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来--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_可持续发展论文

展望未来--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_可持续发展论文

肩负起我们的未来——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肩负起论文,理论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的文明史曾经是一部对自然的征服史。从原始社会、狩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类勇往直前,漫无止境地从自然攫取资源,为自己创造着倍增的物质财富。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开始在地区以至全球的范围出现,如一头凶猛的怪兽吞噬着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人类不得不反思自己走过的道路,重新思考自己与这个星球的关系。经过《寂静的春天》、《人类环境宣言》、《增长的极限》、《我们共同的未来》、《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等一个个反思的里程碑,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健康地发展下去,才能有光明的未来。但我们怎样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呢?《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一书以亚洲为着眼点,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索。

和许多学术论文集一样,这本书是一次学术讨论会的产物。它汇集了1996年10月由中日两国学者联合发起、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亚洲可持续发展问题中日研讨会”的60篇论文和报告。全书分为主题特邀报告、主题报告、专题报告三个部分,专题报告又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国家、地区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污染控制与可持续发展,资源、能源控制与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六个分专题。针对亚洲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来自中日两国大学、研究机构、公司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解答。

亚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拥有自己所不同的特色,但又离不开普遍的、一般意义的以及作为整体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我们一般而言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学者们的讨论集中在三个层面。

1.理念层面。这涉及到对可持续发展定义的理解问题。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这一概念的解释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里约宣言》进一步将其阐释为“人类应享有以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它并没有从正面给出定义,只是否定了人类已往人类无限制向自然索取的发展方式。重要的是,它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引入到发展问题之中,把环境与发展当做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也就超越了以前纯粹从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的角度所看待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即能动地调控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使人类在不超越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发展经济,保持资源承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它强调必须协调两种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以保证当代人和后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护和加强环境和资源基础以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换句话说,它是人口生产、物质生产、环境生产三种生产方式相和谐的发展。它的实现,是以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之间的公平、有限资源分配的公平以及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公平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将把人类带入一种不同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新文明——生态文明。以这种理念为指导,人类的许多日常观念,以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还有对应用科学技术的评价标准,都应作出相应调整。

2.制度层面。作为制度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其题内之意首先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传统的经济运行机制以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来促成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费用的外部不经济性。实行可持续发展要求把生产和消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社会费用内部化,推行生态经济的运行模式。其次,它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这就是改革和调整传统的以消耗资源、能源、损害环境为特征的经济结构,使它逐步形成为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发展生态工艺技术,节约资源、能源,符合经济生态系统优化原理的可持续发展结构。其三,它包含了一整套保证环境源源不断地提供生活资源和生产资料的环境保护和建设机制,即运用环境立法、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手段来保护和建设环境,指导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其四,体现“新伙伴关系”的全球、地区与地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机制。这种合作机制不只限于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系统,而且还包括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其五,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相一致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它依靠社会舆论、道德约束和良心谴责等方式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支撑起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应该说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技等各个方面,它起到了规范人们的相互行为、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活动提供激励机制的作用。

3.技术(科学)层面。单独凭借科技手段并不可能解决环境问题,促成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这已为多年的经验和教训证明。但科学技术却是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失的基本手段。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伴随着重大的科技进步。同样,实现可持续发展、进入生态文明也仰赖于既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更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更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具体地说,它仰赖于生态设计、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控制技术、资源、能源利用技术等的进步与突破。在这方面,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行的CP(清洁生产)方案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围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度和技术这三个相互结合的方面,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的论述,全面而细致地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多重内涵。

亚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不可分割的部分,它的基本原则、精神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但由于独特的区域特点,亚洲的可持续发展有它自己的特殊之处。专家们探讨了亚洲可持续发展的条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在古代,亚洲人民创造过辉煌的文明,其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曾经代表了世界的先进水平。但在世界工业化的进程中,亚洲绝大多数国家饱受殖民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了目前经济落后的状况。亚洲地区拥有世界60%的人口,承受着极大的环境资源压力;经济发展势头迅猛,虽极不平衡,但具有优势互补的潜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特殊的地理分布,环境状况互相影响;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文化传统有较强的内在关联性。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亚洲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近年来,亚洲特别是东亚、东南亚经济发展速度快,资源、能源消费比重迅速增长,过快的经济发展加重了对资源环境的破坏,资源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和阻碍着亚洲的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恶化相伴的贫困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又要求我们迅速发展经济。同时,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既有发达国家日本,也有进入发达阶段的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和已经站在工业化门槛的东盟诸国,而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很落后,有的甚至处于待开发状态。怎样带动亚洲经济的全面发展,是亚洲可持续发展的又一大课题。针对这样一些问题,当前亚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采取下列措施:(1 )控制人口增长;(2)消除贫困;(3)合理开发资源,采用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4)综合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5)加强区域合作,促进亚洲共同发展进步。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地区性机制,以及亚洲各国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解决方式,塑造着亚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对于亚洲而言,中日两国的可持续发展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原因在于,中日两国是亚洲地区的重要国家,又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一个是拥有世界最多的人口、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一个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强国,两国实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不仅对各自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推动亚洲地区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两国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实施的经验,又可以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示范行动。因此,中日两国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发挥各自的作用,将对推动亚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是一个生态环境大国,既面临着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又面临人口基数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经济发展水平低、部分地区贫困化等严峻的问题和困难。抛弃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而且还关系到我们这个民族能否在这块区域继续生存下去。中国应该怎样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呢?学者们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提出了对策。这些对策包括:(1)地区可持续发展方面,实现老、少、边、穷地区的稳定温饱,进行山区综合治理开发,规划乡镇企业的分布格局,制定水土保持的战略与政策,搞好区域开发与区域划分,解决煤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2 )在清洁生产与污染控制方面,发展绿色建材,控制有色工业污染,实行清洁生产,控制二氧化硫、汽车尾气、酸沉降,等等;(3 )在资源、能源利用方面,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森林,根据自然资源的边际机会成本确定其价格,实现土地的持续利用,在干旱地区进行雨水利用,在城市发展中保护耕地,等等。日本学者还提供了日本环境保护的技术和经验。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中国政府已经完成了有关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研究和对策、方案、计划,如《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国环境保护战略》、《中国环境保护行动计划》、《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等,签署了一系列国际环境保护公约和协议,与包括日本在内的十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的环境合作协定或备忘录,正在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的看来,学者们不仅讨论了亚洲以至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趋势,而且对具体的技术措施也进行了研究。这种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全面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不仅为我们当前迈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帮助,而且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作为一本论文集,书中所收的各篇论文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显然是很难用一两个重点勾勒出来的。作者们以自己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出发,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样就有可能使本书出现一种使人感到内容庞杂和松散的危险。但贯穿这些论文的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却使它避免了这种危险。这一指导思想就是生态伦理观。所谓生态伦理观,就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入人们判断事物的价值观念之中。它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对人类的意义,二是人类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其基本观点是人类在维护自身生存的前提下,把人类的善恶观、良心观、义务观等道德观念扩大到自然界的一切实体。正是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作者们对问题的分析始终遵循了系统论的原则,他们把当代人赖以生存的地球局部区域看成是由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在考虑这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中,作者们努力寻求提高系统水平的方法。这样,从不同角度、层次的论述反而使全书的内容显得更为丰富和深入。

与这种生态伦理观相联系,各篇论文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人类、对历史的强烈责任感,透露出作者对未来的殷切希望。这种责任感和希望更直接地表现为一种积极的行动精神,集中体现在作者们共同提出的《北京建议书》中。他们建议:(1 )中日两国应采取进一步行动,加大实施21世纪议程的力度,为推进亚洲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2 )中日两国政府应共同努力推动亚洲地区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制定亚洲可持续发展战略或亚洲21世纪议程,包括定期举行“亚洲可持续发展论坛”;(3 )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典型,应努力合作推动亚洲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促成2002年在北京召开第二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这些建议定然会引起两国政府和公众的关注,促进他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努力。

应该说,这本论文集已充分展示了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在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但由于目前可持续发展在更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理念出现的,作为可以实际操作并具体实施的政策和制度,它尚处在探索之中。因此,论文集在许多方面也只能提出问题,或探讨解决问题的原则,比如,世界和亚洲的可持续发展应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怎样才能与区域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协调一致,各国怎样通过经济、贸易、环境合作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如何约束国家、集体、个人对待环境的行为,等等;而且,许多节约资源、能源、治理污染、建设环境的技术也还需要进一步的开发,才能投入应用。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专家学者们继续深入研究,有待于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有待于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现实。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地球,它的未来是人类共同的未来。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走向明天,不仅是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也应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对未来所承担的义务。这本论文集带给我们的启示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术研究的范围。

标签:;  ;  ;  ;  ;  ;  

展望未来--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