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之比较_建筑论文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西论文,园林论文,艺术风格论文,古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03)06-0090-05

18世纪以前,西欧大陆占主导地位的是几何规则式园林。园林题材的配合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在明确的轴线引导下作左右前后对称布置,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各种规整的几何形状。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认为人工美高于自然美。[1]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显示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美的巨大而深刻的理解力。明代的造园大师计成《园冶》中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句,体现了中国园林以象征的方式展示的对自然的推崇,园林具有深邃幽远的意境。

本文从三方面分析中西园林风格迥异的原因,并用近代中西方园林互相交流的史实来证明这种差异的不可趋同性。

一、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差异的原因

1.造园思想

从老庄哲学开始,理想失落的士大夫阶层不是顺应外界的变化而积极地调整心理结构,而是无视外界变化,在内心里顽强地保持着感情与心理平衡的稳定状态。与这种人生哲学相关的审美情趣,则是追求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不能时时遨游名山大川,藏身山林,便在市井中辟园林,理水叠石,作山林之想。

园林的创作原则即山水画论中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谓外师造化,即以自然山水作为创作的楷模;而中得心源,则是指并非刻板地照搬照抄自然山水,而是要经过艺术加工使自然升华。艺术处理上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进而达到情感、精神的超脱。像西方那种“几何审美”观在中国古代绘画和园林中几乎是全然不见的,与之恰成对比的则是倾心于自然美的追求。

在西方,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就认为艺术美来源于数的协调,不管在什么种类的艺术中,只要调整好了数量比例,就能产生出美的效果。16~17世纪全欧洲自然科学的进展,使计算成为理性方法的实质,几何学是主要的科学。笛卡儿认为,艺术标准应该是理性的,完全不依赖于经验、感觉、习惯和口味。艺术中重要的是:结构要像数学一样清晰和明确,要合乎逻辑。此时的封建君权也在各艺术领域内建立了严格的规范,以便于控制艺术,颂扬强大的专制政体。他们所制定的绝对的艺术规则和标准就是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以代替直接的感性的审美经验,用数字来计算美,力图从中找出最美的线型和比例,并且企图用数学公式表现出来。

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西方园林追求传达一种秩序和控制的意识,有时与园林之外自然界那明显的“杂乱无序”或“难以驾驭”形成对照;有时与园林之外城镇或都市的骚乱相关联;有时则与同花园相接的住宅生活的繁忙和紧张有关。这就是规则式花园的由来。[2](P.184)通常,这类园林可包含花木、喷泉、精心制作的雕塑等要素,以传述一种快乐、华美或奢侈的附加意识,与环境特征——自然界、城市或家庭形成对照。路易十四(1680年)的园林中有一种对规整性的极度要求,20世纪的“波兰次曼”园林中则有对华美的强求。

2.造园材料

由于造园艺术的全部内容是靠物质材料(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来体现的,是一种物化了的艺术形式,因而,中、西方造园艺术的差异比之其他艺术门类无疑会有更多的更直接的物质方面的原因。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有众多的名山,这是造园家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中国也是盛产石材的国家,造园家利用不同形状、色彩、纹理、质感的天然石,在园林中塑造成具有峰、岩、壑、洞和风格各异的假山,唤起人们对于崇山峻岭的联想,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群山之中。因而,假山成为中国古代园林中最富表现力和最有特点的形象。

西方的自然地理条件则为西方规则式园林的起源提供了造园的物质基础。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公元前3000多年,古埃及在北非建立奴隶制国家。尼罗河沃土冲积,适宜于农事耕作,但国土的其余部分都是沙漠地带。对于沙漠居民来说,在一片炎热荒漠的环境里有水和遮荫树木的“绿洲”乃是最可珍贵的地方,因此,古埃及人的园林即以“绿洲”作为摹拟的对象。尼罗河每年泛滥,退水之后需要丈量耕地因而发展了几何学。于是,古埃及人也把几何的概念用之于园林设计。水渠和水池的形状方整规则,房屋和树木亦按几何规矩加以安排,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规整式园林。

3.建筑物在园林中的地位

在法国,建筑统率着园林。不但建筑物在布局里占着主导地位,而且它迫使园林服从建筑的构图原则,使它“建筑化”。黑格尔在阐述西方古典园林时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来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为一座露天的广厦”。[3](P.103~105)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或是构图上和其他各类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不但花园,甚至连林园都建筑化了,道路、水池和小建筑物把几何格律带进了林园。在花园里,人们并不欣赏树木花草本身的美,它们只不过是有各种颜色和表质的材料,用来铺砌成平面的图案,或者修剪成圆锥形、长方形、球形等等绿色的几何体。花园的美,是这种图案和几何体的建筑美。

在中国,建筑并不一定统率园林,尽管江南私家园林中建筑物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在园林里面,还是园林的构图规则统率着建筑,建筑物只起点缀风景,或供游客驻足赏景、小憩娱乐之用;自然本身还随着湖石、竹树、流水等等渗透到建筑物里去,迫使建筑“园林化”,随高就低,打散体形,并且向自然敞开。人们欣赏的是树木花草本身的美,不但欣赏它们的自然形态,还欣赏它们的生命和“人格”。

二、中西园林艺术的交流

1.交流史

17世纪末、18世纪初,法国的传教士在介绍中国园林艺术方面起了先锋作用。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李明在他的《中国现状新志》一书中明确指出,中国园林的设计意图是“模仿自然”。后来欧洲人正是在这一点上开始向中国靠拢的。法国人张诚对畅春园建筑物的记述,使欧洲人看到了在中国自然式园林建筑中对于悠然安逸的追求。而法国画家王致诚神父的介绍,则使欧洲人更为详细准确地了解到中国园林的艺术风格。这位曾参与绘制圆明园四十景图的法国画家,在1743年给住在巴黎的朋友达索的信里,详细描述了圆明园。在他看来,圆明园简直就是一座真正的人间天堂,“再没有比这些山野之中、山岩之上、只有蛇行斗折的荒芜小径可通的亭阁更像神仙宫阙的了”。他认为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原则是“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而不是一所按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地安排过的宫殿”,园林是“由自然天成”;无论是蜿蜒曲折的道路,还是变化无穷的池岸,都不同于欧洲的那种“处处喜欢统一和对称”的造园风格。王致诚认为,像中国园林这样以景为基本单位,园林不是简单的自然的一角,而是经过典型化处理的自然的艺术风格,比欧洲花园更富有诗情画意,更有深度。当王致诚的这封信汇编在1747年出版的《传教士书简》里以后,轰动了整个欧洲。不少王公贵族千方百计搜集有关中国园林的资料,托人复制圆明园四十景图和热河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巴伐利亚的路易二世,就设法复制了圆明园四十景图。韩国英神父的《论中国花园》则接触到中国园林的思想意义:“人们到花园里来是为了避开世间的烦忧,自由地呼吸,在沉寂独处中享受心灵和思想的宁静,人们力求把花园做得纯朴而有乡野气息,使它能引起人的幻想。”这样的思想,同当时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提倡的“返朴归真”,艺术必须表现强烈的情感的思想相符合,因而更是正中下怀。

就是在这种多方宣传、介绍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气引导下,法国人开始在他们的花园建造中采用某些中国园林的艺术手法。1670年,在距凡尔赛宫主楼1.5公里处,出现了最早的仿中国式建筑“蓝白瓷宫”。这是法王路易十四为取悦蒙台斯班侯爵夫人而建的,其外观仿南京琉璃塔风格,内部陈设中式家具,取名“中国茶厅”。达古亥公爵花园由原来的古典主义形式,改成了具有中国味的、有叠石假山的花园。1772年,巴黎郊区的商蒂府邸在大草地的东边扩建,形成广阔的水域,还有假山岩洞和画廊。1774年路易十五下令将凡尔赛花园里经过修剪的树统统砍光,因为中国式的对自然情趣的追求,也影响了法国人对园林植树原则的认识。有人将此看作是中国园林艺术在法国取得最后胜利的标志。

中国园林艺术真正发生实际影响还是在英国。由于英国文化有着强烈的爱好大自然的传统,所以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意匠。早在1685年,坦柏尔伯爵便在他的《论伊壁鸠鲁的花园,或论造园艺术》一文中,称赞“中国人运用其丰富的想象力来造成十分美丽夺目的形象”,“中国的花园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它布局的均衡性是隐而不显。英国最早的现实主义散文家艾迪生也赞美中国园林表现大自然的创造力,“总是把他们所使用的艺术隐藏起来。”就在当时对中国园林艺术所知不多的情况下,英国人还是竭力凭所了解到的一些中国的造园经验来构筑他们的花园。[4](P.252~324)

到了18世纪中叶,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人的影响就更大、更具体了。这种影响的深刻化,首先应归功于当时的著名学者钱伯斯。出生于苏格兰的钱伯斯在1742~1744年间,曾以押货员的身份来到中国广州,搜集了一批建筑、园林等方面的资料。他对中国园林抱着浓厚的兴趣,参观过一些园林,又向另一个名叫李嘉的中国画家请教过造园艺术。回国之后,他先后出版了《中国建筑、家具、服装和器物的设计》、《中国园林的布局艺术》、《东方造园艺术泛论》等著述。作为一名建筑师,钱伯斯对中国园林和建筑的理解比过去的商人和传教士深刻得多。他主张“明智地调和艺术与自然,取双方的长处,这才是一种比较完美的花园”。而中国园林“虽然处处师法自然,但并不摒弃人为”,它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所以钱伯斯认为“中国人的花园布局是杰出的,他们在那上面表现出来的趣味,是英国长期追求而没有达到的”。他还谈到了中国园林的性情、中国园林所运用的对比手法、中国园林造成的悬念和意境,以及园林中的建筑物等等。1757~1763年间,钱伯斯在为王太后主持邱园设计和建造时,就在园中运用了一些中国园林的手法,辟湖叠山,构筑岩洞,还造了一座十层八角的地道的中国砖塔和一座阁子,这两幢建筑物比以前欧洲任何一幢中国式建筑都更接近真正的中国式样。钱伯斯的著作和邱园设计,对当时的英国人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一时间,仿效中国园林池、泉、桥、洞、假山、幽林等自然式布局风格的新高潮在英国各地兴起。恰如德国美学家赫什菲尔德在《造园学》一书中说的:“近来没有别的花园像中国花园或者被称为中国式的花园那样受到重视的了。它不仅成了爱慕的对象,而且成了摹仿的对象。”

受中国园林的影响,当时欧洲人不仅推崇中国园林的建筑,中国式的小建筑物已在欧洲花园中相当流行,而且也改变了原有园林水域设置的方法,水体被处理成自然式的形状和泊岸。在植物配置方面,也摒弃了原有的行列式种植和几何式的整枝法,而是任树木自然生长,注意品种多样,讲究四时有景,自然配植园林花木。

中国园林艺术对法国和英国的花园设计、建造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很久以后,有些按照中国风格建构起来的花园至今仍保留着。在巴黎就有20多处建有中国式桥亭的花园,现存巴黎近郊“喷奈园”内的木桥和亭子就充满了中国情调。

受法国和英国仿效中国园林之风的影响,欧洲大陆其他各国也都竞相步英法的后尘。在德国,卡塞尔附近的威廉阜花园,是德国最大的中国式花园之一。1781年,在它南面的威森斯坦地方,面山傍水,造了一所叫“栏村”的中国式村落,里面全是中式农舍,中央有一座圆形的小庙,有一道木质的“跨越激流的中国桥”。在德骚附近的奥朗宁波姆花园内,一道弯曲的小溪从花园里穿过,溪上架着几座桥;湖畔有中国式茶亭,茶亭四周散布着小小的假山;在人工的小丘上,造着一个塔。完全是一个中国风格的花园。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郊区德劳特宁尔摩中式园亭,里面的殿、台、廊和水景,纯粹是中国风味。还有同地的海迦中式花园,都是造园家派伯为国王设计的。在波兰,国王奥古斯都在华沙的拉赵克御园中也建起了中国式桥和亭子。在意大利,曾有人特邀英国造园家穆尔到罗马,将布尔基斯庄园的一个景区改造成中国园林的自然式布局[5]。

表1所列17座欧洲园林有15座中具有中国艺术风格的景观是在18世纪建造的,在另外2座园林(即法国Tredarzec的Kerdalo花园和捷克布尔诺的Kromeriz花园)中的具有中国艺术风格的景观均建于20世纪。这说明确实直到18世纪中国园林才对欧洲园林发生实质性影响。

表1 欧洲园林中具有中国艺术风格的景观

注:本表依据Penelope Hobhouse和Patrick Tayior所编《The Gardensof Europe》(1990)一书编制。

中国园林艺术就是以这种自然的倾向、“宛自天开”的布局、清雅幽远的意境和纵横无涯的想象力,吸引并感染了欧洲人,以至对欧洲园林艺术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并赢得了“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如今,“明轩”、“芳华园”、“燕秀园”的先后“出口”西方,表明这种影响依旧存在。

当然,这只是中西园林艺术交流的一个方面。大概在16、17世纪,基督教会在我国出资兴建了不少西式建筑。园庭作为建筑的引伸,随着西方思潮和物质文明的入侵,尤其是建筑艺术的西化,在绿化环境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西式园林。澳门、广州、扬州、安庆等地不仅有许多西式建筑,也出现了一些仿西式园式,如扬州有仿西式建筑和园林的澄碧堂、水竹居。水竹居是西式喷水池。安庆南门外五氏花园,“承重处依照西洋立柱法”,作重台叠馆。“重台者,屋上作月台为庭院,叠石栽花于上,使游人不知脚下有屋”(事实上为屋顶花园);“叠馆者,楼上作轩,轩上再作平台,上下盘折,重叠四层”(沈复《浮生六记》卷四)。而圆明园中的长春园,则是西式园林建筑中的集大成者,园中的欧式宫殿和西洋水法,体现了浓郁的西式风格。整个建筑群体是在西方传教士的设计下,由中国工匠精心制作而成。在典型的中国园圃中而能见到凡尔赛和德·圣克劳式的大喷水池和巴洛克宫苑,这在世界造园史上可称是一个划时代的新作,亦是中西造园艺术交流、融合的代表名园。

2.对交流的评价

由于中西园林艺术具有不同的精髓,追求各自的理想,因此,在艺术形态上有着很大差别。中国园林的象征主义手法,无论是用山石,或用水池,或通过对花木的选择和布置,总是存在,且总是有意识的,而这一方式在大多数西方园林中并不普遍。相反,古代的中国园林也缺少西方人希冀找到的成分,特别是缺少规则、对称的规划布置(包括其主要轮廓以及将园林栽植和花坛组成图案式的细部),人工操纵水源组成喷泉,以及对草坪的大量应用。尽管这些要素也偶尔出现于中国现代园林中,却只是对西方园林模式的仿造,引进的历史也相当短。

在西方园林史上,18世纪也有自然风景园林发展起来。但英国自然风景园林意在模拟自然,最好的风景园林通常旨在表现一个理想化的“自然”式样。而中国自然山水园不仅要“外师造化”,还须“中得心源”,亦即以自然山水作为创作的楷模,但并非刻板地照搬照抄自然山水,而是要经过艺术加工使自然景观升华。中国造园思想中的自然审美心理表现为人与自然的融合,进而达到情感、精神的超脱。换句话说,英国的风景园与中国的山水园虽然同为自然式园林,但前者是写实的,后者为写意的,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总之,由于中国和西方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诸方面的差异,园林艺术和园林美学思想形成为中国和西方两大系统,在世界园林史上竞放异彩,各有千秋。

标签:;  ;  ;  ;  ;  ;  ;  ;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之比较_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