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博弈中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趋势_国际货币体系论文

全球博弈中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趋势_国际货币体系论文

全球博弈中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大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势论文,国际货币论文,体系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体系本位制概念的提出

笔者认为,就货币的政治学而言,我们处在一个民族国家和国际联盟混合的时代。主权国家统筹着自身的财政,其货币主体也就理应是各种通货的最终责任人和相关金融机构的最终贷款人。因此,目前的主权财政形式也就决定着主权货币必然是主要的国际货币形态,一个没有主权税收的国际货币是不可靠的。也许在未来的一千年内,人类还不可能进化为一个统一国家,这也就意味着世界货币和联合货币将是一个长期没有直接财政保证的货币,也就意味着这种国际通货和货物商品必须维持分立运转的格局,这就违背了通货本身追求的购买力和生产力的核心功能。但是,世界货币和联合货币可以借鉴特别提款权的先例,发挥局部的特殊目的的国际货币作用,补充主权货币体系的缺憾。

就货币发行和运转管理而言,国家实力决定国家货币总量,金融市场决定货币周转效率。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都必须有纪律约束,这种约束不但应该有发行国的政治程序保证,也需要发行国承担其货币体系失误的代价。而世界货币和联合货币的发行总量管理难以建立一种效率体系,类似欧元区个别国家,为了实施危机救赎,违背财政约束,亦难以惩罚。此外,全球经济体系更多需要的不是流动性,而是货币的周转效率,这个效率也需要以主权国家自身的金融市场运转解决,它保证了小国、弱国也可以通过改革成为货币大国和强国。

也正基于此,主权货币与世界货币和联合货币可以形成一个互补关系。但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本质是大国、强国利益的分配而不是新的货币学说的理论实验。为此,需要修正目前将美元和欧元作为一种通货,而不是以通货体系互动的方式构建国际货币体系。应将代表全球经济增长核心力量50%以上的若干大国的主权货币的整个体系,包括其货币、货币管理、货币市场、货币与商品的定价关系和国家或区域的债务等体系性的良性运转及其他们之间的互动,作为下一步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架构,这种本位制,笔者称之为体系本位制。而且,这对于改造国际分工,推动美元和欧元体系进化为一种更具市场和国际约束力的新的体系也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建立体系本位制

到目前为止,由于还没有缔结有关国际货币制度的国际公约,笔者认为成为国际货币本位币应该包括如下条件:(1)稳定运转并值得信赖的纸币体系;(2)金融创新能力;(3)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金融体系;(4)完备的国际化货币市场工具和资本市场工具;(5)足够的市场交易量,能够合理地解决流动性问题;(6)具有足够的经济体量和经济增长能力,对外开放,参与全球或区域事务管理;(7)货币可自由兑换;(8)具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法制力量;(9)具有良好的财政纪律约束和货币管理能力。总的来说,就是一个货币大国需要拥有强大的经济体系、金融体系、财政体系和纪律约束以及法制化的制度作为保障。

按照国际货币本位币的构成条件,对美元而言,其体系的财政纪律约束和金融市场监管不足;对欧元而言,该体系拥有统一的货币而没有统一的财政,由此增加了体系的不可靠性,2008年欧元对美元贬值20%即是明证;对人民币而言,其不足主要体现在金融创新能力、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完备、国际化的货币市场工具和资本市场工具、货币可自由兑换和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法制力量等方面。但是,内地与香港市场的结合可以修复这个体系的诸多不足。因此,美元、欧元和人民币应该在未来5~8年之内通过整合成为世界主要的国际货币体系本位,也就是应该成为新的体系本位制的基础,其互动应该成为体系本位制的主要结构和规则。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国家实力统计和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率关系也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三家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提供的近三年的GDP总量的统计比较,世界经济正出现新的经济中心化的趋向,美国、欧盟和中国依序分列世界三强,它们的国力占据了全球GDP的一半以上的份额。其中,美国和中国的GDP总和接近全球GDP的1/3份额,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有鉴于购买力平价理论能够包含通货膨胀和生活消费的诸多因素,可以比较不同国家的生存标准,实际上反映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加权指数,代表了全球货币和商品的购买力比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全球货币和商品的实际比价关系。这个结构也反映了美国、欧盟和中国是世界的三个稳定中心,它们的货币体系也理应成为具有全球功能的国际货币主本位币,这是全球权力、收入和信用的合理分配调节。而其他较大经济体系的货币,例如日元、英镑、卢布等,则应该成为次位的国际货币本位币,并且这种次位货币越多,世界的货币和商品的交易结构越稳定。

就货币体系的管理而言,截至2008年12月,美国的货币供应量M3估计接近78万亿美元,这包括美国国内的M3货币14万亿美元和在欧洲货币市场上派生出的欧洲美元存款大约4万亿美元。2007年关国的GDP为13.843825万亿美元,以现在全球美元的M3货币规模与美国2007年GDP总值相比大约为1.28∶1,以现在美国国内美元的M3货币规模与美国2007年GDP总值相比大约为1∶1。由此说明美国的货币规模与经济总量相比基本上是健康的,美国仍然是未来全球主要的增长力量。美元应该,也必须继续成为国际货币本位币。美元的问题是享有太多的权利,缺失太多的义务。这就要求美国需要将自身经济和美元货币体系捆绑起来运行,总体实现以美国信用、国际货币和商品服务的超供平衡和全球货币体系互动为基础的新的多级复式本位制的转型。对美国而言,这就是体系本位制。它的意义就是将美国的债务变成了美国经济的动力和美国的责任。美国对世界的第一义务就是管理好美元及其美元债务。

截至2008年10月,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M3为9.337万亿欧元,2007年欧元区15国的GDP为8.847万亿欧元,二者之比大约接近1∶1,由此说明欧元区是世界上最核心的经济体系之一,世界经济增长有赖于欧元区的稳定。欧洲的问题主要是有统一的货币而没有统一的财政,由此可能导致欧元区的重大改革、转型、洗牌和解体,它使欧元区货币体系的可靠性降低。但即使发生最危急的情况,欧洲仍然会有一个大的货币体系替代欧元的国际货币本位币的地位。

截至2008年10月,中国货币供应量M2为45.313332万亿元人民币,2007年中国的GDP为24.9530万亿元人民币,二者之比大约接近1.8∶1,这说明中国的货币市场创造力不够,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将是未来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中国的人民币体系与中国经济虽然处于重要的转折期,但是,已经通过事实运转成为世界的主要经济体系,是世界上主要流动性的避难所。

截至2008年10月,日本的货币供应量M3为1031万亿日元,2007年日本的GDP大约为400多万亿日元,二者之比大约接近2.5∶1,由此说明日本是一个高度泡沫化的经济体,而且由于日本的国债已经达到了GDP的160%,相当于7万多亿的美元,日元经济体系已经成为风险经济体系。日本的内部资源已经很难顺利解决这个过度负债问题,美国的国债虽然超过了10万亿美元,但是其中政府间持有的债务大约是4万多亿美元,这个债务结构是比日本优越的。因此,日元不具备成为与美元、欧元和人民币并列的条件。

说到英国,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市场,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所;拥有全球金银交易的结算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银交易的场内市场;它还是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拥有劳合社等保险机构。但是,英镑区经济主要是与欧元区经济捆绑运行的,长期而言,它应该与欧元区合并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或者与欧洲建立一种互补协作机制。因此,英镑也不具备成为与美元、欧元和人民币并列为国际货币本位币的条件。

体系本位制诞生的最大奇观就是将出现美元、欧元和人民币并列竞争的局面,国际资本将从帝国转向民主化,那种认为采用金融技巧就永远不用还付国债的时代必须修正。它将制造全球货币市场新的激励机制,也就是套利作用,而消费者的选择将永远指向强大一些和便利一些的货币体系。一个体系出现问题必然导致资本涌向其他体系,以实现利益转换。它将直接导致全球商品的定价机制从美元体系定价演化为多个体系共同定价。

而且,这种体系本位制不但可以充分体现纸币体系作为债务凭证或金融要求权的生产力和购买力,也解决了货币的会计功能:既是衡量商品和服务的记账单位,也保证了货币的贸易学功能(即交易的媒介)。这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可以在渐变中实现最大规模的改造,这个改造也符合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利益。

标签:;  ;  ;  ;  

全球博弈中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趋势_国际货币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