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取向论文,中国论文,发展战略论文,和政策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05)05-0024-08
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取向
中国是一个正在进行工业化的经济大国,在当代国际经济分工新形势下已具备了成为新一代世界制造中心的基本条件(注:参见张为付、张二震:《世界产业资本转移与“长三角”制造业的发展》,《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张为付:《“世界制造中心”形成与变迁机理》,《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2期。),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在区域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中国世界制造中心建设具有多元性、多层次性,具有自己的特色,也要求采取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外贸外资战略和相应的政策取向。
一、中国世界制造中心发展战略的内涵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产业、行业的非均衡性,决定了中国“世界制造业中心”建设战略上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但概括地说应包括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外贸发展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等。
(一)区域发展战略
所谓区域发展战略就是在中国世界制造中心建设过程中,各地区的不同分工战略,包括科技研发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基地战略、中高等技术资本劳动密集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战略、中低技术劳动密集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战略和资源性劳动密集产品生产基地战略等四个部分。
1.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的区域战略分类。A[,1]:科技研发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基地:是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总部集聚地、采购中心和高新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集中了中国大部分的科技研发企业和人员,是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的技术核心区域。
A[,2]:中高等技术、资本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是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的技术资本密集类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基地,形成同类产业的产业群和产业带,是中国世界制造中心产品生产加工的重要基地,但同时又承接上游科技研发中心的高技术产业的移入,并向下游转移中低技术资本密集产业。
A[,3]:中低技术劳动密集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是国内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加工中心,形成产业群和产业带,也是中国世界制造中心产品生产加工重要基地,同时承接上游中等技术产业的移入,向下游转移失去优势的资源类产业。
A[,4]:资源劳动密集类产品生产基地:以资源开发为主,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和国内经济分工,为上游的科技研发中心、制造加工中心提供资源和能源保障,进行资金和技术的累积,为产业升级创造条件。
2.中国经济区域的划分。按照经济地理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可以将中国分为四类经济区域:
B[,1]:东部大城市:是指按目前中国东部地区12个省市中的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城市(注:按目前国家统计局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广西等12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9个省市;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10个省市。);
B[,2]:东部中小城市:是指东部地区12个省市中人口在500万以下的城市;
B[,3]:中西部大城市:是指中西部19个省市中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城市;
B[,4]:中西部中小城市:是指中西部地区19个省市中人口在400万以下的小城市;
3.各经济区域不同类型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由于全国产品数量和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所有产品进行区域集聚指数分析,本文选取了具有行业和要素禀赋代表性及统计数据完整的27种主要工业产品和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软件开发人员进行区域集聚研究,最后确定不同区域的产业优势,这27种主要工业产品按要素密集度分为如下四类:
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原油、原煤、天然气、原盐、糖等5种产品;
中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纱、布、丝、生铁、水泥、木材等6种;
中高技术资本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化学纤维、机制纸和纸板、塑料、平板玻璃、成品钢、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汽车、大型拖拉机、卷烟、机床、化学农药等14种产品;
高新技术密集产品包括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等2种,另外还选择了大型软件开发企业和软件开发人员等。
根据1990年到2001年各主要产品的统计数据,利用产业集聚指数计算模型(注:1.产品静态集聚指数
;其中S[,U]表示产品i在j地区的静态集聚指数,a[,ij]表示产品i在地区j的生产产量,表示产品i的全国所有产量,j=1,2…n表示全国共分为n个经济区域。
2.产品动态集聚指数
其中D[,ij](0-t)为在时间段(0-t)内产品i在区域j的动态集聚指数,b[,ij](0-t)为在时间段(0-t)内产品i在地区j生产的增长速度,为产品i生产在时间段(0-t)内的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计算出各种产品的静态和动态集聚指数(注:为了保持统计数据的统一性,现计算中采用的四川省统计数据为现四川省和重庆市的数据之和,所以没有单独计算出重庆市的产品集聚指数。),并分析如下。
①资源劳动密集类产品的区域集聚分析。综合动态和静态集聚指数分析认为,原油产品生产将向中西部地区的新疆、黑龙江、陕西、青海和东部地区的天津、山东、广东集中,而又以中西部地区为主。原煤生产将向中西部地区和东部的山东集中。天然气的生产将向中西部地区快速集聚。原盐生产将向中东部地区集聚。原糖生产将向广西、云南、广东、新疆、内蒙古等省区集聚。中西部地区在5种资源类产品生产上具有优势,除原盐外的其它4种资源类产品的生产将向中西部地区集聚。
②中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区域集聚分析。综合分析认为全国纱生产将向中东部地区的南部集聚。布的生产将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中原地区集聚。丝类产品生产将向东部的浙江、江苏、山东、辽宁和中西部地区的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省市集聚。水泥生产在区域上相对分散,但将向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集聚。生铁生产区域也比较分散,这与不同区域生铁产品资源禀赋状况有关,但从动态和静态集聚指数来看,将向中部地区集聚。木材生产将向中东部地区集聚,西部地区木材生产将严重萎缩。对6种中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区域集聚指数分析可以发现,该类产品将向中东部地区集聚,但部分产品如纱、布的生产在新疆地区集聚现象也较明显。
③中高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区域集聚分析。机制纸及纸板生产将向中东部地区和陕西等西部少数省市集聚。化纤产品生产将向中东部地区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江浙地区集聚。冰箱生产将主要集聚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彩电生产将向东部的山东、江苏、广东、辽宁和中西部地区的四川、安徽、河南等省市集聚。空调机(注:空调机的区域集聚指数计算时间区间为1994年到2001年。)生产将向东部地区的广东、山东、天津和长三角地区集聚,在中西部地区将向安徽、湖北和四川集聚。洗衣机生产将向东部长三角、珠江三角、山东省及中部的安徽、湖北等省区集聚。汽车生产在区域上也比较分散,在东部地区将向上海、吉林、北京、江苏、广东集聚,在中部地区向湖北、江西、安徽、黑龙江、广西等省市集聚,在西部将向四川、陕西集聚。机床生产将主要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大型拖拉机生产将向东部的长三角、山东及中部的安徽、河南集聚。成品钢的生产将向东部地区集聚。平板玻璃将向东部的江苏、浙江、山东和中西部的河南、河北、四川、陕西集聚。塑料产品生产在区域上比较分散,由于其技术基本成熟,是东部省市的调整和转移产业,向中西部转移速度较快,所以可以认为塑料产品生产虽然目前以东部地区为主,但将向中西部地区快速转移,在中西部的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北、新疆等省市集聚。化学农药生产在区域分布上较为分散,但在东部将集聚于江苏、浙江、山东3省,在中西部将向河北、湖北、四川、河南等省市集聚。卷烟生产在东部将集聚于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省市,在中西部地区将集聚于云南、河南、湖南、四川、贵州等省市。
④高新技术产品区域集聚分析。综合分析认为微型计算机(注:微型计算机的集聚指数计算时间区间为1994年到2001年。)将进一步向东部的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江苏等沿海地区集聚。集成电路(注:由于集成电路的分省市统计资料不完整,所以本文只对其进行静态集聚度分析。)生产主要集中于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甘肃等省市,其中广东、浙江在集成电路产品产业呈快速集聚态势。
⑤软件开发企业及软件开发人员的区域集聚分析。从全国大型软件开发企业分布来看,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软件开发企业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北京和东部沿海大城市。2002年全国共有软件开发研究人员112015人,其中东部地区软件开发人员83290名,占74.4%,中部地区有13256名,占11.8%,西部地区有15469名,占3.8%。在从业人员中有科学家和工程师有97653名,占全部从业人员的87.2%,其中东部地区有72143名,占73.9%中部地区12107名,占12.4%,西部地区有13403名,占13.7%。软件开发研究人员在东部地区又主要集中于北京、深圳、上海、南京、大连、广州、济南等城市,在中部地区则集中于武汉、长沙等城市,西部地区集中于成都、重庆和西安等城市。
从上述分析可知,代表高新技术密集产业的微型计算机和集成电路产品生产和软件开发研究人员主要集中于东部的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广州等城市,中西部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生产和科技实力上处于明显的劣势。
通过对资源劳动密集、中低技术劳动密集、中高技术资本密集以及高新技术密集产品的全国区域集聚分析可以认为,在中国世界制造中心建设中,东部地区将要承担起高新技术产品研究中心、跨国公司采购中心和总部集聚中心的任务,东部中小城市和中西部部分大城市则成为中高技术产品生产重要基地,中西部多数城市则分工生产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东部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目标地,中西部中小城市则以资源优势参与国内分工,进行资本技术积累,迎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二)产业发展战略
产业结构战略关系到在国际经济分工新形势下中国世界制造中心建设是否能够发挥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创造和培育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保证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本文研究的目的,综合国内对中国产业结构的研究(注:参见杨帆:《比较优势的动态性与中国加入WTO的政策取向》,《宏观经济论坛》,2002年第5期。)(注:参见郭克莎:《我国工业结构变动在加入WTO后面临综合性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6期。),将中国产业结构分为四个层次:技术知识密集产业、中高技术资本密集产业、中低技术劳动资本密集产业、劳动资源密集产业。
C[,1]:技术知识密集产业,是指以高新技术知识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产业,包括电子通信设备、生化制药、航空航天仪器设备、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的研发生产等行业。
C[,2]:中高技术资本密集产业:是指以成熟的技术和大量资本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产业,是工业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电气及普通机械制造业、汽车交通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产品制造业、成品钢铁制造业、电力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家用电器制造业等。
C[,3]:中低技术劳动资本密集产业:是指以成熟的低等技术和劳动力、资本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产业,包括纺织及服装生产、化学纤维制造、石油加工提炼、食品饮料加工、木材家具加工、金属制品制造、文化体育用品制造、造纸印刷等。
C[,4]:资源及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以加工生产资源类和原材料类初级产品为主的产业,包括原油、原煤、天然气、原盐、粮食等产品的生产和初级加工业。
(三)外贸发展战略
按照国际经济学理论,外贸战略的理论基础有两种:一是比较优势理论;另一种是竞争优势理论。在一般的理论研究中都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是相互对立的,其实这两种理论是互为基础和条件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采取单一的外贸发展战略,而是根据其国内各产业发展的不同优势,实行不同的外贸发展战略。长期地固守静态比较优势战略,就可能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注:参见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但在缺少比较优势基础上片面地强调竞争优势,实行所谓的“赶超战略”不仅会出现产业同发展的严重不平衡,而且其发展成本和代价也十分高昂,造成资源的浪费,并不符合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结合国内对外贸结构战略研究成果(注:参见林毅夫:《推行比较优势战略》,《中国市场》,1999年第10期。)(注:参见王允贵:《WTO与中国贸易发展战略——中技术产业优先发展的实证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注:参见胡汉昌、郭熙保:《后发优势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江汉论坛》,2002年第9期。),将我国外贸发展战略划分为如下几种:
D[,1]:竞争优势战略:是指违背现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通过人为和行政手段干预影响资源的基本配置方式和生产能力形成以促进竞争优势产生的发展战略。
D[,2]:动态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是指违背产业目前的整体优势状况,但却充分利用优势要素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以优势要素带动整个产业优势的提高,最终实现从要素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
D[,3]:静态比较优势战略:是指完全依靠现有的要素禀赋状况,通过市场化方法进行资源的配置,以现有的要素资源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经济分工,逐步实现资本积累的增加、资源禀赋结构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反对以任何非市场化手段对资源配置进行干预
竞争优势、动态比较优势和静态比较优势战略无所谓优劣好坏之分,因为对于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结构、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来说,采用不同的外贸发展战略其收益和成本也是不同,从国际经济发展来看,采用任何一种战略都有成功的先例。
(四)利用外资战略
利用外资战略是指东道国利用FDI的各项方针政策组合、法规构成和制度安排等对利用FDI有长期和整体影响的发展计划和策略的总和,其内容包括东道国对FDI投资的区域、产业、方式所实行优惠、限制或非歧视非优惠的中性政策等。利用外资战略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种:
E[,1]:优惠政策战略:即对FDI企业在税收、土地使用、资金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于国内企业的倾斜政策,为FDI企业创造优于内资企业的发展环境,以吸引FDI的进入的战略。
E[,2]:有条件优惠战备:是指当FDI投资于东道国需要大力发展和鼓励进入的行业时,给予优惠政策,而对于投资于其它产业没有优惠政策的战略。
E[,3]:中性政策战略:是指对FDI企业和国内内资企业实行同等的政策,即FDI企业享受国民待遇原则,这相当于FDI政策的自由化,它是国际社会利用FDI政策的一种发展趋势。
E[,4]:限制性政策战略:即对FDI企业在进入的产业领域、地区领域、产品出口比例、技术转让、产品地产化率等方面进行严格的限制和管理,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FDI企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
同外贸发展战略一样,外资战略也无所谓好坏优劣之分,东道国根据本国不同产业和地区发展状况采取不同的外资战略,根本目的是发挥FDI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世界各国利用FDI的实践也表明,不同时期、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FDI战略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一般来说在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初期,由于其资本要素的稀缺和对国内某些产业的保护,所以对FDI通常采取优惠和限制两种相反的政策,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则采取有条件优惠政策,发达国家对FDI的政策相对比较自由,但完全实行FDI政策自由化的国家几乎没有。
二、中国世界制造中心发展战略的选择
以上分析了中国世界制造中心建设的区域发展战略、产业结构战略、外贸发展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的内涵。现在将不同的战略进行匹配赋值,形成匹配矩阵,按匹配赋值的大小各区域可选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1.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根据对全国27种主要产品的集聚指数分析,对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的区域发展战略进行匹配赋值如下(注:匹配矩阵中的赋值没有实际意义,仅表示各不同战略间匹配所具有的相对优势。):
区域战略 A[,1] A[,2] A[,3] A[,4]
B[,1] 1 0.8 0.5 0.1
B[,2]0.5
1 0.8 0.2
B[,3]0.2 0.5 1 0.3
B[,4] 0
0.2 0.5 1
按照上述区域与发展战略匹配赋值矩阵可知,在“中国世界制造中心”建设中各地区的最佳选择是:东部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要以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创新基地和高新产品生产基地为主,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研究中心的落户。东部中小城市应大力发展中高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生产制造业,成为中高技术资本密集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产业集聚地和FDI产业资本主要聚集地,同时也要发展一些中低技术劳动密集产业以形成对中高技术产业群的配套和解决人口就业。中西部大城市要以发展中低技术劳动密集产品制造加工业为主,为东部产业作产业配套,同时要将产业结构向上游的中高技术产业生产加工方向延伸,迎接东部地区失去优势产业向中西部大城市的转移。中本部中小城市要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提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大城市制造加工业提供能源和生产资料。
2.区域产业结构发展战略的选择。各区域的中国世界制造中心发展战略决定了其产业结构发展战略,其匹配矩阵值如下:
产业战略 C[,1] C[,2] C[,3] C[,4]
B[,1] 1 0.8 0.3 0.1
B[,2]0.5
1 0.5 0.2
B[,3]0.2 0.5 1 0.3
B[,4] 0 0.1 0.5 1
东部大城市是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的科技研发中心,其产业结构战略最佳选择是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产业,如软件开发业、计算机、半导体、集成电路、通信设备、航天仪器制造业等,重点培育一些中高技术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如高档轿车、精细化工、精品钢、生化制药等,调整转移中等及低技术劳动密集产业,如纺织、服装、家电、化工、食品等生产加工业,淘汰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东部中小城市是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的重要生产加工中心,其产业结构的最佳选择是发展中高技术资本密集和资本劳动密集产业,如纺织、家电、汽车、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向上承接东部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同时又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西部大城市是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的重要生产加工基地,但其产业结构选择上要以中低技术的资本劳动密集产业和为东部生产配套为主,如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家电等,中西部中小城市则以发展资源类劳动密集产业为主。
3.区域外贸发展战略的选择。不同区域与外贸发展战略匹配矩阵如下:
外贸战略 D[,1] D[,2] D[,3]
B[,1] 1 0.8 0.5
B[,2]0.8
1 0.8
B[,3]0.5 0.8 1
B[,4]0.1 0.5 1
东部大城市的外贸发展战略要以培育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为主,培养具有独立知识产业的科技项目,发挥其在中国世界制造中心建设中的产业带动和领导地位。东部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大城市要以静态比较优势为基础,加快培育动态比较优势,最终形成生产制造的竞争优势。中西部中小城市要以发挥资源和劳动力比较优势为主,在一些成熟产业注重动态比较优势的培育。
4.区域利用外资战略的选择。不同区域与外资战略匹配矩阵如下:
外贸战略 E[,1] E[,2] E[,3] E[,4]
B[,1] 0.2 0.5 0.8 1
B[,2] 0.5 1 0.8 0.8
B[,3] 0.7 1 0.6 0.7
B[,4] 1 0.8 0.5 0.7
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决定了不同区域发展战略上的差异,这又决定了决定不同的利用外资战略。东部大城市对FDI的进入要以限制管理为主,即鼓励FDI进入高新技术研发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对其技术含量、对当地企业的技术转让率等作出强制要求,限制一般性的生产加工FDI企业的进入。东部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大城市则以采取有条件优惠和中性政策为主,通过外资政策引导国际产业资本向东部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大城市的生产制造业转移,中西部中小城市要以优惠的外资政策为主,以有条件的优惠政策为辅,促进FDI向西部的流动。对于中国来说,目前无论哪个地区中性的外资政策都不是最佳选择,所中国的外资战略选择区间是优惠、有条件优惠和限制及其不同的组合。
三、中国世界制造中心建设的政策取向
根据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的不同战略选择,各地区应具有不同的政策取向和政策调整,这包括区域发展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外贸政策和外资政策等。
1.区域发展政策的调整。在中国世界制造中心建设中各区域作用和地位各不相同,决定其发展政策也不同。全国的区域发展政策调整必须要为实现中国世界制造中心可持续发展服务,使各地区按自身比较和竞争优势形成自己特色定位,避免不顾优势条件一哄而上所谓的高新技术项目,造成低层次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一是按照中国世界制造中心建设区域战略选择要求,采取优惠措施促进高新技术研发和生产产业向东部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大城市集聚,扩大该产业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应,尽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以保证其对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的带动作用。东部大城市要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来推动工业发展的水平,集中力量有重点地发展一些战略性的高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以成为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的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中心为其分工定位,成为国际跨国公司的科技研发地和知识技术密集产品生产地
二是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转移支付和信贷支持等手段促进东部大城市中等技术资本密集产业和技术成熟的资本劳动密集产业向东部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大中城市的转移,在东部中小城市地区和中西部大城市形成强大的中等技术资本密集产业生产制造和加工组装基地,形成巨大的产业规模经济和集群效应,尽快提高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的产品加工档次和水平,保持和扩大中国在产品生产加工上的国际竞争优势。
三是鼓励各种资本进入中西部地区从事原材料生产加工和资源开发活动,提高资源开发、运输、利用效率,带动中西部地区制造加工业水平和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
2.产业结构政策的调整。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方向是加快全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水平,保证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的产品生产符合世界产品生产潮流。但各地区产业结构政策的调整要以促进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配合各地区中国世界制造中心区域战略选择为目的,防止盲目的攀比和不切实际的赶超。
一是从总体上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快主导产业的结构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而不能走粗放型的大投入的道路。
二是各地区在产业发展上要遵循分工协作原则,有所侧重有所放弃,防止小而全大而全的“普制式”没有特色的全面发展。东部地区要集中力量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咨询、法律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主,调整和转移一批中低技术生产加工产业。东部中小城市要主动接收和吸引中等技术资本密集产业的转移,以生产制造和加工组装为主要任务,不断提升生产制造水平。中西部地区要坚持以中低产业加工生产为主,不断向上游产业延伸,切不可盲目发展高科技项目,造成重复建设。
三是通过政府有计划的区域调整和市场化的产业组织协调等手段促进产业的区域合理布局。由市场自由调节的产业组织协调可以推动全国各区域产业结构的自动升级,如区域间的产业联合、企业兼并和产业转移等,但这一过程会出现反复的试错阶段,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政府的有计划合理调整则能加速产业调整和升级步伐,但在实际中又往往会出现失误和偏差。所以针对中国世界制造中心各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会进一步加快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步伐。
3.外贸发展政策的调整。中国世界制造中心建设外贸发展战略关系到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水平。由于中国各区域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差异,决定了在对外贸易中也要选择不同的政策。
一是在WTO规则的框架下,针对不同产业的性质和国际竞争力状况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产业要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以国家力量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对一些核心技术决不能有“自己研发不如购买合算”的思想,因为靠购买永远不会拥有最新的技术和产品。对中等技术资本、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加工组装产品要实行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改变目前在对外贸易中普遍采取促进出口的做法,有选择地扶持一些产品的出口。
二是在外贸管理体制上要适应开放经济发展要求,深化外贸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开产品进出口经营权,除国家重点监控的战略产品外,一般性的商品进出口贸易经营权应向所有企业开放。以市场化分开操作为主要内容改革进出口产品许可证制度,发挥进出口许可证的社会和经济效应。按国家新近颁布的产品出口退税有关政策,按时足额退还企业出口产品国内增殖税收,保证企业的资金畅通。提高海关办事效率,简化产品出口通关手续,缩减产品通关时间,降低产品出口成本。
三是充分运用WTO规则,相机采取反倾销、反补贴、临时性保障措施等手段保护产品生产企业的利益。国家应根据进口产品对国内生产企业的损害和倾销情况,及时坚决地采取反倾销等措施,保护国内生产企业利益。
4.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我国外资政策的总体取向是逐步取消目前实行的对外资的一些歧视性“低国民待遇”和优惠性“超国民待遇”做法,由基于激励型的FDI政策向基于规则型的FDI政策转变,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透明的以国民待遇为基础的外资政策,避免不同区域在FDI中因政策的随意而产生恶性竞争,保证全国在FDI中效益最大化。但是以国民待遇为基础的外资政策并不否定内外资企业在进入产业领域、经济区域和投资比例等方面的绝对平等,因为任何主权国家都可以根据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传统民族产业发展、特殊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的需要而保留国民待遇原则的例外。对于中国来说,对FDI投资的不同产业、区域和不同FDI类型要采取不同的优惠或限制政策,服务于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的整体发展战略。
从FDI的类型上看,对以效率寻找型和战略资源寻找型为主的FDI进入高新技术领域要给予鼓励和优惠,但同时必须配合以一定条件限制。对以劳动力资源寻找为主的FDI和从事一般性产品生产加工的FDI要实行相对宽松自由的政策。对以市场寻找为主的FDI和从事资源损耗产品生产的FDI要严格的限制。
从FDI投资的产业说,要体现产业间差别待遇和产业内产品间差别待遇,扩大FDI对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扩大服务业对外资开放程度,利用FDI加强对一些垄断性服务业如银行、证券、保险、电信、商贸、航空等的资产结构改造,促进其提高经营服务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对工业制造业FDI的利用要配合国内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的需要,鼓励投资于一般性商品生产制造和加工组装的FDI向中西部转移。采取优惠和倾斜政策引导FDI投资于第一产业。
从投资方式上来说,允许FDI以兼并、收购、股权转让等方式进入,利用FDI加强对国有资产的重组和改造,优化国有资产结构和国内资源配置,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率。
标签:中西部地区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 产业转移论文; 区域发展战略论文; 集聚效应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产业集聚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经济论文; 中小城市论文; 优势资本论文;