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力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着力点论文,新农村论文,浅谈论文,建设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431(2007)02-0009-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古人说:“食为政先”,“农为邦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战略产业。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的安全、粮食的安全至关重要。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只有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口
当前,信息化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近年来,信息技术开始在农业领域加快渗透和应用。但信息不灵、信息滞后、信息失真仍是目前农民反映十分强烈的问题。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迫切需要在政府与生产者,生产者与市场之间架起信息服务的桥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早就明确指出,贫穷的根源不在土地和资源,而在于长期信息闭塞、教育落后造成的劳动力素质低下。通过网络经济的外部性效应,更快形成信息共享机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好突破口。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化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朔州市应县龙泉村被称为“中国胡萝卜第一村”,全村有5000亩地种植胡萝卜。2004年,村里建设了“龙泉在线”网站,在全国胡萝卜市场不景气的2005年,通过互联网把产品卖到了日本、新加坡等地,收入1000多万元。如今,全村三成以上的农产品通过网站销售,网络文化站成了村民最喜欢的去处。长治市武乡县是革命老区,全村人均收入不过千元,但全村192户有80户农民装上了电话。装上电话后,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增多了,农民的观念正在悄然发生转变。山西省柳林县高家沟乡红枣总产量正常年景900万公斤,全乡通电话后,每斤红枣至少多卖0.5到1元钱,全年增收800万至1000万元,而且村里的劳动力输出也比往年多了许多。闻喜县石门乡盛产蘑菇、木耳、板栗等特产,电话开通后,村里土特产价格翻了两倍多,而且全部销往外地,给农民带来了可观收入。
信息服务涉及到方方面面,应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服务。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绝不是农业部门和农业媒体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条战线的责任。一户村民既要安装电话,又要上网,还要看电视,在通常情况下至少需交800多元接入费,而“三网合一”只需400多元。由此可以看出,“三网合一”是农村信息化建设最理想、最节约的构建办法。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区、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筑起统一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政府加市场是解决农业信息化的关键。政府能够解决市场缺失的问题,市场能够弥补政府的力量不足。目前政府是主导,提供启动性、供给性的服务,将来大规模的靠社会化、市场化的信息服务为主。就是用商业化、市场化的方法来满足服务,政府研究制订政策、发展战略,做出规划,宏观指导,提供一些公益性信息服务,大规模的、多方面的信息服务都由其他主体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地解决信息提供。
二、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
农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因而,提高农民收入的核心是如何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这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之策。目前,我国农业平均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美日韩等国,农业生产要素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半数以上的劳动力集中在生产率低下的农业产业,众多的人口分配,相对较少的农业收入,必然出现人均收入低的现象。传统农业往往阻碍新的生产要素的进入,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因此,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要通过两个转变来实现:一是在生产对象上,必须从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转变为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农业;二是在生产主体上,必须从以传统观念为主导的农民转变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有学者把农民收入设计为如下的模型NI=GI-T-PC;NI(net income)代表农民的纯收入,GI(gross income)代表农民的毛收入,T(taxation)代表农民承担的各种税费负担,PC(production cost)代表农民的生产经营成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是使得这个式子的结果变得更大,一般有两个办法,其一就是使得减数T和PC变得很小,另一个办法就是使得被减数GI变得更大。在取消了农业税和除烟叶农业特产税之外的农业特产税之后,就好比这个式子的减数T几乎变为零,已经降到它的最低限了;而且当前农资物价面临上涨,PC的降低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继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方法就只有在如何增大被减数GI上努力。
促进农民增收,既要挖掘农业自身的增收潜力,也要拓展农村内部的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农村外部的增收渠道。同时,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重点办好“水、路、电、气”四件大事,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另外,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切实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农业科技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要素。“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实现农业产业的战略转型。一是技术基础转型。要大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努力提高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二是产业结构转型。面对市场范围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面对需求层次的提升和需求多样化,农业产业的供给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这种结构调整既不是一次性的,也不能靠行政命令推动,而应该成为一种市场导向的有内在动力的生产者自主行为。三是产业组织转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激发农民自身的活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承担起维护农民利益主体的角色,提高农民自我保护的能力;实现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沟通协作。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应通过专业性产业组织分工协作去完成,发挥分工优势,以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形成规模效应。
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实现其它目标的物质基础。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的问题,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把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抓好环境治理,既要算经济帐,更要算生态帐、长远帐,绝不能把农村经济发展建立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凡是污染严重、对当地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项目坚决不能上。因此,要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逐步减少高毒农药和无机化肥的使用,积极向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方向发展,推动蔬菜产业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之路。山林资源是山区农村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保护、开发、利用好。要积极探索林权制度改革,理顺山林管理的体制机制,明确责、权、利,让村民成为山林的管护者和受益者,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三、农村基层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建设新农村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取决于农村基层干部对上述方针政策措施的贯彻和落实,尤其是取决于他们创造性的工作。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农村经济强不强,功夫全在‘领头羊’”。实践证明,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必须建设一个团结、坚强、群众拥护的村党支部。农村的工作复杂而繁重,农村党组织要全面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党的农村政策要靠他们去贯彻落实,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大计要靠他们去谋划,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靠他们去沟通,党的威信和形象要靠他们去树立和体现。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基础和执政基础,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要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优秀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村干部”。要抓好现有党员队伍的政治理论、法律法规教育和科技文化知识培训,使农村党员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农村政策的理解,增强贯彻执行的坚定性、自觉性,明确党员的标准,认清自己在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中的责任。要着眼于提高农村党员的素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抓好党员的科技培训。对一些高新实用技术,可先组织党员通过短期培训、外出参观、请能人传经送宝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培训,开阔思路,增长见识,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先进实用技术,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达到发展有目标,致富有本领的目的。
目前,多数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条件较差,待遇较低,任务又比较重,工作难度比较大。对他们要多肯定、多鼓励、多体谅、多支持,做到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比如,在农村税费改革后,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和完善适当补贴基层干部制度;给村干部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给退下来的村干部发放补贴,等等。这些措施和办法,对于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发挥重要作用。但总的来看,这项工作目前还比较薄弱,期待有所改善。关心爱护基层干部应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重点在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上下功夫,激发农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并结合实际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特点,落实村干部报酬待遇的问题、正常增长机制的问题以及村干部的社会保障问题,等等。同时,注重对优秀基层干部从物质上、精神上给予表彰和奖励,并把此项工作做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来抓。
标签:农民论文; 农业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农村论文; 互联网农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信息化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