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导语设计的艺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语论文,语文课论文,浅谈论文,小学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阐发和化解,对教程的推进和转换,对要处的点拨和升华,都必须用设计精当的导语来起承转合。这里所谓的导语,应是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语言,而并非仅指教学起始阶段的开讲。导语的关键是“导”。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自求得之”,便是对形成自学能力的追求,这是“导”的基本要求。这种“导”,教师固然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板书乃至环境暗示、练习设计等达成,但主要途径,无疑还是导语的运用。导语贵在新鲜活泼、灵活变通。这就是说导语必须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各自相适应的比较自然、灵活的方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导语设计的艺术要求应有以下几种:①导语应有思想的浓度,要使学生入情、移情和陶情。②导语应有功能的宽度。成功的导语既是一个生动的开讲,又是对从何角度阅读全文的指点;既是引发联想的启迪,又是激起情感的鼓动。③导语应有表达的精度。应用词讲究,既具思想内容的深邃,又有语言形式的精美。④导语还应有色彩的亮度。导语的准确、清晰、鲜明、生动的整体美,使语言的色彩鲜亮,声声入耳动心,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运用策略,一般有以下几种主要范型:
一、开讲 开讲是一堂课起始阶段的导语,作为最先发送的教学信息,在教学全过程中起着铺垫、定向、激发、开拓的重要作用,往往表现出导语的多功能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其关键就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创设最佳的教学氛围,形成最强的教学“磁场”,以求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是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分批回国与日夜战斗在一起的朝鲜人民告别的情境下写成的。离别之夜多少朝鲜亲人没有合眼,他们黎明三点就起床了,走出家门等待欢送亲人志愿军回国。出发号吹响了,志愿军的脚步移动了,人们的眼睛湿润了,当战士们握着老妈妈的手,叫一声“再见了,阿妈妮”时,老妈妈再也忍不住了,紧紧地握住战士的手哭出了声,接着是孩子们、姑娘们,连男人们也低声地抽泣起来……,战士们简直是在朝鲜人民送行的泪雨中行进。不!这不是眼泪,这是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的象征。在这友谊的热流中,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战士们还没有走出半里地,那么志愿军战士们又是怎样跟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见了,亲人》。这段导语的设计,既交待了文章的时代背景,又揭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还采用了层层剥笋式的引导,富有艺术情韵,足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二、交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需要把一项新的内容介绍给学生,或对学习活动作必要的布置,为使这种交待既简洁,又清晰,也必须设计好合适的导语。如教学《数星星的孩子》,在出示课题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引导:“这个数星星的孩子是谁?他叫张衡,张衡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生活在古代的汉朝,离现在已有一千七八百年了。他刻苦钻研学问,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那么,天上的星星能数清吗?你数过星星吗?小时候的张衡又是怎样数星星、观察星星的呢?让我们来学学这篇课文。”
三、推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从课文的一个层面向接续的另一个层面推进,也要有合适的导语衔接,以求文气贯通,玑理相连。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教师按游览线路导读,设计了如下导语:为什么一进大门就先写长廊?(因为长廊“离公园大门不远”)写完了长廊,为什么就得写万寿山(因为“走完了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等等。如此一导,不仅使学生的阅读思路从一个层面自然而然地推进到另一个层面,而且剖析了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和逻辑发展。这种衔接处理得当,教学流程就显得自然流畅,浑若天成,可以避免呆板生涩、支离破碎。
四、转换 从一个环节向另一个新的环节过渡,或从一种思路向另一种思路变换时,正在进行的需要终止,而新的一面将要展开,教师就要用适当的导语来引渡,使教学流程得以顺利深入。如教《太阳》一课,教师为了把学生的思索从太阳离我们如此遥远,转换到太阳与我们的关系却非常密切的一面,就设计了如下的导语:“课文写了太阳的远、大、热三点,主要写的是哪一点,为什么是这一点?”(主要写太阳离我们远,因为远,所以我们才不觉得太阳的大和温度的高)“太阳离我们那么远,那么远,按理说与我们的关系不会太大,可实际上——”这样一引,就把学生的阅读方向从一个层次转换到另一个层次了。这种过渡的导语设计得好,教师导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堂上,教与学双方,没有负重登山的压力,反有登高望远的意味。
五、串连 在导读过程中,有时教师需要把与课文相关的其他内容融合进去,串连起来,以求触发联想,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或提供材料,打开学生获得理解的思路,就需设计相应的导语为载体。一位教师执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在学生读到“送灵车”这部分的“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时,以深沉的感情插入了这样一段导语:“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人民的总理爱人民!是啊!我们从《温暖》一课里,曾经读到过——周总理关心清洁工人;在《关怀》一课中看到总理在——农村小学和孩子们一起听课;在《周总理的睡衣》一课里,感觉到——总理的艰苦朴素;在《一个降落伞包》中又看到了——总理把生的希望送给小杨眉,而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总理啊总理,你心里装着全体人民,而唯独没有你自己!”这段导语,起到了重要的串联作用,教师把学生学过的与总理有关的课文作了有机沟通,有力地在孩子心目中再现了总理的高大形象,在众多表象的联想下,受到了深刻的情绪熏陶。
六、点化 教师在课文的节骨眼上,以精短的语言启示,化解疑难或揭示蕴意,这类导语常有劈石取玉、点铁成金之妙。听一位教师教《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有两处地方的点化十分成功:当学生讨论到叶子被蚜虫吃掉、小葫芦也一个个落了时,学生一时说不清叶子与葫芦的关系,教师便以导语点化:“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它的根、茎、叶、果的关系非常密切,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如果某一部分出了毛病,整株植物就会怎么样?”这一点,学生就很有条理地说清楚了叶子与小葫芦的关系。当讨论到这个故事中我们受到了怎样的教育时,学生只是停留在“不能只要葫芦,不管叶子,那样是不会得到葫芦的”这一中层概括上,教师在这个节骨处施以轻轻一点:“种葫芦是这样,不能只顾葫芦,不顾叶子,那么做其他事情是否也是这样呢?”学生就很快找到了“干什么事都不能只顾这一面,而不顾其他方面”的正确结论。
七、总结 教学结语的设计,既要完成梳理,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同时又要实现继续学习的启发或向课外知识延伸的引导。所以,从另一个角度看,结语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导语。一位教师是这样为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设计结语的:(放录音:英雄曲的激昂调子伴随着悲壮而铿镪有力的声音)同学们,在“391”高地夺下不久,朝鲜人民在那里竖起了邱少云的墓碑,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中国人民的好儿女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永远屹立在天地间。邱少云的国际主义精神,永远显示着共产主义光芒!接着老师揭示挂图:苍松翠柏环绕着“391”高地,起伏的山岭衬托着巨大的墓碑。现在请全班学生齐读碑文:为胜利而牺牲的邱少云战士永垂不朽。最后说:“为了更好地向邱少云烈士学习,我建议大家在课外去找找读读有关朝鲜战争的书籍和邱少云同志的故事。”这一结尾教学充分挖掘了教材,设计了音响、图片,化静为动,符合“儿童用声音、色彩、形象来思维”的心理特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发展了能力,还给学生以灵魂的洗涤,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总之,有效的导语方法还很多,它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讲课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随机应变设计不同的导语。但应注意使导语具有新、奇、巧、妙的特点。因为从儿童心理特点来看,只有新和奇,才能激发儿童浓厚的兴趣,只有巧和妙才能为达到教学目的铺平道路。
标签:邱少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