是安全有效的;②.UTI用法用量上的改善,如增加单日UTI使用次数,可能更有助于其UTI应用于脓毒症治疗的疗效增加;③.UTI应用于以创伤、胰腺炎为原发病的脓毒症病例时疗效或许更佳。第二部分UTI用于特大面积烧伤及烧伤脓毒症治疗的多中心回顾性分析研究目的:基于第一部分结论中的“创伤基础上的脓毒症或许对UTI的治疗反应更好”,本研究选取特大面积烧伤为研究对象,探讨UTI用于治疗烧伤脓毒症以及烧伤疾病本身的疗效。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多中心特大面积烧伤病例资料,以UTI使用视为“暴露”因素,采用类似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方法,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模型检验UTI的疗效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混杂因素;进而采用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进一步验证;分层分析用以具体判断混杂因素的混杂效应。研究结果:①.单因素模型显示UTI的应用可提高总体存活率[OR=3.168(2.010,4.992), P<0.001]以及烧伤脓毒症的存活率[OR=3.722(1.627,8.515),P=0.001]、降低MODS发生[OR=0.505(0.305,0.836),P=0.007]以及心血管系统[OR=0.501(0.322,0.779),P=0.002]、呼吸系统[OR=0.582(0.385,0.881),P=0.010]和泌尿系统[OR=0.538(0.296,0.977),P=0.039]并发症的发生,但同时存在着7种其他辅助药物(抗氧自由基药物、胰岛素、白蛋白、保肝药物、免疫球蛋白、中医药、胸腺肽)的干扰;②.多因素分析显示UTI的使用能够提高特大面积烧伤患者总体存活率[OR=2.097(1.077,4.086),P=0.029]以及未并发脓毒症[OR=3.147(1.192,8.304),P=0.021]的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存活率,降低呼吸系统[OR=0.146(0.043,0.488),P=0.002]、心血管系统[OR=0.460(0.249,0.848),P=0.013]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对烧伤脓毒症的存活率无影响;③.分层分析显示:烧伤脓毒症未使用保肝药物时,UTI的OR=4.77(1.39,16.41),P=0.017;而烧伤脓毒症使用保肝药物时,UTI的OR值=2.02(0.59,6.96),P=0.260。[其他次要数据详见论文全文]研究结论:①.UTI的使用能够提高特大面积烧伤患者总体存活率以及未并发脓毒症的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存活率;②.尚不能认为UTI的使用可以提高并发脓毒症的特大面积烧伤患者存活率,造成脓毒症和非脓毒症之间的差别是在于保肝药物的使用掩盖了UTI的部分疗效,而这种掩盖作用在脓毒症发生时更为明显;③.其他次要结论: UTI的使用还可降低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发生风险,尤其是呼吸系统并发症(风险平均降低为1/7倍);基础病情程度(包括烧伤面积、烧伤深度、合并伤,尤其是吸入性损伤)以及院前的液体复苏仍然是决定特大面积烧伤预后结局指标的重要因素,入院时如若已然发生休克,则强烈提示预后不良(死亡风险平均增加8倍);.抗氧自由基治疗是特大面积烧伤治疗中最常使用的辅助治疗,呼吸系统并发症是特大面积烧伤最常见的并发症,保肝药物在MODS防治以及存活率提高(包括并发脓毒症的存活率)方面有着显着的改善效应。第三部分UTI对低急相反应脓毒症及脓毒症相关肺损伤的影响研究目的:基于第二部分结论中的“保肝药物的使用掩盖了UTI的部分疗效,从而使得UTI用于脓毒症治疗的疗效不显着”,为进一步探讨UTI与脓毒症中肝脏的相关关系,展开以下研究。研究方法:通过Smad3基因敲除鼠这一新动物模型探索脓毒症模型(基于盲肠结扎穿刺模型)的建立及其急相蛋白谱的变化;采用UTI治疗低急相反应脓毒症小鼠,观察病死率改变情况、血清学机制以及肺损伤改善情况;③.观察UTI的剂量疗效反应,并采用急相蛋白回补法,进一步探索UTI的治疗疗效是否真的由急相反应介导。研究结果:盲肠远端三分之一结扎穿刺是合适的Smad3基因敲除鼠脓毒症模型,其病死率符合建模要求,且血清炎性介质、氧化应激指标和酶学效应提示发生机制符合脓毒症病理生理变化;肝脏急性期蛋白的数字表达图谱检测结果显示,相比于野生型小鼠,Smad3基因敲除小鼠CLP后急相蛋白发生变化的数目较少,相同蛋白的变化程度弱,这些都说明Smad3基因敲除鼠在CLP诱导下发生的急相反应低于野生型,即Smad3基因敲除鼠是一种低急相反应小鼠;UTI确实能够改善罹患脓毒症的基因敲除鼠存活率(61.5%vs.23.1%,Log-rank卡方检验示P=0.020),但却不能显着提高野生型小鼠脓毒症存活率。血清炎症介质、氧化指标和酶学活力检测结果显示UTI能够降低血清TNF-alpha、IL-6、MDA、SOD和弹性蛋白酶水平;还能改善脓毒症病死率和肺组织损伤病理评分,降低转录水平的IL-1beta和IL-6以及翻译水平的TNF-alpha和IL-6,还可降低肺组织SOD和弹性蛋白酶活力;体外酶学实验证实急相蛋白A1AT和UTI之间的酶学活性定量关系:1单位UTI=2.5微克A1AT;按照UTI50kU/kg和A1AT0.125g/kg治疗基因敲除鼠三分之一结扎盲肠远端穿刺模型(未设野生型组、未给药组和假手术组),结果我们发现了两者的生存曲线类似(Log-rank检验示P=0.784);不同剂量的UTI三组(10kU/kg、50kU/kg、100kU/kg)之间没有发现统计学改变,但和未给药组相比,50kU/kg和100kU/kg均能起到改善存活率的作用,线性趋势检验提示以认为由低到高的剂量组间存在着存活率增高(死亡率降低)的趋势[P=0.020(卡方值=4.822)]。[其他次要数据详见论文全文]研究结论:①.UTI可以改善肝低急相反应小鼠脓毒症存活率;一定范围内存在剂量-效应反应,但也存在着屋顶效应,改善机制可能和UTI的抗炎、抗氧化、抑酶效应有关;②. UTI可以缓解肝低急相反应小鼠的脓毒症相关肺损伤情况,缓解机制依赖于UTI在全身作用的抗炎、抗氧化、抑酶效应;③.肝脏急相反应与UTI有着共性的疗效和治疗机制,两者同时应用时,肝脏急相反应会削弱UTI治疗脓毒症的疗效;④.肝急相蛋白A1AT也可改善肝低急相反应小鼠脓毒症存活率,且与UTI相同抑酶活力条件下,生存率改善程度相当,临床可以考虑使用UTI作为A1AT的替代药物;⑤.其他次要结论:肝脏急相反应是Smad3基因起到保护机体、抵抗脓毒症生物学作用的重要机制;Smad3基因敲除可以作为肝低急相反应的动物模型。
二、三项实验动物的研究课题通过成果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项实验动物的研究课题通过成果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民国教育实验开展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
(二)现实体认:探寻幼儿教师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
(三)研究基础:“设计-实验”模型为本研究提供了实践支撑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实验、试验和教育实验 |
(二)民国时期和幼儿教师教育 |
(三)幼儿教育实验 |
(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的相关研究 |
(二)民国时期教育家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相关研究 |
(三)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容与视角 |
五、研究理论及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结构设计 |
七、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 |
(一)创新点 |
(二)局限性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促发因素 |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实验 |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教育实验提供了合理依据 |
二、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教育传播诱发教育实验 |
三、教育实验开展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重要标识 |
第二节 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背景 |
一、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及特点 |
二、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诉求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准备 |
一、日式和教会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客观评价 |
二、国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的引入 |
三、初步展开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思考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多领域教育实验对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推动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综合性教育实验的探索导向 |
一、综合性教育实验促进社会改造的价值指向 |
二、综合性教育实验探索教育平民化的思想内容 |
三、综合性教育实验凸显实用与科学特征 |
四、综合性教育实验实施和成效提升的促进策略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法技术思想的生成 |
一、实验主体对教育实验内容有较为清晰的体认 |
二、实验主体追求实验过程的实证性和严密性 |
三、实验主体注重调查法和统计法的应用 |
四、实验主体合理选择实验区域和学校的研究对象 |
五、实验主体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专业和技术 |
六、实验主体注重获得实验效果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的缘由 |
一、实验问题发现:对当时幼儿教师教育体制的研究与批判 |
二、实验问题梳理: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立的双轨之路 |
三、实验问题确立:幼儿教师教育体制与学制实验的内容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 |
一、“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陶行知乡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创新 |
二、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乡村建设实验的组成部分 |
三、结果与影响: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方向确立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实验 |
一、实验发端:增补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内容空缺 |
二、探索推进:高中层次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向确立 |
三、实验内容广泛:幼儿教师培养体系的中国化、科学化建构 |
四、学制创新:晓庄“中心幼稚园”模式下幼儿教师教育的学制实验 |
五、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学制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缘起 |
一、实验问题起点: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外国化弊病严重 |
二、实验问题梳理: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专业性诉求 |
三、实验问题归纳:在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中寻找课程改革方向 |
第二节 “生活教育”课程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生活即教育 |
二、实验的目标:建构“生活力”模型 |
三、实验的内容:实施三类课程 |
四、结果与影响:“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形成 |
第三节 “行为课程”组织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引导儿童在劳力上劳心 |
二、实验的目标:围绕中心活动组织活动课程 |
三、实验的内容:五次“行为课程”组织尝试 |
四、结果与影响:“行为课程”组织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构建 |
第四节 “活教育”课程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活教育”思想 |
二、实验的目标:培养活的幼儿教师 |
三、实验的内容:“工作单元制”和“五指活动”课程组织 |
四、结果与影响: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集大成者 |
第五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缘起 |
一、实验问题起点:教学组织形式是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盲区 |
二、实验问题坐标: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浮出水面 |
三、实验问题聚焦:探寻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路向 |
第二节 “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教学做合一” |
二、实验的目标:普及乡村幼儿教育 |
三、实验的内容:提升培养效率和适应性 |
四、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突破性价值 |
第三节 “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道尔顿制的改造 |
二、实验的目标:知识和技能并重的教学模式构建 |
三、实验的内容:“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落地 |
四、结果与影响:提升了幼儿教师教育质量 |
第六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实验——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为例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法实验的缘起 |
一、实验问题起点: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觉醒 |
二、实验问题梳理:按照课程类别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 |
三、实验问题聚焦: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
第二节 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行为主义”理念 |
二、实验的目标:实习教学应确保全领域、有计划、有组织 |
三、实验的内容:从参观、参与到支配的全程性实习 |
四、结果与影响:为幼师实习教学方法探索可行路径 |
第七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 |
第一节 推动中国幼儿教师教育现代转型 |
一、推动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形成 |
二、促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规模与质量保障 |
三、拉动幼儿教师教育制度中国化、规范化 |
四、构建幼儿教师教育初步的课程教学科学化体系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现实启示 |
一、重视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实验经验的借鉴 |
二、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需要实验研究 |
三、幼儿教师升格教育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黑木耳抗凝血多糖分离与结构表征及对血栓形成抑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抗凝血与抑制血栓机制的研究进展 |
1.2.1 凝血与抗凝血的研究进展 |
1.2.2 体内抑制血栓形成的途径 |
1.2.3 多糖抗凝血机制的研究进展 |
1.3 多糖的研究进展 |
1.3.1 多糖的提取 |
1.3.2 多糖的分离 |
1.3.3 多糖提取物的除杂 |
1.3.4 多糖的纯化 |
1.3.5 多糖的结构表征 |
1.4 黑木耳多糖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
1.4.1 黑木耳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
1.4.2 黑木耳多糖的降血脂和胆固醇活性 |
1.4.3 黑木耳多糖的抗肿瘤和抗癌活性 |
1.4.4 黑木耳多糖消炎抗菌活性 |
1.4.5 黑木耳多糖对辐射诱导的防护作用 |
1.4.6 黑木耳多糖抗凝血活性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试剂及药品 |
2.1.3 仪器设备 |
2.2 黑木耳抗凝血多糖的制备 |
2.2.1 原材料预处理 |
2.2.2 黑木耳抗凝血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
2.2.3 黑木耳抗凝血多糖Papain-Sevag脱蛋白工艺的优化 |
2.3 黑木耳抗凝血多糖的纯化 |
2.3.1 CTAB沉淀黑木耳酸性多糖 |
2.3.2 DEAE Sepharose Fast Flow分离纯化黑木耳抗凝血多糖 |
2.3.3 Superdex-200 凝胶层析纯化黑木耳抗凝血多糖 |
2.4 黑木耳多糖抗凝血活性跟踪 |
2.5 黑木耳抗凝血多糖的结构表征 |
2.5.1 相对分子质量及纯度分析 |
2.5.2 单糖组成分析 |
2.5.3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2.5.4 β-消去反应 |
2.5.5 部分酸水解分析 |
2.5.6 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 |
2.5.7 甲基化分析 |
2.5.8 核磁共振分析 |
2.6 黑木耳抗凝血多糖的形貌特征 |
2.6.1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
2.6.2 刚果红实验 |
2.7 黑木耳多糖体内抗凝血活性分析 |
2.7.1 小鼠血栓模型的建立 |
2.7.2 小鼠血常规指标的检测 |
2.7.3 小鼠尾部血栓相对长度和血栓抑制率实验 |
2.7.4 小鼠尾出血时间实验 |
2.7.5 小鼠尾部血栓苏木精-伊红染色实验 |
2.8 aAAPⅠ-b2 小鼠体内抗血栓途径的研究 |
2.8.1 aAAPⅠ-b2 抑制血小板活化途径 |
2.8.2 aAAPⅠ-b2 抗凝血活性途径 |
2.8.3 aAAPⅠ-b2 促进纤溶活性途径 |
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章 黑木耳抗凝血多糖筛选及分离纯化工艺参数优化 |
3.1 引言 |
3.2 黑木耳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 |
3.2.1 单因素条件的确定 |
3.2.2 响应面法优化黑木耳多糖提取工艺 |
3.3 Papain-Sevag联合脱蛋白 |
3.3.1 Sevag脱蛋白 |
3.3.2 Papain-Sevag法脱蛋白 |
3.3.3 脱蛋白处理对黑木耳多糖抗凝血活性的影响 |
3.4 黑木耳抗凝血多糖的分离纯化 |
3.4.1 黑木耳酸性多糖的CTAB沉淀 |
3.4.2 黑木耳酸性多糖的DEAE离子交换层析分级 |
3.5 黑木耳多糖组分的体外抗凝血活性分析 |
3.5.1 FIB含量分析 |
3.5.2 APTT凝血时间分析 |
3.5.3 PT凝血时间分析 |
3.5.4 TT凝血时间分析 |
3.6 黑木耳抗凝血多糖aAAPⅠ-b的纯化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木耳抗凝血多糖aAAPⅠ-b2 的结构表征 |
4.1 引言 |
4.2 aAAPⅠ-b2 的形貌特征 |
4.2.1 aAAPⅠ-b2 的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
4.2.2 aAAPⅠ-b2 的刚果红实验分析 |
4.3 aAAPⅠ-b2 分子量及单糖组成 |
4.3.1 aAAPⅠ-b2 的纯度及分子量 |
4.3.2 aAAPⅠ-b2 的成分及单糖组成分析 |
4.4 aAAPⅠ-b2 的结构解析 |
4.4.1 aAAPⅠ-b2 的官能团分析 |
4.4.2 aAAPⅠ-b2 糖肽键的分析 |
4.4.3 aAAPⅠ-b2 的部分酸水解 |
4.4.4 aAAPⅠ-b2 的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 |
4.4.5 aAAPⅠ-b2 的甲基化分析 |
4.4.6 aAAPⅠ-b2 的核磁共振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aAAPⅠ-b2 对角叉菜胶诱导小鼠血栓的抑制作用及抑制途径 |
5.1 引言 |
5.2 aAAPⅠ-b2 对小鼠体质的影响 |
5.2.1 aAAPⅠ-b2 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5.2.2 aAAPⅠ-b2 对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
5.3 aAAPⅠ-b2 对小鼠血栓的抑制作用 |
5.3.1 aAAPⅠ-b2 对小鼠黑尾抑制率的影响 |
5.3.2 aAAPⅠ-b2 对小鼠出血时间的影响 |
5.3.3 aAAPⅠ-b2 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 |
5.3.4 aAAPⅠ-b2 对小鼠尾部血栓的影响 |
5.4 aAAPⅠ-b2 抑制小鼠血栓途径研究 |
5.4.1 aAAPⅠ-b2 对抑制血小板活性的影响 |
5.4.2 aAAPⅠ-b2 对抗凝血活性的影响 |
5.4.3 aAAPⅠ-b2 对促纤溶酶系统活性的影响 |
5.5 aAAPⅠ-b2 的抑制血栓形成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头花蓼多酚的制备工艺及其糖尿病模型下的代谢产物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一、头花蓼的研究概况 |
二、选题指导思想 |
三、课题设计及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头花蓼药材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Davidiin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一部分 Davidiin的提取工艺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小结与讨论 |
第二部分 Davidiin的纯化工艺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Davidiin在糖尿病模型下的代谢产物鉴定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就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5)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鄂尔多斯盆地靖边东南部地区长2油藏流体性质与流体场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前沿 |
1.3.1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2 研究区油藏地质特征研究现状 |
1.3.3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3 主要工作量 |
1.5 论文主要成果及特色创新点 |
1.5.1 取得的主要成果 |
1.5.2 特色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
2.1 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概述 |
2.1.1 盆地基底断裂与古地核构造格局 |
2.1.2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2.2 区域延长组地层沉积演化特征 |
2.2.1 延长组地层沉积演化特征 |
2.2.2 延长组地层岩性段特征 |
2.3 研究区长2地质构造特征 |
2.3.1 地层划分与对比 |
2.3.2 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 |
2.4 研究区长2层组地层沉积特征 |
2.4.1 沉积相标志 |
2.4.2 沉积相类型 |
2.4.3 单井相分析 |
2.4.4 剖面相分析 |
2.4.5 平面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
2.5 研究区储层特征 |
2.5.1 岩石学特征 |
2.5.2 孔隙结构特征 |
2.5.3 储层物性特征 |
2.5.4 储层物性综合评价 |
小结 |
第三章 油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
3.1 油藏特征 |
3.1.1 油气分布规律 |
3.1.2 油藏温压系统 |
3.1.3 油田伴生气性质 |
3.1.4 油藏类型 |
3.2 油气聚集的主控因素分析 |
3.2.1 油气藏形成期次及年代 |
3.2.2 油气聚集主控因素分析 |
小结 |
第四章 油藏流体性质 |
4.1 油田水性质与分类方法 |
4.1.1 油田水苏林(B.A.ЩУЛИН,1946)分类方法简述 |
4.1.2 区域纵向地层水水型标准 |
4.1.3 长2 油田水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 |
4.1.4 长2 油田水性质及苏林水型解析 |
4.1.5 长2 层油田水化学反应类型及判别方法 |
4.1.6 油田水水性分类模型 |
4.1.7 油田水混合交替数学模型的建立 |
4.2 原油性质分析 |
4.2.1 原油常规性质分析 |
4.2.2 稠油性能分析 |
4.2.3 稠油形成机理 |
4.2.4 原油地化指标特征 |
4.3 原油中古生物群落的发现与初步鉴定 |
4.3.1 从原油中提取古生物的方法与步骤 |
4.3.2 原油中微生物的初步鉴定 |
小结 |
第五章 油藏流体场运动变化规律 |
5.1 运用水化学特性系数推断油藏成因 |
5.2 运用水性特征判定流体场运动变化规律 |
5.2.1 运用水性分类方法分析水化学场分布特征 |
5.2.2 通过水性特征预测断裂线 |
5.2.3 研究区水化学场运动变化规律 |
5.2.4 水化学场与油藏的统一性认识 |
5.3 用水性特征分析油田水结垢趋势 |
5.3.1 油田水油田水结垢趋势预测标准方法简述 |
5.3.2 依据标准方法预测水体结垢趋势 |
5.3.3 依据溶度积理论预测水体结垢趋势 |
小结 |
第六章 油田开发对策 |
6.1 研究区水文地理概况 |
6.2 油田开发现状及注采工艺技术简述 |
6.2.1 油田开发形势 |
6.2.2 注采工艺技术 |
6.3 油田注采工艺技术综合评价 |
6.3.1 A区、B区注水效果分析 |
6.3.2 注采工艺与水化学场的矛盾 |
6.3.3 注采井组中水性特征的矛盾 |
6.3.4 稠油分布与注采工艺的矛盾 |
6.4 油田开发技术对策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活性的多肽筛选、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衰老的研究进展 |
1.1.1 衰老的生理表现和特性 |
1.1.2 衰老与氧化 |
1.1.3 衰老与学习记忆 |
1.1.4 衰老的研究模型 |
1.1.5 延缓衰老的方式 |
1.2 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 |
1.2.1 生物活性肽的简介 |
1.2.2 生物活性肽的制备 |
1.2.3 生物活性肽的分离纯化 |
1.2.4 生物活性肽的结构鉴定 |
1.3 食源性抗氧化、抗衰老多肽研究进展 |
1.3.1 大豆抗衰老多肽 |
1.3.2 海参抗衰老多肽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三种蛋白酶解物的抗衰老活性评价及筛选 |
引言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1 实验动物及饲养情况 |
2.1.2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三种酶解物的制备 |
2.3.2 动物造模 |
2.3.3行为学实验 |
2.3.4 动物取血和取脑组织 |
2.3.5 生化检测 |
2.3.6 统计方法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蛋白酶解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2 三种酶解物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行为能力的影响 |
2.4.3 三种酶解物对小鼠血清SOD、MDA水平的影响 |
2.4.4 三种酶解物对小鼠脑组织SOD、MDA、GSH-PX、AGEs水平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肽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
引言 |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蛋白含量检测(福林-酚法) |
3.3.2 抗氧化模型筛选 |
3.3.3 DEAE-52 纤维素柱分级 |
3.3.4 多肽液分子量分布 |
3.3.5 Sephadex G-15 葡聚糖凝胶柱分离 |
3.3.6 LC-MS/MS鉴定多肽序列 |
3.3.7 统计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多肽含量检测 |
3.4.2 抗氧化模型筛选结果与讨论 |
3.4.3 DEAE-52 纤维素分级结果与讨论 |
3.4.4 多肽分子量测定结果与讨论 |
3.4.5 Sephadex G15 分级结果与讨论 |
3.4.6 LC-MS/MS分析多肽结构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豆多肽对H_2O_2 诱导PC12 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引言 |
4.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大豆多肽合成及结构特性分析 |
4.3.2 DPPH·清除率测定 |
4.3.3 细胞培养 |
4.3.4 H_2O_2 诱导PC12细胞损伤模型建立 |
4.3.5大豆多肽的细胞毒性实验 |
4.3.6 大豆多肽对H_2O_2 导致的PC12 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4.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大豆多肽的结构特征分析 |
4.4.2 DPPH·清除率检测结果 |
4.4.3 H_2O_2 诱导PC12 细胞损伤模型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4 大豆多肽的毒性实验 |
4.4.5 大豆多肽的抗氧化、延缓衰老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本文的创新点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清代官修匠作则例所见彩画作颜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为什么研究颜料史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清代匠作则例相关研究 |
1.3.2 清代官式彩画相关研究 |
1.3.3 中国古代颜料史相关研究 |
1.3.4 西方古代颜料史相关研究 |
1.3.5 其他相关研究 |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1.4.1 建立文献与实证相结合的颜料史研究框架 |
1.4.2 考释匠作知识体系下清代彩画颜料的名实问题 |
1.4.3 弥补清代官式彩画材料及工艺的认识之不足 |
1.4.4 揭示西方进口颜料进入中国的传播过程 |
1.4.5 推进清代匠作则例的文献学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材料 |
1.5.1 “纸上之材料”:彩画颜料相关文献 |
1.5.2 “地下之材料”:清代彩画及彩绘文物中的颜料遗存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的文献学研究 |
2.1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文献述要 |
2.1.1 对“匠作则例”与“营造则例”概念的再反思 |
2.1.2 文献学基础工作之一:整理与汇释 |
2.1.3 文献学基础工作之二:编目与提要 |
2.2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的编纂体例与编修方式 |
2.2.1 画作工料类 |
2.2.2 物料价值类 |
2.2.3 具体工程类 |
2.3 几种重要则例的衍生源流辨析 |
2.3.1 工程做法/内庭工程做法 |
2.3.2 九卿议定物料价值 |
2.3.3 工部现行则例四种 |
2.3.4 圆明园、万寿山、内庭三处汇同则例 |
2.4 清代彩画作相关文献中的颜料名目 |
2.4.1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中的颜料名目统计 |
2.4.2 清代档案史料中的彩画颜料名目统计 |
2.4.3 彩画作颜料名目的年代分布状况 |
2.5 小结 |
第3章 现代科学视野中的清代彩画颜料 |
3.1 古代颜料的科学分析:方法、意义及局限性 |
3.1.1 古代颜料的实验室分析方法 |
3.1.2 对实验室工作的反思:数据的意义与局限性 |
3.2 名与实:东西方颜料命名体系及其对接 |
3.2.1 颜料的命名方式及其意义 |
3.2.2 东西方颜料命名体系的沟通 |
3.3 科学分析所见清代彩绘颜料数据统计:1978-2018 |
3.3.1 蓝色系颜料 |
3.3.2 绿色系颜料 |
3.3.3 红色系颜料 |
3.3.4 黄色系颜料 |
3.3.5 白色系颜料 |
3.3.6 黑色系颜料 |
3.3.7 金属质颜料 |
3.3.8 胶料及辅料 |
3.4 小结 |
第4章 清代官式彩画颜料:基于双重证据的颜料名实考 |
4.1 天然矿物颜料 |
4.1.1 石青/天青 |
4.1.2 梅花青/南梅花青 |
4.1.3 青金石/天然群青/紫艳青 |
4.1.4 朱砂/银朱 |
4.1.5 箭头砂/箭头朱砂 |
4.1.6 马牙砂/马齿砂 |
4.1.7 水花朱 |
4.1.8 红土/片红土/南片红土/铁红 |
4.1.9 陀僧/密陀僧 |
4.1.10 包金土/土黄/黄土 |
4.1.11 无名异/土子 |
4.1.12 云母 |
4.2 有机质颜料 |
4.2.1 靛蓝/广靛花/靛水/煮蓝/蓝靛 |
4.2.2 洋蓝 |
4.2.3 黄栌木/黄芦木/黄卢木 |
4.2.4 烟子/南烟子/松烟/烟炱 |
4.2.5 墨/香墨/徽墨/松墨 |
4.2.6 紫胶/紫矿/胭脂虫红 |
4.2.7 五倍子/五棓子/乌棓子 |
4.2.8 紫粉 |
4.3 合成颜料 |
4.3.1 铜绿/锅巴绿/氯铜矿 |
4.3.2 铜青 |
4.3.3 硇砂大绿/硇砂二绿/硇砂三绿/硇砂枝条绿 |
4.3.4 西绿 |
4.3.5 黄丹/漳丹/淘丹/铅丹 |
4.3.6 定粉/官粉/铅粉/铅白 |
4.3.7 洋青/大青 |
4.3.8 人造群青/佛头青/人造绀青 |
4.3.9 普鲁士蓝/洋靛 |
4.3.10 巴黎绿/漆绿 |
4.4 金属质颜料 |
4.4.1 黄金/红金/赤金/大赤金/大赤/田赤 |
4.4.2 黄飞金/红飞金 |
4.4.3 黄泥金/红泥金 |
4.4.4 鱼子金 |
4.4.5 银箔/银粉 |
4.5 胶料和辅料 |
4.5.1 水胶/广胶 |
4.5.2 贴金油 |
4.5.3 青粉/土粉 |
4.5.4 轻粉 |
4.5.5 松香 |
4.5.6 硇砂/硵砂/黑卤砂 |
4.5.7 剉草/锉草 |
4.5.8 油艌灰 |
4.6 小结 |
第5章 彩画颜料的生产与贸易版图:1644-1902 |
5.1 从胭脂红到洋青:西方颜料进入中国 |
5.1.1 贸易档案中的颜料进口数据 |
5.1.2 宫廷与民间对西洋颜料的接纳 |
5.2 清前期的颜料贸易:以广州和东印度公司为中心 |
5.2.1 粤海关、十三行与西洋颜料 |
5.2.2 广州外销画中的颜料 |
5.2.3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对华颜料贸易(1635-1834) |
5.3 1840年以来的颜料贸易:通商条约、海关与沿岸贸易 |
5.3.1 19世纪欧洲的对华颜料贸易 |
5.3.2 19世纪美国的对华颜料贸易 |
5.3.3 近代进出口颜料贸易路线与重要集散地 |
5.4 几种重要的进口颜料:来源、贸易与应用 |
5.4.1“取彼水晶,和以回青”:Smalt |
5.4.2 再造青金石:人造群青(Synthetic Ultramarine) |
5.4.3 来自德国的“中国蓝”: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 |
5.4.4 危险的绿色:巴黎绿(Emerald Green) |
5.4.5 从“各作泥腊”到“呀囒米”:胭脂虫红(Cochineal) |
5.5 清朝与亚洲国家之间的颜料贸易 |
5.5.1 与日本间的颜料贸易 |
5.5.2 与朝鲜间的颜料贸易 |
5.5.3 与琉球间的颜料贸易 |
5.5.4 与东南亚诸国间的颜料贸易 |
5.6 小结 |
第6章 清代营造活动中彩画颜料的流通与使用 |
6.1 彩画颜料的流通 |
6.1.1 颜料的采买 |
6.1.2 颜料的贮存 |
6.1.3 颜料的支取与奏销 |
6.2 彩画颜料的制备 |
6.2.1 天然矿物颜料 |
6.2.2 人工合成颜料 |
6.3 彩画颜料的施用 |
6.3.1 单色做法 |
6.3.2 调色做法 |
6.3.3 混色做法 |
6.3.4 衬色做法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清代官式彩画颜料使用状况:历时性综述 |
7.2 颜料对建筑彩画及营建活动的影响 |
7.3 匠作则例对清代建筑史研究的意义 |
7.4 结语:颜料的身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与彩画作颜料相关的匠作则例目录(52 种) |
附录B 清代匠作则例所见建筑彩画颜料名目统计 |
附录C 清代档案史料所见建筑彩画颜料名目统计 |
附录D 实物分析检测所见清代彩绘颜料统计(1978-2018) |
附录E 清代物料价值则例中所见颜料价值统计 |
附录F 清代彩画作未刊则例补遗 |
F-1 内庭大木石瓦搭土油裱画作现行则例 |
F-2 工部现行用工料则例 |
F-3 工部核定则例 |
F-4 钦定工部续增则例 |
F-5 崇陵工程做法册 |
附录G 工部与内廷画作则例用料对比 |
附录H 清代贸易文献中颜料类商品税则辑录 |
H-1 酌定奉天通省粮货价值册 |
H-2 1858 年中英协定税则 |
H-3 1902 年中英协定税则 |
H-4 1844 年中美协定税则 |
H-5 1844 年中法协定税则 |
H-6 1858 年中法协定税则 |
H-7 1903 年厦门内地税关税目 |
H-8 1903 年重订苏省水卡捐章 |
H-9 《粤海关志》税则 |
H-10 常税则例 |
附录I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中颜料贸易信息辑录 |
附录J 《中国旧海关档案》中进出口颜料贸易信息辑录(1859-1871) |
附录K 几种重要进口颜料的海关贸易数据统计 |
K-1 Smalt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
K-2 人造群青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
K-3 普鲁士蓝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
K-4 胭脂红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
K-5 巴黎绿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94-1902) |
附录L Winterthur馆藏中国清代外销画的颜料XRF分析数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鼠妇纤溶活性蛋白PSLTro02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立项依据 |
1.血栓及血栓性疾病的研究现状 |
1.1 血栓的形成及溶解 |
1.2 血栓性疾病研究现状 |
2.动物类中药活性蛋白质及多肽成分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
2.1 蛋白质及多肽活性成分的提取 |
2.2 蛋白质及多肽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技术 |
3.鼠妇的研究概况 |
3.1 化学成分 |
3.2 临床应用 |
3.3 药理作用 |
4.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4.1 本课题的设计依据 |
4.2 研究内容 |
4.3 研究意义 |
5.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影响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纤溶活性因素初探及其纤溶活性失活研究 |
引言 |
1.仪器与试药 |
2.方法与结果 |
2.1 人工胃液中胃蛋白酶和人工肠液中胰蛋白酶纤溶活性的影响因素 |
2.2 较佳酶失活工艺对尿激酶、蚓激酶和鼠妇纤溶酶纤溶活性的影响 |
2.3 混合制剂对尿激酶、胰蛋白酶、蚓激酶和鼠妇纤溶酶的纤溶活性的影响 |
3.讨论 |
4.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鼠妇纤溶活性粗蛋白在模拟胃肠环境中酶解研究 |
引言 |
1.材料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仪器 |
2.实验方法和结果 |
2.1 鼠妇纤溶活性粗蛋白的制备 |
2.2 酶解样品的制备 |
2.3 样品纤溶活性的测定 |
2.4 鼠妇纤溶活性粗蛋白酶解前后溶栓抗凝活性比较 |
2.5 鼠妇纤溶活性粗蛋白在模拟胃肠环境中酶解工艺 |
2.6 鼠妇纤溶活性粗蛋白在模拟胃肠环境中酶解前后SDS-PAGE凝胶电泳条带对比 |
3.讨论 |
4.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鼠妇纤溶活性蛋白PSLTro02的分离纯化及其分子特征 |
引言 |
1.材料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HiTrap Capto Q离子交换层析 |
2.2 SephacrylS-200 HR凝胶层析 |
2.3 Superdex75 pg凝胶层析 |
2.4 Amicon(?)ultra-15(3K、5K和10K)超滤离心管浓缩 |
2.5 蛋白浓度测定 |
2.6 纤溶活性测定 |
2.7 SDS-PAGE纯度及分子量测定 |
2.8 MALDI-TOF/TOF质谱法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
2.9 MALDI-TOF/TOF质谱法蛋白质鉴定 |
3.结果与分析 |
3.1 HiTrap Capto Q离子交换层析 |
3.2 SephacrylS-200 HR凝胶层析 |
3.3 Superdex75 pg凝胶层析 |
3.4 Amicon(?)ultra-15(3K、5K和10K)超滤离心管浓缩 |
3.5 SDS-PAGE法纯度分析及分子量测定 |
3.6 PSLTro02纤溶活性蛋白的分离纯化结果 |
3.7 HPLC纯度检测 |
3.8 MALDI-TOF MS质谱法分子量测定 |
3.9 MALDI-TOF/TOF质谱法蛋白质鉴定 |
4.讨论 |
5.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鼠妇纤溶活性蛋白PSLTro02的酶学性质研究 |
引言 |
1.材料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2.方法 |
2.1 pH对其纤溶活性的影响 |
2.2 温度对其纤溶活性的影响 |
2.3 金属离子对其纤溶活性的影响 |
2.4 酶抑制剂和表面活性剂对其纤溶活性的影响 |
2.5 鼠妇纤溶活性蛋白PSLTro02对发色底物专一性的确定 |
3.结果与分析 |
3.1 pH对其纤溶活性的影响 |
3.2 温度对其纤溶活性的影响 |
3.3 金属离子对其纤溶活性的影响 |
3.4 酶抑制剂和表面活性剂对其纤溶活性的影响 |
3.5 鼠妇纤溶活性蛋白PSLTro02对发色底物特异性的确定 |
4.讨论 |
5.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鼠妇纤溶活性蛋白PSLTro02的溶栓抗凝活性研究 |
引言 |
1.材料 |
1.1 药品和试剂 |
1.2 仪器 |
1.3 动物 |
2.方法 |
2.1 体内抗血栓活性研究 |
2.2 体外抗凝血活性研究 |
2.3 体外抗血栓活性研究 |
2.4 鼠妇纤溶活性蛋白PSLTro02溶栓机理探究 |
2.5 鼠妇纤溶活性蛋白PSLTro02对纤维蛋白原的裂解 |
2.6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与分析 |
3.1 体内抗血栓活性研究 |
3.2 体外抗凝活性研究 |
3.3 体外抗血栓活性研究 |
3.4 鼠妇纤溶活性蛋白PSLTro02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方式 |
3.5 鼠妇纤溶活性蛋白PSLTro02对纤维蛋白原的裂解过程 |
4.讨论 |
5.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尿胰蛋白酶抑制剂用于脓毒症治疗的疗效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UTI 用于脓毒症治疗的 META 分析 |
一、 引言 |
二、 课题设计 |
三、 材料和方法 |
(一) 纳入排除标准 |
(二) 检索方法 |
(三) 数据收集与分析 |
四、 结果 |
(一) 基本情况 |
(二) 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估 |
(三) META 分析结果 |
五、 讨论 |
(一) 内部真实性评价 |
(二) 外部真实性评价 |
(三) 同类研究对比性评价 |
(四) 局限性评价 |
六、 结论 第二部分 UTI 用于特大面积烧伤及烧伤脓毒症治疗的多中心回顾性分析 |
一、 引言 |
二、 课题设计 |
三、 材料和方法 |
(一) 资料来源 |
(二) 病例选择 |
(三) 数据收集 |
(四) 统计分析 |
四、 结果 |
(一) 基本情况 |
(二) 单因素模型筛选 UTI 相关指标 |
(三) 多因素模型检验 UTI 相关疗效 |
(四) UTI 与总体存活率、烧伤脓毒症存活率 |
(五) 分层分析探索 UTI 治疗烧伤脓毒症的混杂因素 |
五、 讨论 |
(一) UTI 与存活率的关联性 |
(二) 关联的一致性和合理性解释 |
(三) 肝脏在脓毒症和严重烧伤中所起作用 |
(四) 本研究局限性 |
六、 结论 第三部分 UTI 对低急相反应脓毒症及脓毒症相关肺损伤的影响 |
一、 引言 |
二、 课题设计 |
三、 材料和方法 |
(一) 主要仪器 |
(二) 试剂配制 |
(三) 技术步骤 |
(四) 统计分析 |
四、 结果 |
(一) 动物模型的准备和验证 |
(二) UTI 用于低急相反应脓毒症的治疗 |
(三) UTI 与肝急相反应关系的进一步验证 |
五、 讨论 |
(一) 有效性和论证强度讨论 |
(二) Smad3 与 A1AT 之间关系 |
(三) 本实验的局限性 |
六、 结论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
四、三项实验动物的研究课题通过成果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D]. 寇文亮. 河北大学, 2021(09)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黑木耳抗凝血多糖分离与结构表征及对血栓形成抑制机制[D]. 卞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头花蓼多酚的制备工艺及其糖尿病模型下的代谢产物鉴定研究[D]. 赵英魁.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5]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6]鄂尔多斯盆地靖边东南部地区长2油藏流体性质与流体场特征研究[D]. 黄天坤. 西北大学, 2019(01)
- [7]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活性的多肽筛选、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D]. 谢丽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8]清代官修匠作则例所见彩画作颜料研究[D]. 刘梦雨. 清华大学, 2019(02)
- [9]鼠妇纤溶活性蛋白PSLTro02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研究[D]. 王正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 [10]尿胰蛋白酶抑制剂用于脓毒症治疗的疗效综合分析[D]. 罗鹏飞. 第二军医大学, 2014(04)
标签:多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