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政府的外交与安全战略:“变革时代”已经来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巴马论文,外交论文,战略论文,政府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241(2009)03-0019-07
2009年1月20日上台的奥巴马政府外交与战略走向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这不仅是因为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更是因为奥巴马竞选时所提出的“变革政治”的口号。如何带领美国走出目前似乎还在恶化的国内金融和经济困境,已不仅是考验奥巴马执政能力最重要的指标,事实上也已成为民主党新政府在内政和外交上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分析奥巴马政府对外政策与安全战略调整,必须从其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中着手,同样需要从其“变革政治”口号究竟如何实施入手。从奥巴马上台头三个月的表现来看,竞选时他所承诺的“变革政治”戏剧性地首先发展成了“变革外交”。本文将从奥巴马政府执政头100天的表现,来剖析美国新政府的外交和安全战略走向。
全球金融危机与奥巴马政府的“变革外交”
应对金融危机成为奥巴马政府“首要关注”的原因并不复杂。这场危机不仅是美国自二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萧条,而且,持续上升的失业率、金融机构与产业领域的低迷状况以及有可能出现的自1942年以来最高额的联邦赤字,使得美国模式的自由市场体制遭遇到了冷战结束以来最大信心危机。甚至有人断言,此次金融危机一旦无法有效克服,将会是“世界的终结”。①
首先,美国经济和金融形势的恶化还在进一步延续。美国2008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数字自2009年1月以来已经3度下调,最新数字是-6.2%,这是自1982年以来美国经济最大规模的缩水。②整个二月份道琼斯指数下降了119.15点,降幅为12%,创了美国76年以来2月道指的最低值。3月4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宣布接受政府的破产保护,3月29日,在白宫的要求下通用汽车总裁辞职。这次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影响确实十分消极。可以肯定的是,美国经济在这一波金融危机打击下的“下滑”态势还没有“到头”。根据美国高盛公司的预测,2009年第一季度美国的经济仍将是负增长,幅度为-4.5%。③这迫使奥巴马政府一切朝着缓解金融危机“看齐”。
其次,奥巴马政府虽然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但对于振兴美国信心和市场活跃指数的效果并不好。奥巴马政府新的经济刺激方案一出台,第二天纽约股票市场就跌到新低。奥巴马上台后虽然只有二个月不到的时间,但经济刺激和金融救助计划已然产生了“政府与社会”的博弈。2009年2月27日的道指大跌之前的26日,奥巴马政府刚刚宣布了对花旗银行等金融机构新的救市计划。奥巴马上台后的6周内,美国道琼斯股票指数狂泻了2,500多点。目前,围绕着金融和经济振兴与发展方案的争论,不仅激化了美国两党政治的斗争,而且也让不少自由派人士怀疑奥巴马政府治国的基本方针,有人甚至指责他是对“美国财富的最大破坏者”,奉行的是一套极“左”的经济理念。④奥巴马的民意支持率开始下降。自从奥巴马政府通过国会在2009年2月9日通过总额为7,9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来,在野的共和党已是用足火力,利用各种场合发起对奥巴马经济与对外政策的严厉批评。共和党正抓住目前美国的经济窘境和经济对策的争议性,力图大力提升自己在美国公众中的地位,扭转2008年11月大选失利的被动局面。
第三,全球金融危机究竟将对世界局势带来什么样的冲击,目前还难以下准确定论。但至少可以预见的是,控制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防止金融危机演变成为大国之间的政治对立、不使地区热点问题蔓延、阻止“失败国家”引发的极端主义冲击地区秩序,已成为迫切而又棘手的政治与安全难题。这一局势迫使奥巴马不得不大幅度调整布什政府以“反恐战争”为核心、以美国单边行动为基础的对外战略,转向以提升国际合作、推动各国分享国际责任为主的“灭火外交”。如何应对经济与金融局势,无论是从树立新政府的威望和新总统的个人形象,还是提振美国经济的信心,都已成为奥巴马政府面临的最紧迫的国内与国际议题。
布什政府滥用美国霸权所引起的美国形象破损和当前的金融危机催生了奥巴马政府,也催生了美国新政府的“外交新政”。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的就职演说并没有在具体的外交政策上太多着墨,只是就美国将继续支持人权、民主、愿意与伊朗等伊斯兰传统反美势力对话和准备“再一次领导世界”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论述。⑤2009年2月7日,美国副总统拜登在德国首都慕尼黑举行的国际防务会议上发表演讲,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奥巴马新政府的对外政策的基本理念。⑥在演讲中,拜登承诺奥巴马政府将给美国外交带来深刻的新变化。
首先,奥巴马政府将重回90年代克林顿政府时期民主党的对外政策基本路线,突出“经济安全”为中心继续巩固美国霸权地位和国际领袖作用。为了实现美国“经济安全”,拜登提出,一是“将进行战略性投资,创造和挽救300万至400万个工作机会,并在此基础上增强我们的长期竞争力”;二是要“在未来三年把替代能源产量提高一倍”,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三是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网络化设施,因为“这些都是创新的动力”;四是要在稳定金融体系和战胜金融危机方面“最大限度地”与世界各国合作。在强调“经济安全”第一的同时,拜登将结束两场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放在次要的位置,将广义的反恐放在如何加强应对全球性问题和非传统安全的大框架之内,实质性地修改了布什政府的“反恐中心论”。在拜登的演说中,恐怖主义威胁更多地来源于“极端主义、原教旨主义、失败国家、失控国家中的民族敌对”等因素,彻底放弃了布什政府的“美国正处在反恐战争之中”的论调。
美国对国际恐怖主义威胁认识的基调性改变,显然是出于以下考虑:一是为了让美国避免继续充当与国际恐怖主义对决的主角,从而与伊朗对话和缓和美伊关系铺路;二是为了让美国能够从布什政府执政8年饱受争议的反恐军事行动的泥潭中摆脱出来,卸掉美国的反恐负担,让奥巴马政府全力以赴地拯救美国金融和经济;三是为了使美国新政府在中东、南亚、非洲等地实行新的灵活政策,通过删除布什政府外交话语中的“反恐”关键词,为新政府全面缓解同伊斯兰世界以及广大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打开大门。奥巴马本人在2月9日讲话中说阿富汗的稳定“不是美国问题、而是国际社会的共同问题”,这一说法与拜登慕尼黑演讲的意思完全一致。恐怖主义来自失败国家并非是新论断,但却表明了奥巴马政府对于布什政府“反恐”8年之后的世界局势和美国与反恐之间的关联有了全新的评价。
第二,美国“外交新政”将同时高举“发展”和“民主”这两面大旗,认为这是美国应对新世纪挑战的最重要的手段。拜登在慕尼黑演说中特意指出,“我们共同拥有的威力最大的两件武器”是“发展”和“民主”,因为“贫困的社会和治理不善的国家可能成为滋生极端主义、冲突和疾病的温床”;“不民主的国家助长怨恨”。为此,拜登提出,美国要通过帮助世界战胜贫困和推广人权与自由进程来促进和平与稳定。他强调推进民主不是凭借外力,而是与政府中的温和派及公民社会合作,建立保护自由的机制,并认为这是“确保自由”的“唯一途径”。言外之意是发展民主和人权的根本途径不是强制性地对外输出美国的价值或是通过大力推广民主和保障人权来保障美国的利益,而是美国愿意与世界各国一起在缩小贫富差距、稳定地区局势和帮助失败国家稳定国内秩序的努力中共同反恐和促进国际安全。
拜登将“发展”与“人权”并列为美国外交与防务的重要手段,这是一个很新鲜的“美国提法”。二战后美国历届政府都认为人权与自由的保障重于经济的发展。布什政府第二任期开始时所提出的“转型外交”更是将输出人权与自由价值、推广“颜色革命”视为美国的济世“良方”。经过了在伊拉克、阿富汗以及格鲁吉亚等问题上的挫折,拜登在慕尼黑演说中将“发展”与“民主”并列,甚至将“发展”放在“民主”之前,是否意味着美国开始修正传统的人权外交,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这一说法,至少可以被看做是奥巴马政府很可能会更加务实地来看待今后国际社会中的“发展”与“民主”问题。
第三,奥巴马政府的对外关系重点将转向促进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拜登在慕尼黑强调“决心为我们的这个星球建设一个可持续的未来”,美国将“重新以自己的行动做出表率”,对“环境变化采取果断措施,并与志同道合的国家一起寻求能源保障”。推动美国国内与国外的环保、减排和替代能源发展将成为美国外交的重要内容,这同布什政府时期在环保和减排问题上的保守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绿色经济”是否能经由奥巴马政府的强烈推动而变成美国、乃至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这无疑会左右未来世界财富分配的版图。
金融危机对美国外交与安全战略的实质性影响
金融危机对奥巴马的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影响是显著而又深远的。从目前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将对美国新政府的外交与防务战略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深刻冲击。
首先,美国的全球和地区干预与卷入政策将更有选择性,对于美国面临的各种热点问题,将根据奥巴马政府议程本身的轻重缓急来选择改变和解决的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将进入新一轮“战略收缩期”。相反,由于担心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出现新的地区性动荡,美国的全球安全应对能力不仅不会“收缩”,反而会通过鼓励其盟国和战略伙伴分享在美国所选择的重点地区进行秩序重建和预防。特别是美国针对热点地区的“重点盯防”不会减弱,对防范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地区安全局势的消极动向的预防会进一步加强。为此,奥巴马在3月2日宣布了从伊拉克撤军的时间表,计划在2010年8月底之前,将驻伊美军数量从现在的14.2万降低到5万,并在2010年8月之后不再执行战斗任务。在竞选时期,奥巴马曾表示上任之后在16个月内完成从伊拉克撤军。他在就职演说中又提出“负责任的撤军计划”。现在来看,新公布的撤军时间表是最谨慎的伊拉克撤军方案。
导致奥巴马政府选择性地进行海外干预的原因除了应对金融危机这一压倒性的议题之外,美国政府目前面临的巨额赤字和有限的财政能力,是奥巴马政府另一个需要选择性地卷入海外事务的原因。奥巴马政府最近出台了2010年3.6万亿美元的年度预算,很可能造成1.75万亿的联邦财政赤字,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12.3%。⑦这是自1942年以来美国从未有过的巨额财政赤字。
其次,金融危机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美国的全球人权与民主攻势,而将更多的战略侧重点放在促进地区局势的稳定和发展,以防止更多受到全球金融危机打击的地区和国家出现“倒塌”之后,极端主义、激进主义和恐怖主义势力的进一步蔓延。特别是通过阿富汗新战略所展示的美国“反恐观”的改变,对未来美国政府的海外介入和干预方式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布什政府在“9·11”事件之后推行“布什主义”,其核心就是依仗美国超强的军事实力,按照新保守主义的战略理念,不惜通过单边主义、先发制人和“国家重建”来强行推行人权、民主等价值观念。⑧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还深不见底的局面下,奥巴马政府推行“巧实力”外交(用中国的说法就是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根据美国的利益目标和政策需要,让国际社会在防止和应对“失败国家”、“流氓国家”和“问题国家”的进程中和美国分担责任。为此,奥巴马政府下决心稳定和改善美俄关系,重启美俄削减战略核武器谈判。这是美国稳定中亚、东欧和外高加索地区局势的重要战略需要。由于受到过快的金融自由化的影响,不少东欧国家在这一波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下正面临着国家破产的危险。象拉脱维亚、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国的银行系统被西欧国家大量兼并和控股,在金融危机重击之下面临着破产的巨大风险。欧盟迄今对如何拯救这些国家的金融和经济束手无策。美国当然不希望东欧地区在经济动荡的情况下,又因美俄之间上升的地缘政治竞争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和尖锐化。2009年3月6日,在和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会谈之后,希拉里国务卿称,美俄关系已有了一个“崭新起点”。⑨
2009年2月27日,奥巴马总统发表了美国新的“阿富汗战略”,将“打击、击溃和摧毁”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境内的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列为军事行动的首要目标。为此,他宣布将再向阿富汗增派5,000名军事训练人员,负责建设阿富汗自己的军事和警察力量;有选择地对巴基斯坦境内的目标进行军事打击;同时向巴基斯坦政府提供15亿美元的援助。⑩奥巴马重申阿富汗问题不是单纯美国人的问题、而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威胁。即便是对巴基斯坦的援助也需要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来共同进行。在美国的阿富汗新战略中,奥巴马强调的另外一个重点是美国相信单纯的军事力量并不能解决问题。阿富汗的秩序恢复、巴基斯坦渡过金融危机的难关和实现国家的稳定,是美国致力于反恐的另一重大目标。为此,奥巴马提出的美国在阿富汗的目标是到2011年建立13.4万人的阿富汗军队和8.2万人的阿富汗警察部队。和布什政府的阿富汗行动最大不同是,奥巴马所宣布的新战略不提是否要建立阿富汗民主,而只谈在阿富汗恢复秩序和安全。3月27日奥巴马的美国新阿富汗战略与2月7日拜登的慕尼黑演讲的基调完全一致,被媒体评为“多一点军队、多一点重建,但少一点民主”。(11)
这种公开地将反恐与民主分离的政策,反映了奥巴马政府充分吸取了布什政府用强推西方民主的方法来反恐的失败教训。这是奥巴马政府在反恐的战略定位上出现明显务实化的新转变。将阿富汗问题与巴基斯坦局势联系起来,在宣布向阿富汗增兵的同时大力加强对巴基斯坦局势的投入和重视,这是美国自“反恐东移”之后又一个重大的战略关注点。布什政府时期,巴基斯坦是美国所争取的反恐伙伴;但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巴基斯坦已经由“伙伴”直接变为美国的“切身利益”,“发展”成为解决极端主义的重点。在稳定阿富汗局势的同时,阻止巴基斯坦蜕变成“失败国家”已成为美国迫切的战略关注。
第三,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奥巴马政府的对外关系在理念、方式和战略重点上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从理念上说,奥巴马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民主党主流在国际事务上的观点,是在重回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的“自由国际主义”路线。这一路线的核心是美国不能依仗自己的超强实力“包打天下”,而必须在对外行动中注意国际反应和国际合作。
在策略和方式上,美国将改变以往的强硬立场、愿意同传统的敌对国家进行直接谈判。在战略重点上,奥巴马政府有几项重要举措:一是通过敦促各国推出和落实经济刺激方案来稳定全球金融和经济局势。二是通过增强G20机制来协调各国的政策,争取控制贸易保护主义和增进国际经济与金融合作,避免金融危机激发新的地区动荡。三是按照已经公布的时间表来完成在伊拉克的撤军和军事角色的转换。四是稳定阿富汗局势,避免巴基斯坦崩溃和南亚局势恶化。五是在伊朗和中东问题上推行以“对话”与“和解”为基调的新政策。这不仅为从伊拉克撤军创造良好条件,也是为了避免中东局势进一步恶化对业已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世界主要石油供应区形成更大的冲击。2009年3月5日,奥巴马政府宣布向巴勒斯坦过渡政府和巴勒斯坦人民提供9亿美元的捐款,这是美国历史上向巴勒斯坦所作出的最大数额的单笔援助计划;2009年3月初,美国派出两位特使前往叙利亚进行访问,这是事隔4年之后美国政府重新向叙利亚伸出了和解的双手。上台短短100天,奥巴马在对外关系上可以说是“左右出击、招数连绵”,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奥巴马政府想要在布什政府留下的“烂摊子”上迅速有所作为的雄心。
奥巴马政府在对外关系上的“左右出击”,确实给美国外交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奥巴马政府腾出手来解决金融和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国际资源。布什政府执政8年的弊端之一是抛弃了美国为了稳定世界局势而追求的军控与裁军政策的传统做法,不惜采取军事手段,借反恐之名消除反美势力和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布什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例如退出《反导条约》、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中断了与俄罗斯的削减战略武器谈判、拒绝推动《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生效、不接受外太空非军事化条约谈判、对核不扩散采取双重标准以及单方面发动伊拉克战争等等。结果不仅美俄关系紧张、伊朗核武器陷入僵局,半岛无核化进程也难以实质性地有所作为。为了重新塑造美国国际形象,拜登在慕尼黑与俄罗斯副总理谢尔盖·伊万诺夫进行会谈,重提美俄进行新的削减战略核武器谈判(据报道,美国准备提议将保留的核弹头削减到1,000枚)。对于是否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奥巴马政府也显示出了新的灵活性。媒体猜测奥巴马可能会作出暂停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决定,为改善美俄关系扫除障碍。
在对伊朗和朝鲜问题的态度上,奥巴马政府虽然还没有什么具体的政策出台,但对话已成为首要选择。奥巴马就职演说中所说的“如果你们愿意松开握紧的拳头,美国将向你们伸出双手”的比喻,表达了华盛顿愿意同伊朗和朝鲜直接会谈的愿望。2009年3月17日,在伊朗新年来临之际奥巴马特意发表电视讲话向伊朗人民表示祝贺。这并非只是一种“姿态”,因为美伊关系的缓和是推进中东和平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再说由于“反恐东扩”,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已经成为美国开展军事打击行动的新重点,通过伊朗对驻阿富汗军队进行补给已不是“空想”。
奥巴马政府上台100天,各种迹象表明新政府下决心准备同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做明确的切割,决心大规模地调整美国外交和安全战略的姿态和做法。但“左右出击”并不等于“左右逢源”。伊朗宗教领袖哈梅内依对奥巴马政府的批评,伊拉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迄今不断出现的自杀性炸弹袭击事件,大西洋两岸对于目前的经济应对政策究竟是加强金融监管还是进一步刺激经济的争议,美国盟国对阿富汗增兵的保守立场以及俄美在签署新的START(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问题上的对立,再加上气候问题多边谈判的艰难和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的威胁,奥巴马政府的“变招”究竟能在短期内有多大的收获,依然是一个问号。
奥巴马政府的“变革外交”与中国政策:分析与展望
奥巴马的“变革外交”从总体上来说对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发展是具有建设性的。由于中美之间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双边务实、稳健地扩大彼此的合作领域,加强沟通和磋商,在战略上有利于两国关系的稳定和发挥“负责任利益攸关者”的作用。从目前来看,奥巴马政府在中国政策上还是有比较多的构想,处理中国问题的总体基调相对务实,对于推进两国关系的深化也有热情。希拉里国务卿2009年2月20~22日的访华,奥巴马政府内部的评价很积极,也反映了希拉里本人对于发展中美关系有很好的“投入”,这与中国政府对这一位新任国务卿来华访问的评价十分一致。希拉里的访问为奥巴马政府时期两国关系的发展开了个好头。
奥巴马政府的中国政策从侧重点上来看,将和布什政府有明显的不同。例如,布什政府执政8年,中美在共同反恐、沟通和交流有竞争性的双边经济、贸易与金融议题、台湾问题等方面着力较多。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面对目前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稳定和刺激美国经济金融已经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在这样的背景下,奥巴马政府的中国政策也将有很明显的调整。例如随着台湾海峡两岸局势的改善,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的敏感度有所下降,售台武器是否符合中美关系中三个公报原则的外交争议却在上升。中美关系中,美国一直揪住不放的贸易赤字和人民币汇率问题会有所下降,两国如何从各自经济刺激方案中相互获益问题的争论却将上升。如何沟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并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加强中美合作,是目前两国面临的重大考验之一。此外,气候、减排以及环保问题也将是中美关系在奥巴马时代的一个突出话题。改变布什政府时期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的立场,由美国来主导和推动全球新的多边气候谈判,建立以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为标志的“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奥巴马上台后力主实行“变革外交”的重要内容之一。奥巴马内政外交的这一绿色主题不可避免地将给两国关系带来重大影响。
然而,奥巴马的中国政策总的来说还处在具体的评估之中。由于刚刚上任不久,美国内部复杂的政党竞争、府院两立以及新的政治利益均衡重建的过程,都在牵制着上任才100天的奥巴马政府。这很明显地表现在内阁主要人选都已经确定,但各政府部门内的高级助理人选的提名与落实进展缓慢。这使得奥巴马政府在许多具体的外交问题上只是有了具体的政策原则,但缺乏大量有事务经验的人去变成具体的政策细节。这在中美关系中同样存在。在美国政府各部门大量的高级助理人选到位之前,奥巴马的中国政策还将继续处于酝酿阶段。
为了推动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以下几个判断非常重要。首先,金融危机尽管给美国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都带来了很大麻烦和压力,但金融危机本身并不会对美国实力地位带来实质性的打击,或者说,金融危机并没有导致美国衰落。一是因为衡量美国实力地位的重要指标是美国和其他大国进行比较时的“相对权力”。美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摇晃,世界其他大国的经济也在金融危机中战栗;美国经济在缩水,世界其他大国的经济也在缩水;金融海啸的冲击下,美国与世界其他大国的权力与财富对比关系仍然是稳定的。二是随着金融危机影响和冲击向全球扩散,世界各主要地区和主要经济体在货币、市场和经济上对美国的依赖不是降低而是进一步加深了。从2008年年初次贷危机意味着全球金融危机正式爆发,美国并非是受金融危机打击最沉重的国家。相反,尽管美国的金融体制出了问题,美国经济的稳定和美元为中心的金融运行体制仍然是世界走出低迷的重要途径。
其次,金融危机并不会使美国的全球军事和安全行动进入一个“收缩期”。相反,由于担心金融危机到来后国内社会经济的垮塌有可能激化某些地区的不安全状况,美国的全球外交与军事介入甚至有上升的趋势。奥巴马政府将会重新根据自身对世界战略形势的判断和美国的利益需要,重新确定海外军事与外交行动的重点。和布什政府相比,奥巴马政府的海外军事投入会更具有“选择性”。奥巴马总统在伊拉克撤军问题上的立场已经明显比竞选时期要消极得多。2009年3月初他所宣布的2010年10月底之前从伊拉克撤出大量士兵但仍然保留5万美军的计划,表明奥巴马政府对整个中东包括伊朗局势相对来说比较悲观。在他上任伊始就宣布向阿富汗增兵1.7万人,新战略又强调要彻底打垮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强调阿富汗的失序是国际社会“不可承受之重”,这实际上是提出了美国对重点战略区域将加大力量投入,但国际社会也必须和美国分担责任的“奥巴马主张”。
第三,亚洲将是奥巴马外交与防务政策关注的首要地区。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美国和亚太地区的贸易量已经超过了欧洲,最重要的是亚洲是美国所面临的各种战略性竞争与挑战的主要来源。为此,最近美国一系列的外交姿态,例如向中东和阿富汗派出总统特使、同叙利亚进行谈判、愿意同伊朗进行直接对话以及委任朝核代表,推动上海合作组织讨论阿富汗问题,由日本出面组织阿富汗国际援助会议等等,都表明了奥巴马政府在调整前任美国政府的外交和安全战略的同时,将全球战略注意力集中地投射到了亚洲地区。新阿富汗战略内容之一也是要帮助稳定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战略关系。中国在地缘位置上所处的东亚地区暂时不会成为奥巴马“外交手术刀”想要瞄准的方向。但奥巴马政府也不会忽视对所谓“中国议题”关注。很有可能的是,奥巴马政府将推出新的东亚战略报告,对相对稳定的中美关系从政治上重新界定和从战略上继续加强防范。目前,由美国智库所发起的“民间版”新安全战略报告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21世纪确立以美国应对中国崛起为核心、以发展美中合作为基础的东亚安全新构想。(12)与此同时,美国之后全球两个最大的工业废气排放国——中国和印度——都在亚洲。美国想要主导的多边气候公约将如何演化,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奥巴马政府目前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国内政治。上台不久,奥巴马总统本人的民意支持率已经有了明显下降,从2009年1月20日上台时的76%下跌到了3月15日的64%。这一民意支持率虽然高于上任初期的里根政府和克林顿政府,但在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奥巴马的国内政治驾驭能力已经出现了疑问。有关7,9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的具体支出、AIG管理高层1.6亿美元的奖金发放以及新政府经济政策是否出现“社会主义化”等一系列问题上,奥巴马政府正在面临着国会共和党议员、保守主义政治势力以及自由派民主党议员的强烈反击。上台短短3个月,奥巴马在内政问题上有“弱势化”的趋势。在这样的国内政治背景下,奥巴马政府的外交与安全战略调整的空间仍然是有限的。美国的“外交新政”在相当程度上与奥巴马政府拯救美国金融的“经济新政”是“一体两面”。这一战略目前在“灵巧实力”和“变革外交”这两大关键词的主导下,究竟如何发展,仍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收稿日期]2009-03-31
注释:
①David M.Smick,The World Is Curved:Hidden Dangers to the Global Economy,New York:Penguin Group,2009,pp.9-35.
②Alan Beattie,"U.S.Economy Contracts 6.2%" Financial Times,February 27,2009.
③Kelly Evans and Phil Izzo,"Economists' U.S.Outlook Dim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February 13,2009.
④Clive Crook,"Why Obama's Left Leaning Is No Tactical Feint," Financial Times,March 8,2009.
⑤President Barack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 on March 21,2009.See http://www.whitehouse.gov/the_press_offiee/President_Barack_Obamas_Inaugural_Address/
⑥Joe Biden's Remarks at Munich Global Defense Conference,February 7,2009,The Washington File,February 9,2009.
⑦Michael J.Boskin,"Obama's Radicalism Is Killing the Dow," The Wall Street Journal,March 6,2009.
⑧Jonathan Monten,"The Roots of the Bush Doctrine:Power,Nationalism,and Democracy Promotion in U.S.Strategy,"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9,No.4 (Spring 2005),pp.112-156.
⑨Jay Solomon and Marc Champion,"Diplomacy Reset Worries Some U.S.Allie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March 7,2009.
⑩有关奥巴马总统阿富汗新战略的演讲文稿.Prepared Remarks of President Barack Obama:A New Strategy for Afghanistan and Pakistan," Washington,DC,March 27,2009; The Wall Street Journal,March 28,2009.
(11)Gideon Rachman,"The New Afghanistan Strategy," Financial Times,March 28,2009.
(12)Ralph A.Cossa,Brad Glosserman,Michael A.McDevitt,Nirav Patel,James Przystup,Brad Roberts,"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sia-Pacific Region: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CSIS Pacific Forum,February 2009.
标签:奥巴马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奥巴马演讲论文; 奥巴马访华论文; 美国金融危机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全球金融危机论文; 巴基斯坦经济论文; 国际局势论文; 伊朗政治论文; 伊朗伊斯兰革命论文; 伊朗石油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伊朗革命论文; 伊朗经济论文; 军事论文; 乔治·沃克·布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